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OL)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A1298C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江苏盛泽医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61例,其中DN患者81例[男41例,女40例,年龄(61.5±14.2)岁]、糖尿病无肾病(DM)患者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57.7±10.8)岁];另纳入健康对照(NC)者77名[男39名,女38名,年龄(58.2±16.3)岁]。分别用酶循环法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CY和FOL;采用TaqMan基因分型技术分析MTHFRC 677T&A1298基因多态性。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差异 t检验比较组间血清HCY、FOL水平,应用 χ2检验分析各组间MTHFR基因分布差异。 结果:DN组HCY水平[(19.76±7.81) μmol/L]与DM组[(15.62±5.01) μmol/L]、NC组[(8.09±3.74) 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81.738, P<0.001);DN组FOL水平[(12.18±3.01) μg/L]与DM组[(13.50±2.71) μg/L]、NC组[(15.43±2.95) 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26.978, P<0.001)。DN组677T等位基因频率[51.2%(83/162)]、677TT/1298AA纯合突变型频率[25.9%(21/81)]均高于DM组[33.1%(53/160);11.2%(9/80)]和NC组[33.8%(52/154);10.4%(8/77)] ( χ2值:10.821、9.099,均 P<0.05);1298C等位基因频率在DN组[21.6%(35/162)]、DM组[16.9%(27/160)]和NC组[18.2%(28/15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69, P>0.05)。677TT/1298AA纯合突变型个体HCY水平、FOL水平与其他基因型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F值:12.955、15.504,均 P<0.05)。 结论:MTHFR C677T&A1298C基因多态性所致HCY与FOL代谢异常可能为2型DN的遗传风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维生素 D 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易感性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基因多态性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易感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3例S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同期83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提取入组对象外周血RNA并反转录为cDNA,使用荧光定量分析仪检测DBP基因rs7041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对基因多态性进行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SAP患者于入院当天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DBP水平,并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统计入组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间的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SAP的影响因素。结果: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基因多态性分布均符合遗传平衡规律。SAP组患者DBP基因rs7041位点携带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的频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T基因型:34.94%(29/83)比9.64%(8/83),T等位基因:55.42%(92/166)比38.55%(64/166),均 P<0.01〕,GT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40.96%(34/83)比57.83%(48/83), P<0.05〕;而健康对照组与SAP组GG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53%(27/83)比24.10%(20/83), 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BP基因rs7041位点携带TT基因型〔优势比( OR)=2.831,95%可信区间(95% CI)为1.582~5.067, P<0.001〕和T等位基因( OR=2.533,95% CI为1.435~4.472, P<0.001)是健康人群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携带GT基因型是发生SAP的保护因素( OR=0.353,95% CI为0.143~0.868, P=0.041)。SAP患者中,DBP基因rs7041位点携带TT基因型者入院当天CRP、PCT、NLR和DBP水平均明显高于携带GG/GT基因型者〔CRP(mg/L):43.25±13.25比31.86±12.83,PCT(μg/L):1.53±0.24比1.21±0.20,NLR:3.15±0.53比2.71±0.48,DBP(μg/L):87.78±19.64比70.58±18.67,均 P<0.01〕。SAP患者中,DBP基因rs7041位点携带TT基因型者ICU住院时间较携带GG/GT基因型者显著延长(d:11.35±1.58比9.71±1.35, P<0.01);携带TT基因型者总住院时间也较携带GG/GT基因型者延长(d:23.41±3.64比23.17±3.57),住院病死率较携带GG/GT基因型者升高〔34.48%(10/29)比29.63%(16/5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DBP基因rs7041位点携带TT基因型者SAP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其机制可能与诱导DBP表达增加有关;且携带TT基因型会延长SAP患者ICU住院时间,但对预后的影响尚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环状RNA circGPX1通过调节miRNA-150表达影响甲状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RNA)circGPX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体外circGPX1对甲状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方法:基于GeneCards数据库分析circGPX1在甲状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转录水平表达差异,比较不同临床分期患者circGPX1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circGPX1在人正常甲状腺上皮细胞株Nthy-ori3-1和甲状腺癌细胞株SW579、TPC-1、B-CPAP、TT中的表达。将circGPX1表达水平最高的TPC-1细胞转染载有干扰circGPX1小干扰RNA(siRNA)序列的质粒和载有阴性对照siRNA序列的质粒,分别为si-circGPX1组和si-NC组。采用CCK-8法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两组TPC-1细胞增殖(以吸光度值为细胞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采用CircAtlas软件预测circGPX1与miRNA-150(miR-150)互补,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二者的靶向关系。qRT-PCR法检测两组TPC-1细胞中miR-150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两组TPC-1细胞中Wnt/β-连接素(catenin)信号通路β-catenin、c-myc、p-GSK3β、细胞周期蛋白D蛋白表达。结果:GeneCards数据库中,与癌旁组织相比,甲状腺癌组织中circGPX1转录水平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甲状腺癌患者临床分期越高,circGPX1相对表达量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各甲状腺癌细胞株中circGPX1转录水平相对表达量均高于Nthy-ori3-1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si-circGPX1组TPC-1细胞中circGPX1相对表达量较si-NC组低(1.2±0.4比6.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48, P=0.001)。铺板后36、48、60、72 h,si-circGPX1组TPC-1细胞的增殖能力均低于si-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培养27 h,si-circGPX1组侵袭的TPC-1细胞数少于si-NC组[(40±6)个比(96±1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0, P=0.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circGPX1-野生型与miR-150共转染的TPC-1细胞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低于circGPX1-野生型与miR-150阴性对照共转染的TPC-1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2, P=0.002),提示circGPX1与miR-150之间存在互补序列。si-circGPX1组TPC-1细胞中miR-150相对表达量高于si-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5, P=0.001)。si-circGPX1组TPC-1细胞β-catenin、c-myc、p-GSK3β、cyclin D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si-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circGPX1在甲状腺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体外敲减circGPX1可能通过调控miR-150/Wnt/β-catenin轴而抑制甲状腺癌TPC-1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胡蜂蜇伤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胡蜂蜇伤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十堰市太和医院和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25例胡蜂蜇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1例,女94例;年龄49(41,60)岁。按照SIRS诊断标准分为SIRS组(62例)和非SIRS组(163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头颈部蜇伤、四肢蜇伤、腰背部蜇伤、腹部蜇伤、蜇伤针数、就诊时间、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同时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6和IL-8水平。从白细胞中提取出全基因组DNA,并选取IL-6位点-174G/C、-572G/C、-597G/A、-634C/G和IL-8位点-251A/T、-738T/A、-845T/C、+396T/G,采用PCR进行扩增后双向测序并比对,记录基因分型和频数。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胡蜂蜇伤致SIRS的危险因素。结果:(1)两组四肢蜇伤、腰背部蜇伤、腹部蜇伤、蜇伤针数、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而性别、年龄、头颈部蜇伤及就诊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ELISA检测结果显示,SIRS组IL-6和IL-8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非SIRS组( P<0.01)。(3)IL-6-572G/C位点存在CC、GC、GG三种基因型,SIRS组与非SIRS组间各基因型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IL-8-251A/T位点存在AA、AT、TT三种基因型,SIRS组与非SIRS组间各基因型频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腰背部蜇伤、腹部蜇伤、四肢蜇伤、蜇伤针数、IL-6-572G等位基因、IL-8-251T等位基因胡蜂蜇伤致SIRS相关( P<0.01)。(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四肢蜇伤( OR=2.15)、蜇伤针数≥10针( OR=11.10)、IL-6-572G等位基因( OR=3.91)、IL-8-251T等位基因( OR=3.97)均与胡蜂蜇伤致SIRS显著相关( P<0.05或0.01)。 结论:胡蜂蜇伤致SIRS患者血浆IL-6及IL-8的表达水平显著提升。IL-6-572G等位基因、IL-8-251T等位基因、蜇伤针数≥10针和四肢蜇伤均是胡蜂蜇伤致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友病B合并凝血因子FⅨ抑制物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友病B合并凝血因子FⅨ抑制物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18年2月8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血友病B合并FⅨ抑制物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病史进行收集,并且进行凝血功能常规检查,以及血浆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抑制物检测等实验室检查,结合基因测序结果进行诊断。患儿接受泼尼松(15 mg/d)联合环孢素(50 mg/次×2次/d),以及泼尼松(15 mg/d)联合雷帕霉素(1.5 mg/d)方案治疗。并且根据患儿的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疗效。随访截至2019年9月30日。回顾性分析本例患儿临床特征、诊断、治疗经过及疗效。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例患儿为男性,8岁。因"反复出现关节疼痛、肿胀7年"于2018年2月8日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2010年5月,患儿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重型血友病B,予凝血酶原复合物,以及重组人FⅨ治疗。2012年3、4月测定FⅨ抑制物滴度分别为3.2、6.2 BU/mL。自2014年6月起,患儿关节频繁出血,疼痛程度显著加重。②患儿入院后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165.4 s,凝血酶原时间(PT)为13.4 s,凝血酶时间(TT)为16.6 s,纤维蛋白原(FIB)为3.48 g/L,FⅨ∶C为0.5%,FⅧ∶C为20%。APTT纠正试验结果显示,立即及2 h后APTT分别为152.7与129.6 s。抗磷脂抗体检测结果呈阴性,狼疮抗凝物检查结果呈阴性。FⅨ抑制物滴度>10 BU/mL。FⅨ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FⅨ基因2号外显子c.7993C>T(p.Arg29X)杂合突变。③该患儿被诊断为重型血友病B合并FⅨ抑制物。选择泼尼松联合环孢素方案对本例患儿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患儿未获得改善。随后治疗方案改为泼尼松联合雷帕霉素。治疗6个月后,复查患儿FⅨ抑制物滴度下降幅度不明显,但是患儿出血频率较治疗前减少。治疗9个月后,复查患儿FⅨ抑制物滴度降至初诊时的50%,患儿未再发生出血症状。患儿疗效达部分缓解(PR)。截至随访结束,患儿未发生关节肿胀、疼痛,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及学习。结论:重症血友病B患儿若多次输注FⅨ后出血频率增加,对常规剂量治疗效果不佳等情况时,需警惕FⅨ抑制物产生可能,应及时测定FⅨ抑制物滴度。血友病B合并FⅨ抑制物少见,疗效差且易出现不良反应,正确诊断与适当治疗对改善患者出血症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该结论仅限于对单一病例的临床分析,尚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GSR基因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易感性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SR)基因多态性与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2019年7月采用1∶1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河南省某钢铁厂的6 297名接触噪声作业工人为队列研究人群中,筛选接触噪声工龄≥3年、双耳高频(3 000、4 000、6 000 Hz)平均听阈≥40 dB的研究对象选择为听力损失组;并按照同性别、同工种、年龄相差≤5岁,接触噪声工龄相差≤2年,听力测试中任一耳语频(500、1 000、2 000 Hz)的任一频段听阈≤25 dB的匹配标准选择为对照组,筛选出听力损失组和对照组各276人。对调查对象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进行纯音听力测试和作业场所噪声测量。采用中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检测技术(SNPscan TM法)对研究对象的GSR基因的3个核苷酸位点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NIHL的关系,及调整协变量后不同多态位点与NIHL发生风险的关系;以不同累积噪声暴露量(cumulative noise exposure,CNE)分层后,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位点与NIHL发生风险的关系。 结果:研究对象的年龄为(40.28±8.00)岁,接噪工龄为(18.71±8.92)年,研究对象接触噪声水平为80.05~93.35 dB(A),CNE为86.83~107.92 dB(A)·年。与对照组比较,听力损失组、CNE、饮酒和噪声接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年龄、接噪工龄、吸烟、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和双耳语频平均听阈水平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调整吸烟、饮酒、高血压等因素后,在共显性模型下,与携带GG基因型比较,携带rs1002149 GT、rs2251780 GA基因型患NIHL的风险更高( OR=1.558,95% CI:1.028~2.361; OR=1.550,95% CI:1.020~2.355, P<0.05);与携带TT/GT基因型比较,携带rs1002149TT基因型患NIHL的风险更高( OR=1.494,95% CI:1.002~2.228, P<0.05);rs3779647位点基因型与患NIHL风险无关( P>0.05)。在L Aeq,8 h>85 dB(A)分层下,与携带GG基因型相比,携带rs1002149 GT基因型、rs2251780 GT基因型发生NIHL风险更高( OR=1.801,95% CI:1.093~2.967; OR=1.720,95% CI:1.050~2.817, P<0.05)。对rs1002149和rs2251780两个位点进行单体型分析,未发现与NIHL的易感性有关( P>0.05)。 结论:GSR基因多态性可能与NIHL发生的易感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一家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对1例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进行家系调查。14例家系成员中有6例经常出现反复鼻出血症状,其中2例在我院临床诊断为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先证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凝血酶时间(TT)轻度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先证者母亲、弟弟纤维蛋白原均存在不同程度降低,其父亲各项凝血指标均在正常范围。采集先证者及其母亲外周血标本,应用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法进行FGA、FGB、FGG基因分析,对检出的突变以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基因分析结果发现,先证者及其母亲FGB基因8号外显子存在1474位T>G杂合突变,导致纤维蛋白原结构域上的492位终止密码突变为谷氨酸,FGA、FGG基因未检出突变。FGB基因延长突变c.1474T>G(p.Ter492Glu)是该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致病的生物遗传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ARD8基因rs2043211多态性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发病年龄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胱天蛋白酶激活与募集结构域8(caspase activation and recruitment domain 8, CARD8)基因rs2043211多态性与中国人群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卒中发病年龄的相关性。 方法:利用南京卒中注册系统回顾性连续纳入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的LAA卒中患者并进行基因分型。按照不同遗传模型分组,比较不同基因型组间年龄分布差异,应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年龄相关的累计未发病频率。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738例LAA卒中患者,其中717例(97.15%)成功进行基因分型并纳入分析。各基因型组之间年龄、体重指数以及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和饮酒患者构成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共显性模型分析显示,携带突变型T等位基因的患者发病更早[AA基因型:61.68岁,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59.92~63.45岁;AT基因型:60.51岁,95% CI 59.41~61.60岁;TT基因型:60.44岁,95% CI 58.96~61.92岁]。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年龄相关的累计未发病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 P=0.041)。按照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在女性患者中得到相似的结论( P=0.001)。 结论:CARD8基因rs2043211突变型T等位基因可使中国汉族女性LAA卒中发病年龄提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七个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提示的易感位点与汉族人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验证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所发现的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包括rs13278062( TNFRSF10A)、rs3750846( ARMS2-HTRA1)、rs429358( APOE)、rs5817082( CEPT)、rs2043085( LIPC)、rs1626340( TGFBR1)以及rs8135665( SLC16A8)与四川汉族人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用飞行质谱对576例湿性AMD患者和572例健康对照进行SNPs分型并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在两组各SNP位点基因型分布均满足Hardy-Weinberg平衡的前提下,分析各位点的遗传模式,并比较其等位基因与基因型频率的分布。结果:TNFRSF10A rs13278062在杂合子模型( P=0.000, OR=1.529,95% CI=1.196-1.954)和显性模型( P=0.002, OR=1.459,95% CI=1.154-1.865)下在两组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结论:TNFRSF10A rs13278062在杂合或显性模式下与AMD相关,携带rs13278062GT和rs13278062TT+GT的个体更容易患AM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46例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病的基因突变谱及纤维蛋白原输注药代动力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纤维蛋白原替代治疗情况。方法:对2003年4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146例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6例患者中,男61例(41.8%),女85例(58.2%),就诊时中位年龄为33.5岁;共采集到9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学信息,34例(34.7%)因出血症状而就诊,33例(33.7%)因手术前检查而确诊,55例(56.1%)患者至少有1次出血,42例(42.9%)无出血表现。纤维蛋白原活性(FIB∶C)与ISTH-BAT出血评分之间呈负相关( rs=-0.412, P<0.001)。在56例患者中检出34种基因突变(包括新突变16种),其中84.1%为错义突变,FGA外显子2和FGG外显子8突变占全部突变位点的71.4%。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7例)中位年龄为2(1~12)岁,ISTH-BAT评分为4分;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50例)中位凝血酶时间为28.5(19.2~36.6)s。输注纤维蛋白原后1 h、24 h的活性回收率(IVR)分别为(127.19±44.03)%、(101.78±43.98)%。输注纤维蛋白原后,FIB∶C明显提升,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下降,用药24 h后凝血酶时间较基线平均下降(15.2±12.1)%。 结论:多数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出血症状较为严重,FIB∶C与出血程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基因检测有助于疾病分型诊断;FIB∶C/纤维蛋白原抗原(FIB∶Ag)比值<0.7可作为临床分型依据。凝血酶时间可作为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诊断及纤维蛋白原替代治疗的疗效判定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