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巴喷丁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60只,10周龄,体重250 g~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加巴喷丁组(Gap组)、LY294002组(LY组)和加巴喷丁+LY294002组(Gap+LY组)。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30 min和再灌注120 min,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记录心肌缺血前基线(T 0)、缺血30 min(T 1)和再灌注120 min(T 2)时大鼠的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心率血压乘积(Rate pressure product,RPP),评价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PVCs)和室速/室颤(ventricular tachycardia/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T/VF)次数,评价缺血-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术毕取心肌组织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chloride,TTC)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免疫印迹法检测心肌组织PI3K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I/R组相比,Gap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下降,PVCs和VT/VF次数显著减少,PI3K蛋白表达水平和p-AKT/AKT比值显著升高( P<0.05)。与Gap组相比,Gap+LY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增加,PVCs和VT/VF次数显著升高,PI3K蛋白表达水平和p-AKT/AKT比值显著降低( P<0.05)。 结论:加巴喷丁可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单中心三年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单中心3年内所有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患者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20年8月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脏中心植入S-ICD的所有患者,统计并分析植入适应证、术前体表心电图筛查、术中麻醉方式和效果、除颤阈值(DFT)测试、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共成功植入S-ICD 11例,其中3例(27.3%)为移除原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后改植入S-ICD;均为男性,年龄12~68(39.7±15.3)岁,体重指数(24.0±3.9) kg/m 2;随访时间1~44(19.2±16.8)个月。手术时间(69.0±19.1) min,术中测试除颤阻抗(53.6±8.0) Ω,室性心律失常诱发后诊断至成功除颤时间(12.9±1.7) s。1例患者(9.1%)行局部麻醉,术后疼痛评分(VAS)6分;10例(90.9%)行局部麻醉+静脉镇静,VAS(3.0±0.9)分。所有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发现:识别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并正确治疗2例,识别VT/VF因自行终止而未治疗1例,出现误感知但未治疗1例。 结论:S-ICD为年轻的猝死高风险患者及移除TV-ICD需再次植入患者的适应证之一,术中局部麻醉联合静脉镇静安全有效,诱发VF时间延长至8 s可能有助于成功DFT测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脏再同步治疗后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非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经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达到射血分数改善的心衰(HFimpEF)标准的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事件(VAE)的发生情况,探讨在此类人群中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作为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1月至2022年4月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173例,其中18例患者因符合SCD二级预防被排除,最终纳入155例患者,中位年龄66.7岁,年龄范围18~85岁,男108例(108/155,69.7%),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12~55个月)。根据基线及末次随访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LVEF未改善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组(末次随访LVEF≤40%或ΔLVEF<10%)及LVEF改善的HFimpEF组(末次随访LVEF>40%,且ΔLVEF≥10%),其中HFimpEF组根据末次随访LVEF是否≥50%分为LVEF完全改善组(末次随访LVEF≥50%)和LVEF部分改善组(末次随访,4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并评估该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1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2 64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出院诊断、住院期间生命体征、入院时心电图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介入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并记录是否发生院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或心室纤颤(VF)〕和死亡。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VT/VF分为两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T/V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2 649例AMI患者均纳入分析,其中134例患者(5.06%)在住院期间发生VT/VF。VT/VF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高于非VT/VF组(38.1%比1.7%, P<0.01)。与非VT/VF组比较,VT/VF组患者基线收缩压(SBP)更低〔mmHg(1 mmHg=0.133 kPa):125.9±28.2比132.0±24.2〕,随机血糖水平更高(mmol/L:8.6±4.8比7.4±3.8),心功能更差〔心功能Killip分级≥3级:36.6%比10.7%,左室射血分数(LVEF)<0.50:56.7%比33.6%,频发室性期前收缩:12.7%比1.2%〕,低钾比例更高(46.3%比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Killip分级≥3级〔优势比( OR)=3.540,95%可信区间(95% CI)为2.336~5.363〕、随机血糖>11.1 mmol/L( OR=1.841,95% CI为1.171~2.893)、LVEF<0.50( OR=0.546,95% CI为0.374~0.797)、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OR=12.361,95% CI为6.077~25.144)、血钾<3.5 mmol/L( OR=4.268,95% CI为2.910~6.259)、SB P<90 mmHg( OR=0.299,95% CI为0.150~0.597)以及肌酐(Cr)>100 μmol/L( OR=2.498,95% CI为1.170~5.334)为AMI患者发生VT/VF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基于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的各项预测因子构建VT/VF风险临床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预测VT/VF的AUC为0.779(95% CI为0.735~0.823, P<0.001);模型评分最佳截断值为17分,敏感度76.1%,特异度67.3%。 结论: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T/VF可明显增加院内死亡风险。心功能Killip分级≥3级、随机血糖>11.1 mmol/L、LVEF<0.50、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血钾<3.5 mmol/L、SB P<90 mmHg以及Cr>100 μmol/L为AMI患者发生VT/VF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变量构建的临床预测模型对AMI患者VT/VF的发生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3年急诊医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由于美国心脏协会高级心脏生命支持(ACLS)指南建议使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VT/VF)引起的心脏骤停,是基于院外心脏骤停的研究结果制定的 [1,2,3,4,5],对于院内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心脏骤停患者,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是否存在差异呢?有学者对200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医院内进行的,接受胺碘酮或利多卡因治疗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成年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 [6],主要观察指标是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次要转归为24 h生存率、出院生存率和良好的神经系统转归。结果表明,14 630例院内VT/VF骤停患者中,68.7%( n=10 058)接受胺碘酮治疗,31.3%( n=4 572)接受利多卡因治疗。当所有相关变量都得到统计学校正后,与胺碘酮相比,利多卡因与以下列统计学显著更高的概率相关:(1)ROSC[校正后 OR ( AOR)=1.15, P=0.01;平均边际效应(AME),2.3;95% CI:0.5~4.2];(2)24 h生存率( AOR=1.16; P=0.04;AME=3.0;95% CI: 0.9~5.1);(3)出院存活率( AOR=1.19; P<0.001;AME=3.3;95% CI:1.5~5.2);(4)出院时良好的神经系统结局( AOR=1.18; P<.001;AME=3.1;95% CI:1.3~4.9)。使用倾向评分方法(propensity score methods)的统计结果与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的结果相似。这说明对于住院期间发生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其ROSC发生率、24 h生存率、出院生存率和良好的神经系统结局,显著优于胺碘酮。也就是说,在院外进行心肺复苏时,选择胺碘酮或利多卡因都是可以的,但对于院内的心脏骤停患者,应首选利多卡因 [1,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二级预防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复发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预测因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二级预防的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患者复发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VTA)的临床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接受ICD二级预防的88例ICM幸存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观察患者随访5年内复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的发生情况.结果: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随访5年时发生复发性VT/VF的影响因素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的使用情况(HR=0.334,95%CI:0.159~0.705,P=0.004)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HR=1.006,95%CI:1.002~1.011,P=0.00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CEI/ARB的使用情况以及LVEDV是影响患者随访5年时发生复发性VT/VF的独立临床因素(P<0.05).LVEDV预测患者随访5年时发生复发性VT/V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71(95%CI:0.672~0.869),在最佳截断值为163.5 mL.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LVEDV ≤ 163.5 mL 的患者随访 1 年(100.0%vs.76.7%,Log Rank x2=11.723,P=0.001)、3 年(93.3%vs.58.1%,Log Rank x2=15.398,P<0.001)、5 年(88.9%vs.46.5%,Log Rank x2=19.188,P<0.001)的无复发性VTNF生存率明显更高.此外,57例患者在至少半年的医疗治疗后接受了随访超声心动图检查,LVEDV>163.5 mL的患者1年内复发性VTA发生率较高[LVEDV>163.5 mL vs.≤163.5 mL;37.9%(11/29)vs.7.1%(2/28);x2=7.670,P=0.006].结论:LVEDV 扩大可作为 ICM 患者随访5年内发生复发性VTNF的独立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灯盏花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组、模型组、灯盏花素低剂量和灯盏花素高剂量组,各15只;灯盏花素低剂量、灯盏花素高剂量组大鼠腹腔注射灯盏花素(50、100 mg·kg-1);健康组、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干预5 d.模型组、灯盏花素低剂量组、灯盏花素高剂量组最终均纳入10只大鼠.检测心电图指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面积;检测血清心肌损伤指标;检测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检测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灯盏花素低剂量组大鼠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和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发生次数、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活性、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心肌组织IL-23及IL-17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VF、VT持续时间缩短,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升高(P<0.05);灯盏花素低剂量组和灯盏花素高剂量组各指标水平变化规律相同,灯盏花素变化高剂量组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 灯盏花素可缓解MIRI大鼠心律失常、减轻心肌损伤及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L-23/IL-17轴活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丹参酮ⅡA通过PKC/Cx43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致心律失常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A)对再灌注致心律失常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TA低、高剂量(10、20 mg·kg-1)组,蛋白激酶C(PKC)激活剂PMA(5 mg·kg-1)组,TA(20 mg·kg-1)联合PKC抑制剂Rottlerin(5mg·kg-1)组,每组10只.构建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缺血30 min再灌注30min;再灌注期间记录各组小鼠Ⅱ导联心电图并对再灌注后心律失常严重性进行评分;再灌注结束后,取颈静脉血采用试剂盒检测心肌损伤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心肌肌钙蛋白(cTnT)水平;取左心室心脏组织,使用试剂盒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PKC、缝隙连接蛋白43(Cx43)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KC、Cx43蛋白表达水平和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TA2个剂量组和PKC激活剂PMA组CK-MB、LDH、AST、cTnT、MDA水平均显著降低,SOD活性显著升高,室性早搏(PVB)次数、室性心动过速(VT)次数和持续时间以及心室颤动(VF)次数和持续时间显著减少,心律失常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0.001);而TA联合PKC抑制剂组显著削弱TA的作用(P<0.05、0.01、0.001);与模型组相比,TA2个剂量组和PMA组Cx43mRNA表达和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0.001),而PKC抑制剂使TA的作用显著减弱(P<0.05、0.001).结论 TA通过激活PKC调控Cx43表达和磷酸化而改善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减轻心肌I/R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桂枝甘草汤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探讨桂枝甘草汤(GGD)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心肌 I/R损伤大鼠模型,随 机分为对照组、I/R组、GGD低剂量组、GGD高剂量组、美托洛尔组.观察并记录心肌I/R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持续时间,进行心律失常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分光光度法测定Na+-K+-ATP酶和 Ca2+-Mg2+-ATP酶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缝隙连接蛋白 43(Cx43)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 Cx43(p-Cx43)和 Kir2.1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R组大鼠室性期前收缩(VPC)次数明显增多,室性心动过速(VT)及心室纤颤(VF)的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心律失常评分增加,CK-MB和 cTnI明显增高,而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p-Cx43和Kir2.1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I/R组相比,GGD低剂量组、GGD高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 CK-MB和 cTnI降低,Na+-K+-ATP酶和 Ca2+-Mg2+-ATP酶活性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I/R组相比,GGD高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VPC发生次数减少,VT及VF持续时间缩短,心律失常评分降低,p-Cx43和 Kir2.1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GGD可能通过改善 Cx43 的表达、提高 Na+-K+-ATP酶和 Ca2+-Mg2+-ATP酶活性及上调 Kir2.1蛋白表达,从而发挥改善心肌I/R损伤大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钙调节蛋白对七氟烷处理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七氟烷对离体大鼠心脏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的探究.方法:在血流动力学稳定30min后,缺血20min,再灌注60min,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参考相关发表大鼠动物模型文献[1-2]将50只大鼠随机分成以下5组,每组10只:时间对照组(TC):用95%氧合KH液恒流在离体心脏内灌流110 min;缺血/再灌注组(I/RI):连续灌流95%氧合KH液30min后停止20min,恢复灌流60min;七氟烷预处理组(sevofluranepreconditioning,SevoPC):离体心脏用95%氧合KH液灌流20 min,用95%氧合的3%七氟烷饱和KH混合液灌流10 min,停止 20 min,恢复灌流 60 min;七氟烷后处理组(sevofluranepostconditioning,SevoPoC):离体心脏用95%氧合KH液灌流30 min,停止20 min,用95%氧合的3%七氟烷饱和KH混合液灌流 10 min,恢复灌流 50 min;七氟烷联合处理组(sevofluranepreconditioning and postconditioning,PCPO):离体心脏用95%氧合KH液灌流20min,用95%氧合的3%七氟烷饱和KH混合液灌流10min,停止20 min,使95%氧合的3%七氟烷饱和KH混合液灌流10min,恢复灌流50 min.持续监测各组HR,左心室发展压力(left ventricular developed pressure,LVDP),最大LVDP上升率(+dp/dt),最大LVDP下降率(-dp/dt).监测并统计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LTCC、RyR2和NCX1的蛋白和转录水平分别通过Westernblot和RT-PCR进行检测.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并比较每组细胞中的钙离子水平.结果:七氟烷干预的三组大鼠在再灌注30min、60min后的心功能均有改善,表现为LVDP、+dp/dt、-dp/dt和HR的改善(P<0.05),LVEDP下降(P<0.01).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可由SevoPC和SevoPoC改善,表现为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VPB)总数下降.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发作时程缩短,VF发生率下降,心律失常再灌注评分下降等.SevoPC组RyR2在转录水平的表达明显减少;在SevoPoC组中,转录水平的LTCC、RyR2、NCX1的表达和RyR2、NCX1的翻译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与TC组相比,I/RI、SevoPC、SevoPoC和PCPo组的细胞内钙水平分别增加了 145%、88%、79%和65%(P<0.05).结论:SevoPC和SevoPoc可以改善离体大鼠心脏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其对RyR2和NCX1表达的抑制作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