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电轴垂线法判定心电轴200份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寻找一种更简单、快速地确定心电轴的方法.方法 电轴的垂线将6个肢体导联分为两组.电轴方向180°范围内的所有导联均为正向,而电轴方向相反的180°范围内的所有导联均为负向,电轴垂线相邻的两个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以此帮助确定电轴垂线.六个肢体导联在-30°~120°分布如下:aVL(-30°),Ⅰ(0°),-avR(30°),Ⅱ(60°),aVF(90°)和Ⅲ(120°).先检查外侧导联(aVL或Ⅲ)是否为负向或正负相等,如果超过一个导联是负的,按顺序逐一查看,直到发现一个正向或上下相等的导联.2019年7月荆门中心医院的200份心电图纳入分析,从电轴垂线法、电脑法和查表法得到心电轴,用Pear-son法分析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分析差异性.结果 3种方法判定心电轴的均数和标准差相似,电轴垂线法与查表法的相关系数为0.976.两种方法之间的平均偏差及其95%CI为0.88(-12.37,14.14).结论 电轴垂线法简单,方便,能较准确地确定QRS电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电图QRS碎裂波联合炎性因子对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碎裂波联合炎性因子检测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于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于嘉兴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11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115例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进行比较;并运用ROC曲线分析IL-6、IL-8、TNF-α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同时比较不同检测方式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准确率;将心肌梗死患者依据预后状况分为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比较分析IL-6、IL-8、TNF-α检测结果;并对两组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和Lown分级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因子IL-6、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对照组(98.43±34.54、101.62±25.13、321.19±109.66比37.81±19.27、26.39±19.08、161.87±84.59, t=16.349、25.359、12.333, P<0.05);ROC曲线分析炎症因子检测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相对较高(AUC=0.852, P<0.001),最佳工作点为IL-6=76.82、IL-8=83.55、TNF-α=254.17,敏感度=0.861,特异度=0.653;运用心电图联合炎症因子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诊断,观察组例数/准确率在心电图单一检测和炎症因子单一检测明显高于对照组[103(93.64%)比103(93.64%)、87(79.09%)比73(66.36%), χ2=9.881、25.568, P<0.05];观察组内的冠脉造影结果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中,并发症组IL-6、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124.53±34.16、137.62±25.37;409.64±93.28比54.82±11.34、49.26±17.09、201.91±107.72, t=14.672、21.617、10.753, P<0.05);在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血管病变率的比较中,并发症组患者的单支病变血管发生率明显低于无并发症组[6(11.54%)比37(63.79%), χ2=31.443, P<0.05],而并发症组患者的多支病变血管发生率则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46(88.46%)比21(36.21%), χ2=31.443, P<0.05];在血管狭窄程度的比较中,并发症组患者的非完全闭塞发生率显著低于无并发症组[19(36.54%)比46(79.31%), χ2=20.750, P<0.05],而并发症组的完全闭塞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33(63.46%)比12(20.69%), χ2=20.750, P<0.05];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的Lown分级情况比较中,并发症组的LownⅢ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无并发症组[11(21.15%)比40(68.97%), χ2=25.204, P<0.05];并发症组中LownⅣA级、Lown ⅣB级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19(36.54%)比10(17.24%)、22(42.31%)比8(13.79%), χ2=5.259、9.182, P<0.05]。 结论:心电图QRS碎裂波联合炎性因子检测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心肌梗死预后状况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碎裂QRS波群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群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关系。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首次就诊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功能检查科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200例,依据患者首次就诊于我院的病例库资料及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诊断分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群组99例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波群组101例,之后回顾性分析患者出院后1年内复查的24 h动态心电图,采用χ 2检验比较两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心率变异性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心率变异性不同指标的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群的评估价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通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心率变异性不同指标的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群的诊断准确性。 结果:依据室性期前收缩Lown分级,Lown分级室性期前收缩Ⅰ级、室性期前收缩Ⅲ-Ⅴ级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组均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组[室性期前收缩Ⅰ级:54.5%(54/99)与39.6%(40/101)(χ 2=4.484, P<0.05;室性期前收缩Ⅲ-Ⅴ级:34.3%(34/99)与9.9%(10/101)(χ 2=17.406, P<0.05)]。室性期前收缩0级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组发生率为8.1%(8/99),低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组48.5%(49/101)(χ 2=37.995, P<0.05)。室性心律失常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群组发生率为91.9%(91/99)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波群组51.5%(52/101)(χ 2=57.146, P<0.05)。室性期前收缩Ⅱ级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组室性心律失常阳性发生例数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群组较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波群组HRV时域指标全部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NN intervals,SDNN)、窦性心搏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average NN intervals,SDANN)偏高[SDNN:143.00(122.00,166.00)与110.00(95.00,130.50), Z=5.780, P<0.05;SDANN:112.00(100.00,136.00)与96.00(76.00,118.50), Z=4.013, 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HRV不同指标显示,HRV时域指标SDNN、SDANN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后碎裂QRS波均有统计学意义(SDNN: OR=0.949,95% CI:0.922~0.977, P<0.001;SDANN: OR=1.036,95% CI:1.005~1.068, P=0.022),HRV时域指标SDNN、SDANN的ROC曲线下面积显示,SDNN、SDANN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后碎裂QRS波具有一定诊断准确性(SDNN:AUC:0.737,95% CI:0.666~0.807,灵敏度:0.818,特异度:0.634;SDANN:AUC:0.664,95% CI:0.587~0.741,灵敏度:0.737,特异度:0.673。0.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心磁图特征初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患者(MINOCA组),同期纳入心脏检查正常的人群作为对照(对照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心磁图检查结果。MINOCA组共入选患者6例,对照组共入选78人,按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职业、婚姻状况进行匹配后,最终两组各入选5人。以对照组作为参照,发现MINOCA组患者QRS段存在QR转动异常,TT段正、负磁极离散改变,电流方向紊乱。两组人群共有35个心磁图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涉及TT间期、QRS波段、RS间期、QR间期等多个波段。该研究初步探索了MINOCA的心磁图特征,可为建立心磁图MINOCA诊断模型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左束支传导阻滞不同定义的心电图形态及其对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是推荐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重要心电图指标,但目前LBBB的心电图定义尚未统一。本综述对5种常见的LBBB定义及其对CRT疗效的预测价值进行总结,揭示不同定义在QRS时限、V 1导联r波、切迹或顿挫和Ⅰ、V 5、V 6导联形态等多方面存在的争议,因而影响CRT最佳适应人群的筛选。在生理性起搏时代,有必要对心电图特征与左束支真正完全阻滞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地探讨,以提高CRT疗效、实现个性化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电图风险评分和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心电图风险评分和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SAS)的关系。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6月在清华大学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225例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均在静息状态下完成心电图(ECG)检查和颈部超声检查。ECG风险评分参数包括:HR>80次/min,PR间期>220 ms,QRS>110 ms,左心室肥厚(LVH),T波倒置,QT间期延长。SAS通过颈部超声检查结果确定。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ECG风险评分与SAS的关系。结果:225例受试者颈部超声检查共检出73例(32.44%)SAS。ECG检查显示,HR>80次/min者31例(13.77%),PR间期>220 ms者17例(7.56%),QRS>110 ms者51例(22.67%),LVH 9例(4%),T波倒置4例(1.78%),QT间期延长17例(7.56%)。ECG评分0分149例(66.22%),1分40例(17.78%),2分24例(10.67%),≥3分12例(10.67%)。SAS组受试者ECG风险评分显著高于非SAS受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AS组受试者HR>80次/min、PR间期>220 ms、QRS>110 ms、LVH、T波倒置、QT间期延长占比与非SA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剔除混杂因素后ECG风险评分1分( OR=1.396, P=0.039)、2分( OR=2.589, P=0.008)、≥3分( OR=7.006, P<0.001)均与SAS风险增加相关,且随着ECG风险评分增加, OR呈增加趋势。 结论:心电图风险评分与中老年人群SAS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有助于识别中老年人群中SAS风险增加的个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暴发性心肌炎人群心电图特征,为暴发性心肌炎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7年2月至2022年4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为急性心肌炎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暴发性心肌炎组和非暴发性心肌炎组。以同期246名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电图参数对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影响,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不同心电图参数对暴发性心肌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80例患者(暴发性心肌炎组123例,非暴发性心肌炎组57例),年龄(35.0±16.2)岁,男性106例(58.89%)。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相比,暴发性心肌炎组患者心电图显著异常:窦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颤)、逸搏心律、右束支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ST段抬高、低电压、QTc间期延长、QRS波增宽的发生率更高( P均<0.05)。心电图参数显示,暴发性心肌炎组患者全导联QRS波振幅低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 P<0.01)。暴发性心肌炎组的平均心率及QTc间期高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及对照组( P均<0.05)。尽管ST段抬高在暴发性心肌炎组发生率更高,心电图参数显示除Ⅲ和aVF导联外,其余导联ST段水平均较对照组压低( P均<0.05),部分导联ST段改变在暴发性心肌炎组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各导联在非暴发性心肌炎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RS波增宽和心率增快是暴发性心肌炎组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的影响因素( OR=16.914,95% CI:1.367~209.224, P=0.028; OR=1.026,95% CI:1.010~1.042, 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心率>86.90次/min,QTc>431.50 ms,RV5+SV1<1.72 mV对暴发性心肌炎诊断有一定预测价值。 结论: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存在显著且严重的心电图异常,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可为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理参数的关系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湖南省脑科医院急诊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分为时限正常组(≤110 ms,NG组)和时限延长组(>110 ms,EG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病理参数间的差异,分析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与急性心肌梗死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入组患者134例,EG组73例,NG组61例。EG组血浆中N-末端脑钠肽前体(N-proBNP)水平显著高于NG组( 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NG组( P<0.05),且EG组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与血浆中的N-proBNP水平呈正相关( r=0.981, P<0.001),与LVEF呈负相关( r=-0.979, P<0.001)。EG组Killip心功能分级Ⅰ级患者占比少于NG组( P<0.05),Ⅱ级与Ⅲ级患者占比明显多于NG组( P<0.05),两组中Ⅳ级患者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G组患者恶性心血管事件(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心源性死亡、再梗死率及总发生率)发生率明显高于NG组(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血浆N-proBNP升高、LVEF下降、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高Killip心功能分级均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EG患者较NG患者心功能更差,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更高,预后更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QRS波群离散度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与QRS波群离散度的关系.方法:我们回顾分析2021年至2022年间,北京安贞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SCF患者18例,对照组由23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者组成,测量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数据中Tpe(T波峰值至终点的间隔时间)、Tpe/QT、QTd(QT离散度)、QTcd(校正QT离散度)数值,分析SCF患者中QRS波离散度同血流帧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CF组的平均Tpe、Tpe/QT、QTd、QTcd延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SCF组的TIMI帧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SCF患者心电图中Tpe、Tpe/QT、QTd、QTcd的延长,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心电图指标与严重创伤性脑损伤患者48h内死亡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探讨心电图指标与严重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48 h内死亡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8月—2022年8月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急诊医学科住院的严重TBI患者1 024例,通过医院病历系统检索并导出患者的临床资料.严重TBI患者48 h内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修订创伤评分(RTS)、创伤严重度评分(ISS)、QTc间期延长、ST段降低及QTc间期延长联合ST段降低对严重TBI患者48 h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1 024例严重TBI患者48 h内死亡89例,死亡率为8.7%,其中79例(占88.8%)死于脑疝、10例(占11.2%)死于大出血.死亡与存活患者RTS、ISS、脉搏、体温及大量输血、QRS波群增宽、QTc间期延长、ST段抬高、ST段降低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TS、ISS、体温、急诊手术、QTc间期延长及ST段降低是严重TBI患者48 h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TS、ISS、QTc间期延长、ST段降低及QTc间期延长联合ST段降低预测严重TBI患者48 h内死亡的AUC分别为0.790[95%CI(0.764~0.815)]、0.632[95%CI(0.602~0.662)]、0.605[95%CI(0.574~0.635)]、0.723[95%CI(0.695~0.750)]、0.786[95%CI(0.759~0.811)].结论 QTc间期延长和ST段降低是严重TBI患者48 h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二者联合对严重TBI患者48 h内死亡具有中等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