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例血小板增多致假性高钾血症分析及报告流程改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严重的高钾血症是一项必须立即进行临床干预的紧急医疗事件,而假性高钾血症会干扰高钾血症的诊断,实验室应及时识别和处理以避免误诊误治.本文报道一则案例,患者因高血压随诊发现血清钾增高,随后因血钾结果异常多次于急诊和门诊就诊,经历了高钾-降钾-低钾-补钾的过程,最终确诊为血小板增多症导致的假性高钾血症.我们通过优化实验室信息系统自动识别血小板增高导致的假性高钾血症,同时改进此类样本检测结果的报告方式,以避免血小板升高引起假性高钾血症导致临床误诊误治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婴儿多发性大动脉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婴儿期起病的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临床特点及英夫利昔单抗(IFX)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8年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1例小年龄TA患儿的病例特点及IFX单药治疗效果。以“多发性大动脉炎”“婴儿”为检索词,检索建库至2020年3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 男,70日龄,因反复发热20 d入院。四肢血压增高(右上肢104/90 mmHg,左上肢95/59 mmHg, 右下肢125/80 mmHg, 左下肢152/125 mmHg,1 mmHg=0.133 kPa)。外周血白细胞(22.6×10 9/L)及血小板(858×10 9/L)增高,轻度贫血(血红蛋白 80 g/L),红细胞沉降率(119 mm/1 h)、C反应蛋白(112 mg/L)、血清铁蛋白(598 μg/L)均增高,CT血管成像示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管壁明显增厚,不均匀强化,管腔狭窄。冠状动脉彩超声示双侧冠状动脉扩张,管壁增粗毛糙,右冠状动脉中段扩张不均匀,呈串珠样改变。血管超声示双侧股动脉、股浅动脉管壁毛糙不均匀增厚,双侧股浅动脉远端多处轻度狭窄,双侧腋动脉管壁毛糙不均匀增厚,双侧颈总动脉管壁毛糙增厚,双侧锁骨下动脉管壁毛糙增厚,管壁结构不清晰。确诊TA后应用IFX单药治疗[5 mg/(kg·次),共13次]后病情缓解,体温及炎性指标恢复正常,血管影像学恢复正常,治疗期间患儿未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及感染。随访2年6个月,患儿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均达正常标准。文献检索中文文献1篇,无详细临床资料,英文文献7篇,共7例婴儿期发病的TA患儿,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5例),炎性指标多增高,最常见受累动脉为腹主动脉(6例),多接受激素治疗。 结论:TA于婴儿期发病罕见,发热可为其主要表现,炎性指标多增高。疾病早期应用IFX单药治疗可迅速控制病情,不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二代测序技术分析骨髓纤维化患者基因突变对芦可替尼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基因突变对芦可替尼治疗骨髓纤维化(MF)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服用芦可替尼治疗并应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127个血液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的56例MF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突变基因与芦可替尼疗效的关系。结果:①56例患者中,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36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后骨髓纤维化(PPV-MF)9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后骨髓纤维化(PET-MF)11例。②50例(89.29%)携带驱动基因突变,22例(39.29%)携带基因突变≥3个,29例(51.79%)检出高危基因突变(HMR)。③对于基因突变≥3个的MF患者,芦可替尼仍有较好的改善体质性症状及缩小脾脏的效果( P=0.001, P<0.001)。与基因突变<3个组比较,基因突变≥3个组停药前持续用药时间(TTF)及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缩短[356(55~1061)d对471.5(50~1270)d, z=-2.701, P=0.007;444(91~4109)d对1248.5(91~7061)d, z=-2.030, P=0.042]。④与未检出HMR的患者比较,≥2个HMR患者的芦可替尼缩脾效果较差( t=10.471, P=0.034),TTF及PFS明显缩短( P<0.001, P=0.001)。⑤在携带ASXL1、EZH2、SRSF2等附加基因突变患者中,芦可替尼缩脾、症状改善及稳定骨髓纤维化作用较差,携带ASXL1、EZH2突变患者TTF[ASXL1:360(55~1270)d对440(55~1268)d, z=-3.115, P=0.002;EZH2:327(55~975)d对404(50~1270)d, z=-3.219, P=0.001]及PFS较未携带者明显缩短(ASXL1:457(50~1331)d对574(55~1437)d, z=-3.219, P=0.001;EZH2:428(55~1331)d对505(55~1437)d, z=-2.576, P=0.008]。 结论:MF患者携带的基因突变类型、数量以及HMR对芦可替尼疗效有一定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uspatercept治疗贫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转化生长因子(TGF)-β超家族抑制剂luspatercept是一种针对SMAD 2/3信号通路的可溶性受体融合蛋白,该药对改善β地中海贫血、较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相关贫血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luspatercept用于治疗β地中海贫血和较低危MDS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RS)或MDS/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伴RS和血小板增多(MDS/MPN-RS-T)相关贫血的成年患者。目前研究结果初步表明,luspatercept对改善骨髓纤维化(MF)相关贫血可能具有临床疗效。随着对luspatercept相关研究的日益深入,该药可能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其他疾病相关贫血的治疗。笔者就luspatercept的药理学特性及其治疗贫血的机制、临床疗效、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致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增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23岁健康男性作为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供体给予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rhG-CSF)600 μg/d,共使用6 d。用药前患者的凝血标志物、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以及心电图检查等均未见异常。停用该药7 d后患者突发胸痛、大汗、呕吐,实验室检查示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 3 144 ng/L,肌酸激酶MB>300 μg/L,肌红蛋白505.6 μg/L,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1 138 ng/L,白细胞计数17.7×10 9/L,血小板计数(PLT)160×10 9/L。心电图检查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给予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术后予抗凝、抗血小板、降脂等治疗。术后第3天患者出现脚趾疼痛、发热,PLT 382×10 9/L,经对症处理后症状逐渐缓解,但PLT 566×10 9/L。经血液科和风湿科医师会诊,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排除自身免疫和血液系统相关疾病,考虑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增多可能与使用rhG-CSF相关,未予特殊处理,PLT逐渐下降至275×10 9/L。7个月后随访患者PLT 235×10 9/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OEMS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POEMS综合征是罕见的浆细胞异常增殖导致的副肿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及多系统受累。其诊断的主要标准包括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克隆性浆细胞增殖、硬化性骨病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升高、卡斯尔曼病;次要标准包括脏器肿大、内分泌异常、特征性皮肤改变、视乳头水肿、血管外容积增加、血小板增多。详细的病史、体检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骨X射线体层摄影检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测量、骨髓活组织检查、肌电图等,可协助该综合征与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以及其他浆细胞疾病(包括淀粉样变性、骨髓瘤、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周围神经病)相鉴别。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改善疾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中心炎症性肠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药物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年龄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总结儿童IBD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87例IBD患儿的临床资料。按发病年龄分为4组,0~<2岁组(36例),2~<6岁组(10例),6~<10岁组(12例)及10~<18岁组(29例),比较不同年龄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病理、基因、治疗及预后。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精确分析。 结果:(1)87例IBD患儿中克罗恩病(CD)50例(57%),溃疡性结肠炎(UC)25例(29%),未分类炎症性肠病(IBD-U)12例(14%)。(2)发热在0~<2岁组及2~<6岁组分别占78%(28/36)、8/10;腹痛、肛周病变在0~<2岁组中占6%(2/36)及47%(17/36),3种症状在各年龄组患儿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369、40.317、13.130, P均<0.05)。(3)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血红蛋白减低在0~<2岁组中更多见,分别占72%(26/36)、31%(11/36)及81%(29/36),各年龄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1.919、8.095、11.520, P均<0.05)。(4)0~<2岁组CD患儿病变以累及结肠为主,占85%(17/20),4年龄组患儿病变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1.120, P<0.01)。≥6岁的CD患儿病变以累及回结肠为主,与<6岁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14/23)比19%(5/27),χ 2=9.455, P=0.003]。(5)15例(15/50,30%)CD患儿可见非干酪样肉芽肿,11例(11/25,44%)UC患儿可见隐窝脓肿。(6)行高通量基因测序的24例患儿中有12例为单基因突变。(7)25例患儿应用全肠内营养。25例患儿应用沙利度胺治疗,其中20例(80%)临床缓解或部分缓解。19例CD患儿应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其中14例在应用IFX第6周时临床缓解,应用IFX第30周的维持缓解比例为12/14。(8)0~<2岁组、2~<6岁组、6~<10岁组、10~<18岁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比例分别为64%(23/36)、8/10、11/12、83%(24/29)。 结论:本中心CD发病比例高于UC。婴幼儿IBD肛周病变发生率较高,且通常合并白细胞、血小板升高及贫血。婴幼儿IBD单基因突变可能性大。应用IFX治疗CD临床疗效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阴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 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阴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儿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基因突变特征。 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接受诊治的10例 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阴性ET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ET组( n=10)。患儿中位年龄为6.8岁;男性患儿为5例,女性为5例。选择同期于本院接受诊治的4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T)患儿作为对照,纳入ST组( n=4)。患儿中位年龄为1.8岁,均为女性。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分析2组患儿的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骨髓涂片、骨髓活组织检查及相关基因突变检查结果。2组患儿年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巨核细胞总数及其比例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性别、临床表现构成比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所有患儿临床资料收集均已获得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 结果:① ET组10例患儿中,伴神经系统症状者为6例,包括头痛者4例、头晕2例;其中1例同时伴肝大;其余4例无明显临床症状。4例ST组患儿中,伴发热症状或者前驱感染者为2例,其余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② 2组患儿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PCT)均较正常参考值范围增高,ET组患儿中位血小板计数为1 451×10 9/L[(1 193~1 831)×10 9/L],高于ST组患儿的966×10 9/L[(677~989)×10 9/L],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404, P=0.014);中位PCT为1.28%(1.12%~1.63%),亦显著高于ST组患儿的0.85%(0.62%~1.05%),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256, P=0.024)。2组患儿的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均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中,ET组患儿中分别有4、4、4例出现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及纤维蛋白原(FIB)值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而ST组患儿中分别为1、2、2例。2组患儿其余检查指标均正常。③ 2组患儿骨髓涂片结果均表现为中度增生活跃,粒、红系细胞比例正常。此外,4例ST组患儿的骨髓涂片中亦可见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和感染相关细胞。2组患儿的骨髓活组织检查结果均表现为中度增生活跃,粒、红系细胞比例正常且巨核细胞多见,以分叶核巨核细胞为主。巨核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ET组患儿骨髓中位正常巨核细胞比例显著低于ST组患儿[49.5%(44.3%~61.0%)比71.1%(61.3%~85.0%), Z=-2.404, P=0.014]。④基因测序结果显示,ET组10例患儿均不伴 MPL及 JAK2基因突变,其中有2例检测到 CALR基因突变,并且这2种 CALR基因突变均为明确与ET相关的基因突变位点。此外,筛选出4种可能与儿童ET相关的基因突变,包括 KMT2A、 ASXL1、 CSF3R及 NF1基因突变。 结论: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阴性ET患儿具有独特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二代基因测序法发现可能与ET发生、发展相关的 KMT2A、 ASXL1、 CSF3R及 NF1基因突变,可为 JAK2 V617F基因突变呈阴性ET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但是本研究纳入患儿例数较少,并且缺乏ST男性患儿作为对照,存在一定局限性。ET患儿的临床特点、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其与ST患儿的鉴别要点,有待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致婴儿血小板增多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7个月29 d女性患儿因急性腹泻、中度脱水和心肌损伤接受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头孢曲松钠)0.5 g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次/d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心肌等对症治疗。治疗前患儿血小板计数(PLT)为269×10 9/L。治疗第4天,实验室检查示PLT 893×10 9/L,考虑血小板增多可能与感染有关,继续按原剂量使用头孢曲松钠;治疗第6天,PLT 931×10 9/L,第8天PLT 1 018×10 9/L,考虑血小板升高可能与头孢曲松钠有关。停用头孢曲松钠并给予抗凝治疗,第6天,PLT降至359×10 9/L,第19天,PLT降至224×10 9/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伴血小板增多症对肝细胞癌TACE治疗后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伴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计数≥350×10 9/L)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的预后,以及伴血小板增多症对肝细胞癌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收治的867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纳入99例患者,其中男性70例,女性29例,年龄(60.1±12.1)岁。99例患者依据治疗前血小板水平分为伴血小板增多症组( n=33)和无血小板增多症组( n=66)。比较两组性别、肿瘤最大径、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总胆红素等临床资料以及预后,比较伴血小板增多症组TACE治疗前后血小板。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伴血小板增多症与肝细胞癌患者TACE治疗后预后的关系。 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男性比例、肿瘤最大径、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总胆红素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TACE治疗前,伴血小板增多症组肝细胞癌患者血小板计数为(394.4±54.5)×10 9/L,高于TACE治疗后的(278.2±86.4)×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3, P<0.001)。无血小板增多症组术后3、6、9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3.3%、24.2%、7.6%,优于伴血小板增多症组的51.5%、3.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1.24, P<0.001)。无血小板增多症组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8%、30.3%、4.5%,优于伴血小板增多症组的15.2%、9.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7.89,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伴血小板增多症的肝细胞癌患者TACE治疗后肿瘤进展风险增加( HR=5.785,95% CI:3.291~10.168, P<0.001),死亡风险也增加( HR=4.090,95% CI:2.482~6.740, P<0.001)。 结论:肝细胞癌伴血小板增多症的患者行TACE治疗后的预后差,伴血小板增多症是肝细胞癌患者TACE治疗后总体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