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混合血浆纠正试验操作流程及结果解读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混合血浆纠正试验用于鉴别凝血筛选试验中APTT延长的原因——凝血因子缺乏或存在凝血抑制物。该试验有助于医生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初步判断患者APTT延长异常的原因,以及针对性选择下一步实验室检查项目,所以是有重要价值的凝血试验。目前,因该试验的操作流程及结果解读暂无统一标准,实验室应用较为混乱,结果缺乏可比性,也限制了其应用和普及。本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出凝血检验领域专家的实践经验,致力于推进APTT延长混合血浆纠正试验的标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1-去氨基-8-D-精氨酸血管加压素治疗出血性疾病的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1-去氨基-8-D-精氨酸血管加压素(DDAVP)是血管加压素的合成类似物,可以增加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凝血因子FⅧ的水平。与凝血因子相比,DDAVP具有价格便宜,可避免凝血因子抑制物的产生和血源性病原体的传播等优势。此外,皮下注射与鼻腔给药方式使得这类疾病患者可以居家使用DDAVP。对于轻、中间型血友病A,获得性血友病(AH)A,部分血管性血友病(VWD),以及遗传性血小板疾病等出血性疾病患者,DDAVP是一种有效止血剂。笔者拟就DDAVP治疗出血性疾病及其相关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DDAVP的认识,以及为DDAVP在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中、低剂量重组人凝血因子Ⅷ预防治疗重型血友病A成年患者的疗效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中、低剂量重组人凝血因子Ⅷ(rhFⅧ)预防治疗重型血友病A成年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科门诊接受rhFⅧ低剂量预防治疗1年后,继续接受中剂量rhFⅧ预防治疗1年的16例重型血友病A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为30岁(20~37岁)。中剂量预防治疗方案为静脉注射rhFⅧ 15~ 18 IU/(kg·次)、1~3次/周,中位rhFⅧ剂量及频次分别为17 U/(kg·次)和2次/周;低剂量预防治疗方案为静脉注射rhFⅧ 10~12 IU/(kg·次)、1~3次/周,中位rhFⅧ剂量及频次分别为10 U/(kg·次)和2次/周。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患者于低、中剂量rhFⅧ预防治疗期间的年总出血次数(ABR),年关节出血次数(AJBR),双侧肘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超声总评分,血友病关节健康评分(HJHS),以及中剂量预防治疗期间FⅧ抑制物发生情况。患者低、中剂量rhFⅧ预防治疗期间的AJBR、关节超声总评分及HJHS等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ABR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1-S-23),并且与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组16例重型血友病A成年患者接受低剂量rhFⅧ预防治疗期间,其中位ABR、AJBR和HJHS分别为20.5次(2.0~38.0次)、(17.9±8.6)次和(43.7±17.3)分,分别高于中剂量预防治疗期间的10.5次(3.0~ 36.0次)、(9.8±6.7)次和(37.3±15.3)分,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132、 P=0.002, t=3.820、 P=0.002, t=3.315、 P=0.005)。②本组16例患者接受低、中剂量rhFⅧ预防治疗期间,其关节超声总评分分别为(26.9±14.1)分和(31.8±11.8)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4.88, P=0.064)。③中剂量rhFⅧ预防期间,患者的FⅧ抑制物均呈阴性。 结论:重型血友病A成年患者采用中剂量rhFⅧ预防治疗方案较低剂量预防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患者ABR和AJBR,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并且不增加其FⅧ抑制物的产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血友病患者关节评估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血友病是一组X连锁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以自发性出血或者轻微外伤后过度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关节出血最常见。反复的关节出血可引起退行性关节病,因此早期进行关节评估极为重要。目前,凝血因子替代治疗仍是血友病的首选治疗,但是患者经反复多次替代治疗后,可产生相应的凝血因子抑制物,影响疗效。多项针对血友病的新治疗方案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其安全性仍待进一步研究。笔者拟就血友病多种关节评估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分析其优、缺点,以期为血友病患者选择合适的诊疗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中国血友病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管理指南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血友病相关骨科疾病主要包括关节内出血、慢性滑膜炎、软组织畸形、血友病性假瘤、病理性骨折及跟腱挛缩。血友病相关骨科疾病在凝血因子替代治疗下可以采用手术治疗,但血友病骨科手术不同于常规手术,围手术期凝血因子的替代方案、手术适应证的掌握、术中操作、术后管理、功能训练与康复,以及凝血因子抑制物的检测等均可影响手术效果。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和中国血友病协作组在2016年版《中国血友病骨科手术围术期处理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采用Delphi法问卷调查的形式,制订了《中国血友病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管理指南》,详细阐述了截骨矫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关节融合术、截肢术等血友病相关骨科手术的适应证、手术原则和注意事项,最终形成17条推荐意见,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进一步规范血友病骨科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血友病B合并凝血因子FⅨ抑制物一例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血友病B合并凝血因子FⅨ抑制物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18年2月8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血友病B合并FⅨ抑制物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病史进行收集,并且进行凝血功能常规检查,以及血浆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抑制物检测等实验室检查,结合基因测序结果进行诊断。患儿接受泼尼松(15 mg/d)联合环孢素(50 mg/次×2次/d),以及泼尼松(15 mg/d)联合雷帕霉素(1.5 mg/d)方案治疗。并且根据患儿的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疗效。随访截至2019年9月30日。回顾性分析本例患儿临床特征、诊断、治疗经过及疗效。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例患儿为男性,8岁。因"反复出现关节疼痛、肿胀7年"于2018年2月8日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2010年5月,患儿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重型血友病B,予凝血酶原复合物,以及重组人FⅨ治疗。2012年3、4月测定FⅨ抑制物滴度分别为3.2、6.2 BU/mL。自2014年6月起,患儿关节频繁出血,疼痛程度显著加重。②患儿入院后凝血功能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165.4 s,凝血酶原时间(PT)为13.4 s,凝血酶时间(TT)为16.6 s,纤维蛋白原(FIB)为3.48 g/L,FⅨ∶C为0.5%,FⅧ∶C为20%。APTT纠正试验结果显示,立即及2 h后APTT分别为152.7与129.6 s。抗磷脂抗体检测结果呈阴性,狼疮抗凝物检查结果呈阴性。FⅨ抑制物滴度>10 BU/mL。FⅨ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FⅨ基因2号外显子c.7993C>T(p.Arg29X)杂合突变。③该患儿被诊断为重型血友病B合并FⅨ抑制物。选择泼尼松联合环孢素方案对本例患儿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患儿未获得改善。随后治疗方案改为泼尼松联合雷帕霉素。治疗6个月后,复查患儿FⅨ抑制物滴度下降幅度不明显,但是患儿出血频率较治疗前减少。治疗9个月后,复查患儿FⅨ抑制物滴度降至初诊时的50%,患儿未再发生出血症状。患儿疗效达部分缓解(PR)。截至随访结束,患儿未发生关节肿胀、疼痛,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及学习。结论:重症血友病B患儿若多次输注FⅨ后出血频率增加,对常规剂量治疗效果不佳等情况时,需警惕FⅨ抑制物产生可能,应及时测定FⅨ抑制物滴度。血友病B合并FⅨ抑制物少见,疗效差且易出现不良反应,正确诊断与适当治疗对改善患者出血症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该结论仅限于对单一病例的临床分析,尚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选择2017年5月27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收治的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其病史、血常规、凝血功能、凝血因子活性及抑制物检查、泌尿系统超声检查结果等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对本例患者进行出凝血疾病相关基因筛查及家系遗传调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对其随访日期截至2020年5月25日。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病史采集:本例患者为男性,26岁。因"反复血尿2 +年"于2017年5月27日至本院就诊。当地医院尿常规检查结果:红细胞(3+)、白细胞(±)。膀胱镜检查、腹部平扫及增强CT均未见明显异常,未进行治疗。②本次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示: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Ⅴ活性(FⅤ∶C)、FⅫ活性(FⅫ∶C)、FⅤ抗原(FⅤ∶Ag)分别为42.3 s、15.2 s、40%、38%和40%。尿常规结果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泌尿系统超声结果示:左肾"胡桃夹征"阳性。③本例患者致病变异为 FⅤ基因17号外显子c.5492T>C杂合突变。④患者母亲及外祖母PT分别为15.3和15.2 s,FⅤ∶C分别为47%和53%。⑤本例患者的出院诊断为轻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Ⅰ型)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住院期内多次接受血浆、冷沉淀输注等对症治疗。截至随访结束,患者仍间断出现血尿,暂未行外科手术干预治疗。 结论:本例患者被诊断为轻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Ⅰ型)伴胡桃夹综合征,致病变异为 FⅤ基因17号外显子c.5492T>C杂合突变。该患者仅出现反复血尿症状,可能是较低的FⅤ∶C水平加重胡桃夹综合征的出血症状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血友病合并抑制物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抑制物是血友病患者接受外源性凝血因子Ⅷ/Ⅸ(FⅧ/FⅨ)输注后产生的抗FⅧ/FⅨ同种中和抗体。抑制物是血友病治疗过程中最严重、最棘手的并发症。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中国血友病协作组于2018年制订了《凝血因子Ⅷ/Ⅸ抑制物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 [1]。此后,又分别对国内同行和血友病患者进行了抑制物诊治现状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有关人员对于血友病合并抑制物的认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2,3,4]。近年的研究揭示了血友病合并抑制物的发病机制,同时新药的不断涌现也为抑制物患者出血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5,6,7,8]。为进一步提高对血友病合并抑制物的认识,作到发现及时、处理规范,特制订此指南供国内同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群体药代动力学指导中间型或重型血友病A患者个体化预防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采用群体药代动力学(PK)指导中间型或重型血友病A(HA)患者个体化预防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血友病门诊采取重组人凝血因子Ⅷ(rhFⅧ)固定给药剂量和频次的常规预防模式治疗方案(以下简称为B模式)治疗1年后,继续进行群体PK指导下个体化预防模式治疗方案(以下简称为A模式)治疗1年的24例中间型或重型HA患者为研究对象。这24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为16.5岁(13.3,24.3岁),中间型、重型HA患者分别为4和20例。采用血友病WAPPS软件计算24例HA患者rhFⅧ PK参数半衰期和谷浓度,并根据其PK参数制定A模式方案。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患者A、B模式下rhFⅧ静脉注射剂量和频次、年总出血次数(ABR)、年关节出血次数(AJBR)、关节超声评分、血友病关节健康评分(HJHS),以及FⅧ抑制物产生情况等临床资料。对这24例患者采取A、B模式治疗期间临床病例资料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并且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3-S-236)。结果:①本组24例HA患者的中位rhFⅧ半衰期为11.9 h(9.6,13.4 h)。其中,<16岁( n=11)与≥16岁患者( n=13)的中位rhFⅧ半衰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5 h(9.8,12.3 h)比12.0 h(9.1,14.1 h), Z=-0.80, P=0.424]。②采取A模式治疗时,本组患者中位单次和周rhFⅧ静脉注射剂量分别为27.3 IU/kg(22.6,29.3 IU/kg)和81.8 IU/kg(66.4,89.6 IU/kg),较采取B模式治疗时的26.6 IU/kg(21.6,28.7 IU/kg)和58.4 IU/kg(51.1,76.9 IU/kg)均增加,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20, P=0.028; Z=-3.41, P=0.001)。③采取A模式治疗时,本组患者中位ABR、AJBR及年膝关节出血次数分别为2.0次(0,7.3次),2.0次(0,5.5次),0次(0,1.8次),较采取B模式治疗时的4.0次(0.5,10.0次),4.5次(0.5,6.0次)和2.0次(0,5.0次)均下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90, P=0.004; Z=-2.78, P=0.005; Z=-2.70, P=0.007)。④采取A模式治疗时,本组患者中位膝关节超声评分为7.0分(2.0,18.0分),高于采用B模式治疗时的7.0分(1.3,15.8分),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50, P=0.012)。⑤采取A模式治疗时,本组患者中位HJHS、关节健康总评分、肘关节HJHS、膝关节HJHS、踝关节HJHS,均低于采取B模式治疗时,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82, P<0.001; Z=-3.73, P<0.001; Z=-3.42, P<0.001; Z=-3.49, P<0.001; Z=-2.74, P=0.006)。⑥本组患者纳入研究期间,FⅧ抑制物均呈阴性。 结论:采取A模式治疗,对HA患者疗效可靠,相对于B模式治疗,可以进一步减少患者关节出血,延缓关节损害的进展,改善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伴抑制物1例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患儿 男,5岁,因反复出血5年余加重3个月入院,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降低,F7基因双杂合子突变(7号内含子 c.681+1 G>T来自父亲,9号外显子c.1256 C>T来自母亲),确诊为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重型)。患儿确诊后经历反复出血,第15个暴露日检测出凝血因子Ⅶ 抑制物2.05 BU/ml,确诊为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重型)合并低滴度凝血因子Ⅶ 抑制物,药物控制出血效果差,予利妥昔单抗输注,连续4周后抑制物转阴,之后预防治疗,随访40周患儿未再出血,抑制物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