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束支不同起搏模式对心脏电和机械同步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左束支起搏(LBBP)不同起搏模式对心脏电和机械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LBBP治疗的患者19例,其中男7例(36.8%),年龄(63.6±15.5)岁,分别先后程控单极低电压1 V/0.5 ms(U-LBBP,19例)和双极高电压7.5 V/0.5 ms(B-LBBP,19例)两种起搏模式,分析起搏心电图的形态并测量QRS时限(QRSd)与左心室激动时间(LVAT)评估心脏电同步性;采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技术测量两种起搏模式下的相位直方图带宽(PHB)和相位标准差(PSD)评估左心室的机械同步性。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10例行右心室起搏(RVP)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例(70%),年龄(63.8±9.5)岁。比较U-LBBP、B-LBBP和RVP起搏模式的心脏电同步性和左心室的机械同步性。结果:行LBBP和RVP治疗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心脏电同步性比较:U-LBBP时,体表心电图V 1导联常呈右束支传导延迟(RBBD)形态,B-LBBP时可纠正RBBD形态;U-LBBP组起搏的QRSd均显著短于RVP组[(117.4±8.6) ms对(147.0±15.7) ms, P<0.001]和B-LBBP组[(111.3±12.7) ms对(147.0±15.7) ms, P<0.001],而B-LBBP组QRSd明显短于U-LBBP组( P=0.013);B-LBBP组LVAT明显短于U-LBBP组[(67.6±12.7) ms对(72.1±10.2) ms, P=0.003]。②左心室机械同步性比较:U-LBBP组的PHB(48.1°±16.7°对60.9°±12.1°, P=0.042)和PSD[(14.9°±5.0°)对(21.0°±3.5°), P=0.002]均小于RVP组,B-LBBP组的PHB(49.8°±13.4°)和PSD(15.9°±4.4°)亦比RVP组小( P=0.037, P=0.004);但U-LBBP组和B-LBBP组相比,PHB和P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LBBP不论单极还是双极起搏较RVP可获得更好的心脏电同步性和左心室机械同步性;LBBP时,与单极低电压起搏相比,双极高电压起搏可纠正RBBD形态并改善心脏的电同步性,但并不能改善左心室的机械同步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左束支起搏优化的心室同步治疗初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起搏依赖患者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慢性心衰且有CRT适应证的患者,行左束支起搏及CRT。评估患者临床心功能情况,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并进行起搏器程控优化;对以上结果进行0.5~1.0年随访。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施行左束支起搏治疗。患者QRS时限较术前缩短[(119.40±16.89)ms对(164.60±22.96)ms, P<0.000 1];经双心室同步起搏后,部分患者QRS时限进一步缩短[(112.60±19.48)ms对(119.40±16.89)ms, P=0.004]。术后随访发现8例患者心功能改善,9例LVEF明显改善,住院率明显降低,左心室内同步性较前改善。 结论:左束支起搏对慢性心衰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起搏依赖的患者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结合双心室起搏,可进一步减小QRS时限,改善电同步性,提高CRT反应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在置入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SP)在置入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及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尝试行HPSP且术前存在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置换的人工心脏瓣膜类型、手术并发症、临床随访资料、起搏参数(阈值、R波振幅和阻抗)、QRS时限(QRSd)和左心室达峰时间(LVAT),以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超声心动图数据。结果:共纳入32例尝试行HPSP且术前已置入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其中8例尝试希氏束起搏(HBP),7例成功,24例尝试左束支起搏(LBBP),均成功,总成功率96.88%(31/32)。HBP组的起搏阈值明显高于LBBP组[(1.22±0.78)V对(0.47±0.13)V, P=0.04],感知显著低于LBBP组[(6.63±4.97)mV对(13.09±7.12)mV, P=0.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6.21±10.61)个月,两组患者的起搏参数保持稳定。宽QRS波组患者(QRSd≥120 ms)行HPSP后QRSd较术前明显缩短[(152.59±19.79)ms对(132.34±12.78)ms, P=0.004],窄QRS波组患者(QRSd<120 ms)行HPSP后QRSd较术前明显延长[(94.43±7.38)ms对(122.53±10.86)ms, P<0.001];两组患者的LV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63±9.20)ms对(75.13±13.80)ms, P=0.41]。HPSP后患者的心功能及心脏大小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行HPSP成功率高,是可行的,且HPSP可以维持心脏的电同步性,从而保护这类特殊患者的心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压氧综合疗法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高压氧综合疗法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治疗效果,分析患儿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68例VMC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和高压氧综合疗法治疗,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 n=52)与无效组( n=16)。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心电图、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 结果:有效组与无效组患儿QRS波时限延长、快速性心律失常、LVEF、CRP及cTnI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QRS波时限延长、快速性心律失常、LVEF值低、CRP和cTnI过表达均是高压氧综合疗法治疗VMC患儿无效的影响因素( OR>1.000, P<0.05)。 结论:高压氧综合疗法治疗VMC患儿无效可能与QRS波时限延长、快速性心律失常、LVEF值低等因素有关,临床应重视伴有上述因素的VMC患儿的早期评估及合理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型克山病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慢型克山病(CKD)患者在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方法:2013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山东省8个克山病病区县(市)选择CK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初诊时人口统计学资料及可能与LVEF恢复正常相关的临床指标,并对患者进行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随访至2019年10月或至全因死亡,采用成组设计,根据LVEF是否恢复正常(LVEF≥50%为恢复正常)将患者分为恢复组和未恢复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VEF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结果:共有98例CKD患者纳入本研究,年龄为(47.51 ± 12.84)岁;体质指数(BMI)为(23.18 ± 4.92)kg/m 2;LVEF为(39.54 ± 8.26)%;男性占65.31%(64/98);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Ⅱ级和Ⅲ级分别占46.94%(46/98)、53.06%(52/98)。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6个月,28例(28.57%)患者LVEF恢复正常,LVEF由基线的(43.27 ± 7.85)%增加至(58.74 ± 6.0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25, P < 0.01);70例(71.43%)患者LVEF未恢复正常,LVEF由基线的(37.84 ± 6.93)%增加至(42.94 ± 7.3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4, P < 0.01)。28例LVEF恢复正常患者的恢复时间中位数为14个月,其中随访至6、12和18个月时恢复的患者分别为4例(14.29%)、6例(21.43%)和15例(53.57%),27例(96.43%)患者在3年内LVEF恢复正常。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比值比( OR)= 0.81,95%置信区间( CI):0.70~0.95, P < 0.05]、心电图QRS波时限( OR=0.88,95% CI:0.79~0.98, P < 0.05)、LVEF( OR=1.26,95% CI:1.13~1.42, P < 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OR=0.79,95% CI:0.66~0.90, P < 0.01)是LVEF恢复正常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部分CKD患者经抗心力衰竭治疗后,LVEF可恢复正常。病程较短、心电图QRS波时限较短、基线LVEF较高及LVEDD较小的患者LVEF恢复正常的可能性较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左束支双极起搏对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左束支单、双极起搏对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的影响。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左束支起搏(LBBP)的患者,分别在心房起搏伴房室结自身下传(SR组)、单极低电压起搏(ULBBP组,输出电压:1.0 V/0.5 ms)和双极高电压起搏(BLBBP组,输出电压:7.5 V/0.5 ms)3种不同起搏模式下进行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的评估。同时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10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组)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LBBP组与CRBBB组患者的心脏电学和机械同步性的差异。结果:15例LBBP患者中位年龄64.8岁,年龄范围44~83岁,其中男5例(33.3%,5/15)。LBBP组患者起搏时QRS时限(QRSd)和左右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均明显短于CRBBB组患者[QRSd:(135.0±16.2)ms对(157.1±16.4)ms, P=0.003;IVMD:(19.7±19.0)ms对(52.5±15.5)ms, P<0.001]。LBBP时,BLBBP的QRSd明显短于ULBBP[(120.3±14.2)ms对(135.0±16.2)ms, P<0.001]。BLBBP与ULBBP相比,IVMD、左心室12节段收缩峰值速度的标准差(Tmsv12-SD)及长轴应变(GL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VMD:(14.0±13.1)ms对(19.7±19.0)ms, P=0.221;Tmsv12-SD:(37.3±17.4)ms对(39.9±14.2)ms, P=0.492;GLS:(-16.6±3.1)%对(-15.6±3.5)%, P=0.116]。 结论:LBBP时,与ULBBP相比,BLBBP可纠正RBBB形态并改善心脏电学同步性,但并不能显著改善心脏机械同步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儿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左心室扩大行左束支起搏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留持续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心室扩大在考虑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时,通常选择右心室心尖部或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然而这种长期非生理起搏可能造成心脏泵功能下降以及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本例对1例2岁5个月的患儿选择左束支起搏方式,术后QRS时限仅82 ms,经过10个月随访,患儿左心室大小恢复、生活质量提高。本病例给需行永久起搏器的患儿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前景的起搏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心电图QRS波时限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时限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丹东市第一医院收治的35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进行18导联心电图检测,记录QRS波时限,并根据QRS波时限将354例患者分为QRS波时限≤120 ms组( n=226)与QRS波时限>120 ms组( n=128),所有患者出院后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同时根据患者是否出现MACE将其分为MACE组( n=110)和非MACE组( n=244),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心脏超声指标、心电图、生化指标等临床资料。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QRS波时限与心功能指标及NT-proBNP的相关性,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QRS波时限与MACE的相关性。 结果:QRS波时限>120 ms组患者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水平、NT-proBNP水平及MACE总发生率明显高于QRS波时限≤120 ms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QRS波时限≤120 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MACE组及非MACE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合并基础疾病、治疗药物、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Scr、血清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ACE组的SBP、DBP、LVMI、尿酸、NT-proBNP、FPG、QRS波时限、校正QT间期(QTcd)明显高于非MACE组,LVEF明显低于非MAC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QRS波时限与LVEF呈负相关( r=-0.296, P<0.05),与LVMI、LVEDD、NT-proBNP呈正相关( r=0.261,0.302,0.359,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QRS波时限延长可能是诱发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心电图QRS波时限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及近期MACE发生情况密切相关,QRS波时限延长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加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波时限的监测,以及时评估患者的预后,并适当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有效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左心室电激动延迟程度及左、右心室起搏位点距离优化左心室起搏位点选择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左心室电激动延迟程度(LVED)及右心室与左心室起搏位点的距离(DRLV)在优化左心室起搏位点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应用左心室四极电极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心力衰竭患者,测量其左心室4个起搏位点的LVED及DRLV。按如下流程优化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1)避免膈神经刺激(PNS);(2)合适的起搏阈值;(3)避开心尖部起搏;(4)选择最大LVED;(5)选择最大DRLV。按流程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进行CRT,统计左心室四极电极置入的靶血管分布情况。记录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的双心室起搏百分比;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 min步行距离、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并统计CRT术后有应答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应答的患者比例。结果:入选29例心力衰竭患者,男性19例(66%),年龄(61.7±7.6)岁。扩张型心肌病17例(59%),缺血性心脏病12例(41%)。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左心室四极电极至靶血管内,且4个起搏位点亦均在靶血管内,侧静脉15例(52%),前静脉2例(7%),后静脉11例(38%),心大静脉侧分支1例(3%)。术后6个月双心室起搏百分比均大于95%。以最大的LVED及最大的DRLV作为依据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的患者分别有19例(66%)和4例(14%)。最终29例患者中,有5例(17%)以D1作为起搏位点,5例(17%)以M2作为起搏位点,7例(24%)以M3作为起搏位点,12例(41%)以P4作为起搏位点。10例(34%)患者应用了传统双极电极具备的起搏位点(D1、M2),19例(66%)患者应用了左心室四极电极特异的起搏位点(M3、P4)。29例患者术前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 min步行距离、NYHA分级分别为(171±24)ms、(231±79)ml、(28±5)%、(74±11)mm、(294±103)m、(3.2±1.0)级;术后6个月分别为(130±12)ms、(158±73)ml、(36±10)%、(66±12)mm、(371±86)m、(1.9±0.5)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均<0.001)。CRT术后6个月应答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答率分别为97%(28例)、83%(24例)。 结论:左心室四极电极的4个LVED和DRLV可用来选择左心室起搏位点,且以最大LVED及DRLV作为依据选择起搏位点,CRT应答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左束支区域起搏在不同QRS时限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左束支区域起搏是目前最具前景的生理性起搏技术。在宽QRS时限患者中,与传统起搏方式比较,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宽QRS时限患者中展现出更高的安全性、更优的电学参数、明显改善的心功能、可跨越阻滞部位起搏等诸多优势。在正常QRS时限患者中,左束支区域起搏同样具有以上优势,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难治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及需高心室起搏比例等患者有显著疗效。该文就左束支区域起搏的解剖基础、电学特点、在宽和正常QRS时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等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