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骨强化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溶骨性胸骨转移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经皮骨强化术(PBA)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溶骨性胸骨转移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 10 例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溶骨性胸骨转移瘤行PBA的资料,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方法,采用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KP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采用 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0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 1 周,VAS评分由术前 8.60±0.97 降至术后 2.70±0.67;KPS评分由术前 31.00±9.94 升至术后 77.00±10.59,治疗前后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A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溶骨性胸骨转移瘤创伤小且安全,可获得良好的止痛效果,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早期筛查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初诊的老年肺癌患者205例,分为骨转移组111例,未转移组94例,比较2组的基础资料、血生化和肿瘤标志物,记录骨转移组骨折部位,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组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肺癌患者骨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05例老年肺癌患者中骨转移111例,其中腺癌、鳞癌、小细胞肺癌及其他病理类型分别占68.47%(76/111)、13.51%(15/111)、15.32%(17/111)、2.70%(3/111)。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依次是脊柱、肋骨、骨盆、四肢长骨、肩胛骨、胸骨、颅骨。单发骨转移灶占22.52%(25/111),2个骨转移灶36.04%(40/111),多个(≥3个)骨转移灶占41.44%(46/111)。发生骨相关事件58例(52.25%)。骨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凝血酶原活动度、碱性磷酸酶(ALP)、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P、NSF、CEA、FDP是影响肺癌患者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脊柱是最常见骨转移部位。ALP、NSE、CEA、FDP是影响肺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7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门诊治疗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真实世界门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的诊断流程、治疗及疗效。方法:评估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门诊治疗176例AA患者的诊断流程、治疗方案及疗效。结果:患者出现症状至首次就诊中位时间7(5~120)个月,就诊原因包括出血(52.3%)、贫血(51.7%)、感染(6.8%)。诊断流程中168例(95.5%)患者完成髂骨骨髓穿刺(骨穿),仅22例(17.1%)完善了多部位骨穿(胸骨分类);骨髓活检完成率85.1%(143/168);只有59.5%(100/168)和58.9%(99/168)完成了骨髓流式免疫分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86例(48.5%)完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克隆筛查;造血祖细胞培养检查完成率最低,仅45例(26.8%)。环孢素A(CsA)联合雄激素及左旋咪唑为最常见治疗方案,总计77例(43.8%),其次为CsA联合雄激素45例(25.6%),单用CsA者24例(13.6%),单用雄激素者16例(9.1%),14例(7.9%)患者确诊后选择中药或未治疗。根据门诊复诊频率将176例患者分为复诊规律组(每年≥4次)130例(73.9%)和复诊欠规律组(每年<4次)46例(26.1%)。复诊规律组6个月有效率较高(52.5%对28.0%, P=0.005),12个月高质量缓解率更好(40.7%对16.7%, P=0.027),24个月复发率更低(4.4%对36.4%, P=0.001)。 结论:真实世界治疗的AA患者诊断流程需重视多部位骨穿检查并完成PNH克隆筛查、流式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及造血祖细胞培养检查;门诊规律复诊患者可获得高质量缓解,复发率低,推荐每年至少复诊4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D打印聚醚醚酮胸肋骨置入物在胸骨浆细胞瘤外科治疗中的初步探索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使用胸骨全切或部分切除术治疗胸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有效性及使用3D打印聚醚醚酮(PEEK)置入物对胸壁缺损进行重建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胸骨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57.7±9.4)岁(42~71岁),所有患者接受了胸骨全切或部分切除术治疗胸骨浆细胞瘤,并在切除后使用3D打印PEEK置入物对胸壁缺损进行重建。随访观察收集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数据及人口学特征,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为胸骨孤立性浆细胞瘤。所有患者完成胸壁重建后均能维持正常胸壁结构,缺损面积(102.7±18.8)cm 2,术后未发生反常呼吸等并发症。6例患者均顺利出院,围手术期内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31.2±15.4)个月,未发生置入物相关并发症,且术后无复发、转移及死亡。 结论:使用胸骨全切或部分切除术能有效治疗胸骨浆细胞瘤,结合3D打印PEEK置入物完成胸壁重建效果良好,是一种可靠的临床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与胸骨旁神经阻滞减少OPCABG术中舒芬太尼用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观察超声引导下双侧胸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thoracic muscle plane block, TTPB)与胸骨旁神经阻滞(parasternal nerve block, PSB)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术中舒芬太尼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在北部战区总医院行OPCABG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TTPB组(T组)和PSB组(P组),每组50例。C组行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全凭静脉麻醉;T组先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TPB,再行TCI全凭静脉麻醉;P组先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胸大肌与肋间内肌平面阻滞,后行TCI全凭静脉麻醉。记录3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及入手术室后(T 0)、麻醉诱导意识消失时(T 1)、气管插管成功后即刻(T 2)、气管插管后3 min(T 3)、切皮时(T 4)、锯胸骨后1 min(T 5)、心包切开时(T 6)、主动脉侧壁钳部分阻断前(T 7)、侧壁钳开放后(T 8)、再灌后5 min(T 9)、关胸时(T 10)、手术结束时(T 11)的舒芬太尼效应浓度、MAP、心率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检测术前24 h,术后24、48、72 h的血浆IL-6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血气分析检测T 0、T 3、T 6、T 11及术后2、4、6、8、16、24 h的血糖和乳酸水平;记录术后24、48 h静息和运动状态下VAS疼痛评分和术后当日、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追加镇痛药物情况及术后3 d内不良反应(寒战、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穿刺点感染、穿刺点血肿)发生情况。 结果:T组和P组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T 3~T 11时舒芬太尼效应浓度,T 2、T 10时MAP,术后24 h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术后当日追加镇痛药物患者百分比,术后2、4、6、8 h时血糖水平,T 11及术后2、4、6 h时乳酸水平,术后24、48 h时IL-6水平,术后48 h时CRP水平,术后3 d内寒战发生率均低于C组( P<0.05);T组舒芬太尼用量、T 5~T 11时舒芬太尼效应浓度、术后24 h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低于P组( P<0.05)。与T 0时比较:3组患者T 6、T 11及术后2、4、6、8、16、24 h时血糖水平升高( P<0.05);C组T 11及术后2、4、6、8 h时乳酸水平升高( P<0.05),T组和P组术后2、4、6、8 h乳酸水平升高( P<0.05)。与术前24 h比较,3组患者术后24、48 h时IL-6水平及术后24、48、72 h时CRP水平升高(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TTPB和PSB在OPCABG术中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TTPB比PSB的镇痛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先天性漏斗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同期手术治疗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合并漏斗胸最佳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到2018年5月间于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7例先天性CHD合并漏斗胸患儿的资料,男10例,女7例,年龄(4.5±2.7)岁,年龄范围1~12.7岁,体重(14.5±5.2)kg ,体重范围7.5~27.5 kg。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4例,单纯房间隔缺损8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1例。根据年龄及漏斗胸程度,分别接受游离提拉胸骨、自制胸骨抬举装置、NUSS钢板的治疗,CHD分别接受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经胸骨正中切口或右腋下直切口)或经皮及经心导管封堵治疗。结果:17例患儿均接受同期手术矫治,心内畸形矫治及漏斗胸均矫治成功,住院时间(13.2±4.8)d,住院时间范围为(8~25)d。有2例切口延期愈合,1例术后左侧少量胸腔积液,无手术死亡、大出血及胸腔脏器损伤、排异反应等并发症。结论:依据患儿的特点,选择个体化的方案予以同期矫治儿童CHD合并漏斗胸,可避免多次手术、麻醉的风险,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多层螺旋CT影像对胸骨后组织随年龄变化特征的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多层螺旋CT(MSCT)影像探讨胸骨后解剖结构随年龄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2020年8—12月行胸部MSCT检查的1 000例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男500例、女500例,年龄0.5~100(50.23±28.49)岁。按每10岁进行分组,共分为10组,观察和统计在胸骨柄后方和胸骨体Ⅰ、Ⅱ、Ⅲ、Ⅳ后方以及剑突后方等区域中,不同年龄组观察到的毗邻组织的比率。结果:(1)胸骨柄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胸腺(98%、70%);21~100岁,主要为脂肪(73%~97%)、大血管(34%~65%)和肺组织(20%~55%)。(2)胸骨体Ⅰ后方出现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胸腺(70%、28%)、肺组织(50%、87%);21~100岁,主要为脂肪(24%~72%)和肺组织(56%、85%)。(3)胸骨体Ⅱ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肺组织(59%、78%)、心包(46%、28%)和胸腺(30%、13%);21~100岁,主要为肺组织(58%~86%)、脂肪(11%~57%)和心包(5%~25%)。(4)胸骨体Ⅲ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肺组织(54%、70%)和心包(71%、59%);21~100岁,主要为肺组织(45%~72%)、心包(32%~53%)和脂肪(10%~45%)。(5)胸骨体Ⅳ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心包(82%、77%)和肺组织(42%、44%);21~100岁,主要为心包(60%~70%)、肺组织(23%~48%)和脂肪(9%~35%)。(6)剑突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心包(31%、55%)、膈肌或肝脏(30%、4%)和肺(25%、12%);21~100岁,主要为心包(61%~83%)、脂肪(25%~43%)膈肌或肝脏(3%~19%)和肺(2%~14%)。结论:基于MSCT影像,不同的年龄段胸骨后组织结构在不同的区域存在较大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剑突下扩大胸腺切除对于经选择的Masaoka Ⅲ期胸腺肿瘤手术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对剑突下入路在复杂胸腺手术中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整合概述,并结合本中心剑突下双拉钩扩大胸腺切除术进行病例分享,探索剑突下双拉钩入路在Masaoka Ⅲ期胸腺肿瘤患者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盔甲式胸带在胸骨裂开患者修复术后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盔甲式胸带在胸骨裂开患者修复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将2020年3月—2021年3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本院)收治的行胸骨裂开修复术且术后使用常规胸带的11例患者纳入常规胸带组,将2021年4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行胸骨裂开修复术且术后使用盔甲式胸带的12例患者纳入盔甲式胸带组。成立胸骨裂开修复专项小组,组内责任护士为2组患者指导正确腹式呼吸方法,手术组成员为2组患者开展个性化手术并佩戴相应胸带。统计术后第1天腹式呼吸频率、胸式呼吸频率;患者采用数字评定量表自评术后6、24、48、72 h疼痛强度;记录术后第1次主动咳嗽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记录术后拆线时呼吸运动致伤口缝线切割长度;记录术后2周内皮瓣局部有无红肿、渗出等并发症,随访3~12个月有无伤口裂开或感染等并发症,计算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术后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价瘢痕情况。结果:盔甲式胸带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腹式呼吸频率为(16.3±1.2)次/min,明显高于常规胸带组的(5.3±1.4)次/min( t=20.00, P<0.05);胸式呼吸频率为(1.2±0.8)次/min,明显低于常规胸带组的(12.4±1.5)次/min( t=22.36, P<0.05)。盔甲式胸带组患者术后6、24、48、72 h疼痛强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胸带组( t值分别为15.07、14.70、13.66、11.03, P<0.05)。盔甲式胸带组患者术后第1次主动咳嗽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均明显早于常规胸带组( t值分别为5.51、8.90, P<0.05)。术后拆线时,常规胸带组患者呼吸运动致伤口缝线切割长度为2.0(0,5.0)mm,明显长于盔甲式胸带组的2.0(1.0,2.0)mm( Z=4.10, 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盔甲式胸带组患者瘢痕评分为(4.1±1.4)分,明显低于常规胸带组的(5.6±1.4)分( t=2.71, P<0.05)。 结论:在胸骨裂开患者修复术后应用盔甲式胸带可提高腹式呼吸频率,减轻伤口切割力,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加快第1次主动咳嗽和伤口愈合速度,减轻术后瘢痕增生,应用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管通畅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管通畅性的影响。方法:择期静吸复合全麻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50例,年龄60~75岁,体重50~80 kg,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C组, n=30)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 n=20)。T组在超声引导下于T 4,5间隙行胸椎旁神经阻滞,两侧分别注射试验剂量1%利多卡因5 ml,2 min后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15 ml。依据冠状动脉解剖将桥血管划分为4部分:左胸廓内动脉-前降支(动脉桥);中间支或第1对角支;钝缘支;后降支或左室后支。于桥血管移植结束后,测量其血流量,计算搏动指数。分别于置入漂浮导管即刻(T 1)、锯开胸骨即刻(T 2)、全部桥血管吻合完毕(T 3)和出室前5 min(T 4)时,记录CVP、平均肺动脉压、心排量、体循环阻力指数和肺循环阻力指数。记录术中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舒芬太尼用量。 结果:与G组比较,T组T 3和T 4时CVP、体循环阻力指数和肺循环阻力指数降低,心排量升高,术中心动过速发生率降低,低血压发生率升高,舒芬太尼用量减少,左胸廓内动脉-前降支血流量增加,搏动指数降低( P<0.05)。 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可改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胸廓内动脉-前降支的通畅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