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传导系统起搏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生理性起搏主要包括双心室起搏、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其中后两者统称为心脏传导系统起搏。与传统右心室起搏相比,生理性起搏可以减少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发生。希氏束起搏是最生理的起搏方式,但定位困难、操作难度高及长期安全性风险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左束支起搏在保持生理性起搏的同时弥补了希氏束起搏的缺陷,成功率高,起搏参数良好,且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得到证实,目前已成为心脏生理性起搏的热点方式。本文回顾了心脏传导系统起搏的发展历程,解析关键技术和诊断标准,比较各种起搏方式的优缺点,深入讨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左束支起搏: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左束支起搏(LBBP)作为一项生理性起搏的新技术,广泛用于临床,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及改进,主要表现以下方面:优化LBBP的诊断标准、提高LBBP的植入成功率、寻找有效指标预测LBBP在心衰患者中的反应性并指导选择合适的再同步治疗策略,以及器械改进及研发。尤其是与除颤导线结合以及与无导线起搏器结合,将使更多患者获益于LBBP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开创心脏同步化治疗新纪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是当前最生理性的起搏方式,既能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实现心脏再同步,又能维持窄QRS波患者心室同步性。其中由我国学者原创的左束支起搏技术,弥补希氏束起搏的不足,扩展了心脏传导系统起搏的临床应用,具有里程碑意义。2021年2月《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全球首发,统一了希浦系统起搏的定义,规范了操作流程及植入适应证。本文论述希浦系统起搏的优劣势,并期待更多循证医学的开展以回答及解决相关的临床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永久性室侧希氏束起搏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模式,目前应用越来越广泛。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是临床上相对比较少见的1种解剖变异,由于其静脉走行扭曲,运用现有工具经PLSVC实现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成为1项具有挑战性的操作,本文介绍了1例患者通过主动固定导线经PLSVC实现夺获希氏束,成功实现室侧希氏束起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传导系统起搏并发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传导系统起搏包括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作为一项生理性起搏方式,传导系统起搏的临床应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传导系统起搏植入相关并发症和安全性越来越多地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传导系统起搏并发症的相关研究成果,从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传导系统起搏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概述,以期为患者并发症的管理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如何优化左束支起搏植入的流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永久性左束支起搏(LBBP)因其生理性起搏的临床疗效和优势,近年来得到迅速推广和运用。但不同于传统心室起搏,LBBP术中需要电生理标测配合,流程相对复杂,耗时相对较长,不同术者对操作细节掌握程度不同,难以保证统一的手术质量。本文以单中心经验为基础,结合现有指南和共识推荐,从多导电生理仪设置、电极在右心室面拧入点选择、判断夺获传导束的敏感指标、控制电极拧入深度和准度的技巧等方面,对手术流程进行优化梳理,目的在于优化LBBP操作流程,以期帮助术者高效、高质量完成LBB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左束支区域起搏在不同QRS时限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左束支区域起搏是目前最具前景的生理性起搏技术。在宽QRS时限患者中,与传统起搏方式比较,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宽QRS时限患者中展现出更高的安全性、更优的电学参数、明显改善的心功能、可跨越阻滞部位起搏等诸多优势。在正常QRS时限患者中,左束支区域起搏同样具有以上优势,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难治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及需高心室起搏比例等患者有显著疗效。该文就左束支区域起搏的解剖基础、电学特点、在宽和正常QRS时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等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九分区法左束支区域起搏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无多导仪指导的新简化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方法(九分区法LBB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拟接受起搏器置入的患者118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主要临床诊断和心电图参数等基本临床信息;行九分区法LBBaP(将右前斜心室影分为9个区,左束支电极初始旋入点在后下1/3区域),在X线影像下,3830电极的位置位于左束支区域,单极起搏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形态,且刺激到左心室激动的峰值时间<90 ms定义为手术成功。记录术中静脉通路穿刺方式、电极参数、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刺激到左心室激动的峰值时间、起搏器类型、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即刻心电图参数。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电极参数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18例患者中,男性62例(52.5%),年龄(65.9±13.4)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49例(41.5%),窦房结和房室结双结病变患者6例(5.1%),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3例(53.4%),心房颤动患者26例(22.0%),心肌病患者20例(16.9%);术前QRS波宽度为(109.21±39.03)ms。其中109例成功行九分区法LBBaP手术,成功率为92.4%。104例(95.5%)为腋静脉穿刺,5例(4.6%)为锁骨下静脉穿刺;手术时间为(80.3±23.0)min,X线曝光时间为(12.29±5.13)min;术后QRS波宽度为(116.36±18.11)ms。左束支电极阈值为(0.92±0.63)V,感知为(10.60±5.04)mV,阻抗为(798.71±194.90)Ω;1 V起搏时,刺激到左心室激动的峰值时间为(67.91±12.15)ms,5 V起搏时为(67.52±12.45)ms;置入单腔起搏器1例(0.9%),双腔起搏器106例(97.3%),三腔起搏器2例(1.8%);术中无血肿、气胸和血胸、电极脱位、感染以及囊袋出血等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共有97例(89.0%)患者完成随访,随访(6.21±2.90)个月,所有患者电极参数稳定,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九分区法LBBaP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生理性起搏方法,但其远期效果仍待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房颤伴心衰治疗的老策略新方法:房室交界区消融疗法+传导束起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房颤动(房颤)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心率和节律控制方法之一“房室交界区消融联合起搏”治疗作为一个老策略可缓解心衰,其在消融后结合不同生理性起搏方法,包括传统双心室起搏和传导束起搏。新兴的左束支起搏在保持生理性起搏的同时弥补了希氏束起搏的缺陷,成功率高,且安全性和疗效得到了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证实,目前成为心脏同步化治疗的热点方式并逐步改写相关指南。该文回顾了治疗策略在传导束起搏尤其是左束支起搏推动下的发展历程和指南的变迁,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以及理念上的更新,深入讨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在心力衰竭伴LBBB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可导致心室电传导延迟、收缩不同步,是加重心力衰竭(心衰)的重要因素,亦是心衰治疗的重要靶点。传统双心室起搏可纠正LBBB、改善心功能,但其受到技术及解剖的限制,仍有部分患者难以从中获益。随着对希氏-浦肯野系统认识的深入、导线置入工具的改进及技术的发展,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作为一种生理性起搏方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可纠正LBBB、恢复电机械同步性,有望作为传统双心室起搏的替代疗法用于心衰伴LBBB患者。该文对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在心衰伴LBBB患者中应用的理论及临床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