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炎症消退介质通过调节免疫细胞促进炎症消退的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炎症反应是一种有效的宿主防御机制,以消除感染部位的病原体;而炎症的消退阶段主要是维持组织内的稳态环境。促炎症消退介质(SPMs)是内源性抗炎分子,在减轻过度组织损伤和慢性炎症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SPMs在炎症部位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发现,SPMs调节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固有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T细胞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发性骨髓瘤伴发第二肿瘤与恶性肿瘤伴发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伴发第二肿瘤与其他恶性肿瘤伴发MM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转归。方法:纳入2002年1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诊治的MM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MM伴发第二肿瘤组以及恶性肿瘤伴发MM组。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初诊年龄、分型、分期、合并恶性肿瘤类型以及治疗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存差异。结果:MM伴发第二肿瘤组患者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 M( Q1, Q3)]61.5(56.8,68.0)岁,总生存期49.5(32,58)个月,自伴发第二肿瘤至死亡的时间12(4,21)个月。恶性肿瘤伴发MM组患者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64.0(57.0,71.0)岁,总生存期97(61,171)个月,伴发MM后至死亡的时间32(18,47)个月。诊断MM至发生第二肿瘤时间为37(18,50)个月,早于其他恶性肿瘤伴发MM时间[53(31,117)个月]( P=0.016)。两组发生的其他恶性肿瘤类型不同,MM伴发第二肿瘤组中第二肿瘤占比高的是血液系统肿瘤(12/20,60.0%),而恶性肿瘤伴发MM组中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占比较高(13/29,44.8%)( P<0.001)。 结论:MM伴发第二肿瘤或恶性肿瘤伴发MM均可能对患者的生存期造成负面影响;MM患者出现的第二肿瘤中血液系统肿瘤占比较高,而在伴发MM的恶性肿瘤中以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占比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特异性促炎症消退介质在重症感染免疫调节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特异性促炎症消退介质(specialized proresolving mediators,SPMs)是一类由必需脂肪酸衍生而来的脂质介质,具有抗炎/促消退作用。SPMs主要包括脂氧素(lipoxin)、消退素(resolvin)、保护素(protectin)和胞壁质(maresin)。不同种类的SPMs可结合不同受体,如甲酰肽受体2(ALX/FPR2)、G蛋白耦联受体32(DRV1/GPR32)、G蛋白耦联受体18(DRV2/GPR18)或趋化因子样受体1(ERV1/CMKLR1),经核因子-κB、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通过限制中性粒细胞迁移浸润,调节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强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发挥促炎症消退作用。SPMs分子在危重疾病严重程度、预后预测和临床干预效能方面具有潜在临床价值。本文就SPMs在重症感染免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潜在临床价值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特异性促炎症消退介质保护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早产儿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特异性促炎症消退介质(specialized proresolving lipid mediators,SPMs)是由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的内源性脂质,能够促进肺损伤的炎症消退。因此,SPMs可能作为炎症反应的“刹车信号”在BPD的预防与预后方面作出贡献。本文就SPMs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BPD的保护机制和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BPD的防治探究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咽合并第二原发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216例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在真实世界研究中探索下咽合并第二原发性肿瘤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594例初治下咽癌患者,分析其合并第二原发性肿瘤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比较不同组别间的疗效差异。结果:中位随访时间66.9个月,594名初治下咽癌患者中,216例发生第二原发性肿瘤,总发生率为36.4%,其中22.2%(132/594)为同时性,14.1%(84/594)为异时性。上消化-呼吸道黏膜为最常见累及部位。相比于不合并第二原发性肿瘤患者,同时性原位癌和异时性原位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42.2%∶44.5%( P=0.958)、62.2%∶44.5%( P=0.240)。下咽合并同时性浸润性第二原发性肿瘤组的生存明显差于不合并第二原发性肿瘤组,5年OS率为27.2%∶44.5%( P=0.001);下咽合并异时性浸润性第二原发性肿瘤患者预后较好,5年OS为50.2%∶44.5%( P=0.587),但第二原发性肿瘤仍占全组死亡原因的42.5%。 结论:下咽合并第二原发性肿瘤概率较高,合并食管/胃原位癌以及异时性第二原发者不影响下咽癌患者的预后,而合并同时性第二原发者显著影响患者预后。第二原发性肿瘤的发生为合并异时性第二原发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期重点号为慢性鼻窦炎(CRS)。现有的药物与手术联合治疗方法难以控制某些难治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的疾病进展,生物制剂为CRSwN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式,述评《CRSwNP进入生物制剂治疗时代》介绍了生物制剂的发展历史、治疗CRSwNP的机制、疗效及研究方向等,需进一步积累针对中国患者的用药经验。论著《抗IgE单克隆抗体治疗合并哮喘的复发性CRSwNP的短期疗效研究》发现奥马珠单抗治疗合并哮喘的复发性CRSwNP患者4个月,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全身性和局部性嗜酸粒细胞增多对鼻息肉治疗预后的差异影响分析》是《Concordant systemic and local eosinophilia relates to poorer diseas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nasal polyps》的再次全文发表,该研究发现系统性和局部性嗜酸粒细胞同时增多的鼻息肉患者,术后病情控制不良的风险显著高于仅伴有外周血或组织嗜酸粒细胞增多者。《25羟基维生素D3在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CRSwNP)中的预测诊断价值》提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的测定可作为鉴别ECRSwNP和非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nECRSwNP)的一种有效方法。《TRPM8在CRSwNP中的表达及意义》提出TRPM8在鼻息肉上皮细胞中呈高表达且其表达量与患者VAS评分呈正相关,提示TRPM8可能参与鼻息肉发病过程中鼻黏膜上皮细胞调控的发病机制。《CRSwNP鼻黏膜上皮细胞基因转录组分析》通过研究基因表达数据库中CRSwNP患者与对照组鼻黏膜上皮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其功能,寻找参与调控CRSwNP鼻黏膜上皮屏障功能损伤的关键基因。《特异性促炎症消退介质在ECRSwNP与nECRSwNP中的含量差异》探讨了脂肪酸衍生的特异性促炎症消退介质(SPMs)在ECRSwNP和nECRSwNP中的含量差异,发现多种SPMs在ECRSwNP中含量增高,脂肪酸代谢紊乱可能在ECRSwNP的慢性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综述《患者报告结局量表在成人CRS中的应用进展》对目前在CRS病情和治疗效果评估领域可用的量表的主要结构、优缺点、应用情况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研究者选择合适的量表提供参考。《难治性鼻窦炎(DTRS)的易感因素及诊疗进展》对DTRS的易感因素、伴发疾病及治疗进展进行了介绍。继续教育园地《儿童CRS的相关研究进展》结合近年新发表的儿童CRS发病机制、药物和外科治疗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了解儿童CRS研究进展,并为制订新的儿童CRS诊疗指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特异性促炎症消退介质在嗜酸粒细胞性与非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含量差异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脂肪酸衍生的特异性促炎症消退介质(specialized pro-resolving mediators,SPMs)在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CRSwNP)和非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nECRSwNP)中的含量差异。方法: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鼻内镜手术的双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7例,女性9例,年龄13~67岁,包括ECRSwNP组23例,nECRSwNP组13例;同期纳入对照组12例。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脂氧素(LXA 4、LXB 4)、消退素(RvD 1、RvD 2、RvD 3、RvD 5、RvE 1)、保护素(PDX)和巨噬素(Mar-1)多种SPMs在不同病理类型鼻息肉和正常鼻黏膜中的含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SPMs的组间差异,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鼻息肉中SPMs含量与组织嗜酸粒细胞计数的相关性。 结果:ECRSwNP组RvD 2、RvD 3、RvD 5、LXA 4、LXB 4、Mar-1和PDX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Z值分别为-2.276、-2.313、-3.371、-2.094、-2.051、-3.104、-2.294, P值均<0.05)。ECRSwNP组RvD 2、RvD 5、Mar-1和PDX含量均显著高于nECRSwNP组( Z值分别为-2.175、-2.289、-2.243、-2.124, P值均<0.05)。以上7种SPMs含量在nECRSwNP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鼻息肉组织中RvD 2、RvD 3、RvD 5、LXB 4、Mar-1、PDX含量均和组织嗜酸粒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 r值分别为0.443、0.436、0.371、0.502、0.340、0.386, P值均<0.05)。 结论:多种SPMs在ECRSwNP中含量增高,脂肪酸代谢紊乱可能在ECRSwNP的慢性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促炎症消退介质与眼部疾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促炎症消退介质(SPMs)是一类新型的内源性炎症调控介质,包括脂氧素、消退素、保护素和巨噬细胞源性消退素家族。目前研究发现,SPMs为机体自身合成物质,可以促进炎症消退、清除病原体、恢复机体内环境稳定,并有抑制细胞凋亡、促进创伤愈合和神经保护等功能,对角膜炎症、干眼、葡萄膜炎、视网膜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等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文就SPMs家族各类分子在多种眼科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新型眼科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结直肠癌患者第二原发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了解中国结直肠癌患者第二原发恶性肿瘤的特征及分布情况,为结直肠癌患者的后续随访、监测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96-2015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诊治的所有结直肠癌患者数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性别、部位结直肠癌患者的第二原发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R 4.2.2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7 890例结直肠癌患者,其中226例(2.86%)患者患有第二原发恶性肿瘤,且接受化疗(3.40%)和第一原发部位为结肠癌(3.33%)的患者第二原发恶性肿瘤发病比例更高.肺是最常见的第二原发恶性肿瘤部位(20.35%),其他易感部位依次为结肠、乳腺、胃、前列腺、直肠、甲状腺和肾等.第二原发恶性肿瘤与结直肠癌的中位间隔时间为3.25年,肺、甲状腺、结肠、前列腺、乳腺和肾的第二原发恶性肿瘤与结直肠癌的中位间隔时间为2~4年,直肠和胃的第二原发恶性肿瘤与结直肠癌的中位间隔时间为5.5~6年.结论 第二原发恶性肿瘤在接受化疗和第一原发部位为结肠癌的患者中发生比例更高,且主要发生在肺、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各部位的中位间隔时间约为初始结直肠癌诊断后的2~6年,需在此期间内对第二原发恶性肿瘤易感部位进行密切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血清甲状腺激素与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发病、临床分型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讨正常范围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发病、临床分型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23年4月明确诊断为MS患者共121例,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诊断分型分为复发缓解型(RRMS)91例,继发进展型(SPMS)30例.同时收集同期来院体检的与MS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21例健康对照(HCs)人群的临床资料.比较各组受试者之间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并分析其与MS疾病的发病、临床分型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MS组患者血清TT3及FT4水平明显低于H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RMS组患者血清FT3水平明显高于SP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S患者血清FT3水平与EDSS评分成负相关(r=-0.22,P=0.02).ROC曲线分析发现,在诊断MS时,血清TT3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2,最佳界值为1.465nmol/L,灵敏度69.5%,特异性33.1%;血清FT4的AUC为0.692,最佳界值为11.615pmol/L,灵敏度72.7%,特异性41.3%.如果将两个指标组合进行联合诊断,AUC为0.764,灵敏度78.1%,特异性32.2%.血清FT3在鉴别诊断RRMS和SPMS中具有显著的意义.AUC为0.713,最佳界值为4.19pmol/L,灵敏度86.6%,特异性53.3%.结论 血清TT3与FT4对MS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血清FT3则对MS的疾病分型有鉴别诊断作用,且其与MS疾病的严重程度成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