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脾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预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早期分流道功能障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监测肝脏硬度及脾脏硬度(S-SWE)变化对于预测支架功能障碍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选取 2016 年 1 月—2022 年 9 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 40例,将术后 1个月内未发生功能障碍的 22例纳入支架通畅组,术后 1周未发生、术后1个月发生功能障碍的18例纳入支架功能障碍组.监测术前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肝脏硬度及S-SWE变化规律.结果 Mauchly检验显示数据符合球形分布(P>0.05).两组患者组内术前、术后肝脏硬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时间=0.003,F 时间×分组=0.842,F 组间=0.027;P均>0.05),S-SW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时间=51.249,F 时间×分组=30.676,F 组间=11.986;P均<0.01).进一步行事后两两比较,支架通畅组术前1 d、术后 1周、术后1 个月S-SWE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功能障碍组术后1周肝脏硬度较术前1 d下降(P<0.05),术后1个月肝脏硬度回升,与术前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两组S-SWE差值的绝对值(ΔS-SWE),ΔS-SWE(术后1个月-术后1周)、ΔS-SWE(术后1个月-术前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2、4.368,P<0.05).结论 定量测量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前后 S-SWE 并观察其变化趋势,有利于判断是否存在支架功能障碍、评价手术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果树凋落叶浸提液对多年生黑麦草和紫花苜蓿的化感效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陕北地区红枣、核桃及苹果凋落叶的化感效应,为选择经济林下适生草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室外盆栽牧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紫花苜蓿为材料,设置不同浓度红枣、核桃和苹果凋落叶浸提液(0.1,0.05,0.025,0.012 5 g/mL)处理,测定牧草生长和生理指标.[结果](1)牧草单株干质量在3类凋落叶各浓度浸提液处理下大多比对照显著降低,且红枣浸提液的降幅较小.(2)牧草丙二醛含量在3类浸提液处理下均高于对照,而红枣浸提液的增幅较小,其叶绿素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在3类浸提液间存在明显差异,且多年生黑麦草的变幅明显大于紫花苜蓿.(3)3类浸提液对牧草根系性状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均抑制其根长生长,明显抑制多年生黑麦草根尖数,而促进紫花苜蓿根尖数.[结论]3种果树凋落叶浸提液对2种牧草生长多表现出显著抑制作用,并以红枣浸提液的抑制作用最小,且多年生黑麦草生长受抑制程度小于紫花苜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广泛肝静脉闭塞性布加综合征TIPS术后肝脏体积及肝功能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广泛肝静脉闭塞性布加综合征(BCS)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后肝脏体积及肝功能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因广泛肝静脉闭塞性BCS并发顽固性腹水行TIPS治疗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前、术后腹部CT/MRI资料,采用三维重建法测量肝脏体积,并记录同期肝功能指标,对比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肝脏体积以及肝功能。结果:29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21例,年龄(33.3±6.3)岁,TIPS手术均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2~3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与术前肝脏体积[(2 124.6±420.9)cm 3]比较,术后各个时间点的肝脏体积[1周:(1 926.3±372.3)cm 3;3个月:(1 480.6±183.1)cm 3;6个月:(1 461.9±153.0)cm 3;12个月:(1 469.3±148.5)cm 3]均显著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的肝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 P<0.05)。第3、6、12个月腹水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6.4%(27/28)、100.0%(28/28)、100.0%(28/28)。 结论:TIPS治疗广泛肝静脉闭塞性BCS的临床疗效满意,术后6个月肝脏体积维持平衡、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专家共识(2022年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是通过介入途径在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建立肝内分流道(图1),旨在降低门静脉压力 [1]。从TIPS成功治疗第1例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开始 [2],经过30余年的探索和改进(图1),该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门静脉高压及其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膨体聚四氟乙烯覆膜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与药物联合胃镜治疗作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二级预防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以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覆膜支架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与药物联合胃镜治疗作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二级预防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7月因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TIPS治疗(ePTFE覆膜支架)或首次接受胃镜治疗作为二级预防的患者,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肝功能变化、腹水缓解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再出血率、平均住院次数及费用、生存时间,以及TIPS组支架通畅情况。对数据采用χ 2检验、Kaplan-Meier法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TIPS组74例,药物联合胃镜组66例,随访12~16(14.57±0.79)个月。术后1年,TIPS组腹水缓解率为57.1%(32/56),高于药物联合胃镜组的0(χ 2 = 36.73, P < 0.01)。术后1、3、6、12个月,TIPS组患者肝性脑病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2.4%(24/74)、37.8%(28/74)、40.5%(30/74)、40.5%(30/74),药物联合胃镜组患者肝性脑病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0%(2/66)、3.0%(2/66)、3.0%(2/66)、6.1%(4/66);Kaplan-Meier分析显示,TIPS组肝性脑病累积发生率高于药物联合胃镜组(χ 2 = 11.29, P < 0.01)。术后1个月内、1~3个月、3~6个月、6~12个月,TIPS组重度肝性脑病(Ⅲ至Ⅳ度)的发生率分别为2.7%(2/74)、0、0、0,药物联合胃镜组重度肝性脑病发生率均为0,两组重度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TIPS组和药物联合胃镜组术后12个月再发出血率分别为0和27.3%(1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 22.42, P < 0.01)。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患者死亡。TIPS组住院次数为(1.45±0.80)次,少于药物联合胃镜组的(3.24±1.8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 = -4.52, P < 0.01)。 结论:在预防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再出血方面,TIPS(ePTFE覆膜支架)治疗具有再出血率低、腹水缓解率高、住院次数少等优点;TIPS治疗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比药物联合胃镜的高,但TIPS并不增加重度肝性脑病发生率。TIPS与药物联合胃镜治疗的术后1年生存率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指端或指腹创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指端、指腹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6年2月—2019年4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21例(21指)拇指指端、指腹创面患者,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1~65岁,缺损部位:指端14例、指腹7例,均存在骨骼和/或肌腱外露。本组患者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0 cm×1.5 cm~4.0 cm×2.7 cm,均采用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2.3 cm×1.8 cm~4.3 cm×3.0 cm。术中将皮瓣携带的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与创面内指固有神经残端吻合,供区直接缝合。观察术后皮瓣成活、供区伤口愈合情况及随访时皮瓣和供瓣区外观。末次随访时,测量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参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评估患者对患手外观满意度,测量患指与健侧拇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及患手与健手虎口角。对数据行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术后21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血运良好、无感染;供区伤口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2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颜色及质地与周围组织相近;指端及指腹无疼痛,皮瓣无异位感,拇指桡侧供区仅残留轻微线性瘢痕。末次随访时,本组患者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6~11 mm。18例患者对患手外观表示非常满意,3例患者对患手外观表示满意。本组患者患指TAM为(140±5)o、患手虎口角为(94±9)°,分别与健侧拇指的(141±5)°、健手的(95±9)°相近( t=-2.024、-1.142, P>0.05)。 结论: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营养血管皮瓣解剖恒定、操作简便,修复拇指指端、指腹创面后,拇指外形美观、功能恢复好,为拇指指端、指腹创面修复提供了一种较佳的治疗方法,尤其适合急诊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43例采用Viatorr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Viatorr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4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在TIPS术中置入Viatorr支架,定期随访血清学指标、彩超、胃镜以及再出血、腹水和肝性脑病情况,门静脉压力、肝肾功能、凝血指标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Kaplan-Meier曲线计算支架通畅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再出血率及生存率。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率100%,门静脉压力梯度由术前(25.57±5.50)mmHg降至术后(9.76±2.92)mmHg。术后1个月丙氨酸转氨酶(ALT)较术前明显升高,但在术后3、6个月与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1、3、6个月总胆红素、血氨、凝血酶原时间较术前有所升高,白蛋白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肌酐和尿素氮较术前有所降低。患者术后12、24个月累积再出血率分别为0、9%;26例腹水患者中,22例(84.6%)腹水完全消失,3例(11.5%)腹水明显减少。术后3、6、12、24个月肝性脑病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1.6%、17.3%、21.9%、21.9%;术后12、24个月支架功能障碍累积发生率分别为5.6%、23.7%。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累积生存率均为91.9%。结论:采用Viatorr支架行TIPS手术可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及再出血率,提高肝内分流道通畅率,并不增加术后肝性脑病发生风险,且术后累积生存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细胞癌伴Vp4型门静脉瘤栓患者行挽救性TIP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伴Vp4型门静脉瘤栓患者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3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TIPS治疗的15例肝细胞癌伴Vp4型瘤栓合并门静脉高压并发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1例,年龄(61.5±11.1)岁,年龄范围40~78岁。记录TIPS手术成功率、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梯度(PPG),观察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术后通过电话随访患者的生存状态。以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累积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TIPS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15/15)。手术前后的PPG分别为(31.73±5.48)mmHg(1 mmHg=0.133 kPa)和(17.60±3.66)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15例均未出现围手术期死亡,未见肝动脉/胆管损伤、急性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与TIPS术前相比,患者TIPS术后1个月的体力状态评分[0(0,0)分比3(3,3)分]和Child-Pugh评分[6(5,8)分比9(8,10)分]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本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28 d。Kaplan-Meier曲线显示,术后3、6、12、24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64.3%、32.7%、8.2%。 结论:TIPS治疗肝细胞癌伴Vp4型瘤栓合并门静脉高压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硬化伴门静脉血栓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分流道失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PVT)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后分流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肝硬化伴PVT行TIPS术治疗患者44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记录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梯度(PVPG),术后随访3、6、12、18、24个月时分流道支架通畅情况,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44例均成功建立肝内门腔分流道,术后PVPG均较术前下降( P值均< 0.01)。PVT行TIPS术后分流道狭窄率为18.2%( n = 8),术后3、6、12、18、24个月累积分流道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5.5%、90.7%、90.7%、86.8%、74.4%。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史、血小板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与术后分流道失功能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史( P = 0.007, OR = 28.606)是术后分流道失功能的独立风险因素。 结论:肝硬化PVT行TIPS手术安全可行,可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糖尿病患者术后分流道失功能风险较高,临床上应加强对高危风险患者的防治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吻合弓上动脉的儿童指尖离断再植技巧及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吻合弓上动脉的儿童指尖离断再植技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对苏州瑞华骨科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62例62指儿童甲根部平面以远指尖完全离断进行再植,所有动脉断裂平面均位于动脉弓以远的弓上动脉处,弓上动脉口径在0.15~0.35 mm之间,术中均成功吻合弓上动脉,术毕及时通血,对术后坏死病例进行原因分析,对成活病例采取门诊复诊、微信、电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指体饱满度、指骨间关节自主活动度、指甲生长情况、瘢痕增生情况以及再植指体对针刺的反应情况,并按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临床效果评定。结果:术后指体成活56例,其中2例术后发生伤口感染,经加强伤口换药及应用敏感抗生素后再植指体成活。坏死6例,其中2例行坏死指体解脱后远侧指骨间关节平面残端修整,4例因指体较小,坏死后予伤口换药,最终痂下愈合。52例获得随访(包括2例感染后换药成活病例及4例坏死后痂下愈合病例),10例失访(包括2例坏死后行残端修整病例),随访时间为2~30个月,平均6个月,再植指体外形、功能恢复良好;按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44指,良6指,中2指。结论:儿童指尖弓上动脉纤细,只要方法应用得当,均可以吻合,对于该平面的离断伤,再植术后疗效满意,临床上应尽量选择再植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