-
脑钠肽通过环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信号通路对高血压降压效果及左心室肥厚逆转作用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探讨脑钠肽对高血压的降压效果以及左心室肥厚的改善作用,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被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脑钠肽组、脑钠肽+PKG抑制剂(KT5823)组.其中对照组大鼠分离腹主动脉,但并不进行缩窄腹主动脉;其余组大鼠均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构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大鼠模型;脑钠肽组每天通过微型泵以0.05 μg/(kg·min)的速率连续静脉输注脑钠肽;脑钠肽+KT5823组通过微型泵输注相同剂量脑钠肽的同时以0.01 μg/(kg·min)的速率连续静脉输注PKG抑制剂KT5823.各组大鼠造模前,以及造模(给药)后2、4周时,使用血压计测量大鼠的收缩压,并在造模(给药)后4周处死大鼠,分离心肌组织,称取左心室质量(LVW),测量左胫骨长度(TL),计算LVW/TL比值.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Ⅰ(PKG-Ⅰ)、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情况;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Smad家族成员3(Smad3)、Ⅲ型胶原、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使用马松实验(MASSON)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收缩压、LVW/TL比值、心肌组织中TGF-β1、AngⅡ、Smad3、Ⅲ型胶原、ROS、MDA水平显著增加(均P<0.05),而PKG-Ⅰ、SOD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脑钠肽组大鼠收缩压、LVW/TL比值、心肌组织中TGF-β1、AngⅡ、Smad3、Ⅲ型胶原、ROS、MDA水平显著减少(均P<0.05),而PKG-Ⅰ、SOD水平显著上升(均P<0.05);与脑钠肽组比较,脑钠肽+KT5823组大鼠收缩压、LVW/TL比值、心肌组织中TGF-β1、Ang Ⅱ、Smad3、Ⅲ型胶原、ROS、MDA水平显著增加(均P<0.05),而PKG-Ⅰ、SOD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同时KT5823可逆转脑钠肽对模型组大鼠心肌纤维化的改善作用.结论:脑钠肽可通过调控环磷酸鸟苷(cGMP)/环磷酸鸟苷依赖性蛋白激酶(PKG)信号通路降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大鼠血压,减轻其氧化应激水平,同时改善其左心室肥厚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外周伤害性感受器PKG-Ⅰ介导小鼠慢性炎性痛的吗啡耐受过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外周伤害性感受器蛋白激酶G-Ⅰ(protein kinase G-Ⅰ,PKG-Ⅰ)在慢性炎性痛吗啡耐受中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吗啡镇痛提供新的途径和手段.方法:根据Cre-Loxp原理,使用携带了在等位基因prkg1两侧加入LoxP的PKG-Ⅰfl/fl小鼠与以Nav1.8为启动子的SNS-Cre(sensory neuron specific-Cre)小鼠交配,从而特异性敲除了外周伤害性感受器中的PKG-Ⅰ(SNS-PKG-Ⅰ-/-).建立CFA慢性炎性痛吗啡耐受模型,并观察外周伤害性感受器PKG-Ⅰ在慢性炎性痛敏和吗啡耐受中的作用.结果:通过Cre/LoxP系统建立的SNS-PKG-Ⅰ-/-小鼠已达到特异性敲除外周伤害性感受神经元PKG-Ⅰ的目的.野生型小鼠足底注射CFA诱致慢性炎性痛条件下,单次注射吗啡可诱致显著的镇痛效应.然而,连续吗啡注射(共5d,每天2次)可诱致其镇痛效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即耐受现象.外周伤害性感受器PKG-Ⅰ敲除后,连续吗啡注射诱致的耐受现象被显著削弱,而单次吗啡诱致的急性镇痛作用不受影响.结论:外周伤害性感受器PKG-Ⅰ在慢性炎性痛下的吗啡耐受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KG、PKA及VASP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PKG)两种亚型PKG-工和PKG-Ⅱ、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A(PKA)、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VASP)及其两种磷酸化蛋白p-VASP Ser157和p-VASP Ser239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云南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2015年3-9月收治的20例有完整病理资料的CRC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获得的癌组织及其同源的正常癌旁组织,用Western blot检测上述组织中的PKG-Ⅰ、PKG-Ⅱ、PKA、VASP、p-VASP Ser157和p-VASP Ser239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分析这些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等病理数据的相关性.结果 CRC组织中的PKG-Ⅰ、PKG-Ⅱ、VASP、p-VASP Ser157和p-VASP Ser239的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的癌旁组织(P<0.05),而PK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所有蛋白因子和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及TNM分期等一般病理数据无显著性相关.结论 PKG两种亚型与VASP及其两种磷酸化蛋白在CRC组织显著降低,可能会成为临床诊断治疗CRC的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麻杏石甘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麻杏石甘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机制.方法: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国天然产物化学成分库,BATMAN-TCM等数据库检索麻杏石甘汤相关中药化学成分及潜在靶点,通过CTD、TTD、DrugBank数据库挖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作用靶点,两者取交集筛选,再进行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麻杏石甘汤生物活性成分279个,预测出麻杏石甘汤相关的靶点1417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作用靶点49个,通过韦恩图取交集得到麻杏石甘汤中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靶点24个,靶点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筛选出关键靶点24个.DAVID富集分析显示,麻杏石甘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关键靶点主要参与美洲锥虫病通路、TNF信号通路、麻疹风疹通路、疟疾通路、乙型肝炎通路、炎症性肠病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甲型流感通路、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感染通路、哮喘通路、肺结核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等重要通路.结论:麻杏石甘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参与抗病毒、抗炎、调节免疫、抗疟、抗肺损伤等多靶点、多通路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甘松-延胡索组方治疗房颤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甘松-延胡索组方治疗房颤的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进一步探讨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筛选甘松-延胡索组方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构建活性成分-预测靶点网络.通过人类孟德尔遗传综合数据库(OMIM),治疗靶点数据库(TTD),基因组注释数据库(Genecards)检索房颤的潜在靶点,采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数据库(STRING 11.0)获取房颤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的网络,通过Cytoscape 3.7.1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构建房颤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将甘松-延胡索组方的预测靶点映射至房颤靶点集合上,其交集靶点即为甘松-延胡索组方治疗房颤的潜在靶点.然后运用功能注释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DAVID)数据库对甘松-延胡索组方治疗房颤的潜在靶点进行生物功能及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再通过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甘松-延胡索组方治疗房颤的活性成分-潜在靶点-信号通路网络.结果:筛选出51个甘松-延胡索组方的活性成分,预测出甘松-延胡索组方治疗房颤的潜在靶点18个,主要通过白细胞介素-6(IL-6),钠通道蛋白亚型5α(SCN5A),肿瘤坏死因子(TNF),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OS3),电压依赖性钾通道亚型H2(KCNH2),胶原α1(Ⅰ)链(COL1A1),维甲酸受体RXR-α (RXRA),组织因子(F3),α1B肾上腺素能受体(ADRA1B)等靶蛋白,以及环磷酸酸鸟苷(cGMP)/蛋白激酶G(PKG)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转录失调,钙信号通路,心肌细胞中的肾上腺素信号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房颤的作用.结论:甘松-延胡索组方是基于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房颤,为后续开展实验研究以进一步阐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荜茇抗肝纤维化作用及验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体外模型方法探讨荜茇及其主要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通过TCMSP及TCMIP数据库,结合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类药性(drug-likeness,DL)、肠上皮通透性(Caco-2)和drug-likeness grading作为限定条件获取荜茇主要活性成分.利用TCMSP搜索荜茇相关靶基因,在GeneCards数据库搜索与LF相关的基因,采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荜茇潜在活性化合物-抗肝纤维化靶点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使用Bioconductor数据库对荜茇抗LF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最后,通过荜茇活性成分荜茇酰胺(piperlongumine,PL)干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的体外实验进行核心靶点和通路的初步验证,考察荜茇酰胺抑制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及对肝纤维化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Ⅰ型胶原(collagen Ⅰ)的影响,检测肝纤维化过程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NF-κB p65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蛋白表达.网络药理学发现,通过对生物利用度、类药性的分析得到荜茇酰胺等12种潜在活性化合物,涉及抗肝纤维化作用靶点48个.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 240个,大部分与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相关.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99条信号通路,包括TNF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等.CCK-8检测表明,PL可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诱导的HSC-T6增殖.Western blot分析表明,PL可下调HSC-T6中α-SMA和collagen Ⅰ表达,抑制TNF-α和p65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结果表明,PL可降低HSC-T6培养上清中TNF-α及IL-6含量.结果 显示,PL可通过调控TNF/NF-κB信号通路而发挥治疗肝纤维化作用.该研究增加了中药荜茇及其有效成分抗LF药理作用的新认识,也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其具体的调控机制及关键的靶标奠定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蛋白激酶3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蛋白激酶3(SGK3)是属于AGC(PKA/PKG/PKC)激酶家族的一个Ser/Thr双重特异性蛋白激酶.与其他蛋白激酶不同,SGK3不仅局限于磷酸化调节,而且还受细胞内定位调节及快速转录水平的调节,其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的下游被激活后在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快速而广泛地表达,影响细胞内信号传导.正常情况下,SGK3在生物体内稳定地发挥保守性作用,但是在肿瘤中被异常调节,会导致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SGK3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依赖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调控肿瘤细胞进程.SGK3的激活可组成一个与Ⅰ类PI3K及AKT无关的通路hVPS34-SGK3,从而导致化疗耐药的发生.现基于国内外对SGK3的研究成果,针对SGK3的结构、作用机制及其对肝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肾癌和鼻咽癌等不同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香菊制剂治疗鼻炎、鼻窦炎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研究拟通过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的多层次网络整合分析,探讨香菊制剂(香菊片、香菊滴剂)治疗鼻炎、鼻窦炎的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技术首次鉴定出香菊制剂中137种化学成分,对其中59种潜在活性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咖啡酸、洋川芎内酯F、迷迭香酸、藁本内酯、升麻素苷、蒙花苷、木兰脂素、木犀草素、洋川芎内酯Ⅰ及没食子酸等10种成分可作用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 1B(interleukin 1B,IL1B)、蛋白激酶 B(protein kinase B,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等核心靶点,通过调节晚期糖基化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receptor of AGEs,AGE-RAGE)、TNF、核转录因子 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环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protein kinase G,cGMP-PKG)等信号通路进而治疗鼻炎、鼻窦炎.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以上10种化学成分与5个关键靶点间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性能,说明这10种化学成分为香菊制剂潜在药效物质.综上,本研究初步阐明了香菊制剂治疗鼻炎、鼻窦炎的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为香菊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小鼠前扣带回皮质PKG-Ⅰ介导吗啡诱导的痛敏和焦虑样行为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前扣带回皮质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Ⅰ(PKG-Ⅰ)在吗啡诱致的小鼠痛敏及焦虑样行为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吗啡组,在小鼠皮下每天两次、连续4 d注射吗啡建立吗啡诱致的痛敏模型.分别采用von Frey纤维丝和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小鼠机械性痛阈变化和焦虑样行为.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前扣带回皮质PKG-Ⅰ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长期大量皮下注射吗啡可诱致小鼠产生显著的痛觉敏化和焦虑样行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小鼠前扣带回皮质PKG-Ⅰ在吗啡诱致的痛敏后表达显著下调,同时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前扣带回皮质PKG-Ⅰ在吗啡痛敏后的平均荧光强度显著下降.结论:前扣带回皮质PKG-Ⅰ在吗啡诱致的小鼠痛觉过敏和焦虑样行为中发挥关键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指纹图谱结合网络药理学的知母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及化学计量法综合分析不同产地知母质量差异,根据质量标志物的理论依据,进一步结合网络药理学对知母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方法 采用HPLC建立6个产地20批知母药材的指纹图谱,对其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筛选组间主要差异成分;基于质量标志物"五原则",对差异性成分进行分析,进一步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知母药材成分的相关靶点和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预测知母药材的质量标志物.结果 建立了 20批知母药材的指纹图谱,标定10个共有峰,共指认出7个共有峰,分别为新芒果苷、芒果苷、异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知母皂苷BⅢ、知母皂苷Ⅰ、知母皂苷AⅢ,相似度均>0.934.HCA、PCA和OPLS-DA将20批样品分为2类,河北、内蒙古为一类,山西、安徽、陕西、山东为一类.OPLS-DA筛选出新芒果苷、芒果苷、知母皂苷AⅢ为不同产地知母药材的差异性成分.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知母皂苷AⅢ可能通过NFKB1、TNF、PPP1CC、IL1B、ATP1A3、ATP1A2、ATP1A1等靶点,调控神经活动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缝隙连接、钙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发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作用.结合质量标志物理论分析,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知母皂苷AⅢ可作为知母药材潜在的质量标志物.结论 建立的知母药材指纹图谱能够直观反映出不同产地知母化学成分信息,结合网络药理学筛选出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知母皂苷AⅢ 3个化学成分可作为知母的质量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