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老年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myelodysplastic neoplasms,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经细胞和(或)祖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肿瘤.欧美流行病学调查揭示,MDS发病率为(4~5)/10万,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中位诊断年龄为73~76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01年诊断标准,在2004年至2007年对中国上海地区约390万人的调查中发现,MDS平均发病率为1.51/10万,中位发病年龄为62岁,其中约1/3的患者会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53%的患者因血细胞减少引发的感染、出血或合并症而死亡.老年MDS患者由于合并症较多、体质较弱,无论是治疗选择、疾病转归都有其特点.老年MDS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均稍高于年轻患者,而其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较年轻患者明显增高.此外,老年MDS患者发生基因突变的数量更多,平均每例患者可发生1.8个基因突变,其中以ASXL1、TET2、SF3B1、STAG2、SRSF2和TP53突变更多见;而年轻患者的突变数量为平均每例患者发生1.2个基因突变,且以U2AF1、ASXL1和RUNX1突变较常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MDS唯一的根治疗法,年轻患者可行清髓性移植,但老年患者只能行减低剂量预处理(reduced-intensity conditioning,RIC)的allo-HSCT治疗.老年MDS患者的自然病程和预后差异很大,由年龄(>70岁)、脆弱指数、分子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is scoring system,IPSS)分组等组成的MDS综合预后评分,能更好地预测MDS患者化疗的耐受性和治疗不良反应.本共识根据国内外老年MDS研究的最新循证证据,经学组专家共同讨论后制定,旨在规范中国老年MDS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的全程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骨骨髓细胞形态学在染色体核型正常获得性低增生性骨髓衰竭综合征且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胸骨骨髓细胞形态学在基于髂骨穿刺骨髓细胞形态学和骨髓活检组织切片细胞形态学表现为染色体核型正常获得性低增生性骨髓衰竭综合征(BMFS)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初诊的194例获得性低增生性BMF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胸骨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重新诊断分型,分析各诊断分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建立推荐该类患者进行胸骨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的积分系统。结果:194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获得性低增生性BMFS患者,基于髂骨骨髓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 152例,意义未明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ICUS)29例,意义未明的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症(CCUS)13例,结合胸骨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后分别有42.8%(65/152)、24.1%(7/29)和30.8%(4/13)患者最终诊断为低增生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MDS)。胸骨骨髓检查结果最终诊断为AA与hypo-MDS患者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对结合胸骨骨髓检查结果最终诊断为AA和hypo-MDS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外周血血细胞参数和髂骨骨髓实验室特征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0岁( OR=6.647,95% CI 1.954~22.611, P=0.002,积2分)、NALP阳性指数≤160( OR=2.654,95% CI 1.214~5.804, P=0.014,积1分)、髂骨骨髓流式红系表型异常( OR=6.200,95% CI 1.165~32.988, P=0.032,积2分)及有DAT(DNMT3A、ASXL1、TET2)基因突变( OR=4.809,95% CI 1.587~14.572, P=0.005,积1分)均为影响染色体核型正常的获得性低增生性BMFS患者结合胸骨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后诊断为hypo-MDS的独立预测因素。使用赤池信息准则(AIC)对模型进行预测效能评估,AIC=186.1。当积分≥2分时诊断为hypo-MDS的特异性为91.7%,阳性预测值为80.6%。 结论:染色体核型正常的获得性低增生性BMFS患者,仅通过髂骨骨髓细胞形态学和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学可能产生误诊。我们提出一项积分系统,当积分≥2分时强烈建议该类患者进行胸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分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母细胞瘤细胞中STAT3异常表达的DNA甲基化分子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肿瘤组织中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transcription 3,STAT3)高表达的DNA甲基化机制。方法:以湖南省儿童医院普外一科于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20例HB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8例,中位年龄为33个月,年龄范围为3~72个月;3例甲胎蛋白含量<3 000 μg/L,17例甲胎蛋白含量>3 000 μg/L;7例为胎儿型HB,7例为胚胎型HB,1例为未分化型HB,5例为混合型HB;按HB的PRETEXT分期系统分期,Ⅰ期3例,Ⅱ期6例,Ⅲ期6例,Ⅳ期5例。手术切取HB肿瘤及癌旁正常组织,肿瘤组织的切除范围参照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并扩大1~2 cm切除,癌旁正常组织需切取离肿瘤边缘至少2 cm的正常组织。将肿瘤组织作为实验组,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中STAT3和TET的表达水平。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PCR(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技术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中STAT3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使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中STAT3启动子区TET1结合水平,并将实验组中TET1结合水平与STAT3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在两组间STAT3的表达水平差异方面,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STAT3的表达水平相比(8.43±5.05比1.03±0.41),实验组STAT3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53, P<0.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证实了实验组STAT3表达水平的上调,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0.96±0.17比0.37±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2.13, P<0.001)。在两组间STAT3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的差异方面,BSP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STAT3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相比(0.52±0.10比0.82±0.06),实验组STAT3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1.73, P<0.001)。实验组的STAT3 mRNA水平与其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TAT3 mRNA水平与其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r=-0.704, P=0.001)。qRT-PCR检测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TET的表达水平相比(4.81±2.25比1.10±0.42),实验组TET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227, P<0.001);两组间TET2和TET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TET2表达水平为1.33±0.54比1.07±0.46( t=-1.624, P=0.113),TET3表达水平为1.77±1.03比1.33±0.89( t=-1.43, P=0.16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TET1表达水平相比(0.77±0.18比0.27±0.09),实验组TET1表达水平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1.392, P<0.001)。在两组间STAT3启动子区TET1的结合水平方面,ChIP-qPCR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3.72±1.47比1.28±0.73),实验组STAT3启动子区TET1结合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63, P<0.001)。实验组STAT3启动子区TET1结合水平与STAT3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STAT3启动子区TET1结合水平与DNA甲基化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r=-0.658, P<0.01)。 结论:HB患儿肿瘤组织中TET1的表达升高可能是导致STAT3启动子DNA低甲基化,进而过度表达的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可诱导表达AML1-ETO白血病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其对白血病细胞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建立可诱导表达AML1-ETO(AE)融合基因的白血病细胞模型,研究AE融合基因对U937白血病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载体系统,构建强力霉素(Dox)依赖的可诱导表达AE融合基因的U937细胞系(U937-AE)。在AE融合基因表达前后,分别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增殖、周期、诱导分化检测,并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和代谢组学测序分析,初步探讨AE融合基因对白血病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结果:①成功构建Dox依赖的Tet-on调控系统,调控AE融合基因在U937-AE细胞中稳定表达。②诱导AE融合基因表达24 h后,表达AE的U937-AE细胞增殖倍率为3.47±0.07,低于AE阴性组的3.86±0.05( P<0.05);处于G 0/G 1期的细胞比例为(63.45±3.10)%,明显高于AE阴性组的(41.36±9.56)%( P<0.05);表达CD13、CD14的细胞比例较AE阴性组明显下降( P<0.05)。③转录组学测序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显示,与静息相关、NF-κB和干扰素α/γ应答相关的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的基因集被明显富集在表达AE的U937-AE细胞。④U937-AE细胞表达AE融合基因后脂肪酸代谢发生紊乱,AE阳性组细胞的部分中、短链脂肪酸酰基肉碱的代谢物浓度降低[丙酰基-L-肉碱:AE阳性组0.46±0.13,AE阴性组1.00±0.27( P<0.05)];部分长链脂肪酸酰基肉碱的代谢物浓度升高[十四烷酰肉碱:AE阳性组1.26±0.01,AE阴性组1.00±0.05( P<0.05)]。 结论:成功建立可诱导表达AE融合基因的白血病细胞模型。AE融合基因表达使U937-AE细胞增殖变慢、周期阻滞、分化受抑,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的相关基因集被明显富集,细胞的脂肪酸代谢发生紊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髓系肿瘤伴大颗粒淋巴细胞增殖的临床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髓系肿瘤(MN)为一组造血干祖细胞生物学功能异常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N患者异常的免疫、造血微环境与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相互作用,促进其疾病的发生、发展。髓系肿瘤伴大颗粒淋巴细胞增殖(Myeloid neoplasms-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MN-LGLP)为此类疾病中的一种特殊罕见的临床现象,目前国内外对本病的队列研究较少,本研究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探讨影响LGLP对MN患者临床特征和生存的影响。提示MN-LGLP患者更易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脾大。LGLP的存在不是影响MN-LGLP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STAG、ASXL1、TET2是MN-LGLP最常见的伴随基因突变,伴有STAG2突变MN-LGLP患者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母系印迹表达基因3与DNA去甲基化酶TET2的表达水平对垂体生长激素腺瘤侵袭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母系印迹表达基因3(RNA MEG3)和DNA去甲基化酶TET2在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侵袭性生长中的作用,为后续探索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研究方向。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诊断为垂体GH腺瘤并接受经鼻-蝶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切除的患者60例,同时收集10例无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疾病的颅脑外伤患者的正常垂体前叶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利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长链非编码RNA MEG3和TET2在正常脑外伤对照垂体前叶组织、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GH腺瘤中的表达,并分析组间差异。同时将年龄、性别纳入研究范围,分析年龄、性别对垂体GH腺瘤侵袭性生长的影响。结果:MEG3和TET2的侵袭性生长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侵袭性垂体GH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GH腺瘤中长链非编码RNA MEG3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脑组织明显降低。分析组间差异发现,长链非编码RNA MEG3表达水平在正常外伤对照垂体组织、非侵袭性GH腺瘤和侵袭性GH腺瘤中依次降低。相对于正常对照组脑组织,长链非编码RNA MEG3在侵袭性垂体GH腺瘤中的相对表达水平为0.097 ± 0.04,而在非侵袭性垂体GH腺瘤的相对表达水平为0.384 ± 0.141。MEG3表达水平与垂体GH腺瘤的侵袭性生长行为有关( P<0.05)。侵袭性垂体GH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GH腺瘤中DNA去甲基化酶TET2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脑组织明显降低,三组样本中表达水平逐渐降低( P<0.05)。提示长链非编码RNA MEG3表达量与DNA去甲基化酶TET2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MEG3和DNA去甲基化酶TET2的低表达与垂体生长GH激素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髓系肉瘤12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髓系肉瘤(M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MS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12例确诊为MS患者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生存状况,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2例中,男性8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42岁(24~66岁)。发病部位以骨骼、软组织最易受累,分别为10、6例,其次为皮肤、淋巴结和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多数患者表现为MPO、CD117、Ki-67、CD34、CD99、Lys、CD43、LCA、CD68、CD163阳性。8例患者行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检测,其中基因异常7例(ASXL1突变3例,JAK2和TET2突变各2例),染色体异常4例。以联合治疗为主;局部肿瘤切除5例,化疗10例,放疗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3例失访,其余9例患者纳入生存分析,中位随访7个月(1~72个月),5例死亡,4例生存。结论:MS多伴随其他血液相关疾病,可涉及多部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联合免疫分型。对确诊的MS患者进行规律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主要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海南省2022年emm12型A族链球菌基因组及药物敏感性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了解海南emm12型A族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基因组特征及对目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猩红热等GAS相关疾病提供病原学数据.方法 基于2022年海南省呼吸道症候群监测获得的咽拭子分离GAS菌株,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所分离菌株进行基因组测序和emm基因分型、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预测,利用MEGA 10.1.8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绘制系统进化树.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022年海南呼吸道症候群监测分离的4株GAS分离株均为emm12/ST36型,毒力基因除emm基因外,共检测到7种超抗原基因speB(100%)、speI(75%)、speH(75%)、speC(100%)、ssa(100%)、sme Z(100%)、speG(100%).所有菌株均携带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B和ermTM、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均不携带耐药基因mefA,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耐药率100%,对青霉素仍保持高度敏感.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海南分离株均集中在同一分支上.结论 2022年海南GAS优势基因型为emm12型,MLST分型与emm分型具有一致性.携带的耐药基因与药敏实验结果一致,海南地区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药物可继续作为GAS临床治疗首选药物,需扩大菌株量进一步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携带89K样毒力岛的猪链球菌ST665型与ST107型临床菌株的基因组及致病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明确89K样毒力岛(PAI)的基因组特征及其在猪链球菌致病及耐药传播方面的作用.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89K样PAIs的基因组特征;通过接合实验比较两种89K样PAIs的转移能力;采用最小抑菌浓度法测定临床分离株及接合子的耐药谱;通过C57BL/6小鼠和斑马鱼感染模型分别评估两个临床菌株及其89K样PAIs的接合子的致病性.结果 携带89K样PAIs的猪链球菌临床菌株GX54和GX82的序列型(ST)分别为ST665和ST107.菌株GX54携带的PAI大小为75Kb,在核苷酸水平上与ST7流行型菌株携带的89K PAI具有99.21%的相似性和79.00%的覆盖率,而菌株GX82携带的PAI大小为87Kb,与89K PAI具有98.80%的相似性和86.00%的覆盖率.这两个PAIs的插入位点与89K PAI相同,均位于rplL位点,且PAIs的两端均含有一段15 bp的att序列(5'-TTATTTAAGAGTAAC-3').此外,这两个PAIs均具有完整的模块化结构,包含完整的NisK-NisR样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和Ⅳ型分泌系统(T4SS).而在SalR-SalK样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中,仅SalR基因保持完整,SalK基因发生错义突变.与89K PAI相比,本研究中的两个PAIs在基因组成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75K PAI插入了4个基因,包括两个假定蛋白基因和两个耐药基因tet(O)和erm(B).而87K PAI则插入了12个基因,主要涉及编码与质粒相关的重组酶和假基因,以及与耐药相关的cat、tet(L)、erm(B)基因.此外,还包括编码转座酶、拓扑异构酶等基因.菌株GX54携带的75K PAI的转移频率为4.61×10-5,显著高于菌株GX82携带的87K PAI的转移频率8.46×10-6.与受体菌P1/7RIF相比,两个89K样PAIs的接合子P1/7RIF-GX54与P1/7RIF-GX82的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性水平,以及对斑马鱼的致病力均显著增加,且两接合子组间的致病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菌株GX54和菌株GX82感染C57BL/6小鼠后,菌株GX54感染组小鼠死亡率显著高于菌株GX82感染组(P<0.05).攻毒8 h后,两感染组小鼠的外周血细菌载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菌株GX54感染组小鼠血清中的TNF-α水平显著高于菌株GX82感染组小鼠(P<0.05),而IL-6水平在两感染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sly、mrp、epf,ofs,revS,nadR,SSU05_0473,neuB及neuC等在高致病型猪链球菌中常见的毒力基因在GX54与GX82也存在.结论 本研究首次发现了猪链球菌ST665和ST107型临床菌株携带可移动的89K样PAIs.携带不同89K样PAIs的菌株毒力水平具有显著差异,该差异与菌株在感染早期诱导宿主产生TNF-α的水平密切相关,且并非由外周血中的细菌载量差异所引起.仅以包括89K样PAIs在内的已知毒力基因存在与否做为判断猪链球菌毒力水平的方法存在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dCasMINI蛋白的CRISPRi工具设计及其效果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探索基于去活化CasMINI蛋白(dCasMINI)的CRISPR干扰(CRISPRi)工具设计及其转录抑制效果评估.方法 采用四环素诱导基因开启系统(tet-on),流式细胞测量术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从质粒基因、基因组外源性基因位点和内源性基因位点三个层次评估dCasMINI系统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转录抑制效果,并进一步设计和比较 6 种dCasMINI-CRISPRi工具(dCasMINI、dCasMINI-ZIM3 KRAB、dCasMINI-KRAB-MeCP2、dCas-MINI-ZNF324 KRAB、dCasMINI-3x KRAB和dCasMINI-Com-KRAB-MeCP2)和不同位置单链引导 RNA(single guide RNA,sgRNA)的转录抑制效果.结果 dCasMINI、dCasMINI-ZIM3 KRAB、dCasMINI-KRAB-MeCP2、dCasMINI-ZNF324 KRAB、dCasMINI-3x KRAB和dCasMINI-Com-KRAB-MeCP2 能够不同程度地抑制质粒基因、基因组外源性基因的转录(P<0.05);dCasMINI-ZIM3 KRAB、dCasMINI-KRAB-MeCP2、dCasMINI-ZNF324 KRAB和dCasMINI-Com-KRAB-MeCP2 能够不同程度地抑制内源性基因的转录(P<0.05);不同结合位点的sgRNA具有不同的转录抑制效果(P<0.05).结论 CasMINI系统能够改造成多种CRISPRi工具进行基因敲降研究,未来有望应用在多个场景,如原代细胞表观基因编辑、体内筛选和临床治疗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