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细胞癌血管包绕肿瘤细胞簇阳性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风险评分模型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影响肝细胞癌血管包绕肿瘤细胞簇(VETC)阳性的危险因素及VETC风险评分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国内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49例(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97例和河北医科大学附属邢台市人民医院52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16例,女33例;年龄为(58±12)岁;VETC阳性74例,VETC阴性75例。观察指标:(1)VETC阳性与阴性患者的临床特征。(2)VETC阳性与阴性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特征。(3)影响肝细胞癌患者VETC阳性的多因素分析。(4)VETC风险评分模型构建和效能评估。(5)模型预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的VETC阳性和阴性患者术后早期肿瘤复发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连续校正 χ2检验。将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征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向后逐步回归法。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构建VETC风险评分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及其95%可信区间( CI)。约登指数最大值为预测VETC阳性最佳截断值。VETC风险评分模型的预测值与真实值一致性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1)VETC阳性与阴性患者的临床特征。术前白蛋白<36 g/L的VETC阳性患者为57例,VETC阴性患者为68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3, P<0.05)。(2)VETC阳性与阴性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特征。VETC阳性患者影像学检查特征中非周边廓清,马赛克结构,病灶内出血,晕环状强化,不光滑的肿瘤边缘,动脉期瘤周强化,瘤内动脉,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强化类型(均匀低强化、均匀高强化、不均匀强化伴裂隙、不均匀强化伴不规则环状结构),肿瘤坏死或缺血及肿瘤长径>5 cm分别为73,35,33,15,39,28,42,27,(4、5、27、38),45,46例,VETC阴性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64,16,13,3,19,15,9,13,(9、35、5、26),10,10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92,11.15,12.97,9.28,11.74,5.77,33.14,6.96,41.79,36.05,37.86, P<0.05)。(3)影响患者VETC阳性的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示:强化类型为不均匀强化伴裂隙、强化类型为不均匀强化伴不规则环状结构、肿瘤坏死或缺血、肿瘤长径>5 cm是影响患者VETC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4.18、7.62、4.23、4.08,95% CI为1.60~11.60、2.00~31.70、1.71~10.90、1.60~10.80, P<0.05)。(4)VETC风险评分模型构建和效能评估。构建VETC风险评分模型:VETC风险评分=(不均匀强化伴裂隙,有:1.0,无:0)+(不均匀强化伴不规则环状结构,有:1.5,无:0)+(肿瘤坏死或缺血,有:1.0,无:0)+(肿瘤长径>5 cm,有:1.0,无:0)。VETC风险评分模型AUC为0.86(95% CI为0.80~0.92),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9.7%(95% CI为69.2%~87.3%)、80.0%(95% CI为69.6%~87.5%)和79.9%(95% CI为72.7%~85.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预测的VETC结果与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一致性良好( P>0.05)。(5)模型预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的VETC阳性和阴性患者术后早期肿瘤复发情况。14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9(26~35)个月,肿瘤复发时间为29(24~33)个月,2年肿瘤累积复发率为43.0%。模型预测的VETC阳性和阴性患者术后2年肿瘤累积复发率分别为47.8%和37.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0, P<0.05)。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的VETC阳性和阴性患者2 年肿瘤累积复发率分别为47.4%和3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0, P<0.05)。 结论:影像学特征的强化类型中不均匀强化伴裂隙或不规则环状结构、肿瘤坏死或缺血、肿瘤长径>5 cm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VETC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的VETC风险评分模型具有良好的术前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管生成素-2通过整合素α5β1调控血管包绕的肿瘤细胞巢阳性肝细胞癌的癌巢转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管包绕的肿瘤细胞巢(VETC)阳性型肝细胞癌癌巢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72例肝细胞肝癌标本,通过免疫组化CD34(血管内皮细胞标记蛋白)染色观察VETC癌巢在原发灶、胆管癌栓、门静脉癌栓中的形态学表现,观察VETC癌巢血行转移的特点。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与VETC癌巢形成密切相关的分子蛋白,用免疫组化检测血管生成素-2(Ang-2)、整合素α5 (integrin α5)、整合素β1(integrin β1)及环氧合酶-2 (COX-2)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Ang-2/integrin α5β1蛋白对内皮细胞、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印迹法检测Ang-2/integrin α5β1蛋白对黏着斑激酶(FAK)蛋白活性的影响。结果:在收集的肝癌标本中,VETC(+)肝癌27例(27/72), 其中3例存在胆管癌栓,5例存在门静脉癌栓,3例同时存在胆管癌栓、门静脉癌栓。VETC(+)肝癌能够以癌巢的形式发生门静脉、胆管及肝内转移,并保留完整的VETC癌巢结构。Ang-2、integrin α5、integrin β1可过表达于VETC(+)肝癌癌巢的肿瘤细胞、内皮细胞;COX-2仅高表达于VETC(+)肝癌癌巢的肿瘤细胞。Ang-2可促进肝癌细胞(121±12比186±11, P<0.01)、内皮细胞的迁移(81±7比163±14, P<0.01)。整合素α5β1的激活拮抗剂ATN-161可有效降低Ang-2促肝癌细胞(185±10比135±9, P<0.05)、内皮细胞(156±14比103±6, P<0.05)的迁移能力。ATN-161可显著降低Ang-2对肝癌细胞、内皮细胞FAK蛋白的磷酸化激活。 结论:VETC(+)肝癌可以癌巢形式发生整体转移,具有特异性的调控蛋白,Ang-2/α5β1/FAK 是VETC(+)肝癌癌巢转移治疗中的潜在蛋白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Gd-EOB-DTPA增强MRI评估肝细胞癌微血管转移模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19
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和血管包绕肿瘤团簇(vessels encapsulating tumor clusters,VETC)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内基于不同的微血管结构和不同分子机制形成的两种血源性转移模式,与患者的术后复发及治疗方式密切相关.由于目前主要通过术后的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确诊,因此寻求一种无创的术前评估MVI和VETC的方法至关重要.目前已经提出较多基于钆塞酸二钠(gadolinium ethoxybenzyl diethyle 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EOB-DTPA)增强MRI的影像征象用于预测MVI和VETC,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影像组学及人工智能更是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人们尝试建立各种影像组学模型来预测HCC的微血管转移模式.本文将从Gd-EOB-DTPA增强MRI影像征象及相关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技术评价MVI和VETC的研究现状展开综述,并尝试探讨各项技术在临床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限制及未来的改进研究方向,以期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帮助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高患者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甲状腺滤泡癌癌巢结构与超声造影表现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甲状腺滤泡癌中是否存在血管包绕的肿瘤细胞巢(VETC)结构,分析其特点.方法 选取甲状腺滤泡癌患者10例、乳头状癌患者21例,收集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等资料,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31、血管生成素-2(Ang-2)和CXCR4蛋白表达;通过公共数据库资料分析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关系;通过超声造影影像学分析VETC结构对超声造影表现的影响;采用t检验进行2组间数据的统计学比较.结果 甲状腺滤泡癌组织中均存在VETC结构,乳头状癌中均不存在VETC结构;甲状腺滤泡癌的VETC结构可整体发生淋巴结、血管转移.Ang-2蛋白在甲状腺滤泡癌中呈高表达.甲状腺滤泡癌超声造影表现为"全肿瘤均匀式快速充盈"的灌注方式,乳头状癌则为"非均匀式充盈"的方式;与甲状腺乳头状癌〔(2.82±0.23)s〕比较,滤泡癌〔(2.02±0.07)s〕患者其始增至达峰时间在单位距离内时间更短,t=5.708,P=0.005.结论 甲状腺滤泡癌具有VETC结构,且其超声造影具有"全肿瘤均匀式快速充盈"的特点,Ang-2蛋白是甲状腺滤泡癌的潜在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小鼠VETC(+)肝癌模型构建及索拉非尼对VETC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构建具有肿瘤包绕型血管(VETC)的小鼠肝细胞癌(肝癌)模型,探讨索拉非尼对VETC(+)肝癌的影响。方法:将49只C57小鼠随机分为预防组(15只)、治疗组(15只)和对照组(19只)。预防组小鼠肝包膜下接种HEP1-6肝癌细胞(5×105/只),2 d后开始连续索拉非尼溶液灌胃(25 mg/kg,每日一次);治疗组于接种后10 d开始连续予索拉非尼溶液灌胃(50 mg/kg,每日一次);对照组以相同体积的DMSO灌胃,于接种后5、10、15、20、23、27 d分批处死小鼠,肿瘤组织石蜡包埋,切片行CD34及HE染色,观察小鼠体重及不良反应,记录成瘤情况、肿瘤最大径等。肿瘤最大径及VETC环数等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各组小鼠均顺利成瘤,接种后20 d对照组2只小鼠肝内可见转移灶,接种后23 d对照组1只小鼠死于肿瘤进展。治疗组与预防组均未观察到明显肝内转移,小鼠可见脱屑,无明显厌食、腹泻等不良反应,体重无明显变化,饲养笼干燥,无死亡。预防组接种后5、10、15、20、23 d肿瘤最大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H=-4.355,-3.857,-6.000,-6.250,-6.167;P<0.05);接种后15 d,治疗组肿瘤最大径亦明显小于对照组(H=-5.125,P<0.05)。接种后5 d,对照组小鼠肝肿瘤中均可观察到明显的VETC结构;接种后15 d VETC环数较5 d明显减少(H=-3.857,P<0.05),且肿瘤内部均出现大片坏死灶;接种后23 d VETC环数较15 d明显增多(H=4.582,P<0.05)。预防组接种5~23 d VETC形成明显被抑制;5、10、20 d VETC环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H=-3.971,-4.355,-6.369;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小鼠VETC(+)肝癌模型。索拉非尼可有效降低小鼠肝癌的肿瘤负荷,破坏VETC结构并抑制其形成,预防组疗效尤为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肿瘤包绕型血管VETC:肿瘤转移新机制及精准治疗新靶点
编辑人员丨2023/8/5
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探讨肿瘤转移的机制并鉴定抗转移治疗靶点一直是肿瘤研究的重点.血行转移是肿瘤转移最常见的途径.经典理论认为,癌细胞通过运动侵袭穿过基质及血管壁入血转移.因此,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癌细胞运动侵袭的调控机制.肿瘤包绕型血管(vessels encapsulating tumor clusters,VETC)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独特的血管结构,它们相连成网,将肿瘤组织分隔成小块并完全包绕.VETC在肝癌、肾癌、胆管癌等人类高发肿瘤中普遍存在,它可帮助癌细胞成团释放进入血循环,从而为肿瘤提供一种不依赖于运动侵袭且更加高效的转移模式.近年来,VETC的临床意义受到了广泛关注.该文系统综述了 VETC相关的研究进展,包括VETC介导的侵袭非依赖转移模式的发现历程及调控机制、VETC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作用、VETC的检测/预测模型,最后提出了该领域有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特殊血管结构与肝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肝细胞癌(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血管生成非常活跃,是典型的富含血管恶性肿瘤.目前公认的观点认为肝脏丰富的血管系统以及肝癌组织中活跃的血管生成与HCC的血行转移密切相关.包裹肿瘤团簇的血管(VETC)是一种新型且普遍存在HCC的血管结构,可不依赖上皮间质转化(EMT)的转移机制来介导HCC整个内皮包裹肿瘤簇进入血流,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新型转移模式.研究证实,VETC与肝癌的生长、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同时,VETC在HCC患者个体化治疗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将对VETC在HCC中的主要形态结构、影响其形成的关键信号分子、VETC介导高效转移和VETC阳性肝癌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