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P1突变的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BAP1突变的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及鉴别诊断,以提高病理医师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诊断的BAP1突变的CCRCC患者18例,对其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进行总结并随访预后。结果:患者男性17例,女性1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6.3岁。16例原发肿瘤,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7例术后4~22个月发生远处转移,13例存活,3例于术后12、15和20个月死亡。1例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患者,术后32个月肺转移。1例颈椎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22个月死亡。11例肿瘤含有典型的CCRCC区域。BAP1突变的CCRCC含多种组织学结构,主要为乳头状、肺泡状、大巢状。部分病例间质见丰富的淋巴组织、坏死及沙砾体。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部分病例可见横纹肌样形态。肿瘤细胞胞质内及细胞间含有浅粉染、圆形嗜酸性小球。细胞核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3级9例,4级9例。PAX8(18/18)、碳酸酐酶9(CA9,16/18)、CD10(18/18)、波形蛋白(18/18)在绝大多数肿瘤阳性。TFE3在5例中出现表达,仅1例为强阳性。18例P504s均阳性。BAP1合并希佩尔林道(von Hippel Lindau,VHL)突变的有12例,BAP1、VHL、PBRM1三者突变有2例,均未发现SETD2突变。结论:BAP1突变的CCRCC含有乳头状、肺泡状、大巢状的组织结构,嗜酸性胞质,高级别核仁及胶原小球,P504s阳性。实际工作中病理医师遇到含有这些形态的CCRCC时,应当想到存在BAP1突变的可能,及时进行分子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MRI纹理分析预测肾透明细胞癌核分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MRI影像学特征联合纹理分析技术在术前预测肾透明细胞癌(ccRCC)WHO/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SUP)核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7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ccRCC患者的术前肾脏MRI图像,根据WHO/ISUP分级系统,分为低级别组(49例,Ⅰ级2例,Ⅱ级47例)和高级别组(29例,Ⅲ级25例,Ⅳ级4例),并以随机数表法按照7∶3的比例将患者分配到训练集( n=63)与验证集( n=15)。评价MRI影像学特征并提取图像纹理特征。选取横断面图像病灶的最大层面,分别在T 2WI及皮髓质期(CMP)图像上勾画ROI。使用MaZda软件提取纹理特征,包括灰度直方图、灰度共生矩阵、游程矩阵、梯度、自回归模型及小波变换6种类型。联合Fisher法、分类错误概率结合平均相关系数、交互信息3种方法对提取的纹理特征进行初步筛选,并对筛选出的纹理参数或影像学特征进行两组间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构建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ROC曲线,分析其术前预测ccRCC核分级的效能。 结果:训练集中,低、高级别ccRCC组间肿瘤长径、形状与边界、CMP强化程度、静脉瘤栓和47个纹理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训练集中,构建7个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包括影像学特征模型(M1)、T 2WI纹理特征模型(M2)、CMP图像纹理特征模型(M3)、影像学特征联合T 2WI纹理特征模型(M4)、影像学特征联合CMP图像纹理特征模型(M5)、T 2WI纹理特征联合CMP图像特征模型(M6)以及联合所有特征模型(M7)。其中M7预测ccRCC核分级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1(95%CI 0.828~0.974)、0.820(95%CI 0.564~0.974)。 结论:基于MRI纹理分析联合影像学特征有望成为术前无创预测ccRCC WHO/ISUP核分级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癌19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癌(oncocyt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OPRCC)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学特征,并与1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比较。方法:收集2003年10月至2021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6例)和海军第九七一医院(3例)共19例具有嗜酸细胞形态乳头状肾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学分析,并与同期诊断的15例1型PRCC比较。结果:男性15例,女性4例,年龄47~78岁(中位年龄61岁)。13例系体检发现,4例因无痛性肉眼血尿、2例因腰痛就诊。病理分期:14例pT1期,1例pT2a期,3例pT3a期,1例pT4期。肿瘤直径1.7~14.0 cm,边界清楚,切面灰黄、灰红色,质软。镜下观察:瘤组织呈乳头状(10%~100%)和腺泡(管)状排列,瘤细胞胞质强嗜酸性,核圆形或不规则,核仁多明显[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核分级Ⅲ级],2例伴有肉瘤样分化,所有病例均可见泡沫样巨噬细胞聚集。免疫组织化学:19例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AMACR)均弥漫强阳性,肾细胞癌标志物(RCC,18/19)、CD10(17/19)、波形蛋白(16/19)、PAX8(17/19)在绝大多数肿瘤阳性,细胞角蛋白(CK)7(11/19)在约50%的病例表达。14例荧光原位杂交显示,8例存在第7号染色体三体、7例存在第17号染色体三体,二者同时发生的有7例,13例男性中8例Y染色体缺失。19例随访8~120个月,3例于术后8、62和82个月因转移死亡,1例术后36个月复发。与1型PRCC相比,OPRCC往往具有较高的核分级、间质泡沫细胞聚集更常见( P<0.05),CD10和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在两者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病例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39)。 结论:OPRCC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与1型PRCC有重叠但存在差异,分子学结果支持其属于PRCC的形态学变异。该肿瘤与1型PRCC具有相似的生物学行为,出现肉瘤样分化时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科手术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合并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转移性肾细胞癌伴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患者行减瘤性肾切除术及静脉癌栓取出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56例转移性肾细胞癌伴静脉癌栓且行手术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男44例(78.6%),女12例(21.4%)。平均年龄(59.2±10.7)(22~82)岁。临床表现仅有局部症状26例(46.4%),仅有全身症状8例(14.3%),同时合并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12例(21.4%),无症状者10例(17.9%)。肾肿瘤位于右侧35例(62.5%),左侧21例(37.5%)。肿瘤直径平均(10.1±3.8)(1.5~21.1)cm。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2分45例(80.4%),3分11例(19.6%)。术前血红蛋白(118.2±23.1)(72~178)g/L,白蛋白(37.9±5.6)(23~50)g/L,总蛋白(67.7±6.7)(43~81)g/L,血肌酐(111.3±119.6)(32~958)μmol/L。静脉癌栓Mayo分级0级16例(28.6%),Ⅰ级14例(25.0%),Ⅱ级17例(30.4%),Ⅲ级4例(7.1%),Ⅳ级5例(8.9%)。临床淋巴结分期cN 0期14例(25.0%),cN 1期42例(75.0%)。单纯骨转移5例(8.9%),单纯肺转移16例(28.6%),单纯肾上腺转移2例(3.6%),单纯肝转移6例(10.7%),≥2个部位的多系统转移27例(48.2%)。56例共发现91处转移灶,发生肺转移37处(40.7%),肝转移18处(19.8%),骨转移21处(23.1%),肾上腺转移15处(16.5%)。56例均为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MDC)预后评分中危组。采用腹腔镜手术22例(39.3%),开放手术30例(53.6%),4例(7.1%)腹腔镜手术中转开放手术。Mayo 0级癌栓的手术处理方法同根治性肾切除术。MayoⅠ级癌栓主要采用satinsky心耳钳部分阻断下腔静脉后取栓。MayoⅡ级癌栓需要依次阻断癌栓远心端腔静脉、对侧肾静脉及近心端腔静脉后切开下腔静脉取栓。MayoⅢ级癌栓需要游离肝脏并采用Pringer法阻断第一肝门后取栓。MayoⅣ级癌栓可采用切开膈肌中心腱或直接切开膈肌取栓,或采用体外循环取栓。6例(10.7%)因肿瘤侵犯血管壁切除下腔静脉壁。32例(57.1%)因术前影像学提示肿瘤侵犯肾上腺或发生肾上腺转移行同侧肾上腺切除术。23例(41.1%)行同侧淋巴结清扫术。本组中孤立性转移灶者11例,其中行手术切除孤立性转移灶者8例,未手术者3例。姑息性肾切除术后辅助治疗采用舒尼替尼43例,培唑帕尼9例,阿西替尼3例,索拉非尼者1例。 结果:本组5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死亡病例。手术时间(326.8±114.9)(108~589)min。术中出血量(1 435.2±1 513.4)(20~6 000)ml,30例术中输注红细胞,平均(1 456.7±832.8)(400~3 600)ml;15例术中输注血浆,平均(700.0±473.6)(200~1 800) ml。术后住院时间(10.6±4.6)(5~26)d。术后1周血肌酐(109.5±98.7)(47~772)μmol/L。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46例(82.1%),乳头状肾细胞癌7例(12.5%),未分类肾细胞癌3例(5.4%)。WHO/ISUP 2016核分级1级1例(1.8%),2级20例(36.4%),3级18例(32.7%),4级16例(29.1%)。22例(39.3%)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其中,Clavien分级Ⅰ级1例,为伤口感染;Clavien分级Ⅱ级16例,包括因贫血输血5例,乳糜瘘3例,术后肺部感染4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2例,房颤1例,附睾炎1例;Clavien分级Ⅲa级1例,为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Clavien分级Ⅳ级2例,包括术后急性脑梗塞1例,术后肾功能不全1例;Clavien分级Ⅴ级2例,为围术期死亡。56例中5例失访,2例发生围术期死亡,余49例中位随访14(1~39)个月,平均生存时间(25.6±2.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5个月。结论:对转移性肾细胞癌伴静脉癌栓患者行减瘤性肾切除术及静脉癌栓取出术相对安全有效。对于有临床症状、IMDC预后评分中危组、手术意愿强烈的患者,可选择减瘤性肾切除术及静脉癌栓取出术联合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具有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形态特征的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具有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形态特征的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lear cell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like clear cell renal carcinoma,CCPRCC-like CCRC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3例CCPRCC-like CCRCC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随访患者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3岁。肿块最大径9 cm。镜下观察3例病例均包含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样(CCPRCC-like)及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样(CCRCC-like)两种区域,前者在整个瘤体所占比例为20%~90%。CCPRCC-like区域含有囊、乳头、腺管状结构。细胞核远离基底膜,细胞核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1级。在CCPRCC-like区域,细胞角蛋白(CK)7表达范围10%~80%,中等及以上强度表达。CD10表达均为100%,主要为顶端胞膜表达。在CCRCC-like区域,1例CK7阴性,其余2例为60%和5%,均呈中等强度表达。CD10表达范围均为100%,有顶端胞膜、核旁高尔基及完整胞膜3种表达方式。碳酸酐酶Ⅸ在两种区域中均为胞膜表达,范围均为100%。所有病例均显示存在染色体3p缺失。结论:CCPRCC-like CCRCC在形态上与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存在相似性,但存在染色体3p缺失,其本质是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诊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中PD-L1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免疫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延胡索酸水合酶(FH)缺陷型肾细胞癌的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分子特征,探寻免疫治疗在FH缺陷型肾细胞癌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集的6例FH缺陷型肾细胞癌的PD-L1表达情况、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二代测序基因检测进行总结并随访预后。结果: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45.7岁。4例高级别FH缺陷型肾细胞癌病例均可见2种或2种以上的结构混杂存在,以乳头状结构最常见,还可见到腺管状、腺泡状、筛状、巢团状、囊性变、实性结构混杂存在,癌细胞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核分级为3~4级。2例低级别FH缺陷型肾细胞癌病例表现为巢团状、腺管状排列,嗜酸性、絮状胞质及小的胞质内空泡。6例2-琥珀酸半胱氨酸(2SC)均为强阳性,5例FH表达丢失、GATA3阳性,4例高级别病例肿瘤浸润的CD4、CD8阳性的T淋巴细胞平均值分别是180.3/mm 2、130.5/mm 2,PD-L1联合阳性评分(CPS)分别是20、50、5、30,Ki-67阳性指数分别为20%、20%、10%、30%;2例低级别病例肿瘤浸润的CD4、CD8阳性的T淋巴细胞平均值分别是123.0/mm 2、100.5/mm 2,PD-L1 CPS评分均为1,Ki-67阳性指数均为3%。高通量测序3例检测到FH基因体系突变,2例检测到FH基因胚系突变,1例未测出FH基因突变。 结论:FH缺陷型肾细胞癌以高级别形态常见,低级别形态少见。FH和2SC是诊断FH缺陷型肾细胞癌特征性的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GATA3阳性对诊断具有提示作用。高级别FH缺陷型肾细胞癌肿瘤浸润的CD4、CD8阳性的T淋巴细胞增加,PD-L1高表达,抗PD-L1免疫治疗将可作为患者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M 0期非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合并静脉癌栓患者辅助靶向治疗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非转移性(cM 0期)非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合并静脉癌栓(nccRCC-VTT)患者应用抗血管生成因子辅助靶向治疗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6例cM 0期nccRCC-VTT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肾切除术联合下腔静脉癌栓切除术,根据术后是否使用靶向治疗分为辅助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16例)。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性别(男/女:6/4例与12/4例, P=0.66),年龄[(56.2±18.5)岁与(54.6±14.5)岁, P=0.80],体质量指数[(24.0±3.5)kg/m 2与(24.3±3.3)kg/m 2, P=0.80],伴临床症状(8例与15例, P=0.54),肿瘤侧别(左/右:6/4例与6/10例, P=0.42),癌栓位置(肾静脉/下腔静脉:2/8例与2/14例, P=0.67),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1/2级:2/8例与2/14例, P=0.63),手术方式(微创手术/开放手术:7/3例与9/7例, P=0.68),中转开放(2例与2例, P=0.63),手术时间[287.5(222.2,456.0)min与344.0(287.8,482.5)min, P=0.34],失血量[400(250,600)ml与575(175,800)ml, P=0.63],术后并发症(无术后并发症/1~2级/≥3级:8/2/0例与10/4/2例, P=0.68),术后住院时间[8.5(5.5,11.5)d与7.5(6.0,13.0)d, P=1.00],肿瘤最大径[(9.2±2.7)cm与(8.9±3.3)cm, P=0.81],病理特点(肉瘤样分化:0例与1例, P=1.00;肾周脂肪浸润:2例与7例, P=0.40;坏死:6例与5例, P=0.23),病理亚型[辅助治疗组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1型1例,PRCC 2型6例,TFE3重排型3例;对照组PRCC 1型2例,PRCC 2型10例,PRCC嗜酸细胞亚型、TFE3重排型、FH缺陷型、未分化型各1例, P=0.72],WHO/ISUP核分级(辅助治疗组3~4级10例;对照组1~2级4例,3~4级12例, P=0.14),癌栓侵犯静脉壁(5例与5例, P=0.43),T分期(T 3a/T 3b/T 3c/T 4期:1/3/5/1例与1/4/10/1例, P=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淋巴结阳性分别为3例和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辅助治疗组10例,口服舒尼替尼7例,用法为50 mg每日1次;阿昔替尼1例,用法为5 mg每12小时1次;培唑帕尼2例,用法为800 mg每日1次。比较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采用倾向性评分加权法对混杂因素进行校正。 结果: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位DFS随访时间分别为29个月和未达到,中位OS随访时间分别为28个月和26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基线特征和暴露因素对DFS和OS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 P>0.05)。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的DFS曲线( P=0.62)和OS生存曲线( P=0.7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位DFS分别为17个月和19个月,中位OS分别为43个月和27个月。调整混杂因素后,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位DFS分别为26个月和12个月( P=0.81),中位OS分别为43个月和27个月( P=0.4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cM 0期nccRCC-VTT患者术后应用抗血管生成因子靶向辅助治疗无明确生存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D-L1表达水平在预测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水平对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61例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资料。男46例,女15例。中位年龄56(29~75)岁,其中≤60岁41例,>60岁20例。患者行系统治疗前,单个器官转移36例(59.0%),≥2个器官转移25例(41.0%);肺转移17例(27.9%),肝转移54例(88.5%)。乳酸脱氢酶(LDH)正常52例,异常4例。MSKCC危险分层(共57例)低危组34例(59.6%),中危组23例(40.4%)。6例(9.8%)初诊时即存在远处转移,其中4例接受原发灶减瘤术;余55例接受根治性肾切除术。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患者肿瘤组织的PD-L1表达水平,将肿瘤细胞膜检测到PD-L1染色≥1%定义为PD-L1阳性表达。分析PD-L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点亚组的无病生存时间(DFS)和总生存时间(OS)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数据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61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53例、乳头状肾细胞癌3例、集合管癌1例、易位相关性肾细胞癌2例、未分类2例。WHO/ISUP核分级(共52例)为1~4级分别为4例、20例、19例、9例。T 1期、T 2期、T 3期、T 4期(共60例)分别为26例、12例、20例、2例。淋巴结阳性5例,阴性56例。TNM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20例、11例、21例、8例。61例的PD-L1阳性表达率为24.6%(15/61)。WHO/ISUP核分级1~4级的PD-L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5.0%(1/20)、31.6%(6/19)、44.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9);随WHO/ISUP核分级的增加,PD-L1阳性表达率升高,两者间存在线性相关( P=0.006)。基线LDH水平正常组和异常组的PD-L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2%(10/52)和75.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5)。DFS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D-L1( P=0.045)、年龄( P=0.014)、WHO/ISUP核分级( P<0.001)、T分期( P=0.015)、N分期( P=0.026)、TNM分期( P=0.005)与DFS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WHO/ISUP核分级为DFS的独立预后因素( HR=1.8,95% CI 1.1~2.9, P=0.018)。单因素( P=0.154)和多因素( P=0.902)分析结果均显示,PD-L1不是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OS的预后因素。OS的独立预后因素包括:WHO/ISUP核分级( HR=3.0,95% CI 1.1~8.0, P=0.033)和MSKCC危险分层( HR=5.9,95% CI 1.2~29.7, P=0.03)。 结论: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WHO/ISUP核分级越高,PD-L1阳性表达率越高。PD-L1阳性表达并不是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D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细胞肿瘤的影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细胞肿瘤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细胞肿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临床及影像特征。结果:8例病灶均为单发,5例位于左肾、3例位于右肾。肿块直径约2.7~6.4(4.3±0.53)cm。本组8例患者中3例有患侧肾区酸胀感,1例有无痛性肉眼血尿,4例为体检偶然发现,均无von-Hippel-Lindau综合征以及相关家族、肿瘤病史,均无典型的肾肿瘤"三联征"。B超显示多个分隔的肾脏囊性或囊实性占位,CDFI探及5例囊内间隔短条状血流信号。CT平扫均表现为多房囊实性占位,边缘清楚,6例呈圆形或类圆形,2例呈分叶状;所有病例均呈膨胀性生长,伴肾轮廓改变;7例见囊壁或分隔结节;2例囊壁、分隔见点状、条状钙化;8例均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均无邻近侵犯以及转移,腹腔及腹膜后均无肿大淋巴结,未见腹水征。WHO/ISUP肿瘤病理分级Ⅰ级5例,Ⅱ级3例。Bosniak分级ⅡF级3个,Ⅲ级5个。8例均手术病理证实为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细胞肿瘤。术后随访10~36个月均未见复发以及转移。结论: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细胞肿瘤通常WHO/ISUP核分级低、TNM临床分期低,起病隐匿,因此术前影像学的正确诊断尤为重要,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级别嗜酸细胞肾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低级别嗜酸细胞肾肿瘤(LO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2021-06-2023-07诊断的5例(6个)LOT的临床、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及随访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5位患者男性1例,女性4例.肿瘤境界清楚,由紧密排列的实性小巢状结构构成,可见疏松水肿区及出血区.细胞学形态较一致,呈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可见核周空晕,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多为2级(5/6),偶为3级(1/6).免疫表型均为CK7阳性,CD117阴性.GATA3大多阳性(5/6),Ki-67增殖指数1%~3%.结论 LOT是一种具有独特形态及免疫表型的惰性肿瘤,病理医师应当加强对于此类病变的认识,不要将其误诊为其他嗜酸细胞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