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牙种植单冠咬合接触时间及 力变化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后牙种植单冠采用预留间隙咬合设计后1年内种植修复体咬合延迟时间和 力百分比以及患者主观感受评分的变化,为临床种植修复体的咬合设计和调 提供依据。 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年1至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进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患者,使用T-scan Ⅲ咬合分析仪分别记录修复后0.5、3、6、12个月时种植单冠与天然牙的咬合初接触时间以及牙尖交错位时种植单冠与对照牙(对侧同名天然牙)的 力百分比,同期记录患者对咀嚼功能的主观评分。分析咬合延迟时间(种植单冠与对照牙咬合初接触时间的差值)、 力百分比和患者主观感受随时间的变化。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各时间点差异,以双侧 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收集患者48例,男性23例,女性25例,年龄(36.8±8.4)岁(23~50岁)。修复后0.5、3、6、12个月种植单冠 力百分比分别为(7.7±4.8)%、(10.6±5.9)%、(12.3±6.2)%、(13.2±6.7)%,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中修复后0.5至3个月期间变化最明显;修复后0.5个月种植单冠 力百分比显著小于对照牙[(14.3±6.5)%]( P<0.01)。修复后0.5、3、6、12个月种植修复体咬合延迟时间分别为0.15(0.08,0.20)、0.11(0.06,0.16)、0.07(0.03,0.13)和0.06(0.03,0.10)s,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患者对咀嚼功能的主观评分显示,修复后3个月至12个月各时间点评分均比前一个时间点显著升高( P<0.01)。 结论:后牙种植单冠 力百分比在修复后3个月内变化最明显。临床种植修复后3个月内应重点复查咬合情况并酌情调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scan系统结合数字化模型测量咬合力分布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检测一种利用牙冠宽度和虚拟模型咬合接触信息区分T-Scan咬合接触图牙位分区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招募20名正畸治疗后患者,分别制取牙列石膏模型和用T-scan Ⅲ咬合分析仪记录牙尖交错位的咬合,方法1:用游标卡尺测量模型的牙冠宽度,按照冠宽设置T-scan结果图的牙位分区;方法2:受试者接受咬合纸检查并拍摄上牙弓 面照片,以冠宽为基础,结合咬合纸印记设置牙位分区;方法3:进行模型扫描,数据导入Geomagic软件测量0.4 mm颌间距离内的接触区,以冠宽为基础,结合虚拟接触区设置牙位分区。统计每一种方法各个牙位的咬合力百分比,重复测量3次。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分析重复测量的一致性,记录方法1中接触区超出牙弓远中界的比例,以方法2的结果作为真实参考,用Friedman检验分析三种方法测量结果的差异性并两两比较。 结果:三种设置T-scan牙位分区的方法均有很高的重复测量信度(ICC>0.9),方法1中65%的T-scan接触区超出牙弓,方法1的测量结果与方法2、3存在差异( P<0.001),方法2与方法3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依据冠宽和虚拟接触区进行T-scan牙位划分是一种较准确、可重复性很高的方法,仅依据冠宽区分T-scan牙位的方法准确性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子面弓应用于恢复后牙固定修复体咬合功能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研究电子面弓辅助固定修复义齿制作对恢复后牙咬合功能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选取单侧2个牙位以上的末端咬合游离的固定修复患者16例,共39颗基牙.比较采用传统技术与数字化口内扫描、电子面弓、虚拟架CAD/CAM技术制作固定义齿的修复效果差异.并通过口内咬合纸印迹法、调时间和T-Scan Ⅲ数字化咬合分析仪,比较两组修复体的咬合功能.结果 ①两种方法制作的修复体在咬合面早接触点、调时间上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②两组修复体调后,两侧后牙咬合均匀,均未发现明显早接触点.结论 采用电子面弓辅助制作的固定修复体可以更加精确地恢复患者咬合功能,减少临床调时间,有利于降低医疗成本,从而为精准地恢复后牙固定修复体的咬合功能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赝复体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主客观评价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估赝复体修复单侧上颌骨缺损主客观评价间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因一侧上颌骨缺损就诊制作支架中空式永久性赝复体修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侧上颌骨缺损患者咀嚼功能调查问卷进行主观评价.采用吸光光度法测定赝复体戴入前后的咀嚼效率;T-scan Ⅱ咬合力分析仪测定患者咬合加载时间(MLT)及咬合力分布状况,完成客观评价.对主客观评价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主观评价表明上颌骨缺损患者对戴用赝复体后咀嚼功能的恢复表示满意;赝复体戴入后咀嚼效率吸光光度平均值由0.340abs提高到0.492abs(P<0.01),咬合力中心向缺损侧平均移3.9mm,缺损区可承受一定咬合力,改善了患者的咬合力分布(P<0.01).患者咀嚼功能问卷调查得分、咀嚼效率的高低及咬合力分布测试结果相互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患者戴用赝复体后的主观评价与客观测试结果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老年人最大咬合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老年人最大咬合力与年龄、 口腔健康状况、 疾病等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T-scanⅡ牙齿咬合分析仪检测老年人口腔最大咬合力并结合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和其他疾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老年人口腔健康检查结果显示:有牙龈炎的老人其最大咬合力小于无牙龈炎的老人(P<0.01),口腔溃疡和口干、 龋齿等口腔疾病因素对于最大咬合力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槽牙缺失0~4颗的老年人最大咬合力均值高于缺失5~8颗的老年人,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老年人前切牙数量缺失0~5颗的最大咬合力高于缺失16~20颗的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岁以上组最大咬合力明显低于75岁以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和女性组最大咬合力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患有帕金森病、 糖尿病与最大咬合力之间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有骨质疏松疾病的老年人最大咬合力明显低于无骨质疏松症的老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脑梗死/出血病史的老年人最大咬合力低于无脑梗死/出血病史的老年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口腔最大咬合力影响因素和年龄、 牙龈炎、 缺牙数量、 脑部中枢神经损伤、 骨质疏松症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患者主观感受和T-Scan咬合分析在牙列重度磨耗修复功能性评价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患者主观感受和T-Scan咬合分析在牙列重度磨耗修复中功能性评价的相关性及功能性比较,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客观参考依据.方法 按受试者入选标准,选择2012~2013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牙列重度磨耗患者14例.制作不同高度(2、4、6mm)的过渡义齿,患者戴用不同垂直距离增高值的过渡义齿各1周.在患者初始状态、3副过渡义齿初戴、戴用1周,共7个时间点,分别依据主观量化表评价患者主观感受,运用T-Scan咬合分析仪检测咬合分布状态.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主观感受和T-Scan咬合分析在牙列重度磨耗修复功能性评价中的相关性以及功能性进行比较.结果 经Spearman相关分析,患者主观评分与咬合力不对称比、咬合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与咬合力量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在咬合重度磨耗患者垂直距离恢复的修复治疗中,除依赖于医生个人经验和患者主观感受外,提示我们治疗过程中也可将T-Scan咬合分析中的咬合时间、咬合不对称比作为临床的客观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颗后牙种植修复体咬合特征改变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单颗后牙种植修复体咬合特征(咬合接触时间、咬合力)的改变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5例第一磨牙种植患者,T-scan咬合分析仪分别记录修复完成时、修复3个月后种植修复体及其对侧同名天然牙的咬合接触时间和咬合力百分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修复完成时种植修复体咬合接触时间晚于天然牙,咬合力百分比小于天然牙;修复3个月后,种植修复体的咬合接触时间缩短0.028s,仍晚于天然牙接触;种植修复体咬合力百分比增加2.05倍,仍小于天然牙.结论 第一磨牙种植义齿修复后3个月咬合特征发生改变,但暂不需要调处理,提示应注重种植修复体咬合的定期复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颗后牙种植修复体咬合特征改变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单颗后牙种植修复体咬合特征的改变.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承德市口腔医院接受单颗后牙种植修复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同一患者的种植修复体作为种植牙组,以其对侧的同名天然牙作为天然牙组.分别采用T-scan咬合分析仪记录修复完成时以及修复3个月后种植体与其对侧同名天然牙的咬合力百分比以及咬合接触时间.比较种植牙修复完成时、修复1年后的红色美学评分(PES).结果 种植牙组修复3个月后咬合力百分比(9.64±0.50)%高于修复完成时(4.72±0.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牙组修复完成时、修复3个月后咬合力百分比均低于天然牙组(12.32±0.62)%、(12.29±0.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牙组修复3个月后咬合接触时间(0.04±0.02)s,低于修复完成时的(0.08±0.0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牙组修复完成时、修复3个月后咬合接触时间均高于天然牙组(0.02±0.01)s、(0.02±0.0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牙修复完成时以及修复1年后的各项P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颗后牙种植修复3个月后咬合特征出现改变,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种植修复体咬合的定期复查.同时种植修复1年后的PES评分仍较为稳定,具有较好的软组织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安氏Ⅰ类错病人正畸治疗前后咬合接触特征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安氏I类青少年错病人在矫治前后的咬合接触特征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北京民航总医院口腔正畸门诊16例安氏I类青少年错颌畸形病人,于全口28颗牙粘托槽进行不拔牙矫治,使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记录受试者正畸治疗前后的咬合接触特征,并进行比较.结果 正畸治疗后16例病人前牙力百分比平均值减小(8.33±3.85)%(P<0.05),后牙力百分比增加(8.33±15.13)%(P<0.05),力中心点COF(Cen-ter of Force,力中心点距上切牙唇面的垂直距离)矢状向位置后移(4.88±9.86)mm(P<0.05),左侧分离时间减少(0.32±0.77)s(P<0.05),右侧分离时间减少(0.19±0.20)s(P<0.05),咬合接触时间与前伸分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力分布平衡度变化不明显;仍有4例病人存在干扰.结论 青少年错病人在规范的矫治治疗后咬合状况会有明显改善,但需注意力分布与咬合干扰,消除咬合隐患后再予拆除矫治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运用T-Scan系统测量对比分析正畸与非正畸青年学生的咬合参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运用T-ScanⅢ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分别记录下个别正常合和正畸后在咬合过程中的咬合变化,比较两者咬合差异,对临床错颌畸形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分别记录10例个别正常各受试者与10例正畸结束受试者的咬合数据(正中颌位、前伸颌位、侧胎颌位的前后牙力百分比平均值、力不对称指数、胎力中心点最大位移、咬合接触时间、咬合分离时间),并对其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 正畸组在左右侧伸颌的咬合分离时间明显比非正畸组延长,正畸组前牙区咬合力比非正畸组有所降低.其余咬合力参数测量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T-Scan系统能较为准确直观的表达咬合力参数,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正畸与非正畸组在咬合分离及前后牙咬合力分布的变化需引起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