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现况及其与师徒功能、职业胜任力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及其相关的师徒功能、职业胜任力等因素,为优化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对北京大学医学部9所临床医学院2016、2017、2018级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共217名全日制在读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专业认同初测问卷、师徒功能量表及职业胜任力调查4个方面。采用SPSS 26.0进行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专业认同感现况及与职业胜任力和师徒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临床医学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的专业认同整体水平和4个因子得分均较高,两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级专业学位硕士的专业认同整体水平及行为性、适切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表明,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师徒功能总分与专业认同均呈正相关关系( P<0.001)。 结论: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整体水平均较佳,且与职业胜任力、师徒功能密切相关;高年级专业学位硕士的专业认同整体水平更佳。建议除了围绕职业胜任力进行培养外,同时进一步对临床医学硕士的导师培养问题及学术学位硕士就业政策进行优化也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医生执业能力自评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我国医生执业能力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有效提高我国医生的执业水平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参考国际成熟评价框架制定我国医生执业能力评价量表。2018年6—12月,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依托医联体平台,随机选取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9家医院,共2 156名医生参与调查。对其执业能力6个维度(医学知识、疾病诊疗、科研教学、人际沟通、职业精神、群体健康)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 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我国医生各维度执业能力自评结果显示,职业精神维度评分最高(3.89分),科研教学维度最低(2.85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生6个维度的执业能力水平高低与性别、学历、职称、导师资格、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是否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等有关( P<0.05)。 结论:我国医生执业能力总体尚待提升。科研教学能力存在短板,医生应开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知识结构还需丰富,医生应树立大健康理念;非技术服务能力尚有欠缺,医生应具有厚重的人文情怀;接受医学教育的程度决定医生执业能力高低,保证规范化培训质量是关键举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高层次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指标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以高层次康复医学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区分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康复治疗学、康复工程学3个专业(简称3个专业)来探究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指标。方法:结合文献研究设计问卷,2022年2至4月邀请全国多地6所高校、7家三级甲等医院的17位专家参加德尔菲专家函询,采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描述结果和构建指标权重。结果:2轮专家函询的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25,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287和0.463,经Kendall协调系数 W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01)。本研究构建的导师遴选指标分为3个层面,准入指标包括师德师风良好、符合年龄要求、研究生学历等8个指标;择优遴选指标包括临床能力、研究生指导和教学能力、科研能力3方面的7个指标;代表性成果指标包括论文、专利、技术标准等6个指标,并根据专家对代表性成果的重要性排序得出其在3个专业下导师遴选的权重系数。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导师遴选指标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体现导师临床、教学、科研综合能力选拔要求,反映了不同专业下导师代表性成果指标的差异,为高层次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和导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导师分阶段教学在本科护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导师分阶段教学在本科护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同一所医学院校护理系2014级本科班实习生36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人。实验组将整个实习期分为三个阶段,即辅助、初级、中级阶段,每个阶段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同时为每个护生指派一名副高职称以上的导师负责管理;对照组按照一对一传统模式进行带教。两组的实习时间和实习科室完全相同。出科之前比较两组护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结果:实验组护生理论成绩高于对照组,操作必考题成绩优于对照组,临床能力评价中实验组部分评价指标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双导师分阶段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明显,能够提高本科护生的临床护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问题学习"在线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线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为提高PBL在线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1月至5月,制定"视频会议系统+微信群+图书馆VPN在线资源+PBL网站"PBL在线教学方案(简称PBL在线教学方案),选取北京大学2017级八年制基础医学专业、2017级八年制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共36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PBL网站反馈,以描述性分析和 χ2检验分析PBL在线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 结果:90.9%(260/286)的学生反馈网络情况"很好"或"还行"。学生对PBL在线教学方案中学生主席、记录员、组员和指导教师的认可度分别为83.6%(239/286)、92.0%(263/286)、64.0%(183/286)和87.1%(249/286)。76.9%(220/286)的学生对讨论效果满意。关于学生对PBL在线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学习效果反馈,在"案例学习提高对PBL的兴趣"[81.4%(763/937)比83.0%(1 698/2 047)]和"资讯收集、分析、整理和批判性阅读的提高"[87.8%(823/937)比89.8%(1 839/2 047)]2个方面,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明确案例学习目标和重点,并掌握用于解释临床现象的机制"方面[85.4%(800/937)比90.4%(1 852/2 04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网络情况能够保证PBL在线教学方案的实施;学生对PBL在线讨论时记录员和指导教师的认同度高;PBL在线教学效果基本达到线下教学效果。PBL在线教学方案对PBL混合式教学可以提供一定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Kirkpatrick模型的军队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柯克帕特里克模型对军队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各方面培养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方法:科学选取柯克帕特里克模型4个层次的替代评估指标(研究生对高校培养工作的满意度、学习动机强度、创新能力的等级水平和分布特征、论文等创新成果),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收集,综合评估某军队医科院校804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采用SPSS 20.0进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和 t检验。 结果:①第一层次(反应层):研究生对高校培养工作总体满意(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之和)为61.2%,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对导师的评价(4.18±0.84)高于对学校教育管理(3.64±0.89)和课程教学(3.59±0.86)的评价。②第二层次(学习层):研究生多数属于学习动机中等(57.5%,463/804)。③第三层次(行为层):研究生创新能力"一般"占64.4%(518/804),"强"占34.3%(276/804);创新能力成分以挑战性(78.66±9.84)和好奇性(76.46±10.38)为主,想象力最低(65.36±11.44)。④第四层次(效果层):研究生发表论文以核心期刊为主(人均0.42±0.83);46.5%(365/804)的研究生认为自己所在专业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较低;32.2%(259/804)的研究生读研期间参加了1项科研项目;38.7%(311/804)认为自己参加科研项目的学术含量"一般"。结论:柯克帕特里克模型的应用解决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评估指标难以统一的问题;4个层次的具体分析为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更深刻地论证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和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现状,为优化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7月选取北京大学医学部317名学术型医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评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跨学科合作培养情况、转化医学研究能力、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科研成果的目标及评价标准等。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317名学术型医学研究生中,68.1%(216/317)的研究生能够主动了解课题研究领域进展,42.0%(133/317)的研究生具有跨学科合作培养的经历,63.1%(200/317)的研究生能够在导师主导下完成转化医学研究,50.5%(160/317)的研究生积极参与了国际学术会议投稿和报告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但是,51.4%(163/317)的研究生认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足,30.9%(98/317)的研究生课题汇报频率低,25.2%(80/317)的研究生需要依赖导师的指导来推进课题,尚有47.3%(150/317)的研究生无跨学科培养的经历。结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对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有较好的认知。然而,在提高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导师的指导作用、落实跨学科合作培养和加强转化医学研究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充分发挥科研的两大主角(导师+学生)的重要作用,加强跨学科研究生协同培养,将转化医学研究落到实处,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可行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学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学校-导师-研究生“三维联动”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根据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特性,建立了医学研究生学校-导师-研究生的“三维联动”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了评估和完善。结果显示,模式实施前后研究生在如何规范实施实验(79.86% vs. 89.47%; P=0.021)和正规撰写实验记录的知晓率(84.72% vs. 92.76%; P=0.028)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另外,预答辩(85.42% vs. 94.08%; P=0.014)及盲审的合格率(84.03% vs. 93.42%; P=0.010)也有明显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 “三维联动”模式真正有助于实现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及校方的三方共赢,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华西-马边医疗联合体的县级医院管理人才培养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医院管理人才梯队建设目前已成为民族地区县级公立医院核心能力建设中的"卡脖子"问题。华西-马边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在聚焦民族地区优势医疗资源下沉的基础上,对医院管理人才培养进行初步探索。贯彻"以岗设库"的工作原则,通过为医院青年员工提供兼职项目管理岗位的实践锻炼,分批逐步建立规模适用、动态调整的后备人才库;分设兼职院长助理岗、兼职项目主管岗与兼职科室管理助理岗三类兼职项目管理岗位;公开亮岗,严格落实后备管理人才的选拔与考核制度,有计划地加强对后备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医疗管理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基于华西-马边医联体建设的医院后备管理人才培养实践经验可供其他县级医院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临床护士与护理管理者对护士流动多点执业态度的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并比较临床护士与护理管理者对护士流动多点执业的态度,为"互联网+护理服务"背景下的护士流动执业及多点执业的推行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对福建省9个地级市的15所三级医院的临床护士及护理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9 389份,包括护理管理者525份,临床护士8 864份。比较两类人群的流动执业态度发现,对流动执业了解较多的护理管理者流动执业意愿,包括50.86%(267/525)听过并查询过、49.14%(258/525)愿意流动,高于对流动执业关注度低的临床护士,包括32.41%(2 873/8 864)听过并查询过、38.87%(3 445/8 864)愿意流动。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护理管理者中,编外、本科及以上护理管理者更愿意流动执业;在临床护士中,年轻、未婚、编外、本科及以上的护士更愿意流动执业。在流动方式的选择上,护理管理者倾向医院间流动(46.54%,215/525),临床护士倾向社区间流动(42.45%,3 142/8 864)。护理管理者对流动护士的职称及工龄要求比临床护士更高,39.43%(207/525)认为职称应达主管护师,81.71%(429/525)认为护龄应在5年及以上。结论:临床护士与护理管理者在流动执业意向、影响因素、保障方式、流动护士需求方的认知和选择、流动执业门槛的接受度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试行"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护士流动多点执业模式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