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节性硬化症合并右肾包膜下脓肿 18F-FDG PET/CT显像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51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9 ℃,伴畏寒及腰痛;当地医院诊断为大肠杆菌脓毒症,抗感染治疗后恢复正常;因腹部超声提示右上腹脓肿可能,为进一步诊治至本院就诊。入院实验室检查(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未见升高,铁蛋白481.58(4.63~204.00) μg/L,降钙素原>200.00(0~0.05) μg/L;血培养及骨髓培养:阴性;尿培养:屎肠球菌阳性。胸腹部CT示:双肺弥漫性薄壁囊性病变(性质待定),肝脏多发错构瘤,双肾错构瘤。腹部MRI示:肝脏多发错构瘤,双肾错构瘤、右肾包膜下脓肿(图1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噬血细胞综合征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噬血细胞综合征是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异常活化和浸润引起的系统性炎症状态,以持续发热、肝脾肿大、血细胞减少、器官功能损害甚至衰竭为其临床特点。其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受累。CNS受累的最常见症状有癫痫发作和意识状态改变,需要与一系列CNS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和脑炎等)相鉴别。CNS受累患儿预后差,可能产生永久性后遗症,因此及时诊治很重要。该文对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CNS病变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改善疾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典型结节性硬化症1例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收集1例典型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其致病基因变异。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应用二代测序法对患者进行致病基因筛查,采用Sanger测序法验证,构建迷你基因质粒转染至人肾上皮细胞系293T细胞,提取RNA进行转录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型包括反复癫痫发作,伴面部血管纤维瘤、甲周纤维瘤、肺淋巴管肌瘤病、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及多发性骨质硬化。二代测序提示患者TSC2基因存在可疑致病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患者TSC2基因第4号外显子存在c.336_336+15delGGTAAGGCCCAGGGCG杂合突变,其父母及100名无关健康对照未检测出该位点变异。该突变位点既往未见报道。迷你基因实验显示,患者TSC2基因mRNA序列发生改变,原4号外显子剪切位点丢失,插入74 bp内含子序列,使剪切位置后移90 bp(r.336delins336+16_336+90)。结论:TSC2基因第4号外显子c.336_336+15delGGTAAGGCCCAGGGCG杂合变异可导致异常剪切,可能是该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相关视神经炎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相关视神经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2年11月),收集接受TNF-α抑制剂治疗后发生视神经炎患者的文献资料,提取患者的性别、年龄、TNF-α抑制剂使用情况、联合用药情况、视神经炎发生时间、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7例,男性16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4岁;接受阿达木单抗治疗11例,英夫利昔单抗治疗16例,依那西普治疗8例,戈利木单抗和培塞利珠单抗治疗各1例;其中5例患者曾接受过其他TNF-α抑制剂治疗。原发病为类风湿关节炎者15例,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8例,银屑病关节炎3例,前葡萄炎2例,其他风湿性和炎症性疾病9例;其中4例合并其他疾病。患者从接受TNF-α抑制剂至视神经炎发生的中位时间为4.5个月(3 d~2年),临床表现以视力下降、伴眼球运动疼痛多见。37例患者中,8例进行了脑脊液检查,其中6例存在脑脊液异常;7例进行了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检测,其中4例阳性。32例患者行脑或眼眶磁共振成像(MRI)检查,11例表现为视神经增强,14例有脑部病变,5例有颈椎或脊髓病变。30例患者进行了视力检查,29例视力下降。24例停药并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GC)治疗;6例仅停药未给予GC;7例未描述是否停药,其中5例给予GC。30例经停药和/或GC治疗后,视力部分或完全恢复,6例无明显改善,1例恶化。结论:TNF-α抑制剂相关视神经炎多发生于接受TNF-α抑制剂治疗6个月内,临床表现以视力下降多见,伴或不伴脑部MRI病变,及早发现并给予干预,通常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IL-35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IL-35作为一种抗炎因子,由p35亚基和EBI3亚基组成。IL-35在许多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很多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近几年,人们发现IL-35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银屑病、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Ⅰ型糖尿病、天疱疮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本篇综述总结了IL-35在以上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发育及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中枢神经系统髓鞘是少突胶质细胞胞膜围绕在轴突外的多层脂质膜。儿童髓鞘的发育遵循相应的时间和空间规律,这种髓鞘形成的时空发育过程被认为与儿童适当的行为和功能有关。儿童时期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发育是一个多步骤极其复杂的过程,髓鞘的完整性对塑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已发现儿童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横贯性脊髓炎、小儿视神经炎等均与髓鞘异常密切相关。因此,该文综述儿童时期髓鞘发育过程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为临床诊治髓鞘异常疾病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例心脏横纹肌瘤胎儿的基因诊断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联合基因检测对胎儿心脏横纹肌瘤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经超声诊断为心脏横纹肌瘤的3例胎儿的临床资料及引产后胎儿组织。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胎儿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筛查到的可疑变异位点进行验证。检索胎儿心脏横纹肌瘤相关文献,总结胎儿超声心动图特征及基因诊断结果。结果:3个家系胎儿超声心动图结果均提示心室内多发高回声团,确诊为心脏横纹肌瘤。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家系1胎儿携带 TSC1基因c.740G>A(p.W247*)杂合变异,家系2胎儿携带 TSC2基因c.3352C>T(p.Q1118*)杂合变异,家系3胎儿携带 TSC1基因c.1579C>T(p.Q527*)杂合变异,3个家系中胎儿父母均未携带相应变异。统计分析109例资料较为完整的心脏横纹肌瘤胎儿,其中79例胎儿心脏横纹肌瘤为多发性,89例横纹肌瘤位于心室及室间隔上,完善基因诊断的94例胎儿中74例携带有 TSC1或 TSC2基因变异。 结论:胎儿心脏横纹肌瘤常表现为心室内多发性高回声团,且多数为结节性硬化症的胎儿期表现,建议进一步完善产前基因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生儿结节性硬化伴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饮水和食物中可溶性硅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硅曾经被认为是生物惰性元素,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其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价值。可溶性硅酸是硅的人体可利用形式,本文综述了饮食中的可溶性硅酸在人体的吸收、分布和代谢特点,以及它们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现有资料显示饮食中可溶性硅酸在预防骨质疏松、维持血管健康、改善老年痴呆和多发性硬化症等方面具有较多支持证据。其独特的对生物大分子的交联能力以及对有毒元素铝的拮抗作用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人类生命早期对硅具有强烈需求,老年人体内硅水平普遍降低,提示孕妇和老年人群需注意可溶性硅酸的摄取。建议加强饮食可溶性硅酸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并逐步完善相关营养卫生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临床表型与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1例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特点,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例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患儿,总结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及基因变异特点。结果:患儿女性,为17个月幼儿,以“间断性抽搐伴发育落后17个月”为主诉就诊。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发作形式为成串痉挛发作、失神发作、局灶性发作,躯干部及颈部可见色素脱失斑,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双侧大脑半球部分皮质及皮质下多发斑片状信号,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小结节状影,心脏彩色超声提示卵圆孔未闭、心包积液,腹部彩色超声提示多囊肾。眼科彩色超声示左眼视盘周围见局限性团状小隆起病变。家系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示先证者在染色体位置chr16∶2125799-2185690中的TSC2基因存在部分缺失(NM_000548),应用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验证为23~42号外显子缺失,PKD1基因外显子全部缺失(NM_001009944),经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验证为第1~46号外显子缺失,未见下游基因缺失,整体缺失片段大小约为60 kb,患儿父母表型均正常,为野生型。结论: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相对罕见,可兼具结节性硬化/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临床表现,多数患者神经系统及肾脏受累程度重,预后不良,TSC2/PKD1基因缺失变异为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的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