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Ⅲ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循环事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下常规疫苗接种工作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发起“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倡议以来,全球脊髓灰质炎(脊灰)防控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但是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病例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相关病例的发生成为后脊灰时代的重要挑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给全球各国带来了严重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但在全球共同抗击COVID-19的背景下亦不能忽视脊灰等常规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本文以上海市发生的Ⅲ型VDPV循环事件为例,阐释COVID-19疫情防控下如何做好常规预防接种工作,严防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河南省百日咳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及感染率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河南省人群百日咳血清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和百日咳感染率。方法:于2022—2023年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河南省常住人口,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百日咳毒素IgG(PT-IgG),分析抗体阳性率(≥20 IU/ml)和中位数浓度(MC),以PT-IgG≥40 IU/ml估算百日咳感染率。抗体水平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抗体阳性率、感染率的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4 810名。PT-IgG总阳性率为12.10%,MC为3.04(0.35,10.36)IU/ml。不同地区、年龄组人群PT-IgG阳性率和抗体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地区阳性率: χ2=134.06, P<0.001,MC: H=337.74, P<0.001;年龄组阳性率: χ2=45.27, P<0.001,MC: H=134.49, P<0.001)。完成全程免疫后1年内PT-IgG阳性率(25.26%)和MC(8.01 IU/ml)最高;接种不同类型百日咳疫苗人群PT-IgG阳性率和抗体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阳性率: χ2=12.38, P=0.006,MC: H=17.93, P<0.001),其中全程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人群的抗体阳性率(35.71%)和MC(8.88 IU/ml)高于接种其他类型疫苗人群。对≥3岁且采样前1年内无百日咳疫苗免疫史人群进行百日咳自然感染率评估,在疫苗接种率维持在高水平的情况下,人群百日咳估算感染率为5 757.22/10万。3岁(1 940.16/10万)和4岁(1 765.68/10万)人群感染率处于全人群的低位,6岁时达到峰值(12 656.71/10万)。随后感染率虽然持续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至40~49岁再次出现峰值(8 740.39/10万)。不同年龄组人群百日咳估算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21, P<0.001)。 结论:河南省人群百日咳PT-IgG整体处于低位水平;百日咳估算感染率远高于报告发病率;建议在6岁时开展百日咳疫苗加强免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18—2019年福建省12岁以下儿童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水平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持续监测12岁以下儿童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PV)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ntibody, NA)水平,确定疫苗转换对目标儿童N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和完全随机抽样方法,从福建省9个设区市抽取<12岁儿童,采集血标本,应用微量中和试验进行NA测定。结果:调查<12岁儿童2 134名,PVⅠ型和PV Ⅲ型NA阳性率分别为98.64%和95.83%;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 GMT)分别为1∶259.35和1∶105.14,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与三价减毒活疫苗(trivalent oral poliovirus vaccine, tOPV)相比,二价减毒活疫苗(bivalent oral poliovirus vaccine, bOPV)和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IPV)能分别诱导产生PVⅠ型和PV Ⅲ型的GMT值更高。在182名<5岁儿童中,PVⅠ型、Ⅱ型和Ⅲ型NA阳性率分别为97.25%、76.37%和92.86%,3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44, P=0.000),PVⅡ型显著低于PVⅠ型和PV Ⅲ型(PVⅡ型 VS PVⅠ型: χ2=34.65, P=0.000;PV Ⅱ型 VS PV Ⅲ型: χ2=18.99, P=0.000);3型GMT分别为1∶368.96、1∶23.06和1∶183.1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F=156.54, P=0.000),其中以PVⅠ型为最高,PV Ⅲ型次之,PVⅡ型最低(两两比较 P值均为0.000)。一般线性模型分析显示,最后一剂脊灰疫苗接种时间距调查时间间隔对PVⅠ型和PVⅢ型GMT值有影响,不同接种模式仅对PVⅠ型GMT值有影响,但年龄可能是混杂因素;而对PVⅡ型均无影响。 结论:疫苗转换后儿童PVⅠ型和Ⅲ型NA水平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但<5岁儿童PVⅡ型抗体水平则相对较低,需加强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purified Vero cell rabies vaccine, PVRV)在狂犬病预防中的应用已历经40余年。对近年来国内外PVRV在狂犬病预防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显示,在简化的Zagreb免疫方案中,PVRV具有与在标准Essen方案中相似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PVRV与纯化鸡胚细胞狂犬病疫苗(purified chicken embryo cell rabies vaccine, PCECV)、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human diploid cell rabies vaccine, HDCV)具有相似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在疾病等特殊人群中,PVRV也同样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此外,PVRV与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联合疫苗(acellular diphtheria, tetanus, pertussis and inactivated poliomyelitis combined vaccine, DTP-IPV)等的联合接种并未发现免疫干扰现象,这为儿童在接种免疫规划疫苗同时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提供了可行性。PVRV与马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也可获得较好的预防效果。PVRV在预防狂犬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广泛应用将为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犬传人狂犬病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河北省脊髓灰质炎疫苗3种基础免疫程序的免疫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3种接种程序基础免疫后的免疫原性。方法:选择≥2月龄健康婴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法分成3组,应用Sabin株含有Ⅰ型、Ⅱ型和Ⅲ型的脊灰灭活疫苗(sIPV)和口服含有Ⅰ型和Ⅲ型的脊灰减毒疫苗(bOPV),按照1剂sIPV+2剂bOPV(1sIPV+2bOPV组)、2剂sIPV+1剂bOPV(2sIPV+1bOPV组)和全程sIPV(3sIPV组)3种程序完成基础免疫,分别采集3组基础免疫前和基础免疫后28~42 d双份血清,应用细胞微量中和试验测定脊灰中和抗体。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以及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3组共205名受试者完成脊灰疫苗基础免疫后血清脊灰中和抗体Ⅰ型、Ⅱ型和Ⅲ型阳转率均高于97.00%、阳性率均高于98.00%、几何平均滴度(GMT)较基础免疫前均大幅度升高,3组Ⅰ型、Ⅱ型和Ⅲ型基础免疫前后阳性率、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免疫后GMT均为Ⅰ型最高,Ⅲ型次之,Ⅱ型最低,Ⅱ型GMT水平 2sIPV+1bOPV组、3sIPV组均高于1sIPV+2bOPV 组。 结论:3组基础免疫后血清脊灰中和抗体均处于高水平,对脊灰病毒形成了有效的免疫屏障,均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但不同程序基础免疫后脊灰中和抗体水平存在一定差异,2sIPV+1bOPV组、3sIPV组对Ⅱ型脊灰病毒的免疫原性优于1sIPV+2bOPV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非瘫痪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非瘫痪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4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12例非瘫痪侧因DDH行THA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35~52岁,平均40.2岁;CroweⅠ型6髋,CroweⅡ型5髋,CroweⅢ型1髋。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对比手术前后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疼痛VAS变化,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1~91(64.9±11.0)min;术中出血量203~347(282.7±44.4)mL,术后急性失血量353~485(414.2±51.6)mL;术后住院时间4~9 d。术后无感染、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手术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患者下地行走良好,无假体脱位及假体松动发生。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分别为(62.8±7.52)和(90.2±2.64)分;末次随访VAS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0.00(0.00, 0.00)分和4.00(3.00, 6.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1.913、 Z=10.864, P值均<0.05)。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评定:优10髋,良2髋。 结论:通过对髋关节假体安放位置进行合理设计,采用THA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非瘫痪侧DDH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骶2骶髂螺钉固定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 S 2AI)固定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后凸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11例接受S 2AI固定技术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5例;年龄为(39.6±12.7)岁(范围18~55岁)。脊髓灰质炎8例,脊肌萎缩症2例,肌营养不良1例。均接受后路脊柱矫形内固定术治疗,术中均采用S 2AI螺钉进行骨盆固定。主要的影像学观察指标为侧凸Cobb角、脊柱骨盆倾斜角(spinal pelvic obliquity,SPO)、局部后凸角(regional kyphosis,RK)、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初诊及末次随访时均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生活质量,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11例患者总体的侧凸Cobb角、SPO、RK和SVA)术前、术后、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riedman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采用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Wilcoxon检验)进行两两比较。SRS-22评分和ODI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 t检验。 结果:11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2.4±10.8)个月(范围48~83个月)。术前侧凸Cobb角为98.0°±24.0°,术后改善至60.7°±20.8°,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Z=3.015, P=0.003),矫正率为57.2%±17.7%;术后1年Cobb角为62.8°±23.6°,末次随访时为61.6°±21.7°,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294, P=0.797; Z=0.603, P=0.594),随访期间未见明显矫形丢失。SPO术前为37.0°±11.8°,术后纠正至21.5°±11.6°,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934, P=0.003);术后1年为23.2°±10.1°,末次随访时为21.1°±8.6°,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690, P=0.519; Z=0.000, P=1.000),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丢失。RK术前为46.8°±23.6°,术后矫正至18.6°±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364, P<0.001);术后1年为18.9°±11.4°,末次随访时为19.5°±9.8°,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0.074, P=0.945; Z=0.271, P=0.838),随访期间维持良好。SVA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中均无神经电生理监护信号的改变或丢失。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行清创手术后好转;1例患者发生腰背部剧烈疼痛,保守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断棒行翻修手术。 结论:S 2AI固定技术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中期随访矫形效果维持良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程序转换前后免疫效果比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免疫程序转换前后江苏省健康儿童的脊灰抗体水平。方法:分别于疫苗转换前后采集江苏省内5岁以下健康儿童血清样本200份,使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法测定脊灰中和抗体,比较分析疫苗转换前后脊灰抗体阳性率及几何平均滴度(GMT)的差异。结果:疫苗转换前脊灰抗体Ⅰ型阳性率为98.50%,Ⅲ型抗体阳性率为92.00%,GMT分别为:1∶100.43和1∶23.34;脊灰疫苗转换后脊灰抗体Ⅰ型阳性率为99.00%,Ⅲ型抗体阳性率为96.00%,Ⅰ型和Ⅲ型脊灰抗体GMT分别为:1∶213.04和1∶121.10。结论:脊灰疫苗转换前后免疫效果存在差异,疫苗转换后人群抗体水平高于疫苗转换前,建议逐步增加IPV剂次以最终实现全程接种IPV。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脊柱矫形术中严重神经并发症的转归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脊柱矫形术中发生严重神经并发症的自然转归及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7 851例脊柱畸形患者接受矫形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发生单侧或双侧下肢全瘫或不全瘫等严重神经并发症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31例;年龄为25.0±16.3岁(范围6~71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2例,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10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凸5例,其他类型脊柱侧凸16例。5例患者为双下肢完全性瘫痪,17例患者为双下肢不全性瘫痪,37例患者为单侧下肢不全性瘫痪。根据损伤原因,机械性损伤患者分别予螺钉拔出、血肿清除、松开矫形、椎板切除减压处理,缺血性脊髓损伤患者予扩容升压处理。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提出的神经分级标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Fisher精确检验及Logistics单因素回归分析临床因素、围术期因素与患者神经功能未恢复的相关性,将 P<0.1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0.75%(59/7 851)。至末次随访时42例(71.2%)患者获得完全恢复,10例(16.9%)患者获得部分恢复,其中44例(74.6%)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发生在术后6个月以内;余7例患者未获得恢复,包括Ⅰ型神经纤维瘤病3例(ASIA分级A级1例、C级2例)、休门氏病1例(ASIA分级C级)、先天性关节屈曲挛缩1例(ASIA分级B级)、小儿麻痹症1例(ASIA分级C级)和特发性脊柱侧凸1例(ASIA分级A级)。Fisher检验结果提示未恢复组病因学分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Logistics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OR=18.750, P=0.005)、术前合并脊髓神经损害( OR=5.750, P=0.046)、主弯Cobb角>90°( OR=4.444, P=0.073)及神经功能完全性损伤( OR=6.533, P=0.067),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因学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OR=35.477, P=0.005)为神经并发症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脊柱矫形手术发生严重神经并发症在随访期间有88.1%的患者可获得恢复,其中71.2%的患者可获得完全恢复,且术后3~6个月为患者的恢复时间窗。术前合并脊髓神经损害及诊断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为神经并发症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