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可地尔与rh-proUK联合PCI术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靶向导管注入尼可地尔与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效果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9月至2023年1月于我院成功进行PCI术的237例CTO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将经靶向导管注入尼可地尔联合PCI术治疗的患者纳入尼可地尔组(n=78),将经靶向导管注入rh-proUK联合PCI术治疗的患者纳入rh-proUK组(n=78),将经靶向导管注入尼可地尔与rh-proUK联合PCI术治疗的患者纳入联合组(n=81).比较3组微循环指标[靶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校正TIMI血流帧数(cTFC)]、心肌损伤指标[肌酐、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IcTnⅠ)]、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微循环血流灌注情况[心肌灌注定量分析常数(k)]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联合组TMPG 3级占比高于尼可地尔组、rh-proUK组,cTFC低于尼可地尔组、rh-proUK组(P<0.05);术后24h联合组CK-MB、肌酐、IcTnⅠ、NT-proBNP均低于尼可地尔组、rh-proUK组(P<0.05);术后3个月 联合组LVEF高于尼可地尔组、rh-proUK组,LVED 低于尼可地尔组、rh-proUK组(P<0.05);术后7d联合组基础态、负荷态心肌微循环血流灌注k值高于尼可地尔组、rh-proUK组(P<0.05);3组术后6个月、12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靶向导管注入尼可地尔与rh-proUK联合PCI术治疗CTO患者可促进术后心肌微循环改善,有助于缓解术后心肌损伤、恢复心功能,改善远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原发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药物球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380?例,其中接受DCB治疗者180?例(DCB组),置入DES者200?例(DE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主要指标包括院内及出院后3?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即由心原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构成的复合指标。次要指标包括:(1)PCI治疗前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分级及其心肌灌注(TMP)分级;(2)PCI治疗后0.5~2 h内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即ST段回落率(取ST段抬高最显著的导联,计算在治疗后ST段下降的比率;或ST段压低最显著的导联,在治疗后ST段恢复的比率),将ST段回落率<50%定义为ST段回落不良;(3)术中冠状动脉夹层的发生情况;(4)心肌酶升高峰值;(5)院内及出院后3?个月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基于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法(IPTW),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两种介入治疗方法对MACE发生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类型与部位、靶血管及介入治疗手术资料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DCB组分叉病变的比率明显高于DES组( P<0.05);DCB组的球囊直径较DES组的支架直径小,而长度更长( P均<0.05)。两组住院期间各死亡1?例;与DES组比较,DCB组住院期间心肌梗死发生率[2.8%(5/180)比0.5%(1/200), P=0.10]和TVR比率[2.8%(5/180)比0.5%(1/200), P=0.10]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大多与迟发夹层相关;两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6/180)与1.0%(2/200), P=0.15]。出院后3?个月内,两组均未发生MACE。两组患者的术后TIMI血流分级、TMP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率及心肌酶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DCB组的术中冠状动脉夹层发生率高于DES组[8.3%(15/180)比3.0%(6/200), P=0.02],但是多为B型以下夹层,无需特殊处理。两组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1)。采用倾向性评分控制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采用DES及DCB治疗,院内发生MACE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DCB为对照, OR=0.35,95 %CI0.08~1.43, P=0.13)。 结论:对于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使用DCB与DES同样安全、有效。使用DCB治疗者的术中冠状动脉夹层发生率高于DES,但多为B型以下。另外,因迟发性冠状动脉夹层致使DCB的在院心肌梗死发生率偏高,须密切关注与高度警惕DCB后的迟发冠状动脉夹层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性相关指标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灌注水平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选择素(PS)、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 A)、平均血小板体积/淋巴细胞比率(MPVLR)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肌灌注水平的相关性及对PCI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180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根据术后即刻心肌灌注水平分为无复流组、复流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术前PS、PLy A、MPVLR水平,并比较PS、PLy A、MPVLR不同表达水平患者心肌灌注水平,分析各指标与心肌灌注水平的相关性及无复流的相关影响因素,并采用R语言构建PCI后无复流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无复流组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替罗非班与复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无复流组PS(192.56±45.26)ng/L、PLy A(13.68±4.19)%、MPVLR(8.05±2.26)高于复流组(148.19±40.66)ng/L、(8.28±2.57)%、(4.97±1.50)( P<0.05);PS、PLy A、MPVLR高表达者与低表达者心肌灌注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S、PLy A、MPVLR与TIMI血流分级、无复流密切相关( P<0.05);基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替罗非班、PS、PLy A、MPVLR构建PCI效果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无复流风险与实际死亡发生风险吻合度较高。 结论:AMI患者PS、PLy A、MPVLR表达明显异常,且与心肌灌注水平密切相关,能有效预测PCI术后无复流情况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使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不同给药方式对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8月至2022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一集团军医院收治的行急诊PCI治疗的132例STEMI患者,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A组66例为将导丝通过冠状动脉病变、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后分别注射rhPro-UK,B组66例为导丝通过冠状动脉病变后一次性注射rhPro-UK。对比两组患者PCI手术情况、靶血管灌注情况[校正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帧数(CTFC)、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情况[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90 min ST段回落率(STR)、无复流/慢血流(NR/SF)的发生率]、心脏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罪犯血管分布、插管方式及支架植入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A组TIMI血流分级3级比例高于B组[99.97%(64/66)比87.88%(58/66)];治疗后两组CTFC均降低,且A组低于B组[(23.49 ± 4.27)帧比(27.14 ± 4.83)帧]( P<0.05);治疗后A组TMPG 3级比例显著高于B组[95.45%(63/66)比83.33%(5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A组STR显著高于B组[95.45%(63/66)比83.33%(55/66)]( P<0.05);治疗后A组NR/SF的发生率低于B组[3.03%(2/66)比14.29%(1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LVEDV、LVE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LVEF均提高,且A组高于B组[(71.08 ± 6.38)%比(66.24 ± 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A组MACE发生率低于B组[6.06%(4/66)比13.64%(9/66)]( χ2 = 2.13, P = 0.144),A组发生微出血2例,小出血1例,B组发生微出血4例,小出血3例,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行PCI的STEMI患者,分次注射rhPro-UK较一次性注射rhPro-UK能更好地改善心肌灌注,降低MACE发生率并有效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或尼可地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或尼可地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合肥高新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198例STEM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罗非班组、尼可地尔组和对照组各66例。替罗非班组、尼可地尔组和对照组分别于PCI术前冠状动脉内给予替罗非班、尼可地尔、0.9%氯化钠,术后三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记录三组手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情况,统计三组术后校正TIMI血流计帧数(cTFC)、TIMI心肌灌注帧数(TMPFC)、血清肌酸激酶(CK)峰值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记录三组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严重低血压、围手术期出血情况及术后3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例数。结果:术后替罗非班组和尼可地尔组的TIMI血流分级和TMPG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替罗非班组cTFC、TMPFC、CK峰值水平、CK-MB峰值水平、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和MAC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5.32 ± 5.11)和(25.17 ± 5.38)帧比(29.85 ± 7.63)帧、(93.84 ± 13.46)和(94.74 ± 13.17)帧比(101.38 ± 18.52)帧、(1 095.32 ± 306.36)和(1 113.19 ± 385.68)U/L比(1 669.81 ± 537.61)U/L、(191.81 ± 63.31)和(189.72 ± 62.22)U/L比(341.68 ± 108.57)U/L、19.70%(13/66)和18.18% (12/66)比36.36%(24/66)、18.18%(12/66)和21.21%(14/66)比39.39%(26/66)]( 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前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或尼可地尔有助于改善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功能和微循环障碍,对改善患者心功能短期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期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外科治疗初步探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探究儿童期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外科治疗方案及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收治6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为(148.7±29.0)个月,范围在106~203个月;体重为(47.9±15.5)kg,范围在27.5~76 kg。6例患儿术前均明确诊断川崎病,经过规范药物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5.7年,范围在3个月至10年。病程中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表现,心脏彩色超声及心脏CT检查显示病变段冠状动脉进行性扩张,部分患儿形成动脉瘤内血栓造成冠状动脉狭窄,影响心肌灌注。术前4例患儿行心导管检查,冠状动脉瘤远端血流TIMI分级为0级3例、Ⅰ级1例。6例患儿均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其中3例行停跳搭桥手术,3例行不停跳搭桥手术。4例行单支搭桥,2例行双支搭桥;5支选择左侧胸廓内动脉作为桥血管,右侧3支中2例选择大隐静脉、1例选择桡动脉。结果:6例患儿手术均顺利进行,术后ICU滞留时间为(5.5±3.0)d,总住院时间为(12.5±3.7)d,术后早期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6例患儿出院后规范服用抗凝药物,2例选择阿司匹林,4例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术后随访9~22个月,6例患儿心功能均恢复良好,无临床症状再发生,心电图ST段逐渐恢复正常。心脏彩色超声结果显示,所有患儿冠状动脉血流均保持通畅,病变扩张段冠状动脉最大内径由术前(8.7±4.0)mm缩小至术后(6.4±2.3)mm( P<0.05)。 结论:对于川崎病引起的巨大冠状动脉瘤或存在冠状动脉血栓药物治疗无效者应及时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术后早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组人尿激酶原联合替罗非班对经PCI治疗ASTEMI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究重组人尿激酶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经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本院接诊的156例行PCI术ASTEMI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急诊PCI术中给予替罗非班注射)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重组人尿激酶原注射).两组患者急诊PCI术前后用药一致.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心肌灌注(TMPG)分级、PCI术前、后一周心功能指标,随访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TIMI血流3级(51.28%比83.00%)和TMPG分级3级(51.28%比84.62%)比例、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44.26±3.45)%比(49.17±2.92)%]均显著提高,术后1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6.47±2.54)mm比(51.32±2.55)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41.86±2.49)mm比(36.01±1.68)mm]、随访1年内 MACE发生率(24.36%比7.69%)和不良反应发生率(10.26%比1.28%)均显著下降(P<0.05或<0.01).结论:经PCI治疗ASTEMI患者采用重组人尿激酶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后,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MACE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尼可地尔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2年5月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治疗的100例STEMI急诊PCI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治疗组给予尼可地尔+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TIMI帧数(CTFC)、TIMI血流分级、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即刻,治疗组CTFC低于对照组[(21.36±3.46)帧比(27.52±3.63)帧](P<0.05),TIMI血流分级高于对照组[(2.89±0.41)级比(2.61±0.37)级](P<0.05);术后4周,治疗组LVEDD[(47.32±5.25)mm比(53.12±6.79)mm]、LVESD水平[(27.58±5.26)mm比(31.24±6.31)mm]低于对照组(P<0.05),LVEF高于对照组[(56.37±6.98)%比(49.79±6.02)%](P<0.05);术后48 h,治疗组病人MDA、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协方差主体间效应检验显示两组术后上述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治疗组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2个月,治疗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尼可地尔联合替罗非班对STEMI急诊PCI病人进行治疗,能够改善病人左心室重构,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时经球囊尾部于冠状动脉内注射小剂量尿激酶原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时,经球囊尾部于冠状动脉内注射小剂量尿激酶原对急性重度血栓负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7月就诊于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发病时间<12 h、直接PCI时梗死相关动脉为重度血栓负荷(血栓积分≥4分)的急性STEMI患者1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经球囊尾部于冠状动脉内注射尿激酶原+替罗非班组(研究组,61例)和单纯经球囊尾部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对照组,61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 ①两组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家族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功能分级、术前TIMI血流分级、TMPG血流分级、术前化验(肌酸激酶同工酶、超敏肌钙蛋白T、CRP、D-二聚体、B型脑钠肽、肌酐、血红蛋白)、梗死相关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症状至再灌注时间和血栓负荷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CI后两组TIMI血流分级、TMPG血流分级、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出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研究组2 h心电图ST段回降率≤50%占比、超敏肌钙蛋白T峰值浓度、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浓度、术后24 h B型脑钠肽均低于对照组,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球囊尾部于冠状动脉内注射小剂量尿激酶原能够减少重度血栓负荷急性STEMI患者的心肌损害,改善心脏功能,并且不增加患者住院期间出血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比值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冠状动脉无复流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hs-CRP/PA)比值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术后冠状动脉无复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98 例急性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将患者分为无复流组(n=25)与复流组(n=73).PCI术前,检测患者血清hs-CRP、PA水平,并计算hs-CRP/PA比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CI术后冠状动脉无复流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s-CRP/PA比值对冠状动脉无复流的预测价值.结果:相比于复流组,无复流组术前LVEF、cTnI、BNP、hs-CRP及hs-CRP/PA比值更高(P<0.05),发病至再灌注时间更长(P<0.05),血清PA水平更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LVEF、hs-CRP、PA及hs-CRP/PA比值均是PCI术后冠脉无复流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hs-CRP/PA比值预测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冠状动脉无复流的AUC为0.802,高于hs-CRP的0.707 和PA的0.642(P<0.05);当截断值>28.5 时,hs-CRP/PA比值预测的敏感度为88.0%,特异度为68.5%.结论:术前血清hs-CRP/PA比值是急性STEMI患者术后冠状动脉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子,相比于单一指标可较好识别冠状动脉无复流高危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