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在圆锥角膜发病机制中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圆锥角膜(KC)是一种以局限性角膜圆锥样突起,伴有突起区角膜基质变薄为特征的疾病,常见于青春期前后,表现为双侧发病,是一种潜在的致盲性眼病.研究表明其发病与环境因素、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力学刺激等相关,但目前对圆锥角膜的发生及进展机制尚无确切定论.以角膜重塑相关基因为代表的多种基因已被发现对圆锥角膜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影响,更多的研究仍在挖掘与圆锥角膜发病有关的基因靶点.文章就目前的研究进展综述与圆锥角膜发病机制相关的基因靶点及其影响,探索基因在圆锥角膜早期诊断及干预的应用价值,为今后圆锥角膜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DNMT3B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及其生物学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DNA甲基转移酶3B(DNMT3B)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探究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及潜在靶点作用。方法:通过R语言程序分析TCGA乳腺癌数据库,使用UALCAN、Starbase database、cBioPortal、GeneMANIA、STRING等在线数据库分析DNMT3B在乳腺癌中的表达、诊断和预后价值、肿瘤免疫微环境、GO功能、KEGG信号通路和蛋白相互作用。采用qRT‐PCR检测DNMT3B在常见乳腺癌细胞系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间的表达差异。结果:在线数据库分析及验证实验提示DNMT3B在乳腺癌中高表达,且其高表达不利于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提示DNMT3B可能具有诊断价值。通过GO功能、KEGG信号通路和蛋白相互作用以及肿瘤免疫微环境分析,提示DNMT3B参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多种机制,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靶点。结论:DNMT3B能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并影响疾病的进展,可能是乳腺癌潜在的肿瘤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泛素结合酶E2L3通过NF-κB/COX2通路调节颅脑创伤后小胶质细胞介导神经炎症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泛素结合酶E2L3(UBE2L3)对颅脑创伤(TBI)后小胶质细胞相关神经炎症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采用SD大鼠构建TBI及假手术(Sham)组大鼠模型,通过多肽组学筛选Sham组和TBI组建模3 d时创伤病灶周围皮质脑组织差异表达的肽段,并选取下调显著的UBE2L3蛋白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B)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实验验证TBI大鼠脑组织和不同BV2细胞模型中UBE2L3的表达情况.将UBE2L3质粒转染至BV2细胞中并将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NC)、UBE2L3过表达组(OE-UBE2L3),采用qPCR和WB实验鉴定UBE2L3基因的过表达情况.构建脂多糖(LPS)诱导的M1型小胶质细胞神经炎症模型,将细胞分为NC组、OE-UBE2L3组、LPS组和LPS-UBE2L3组,分别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qPCR实验检测UBE2L3过表达对小胶质细胞极化、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随后通过WB实验分析UBE2L3过表达对NF-κB通路中COX2蛋白和NF-κB p65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 多肽组学质谱分析结果显示,TBI大鼠病灶周围脑皮质组织中UBE2L3蛋白的表达水平较Sham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WB验证实验显示,在BV2细胞神经炎症模型中,UBE2L3的表达水平在12 h时较0 h时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TBI大鼠脑组织中,UBE2L3的表达水平在TBI后1 d时较Sham组下调(0.804±0.056对比1.394±0.263),在7 d时(0.558±0.024)表达趋于平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WB鉴定实验显示成功构建UBE2L3过表达细胞模型,OE-UBE2L3组UBE2L3表达水平较NC组升高(0.908±0.052对比0.362±0.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PCR实验显示,LPS组白细胞介素1 β(IL-1 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较NC组均升高,而LPS-UBE2L3组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较LPS组均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免疫荧光实验显示,LPS组小胶质细胞M1型标准物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水平较NC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路蛋白WB检测结果显示,LPS-UBE2L3组环氧合酶2(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较LPS组降低(0.460±0.280对比1.273±0.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S组磷酸化的核因子-κB(NF-κB)p65表达水平较NC组上调(1.738±0.138 对比 0.614±0.192),而 LPS-UBE2L3 组磷酸化的 NF-κB p65 表达水平(0.924±0.207)较LPS组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UBE2L3可通过调控NF-κB/COX2通路抑制TBI后小胶质细胞向M1表型极化而发挥抑制神经炎症功能,可作为TBI后抑制神经炎症的潜在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外泌体在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外泌体是肝纤维化潜在的病理介质、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具有广泛性、组织源性、靶向性和生物功能性等特点.目前已发现血清外泌体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microRNA(miRNA)可作为肝纤维化早期诊断标志物;外泌体内相关遗传物质的改变可为肝纤维化微观辨证的证候研究提供更加客观的指标参考;外泌体或可能是中药有效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能更全面地体现中药治疗肝纤维化多途径、多靶点的特性;外泌体又可作为中药载体进行靶向运输,可显著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抗肝纤维化疗效.外泌体的发现不仅可为今后中医药在肝纤维化预防诊断、证候研究、治疗、药物载体等方面提供新的切入点,也会成为推动中医药在肝纤维化防治领域发展与应用的重要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2DM、Obesity、NASH、PCOS共同致病因素相关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T2DM、Obesity、NASH、PCOS共同致病基因和潜在分子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了GSE20966、GSE17470、GSE88837、GSE34526基因表达谱(DEGs),使用limma包分别进行差异分析,再对4组差异基因取交集,确定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采用CIBERSORT算法对不同患者RNA-seq数据进行分析,用来推断22种免疫浸润细胞的相对比例。采用GSVA算法对每个基因集合进行综合打分,评估不同样本潜在的生物学功能变化。结果:5个交集基因被确定,分别为PTPN3、GBP2、ARL1、NEDD4L、PTPN11。其中PTPN11、NEDD4L、GBP2与胰岛素相关通路相关。进一步通过GSVA验证3个核心基因涉及的具体信号通路,为高表达GBP2与P53 PATHWAY、KRAS SIGNALING、APOPTOSIS等信号通路相关;高表达NEDD4L与G2M CHECKPOINT、TGF BETA SIGNALING、ADIPOGENESIS等信号通路相关;高表达PTPN11与PROTEIN SECRETION、ADIPOGENESIS、FATTY ACID METABOLISM等信号通路相关。结论:新发现2型糖尿病、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共病基因及其代谢相关信号通路,为其治疗及诊断提供了新靶点及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结直肠癌组织中ARID1A基因突变及DEPDC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中ARID1A基因突变及DEPDC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测序分析法和BCA法分析癌组织样本中ARID1A基因的突变情况和DEPDC1的蛋白表达水平,依据ARID1A基因的突变情况和DEPDC1的蛋白表达水平分为ARID1A基因突变组、ARID1A基因未突变组和DEPDC1高表达组、DEPDC1低表达组,并评估ARID1A基因突变、DEPDC1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大小和病理分化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ARID1A基因突变及DEPDC1高表达对患者5年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ARID1A基因突变组患者的低分化占比、Ⅲ~Ⅳ期占比、脉管侵犯占比均为63.64%(21/33)、54.55%(18/33)和60.61(20/33),明显高于ARID1A基因未突变组的29.41%(35/119)、24.37%(29/119)和31.93%(38/1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EPDC1高表达组患者的Ⅲ~Ⅳ期占比、淋巴转移占比分别为46.51%(20/43)、53.49%(23/43),明显高于DEPDC1低表达组的24.77%(27/109)、24.77%(27/1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ARID1A基因未突变和DEPDC1低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70.59%和84.40%,明显高于ARID1A基因突变患者的39.39%和DEPDC1高表达患者的48.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ID1A基因突变及DEPDC1高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展和预后中发挥作用,为结直肠癌的分子分类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JMJD3在胃肠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JMJD3是与肿瘤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表观遗传修饰酶.JMJD3在胃肠道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并且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密切相关.JMJD3通过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在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JMJD3可能通过调节胃肠道肿瘤干细胞特性、肿瘤免疫微环境,影响肿瘤对治疗的反应和耐药性.因此,JMJD3被认为是胃肠道肿瘤的潜在治疗靶点,针对JMJD3的治疗策略可能为胃肠道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紫草素调控乳酸化修饰和线粒体功能改善脓毒症心肌病小鼠的预后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乳酸化修饰在脓毒症心肌病中的作用,并深入研究调控乳酸化修饰对脓毒症心肌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0只C57BL/6小鼠分为等渗NaCl溶液对照组(Ctrl组)、紫草素对照组(Shik组)、模型组[脂多糖(LPS)组]、LPS +紫草素组(LPS + Shik组)和LPS +紫草素+乳酸组(LPS + Shik + Lac组),每组各16只。LPS组、LPS + Shik组、LPS + Shik + Lac组通过腹腔内注射LPS(5 mg/kg)制备脓毒症心肌病小鼠模型;Ctrl组和Shik组小鼠根据体质量分别注射等渗NaCl溶液(5 mg/kg)和紫草素(8 mg/kg)。LPS + Shik组于LPS处理前1 h腹腔注射紫草素(8 mg/kg);LPS + Shik + Lac组于LPS处理前1 h腹腔注射紫草素(8 mg/kg),并在LPS腹腔给药后6 h给予乳酸(pH 6.8,0.5 g/kg)。LPS注射后16 h,每组5只小鼠用于检测心功能,收取心脏组织进行乳酸化修饰蛋白的免疫印迹分析,检测各组小鼠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氧化态(NAD+)及其还原态(NADH)和三磷酸腺苷(ATP)水平。每组另外11只在LPS给药后7 d内密切观察并记录小鼠死亡情况。此外,将6只C57BL/6小鼠分为Ctrl组和LPS组,每组各3只。在LPS注射后16 h,采集两组小鼠心脏样本分析心肌乳酸化修饰蛋白及位点。结果:5组小鼠赖氨酸乳酸化(Kl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NAD+、NAD+/NADH及AT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58.745、10.560、12.372、21.347、16.407、32.163,P均< 0.001)。与LPS组比较,LPS + Shik组Kla水平显著降低,LVEF、FS、NAD+、NAD+/NADH及ATP显著升高;与LPS + Shik组比较,LPS + Shik + Lac组Kla水平显著升高,LVEF、FS、NAD+、NAD+/NADH及ATP则显著降低(P均< 0.05)。LPS给药后7 d,5组小鼠分别死亡0、0、9、3、10只。LPS组、LPS + Shik组和LPS + Shik + Lac组小鼠死亡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717,P = 0.003)。且LPS + Shik组小鼠的7 d死亡情况显著低于LPS组,LPS + Shik + Lac组小鼠的7 d死亡情况则显著高于LPS + Shik组(P均< 0.017)。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心脏组织中分别有105个差异乳酸化蛋白(DLPs)和191个修饰位点上调,10个DLPs和10个修饰位点下调,其中68.70%的DLPs定位在线粒体中且主要涉及代谢。结论:乳酸化修饰在脓毒症心肌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机制可能与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紊乱有关,乳酸化修饰可能是脓毒症心肌病治疗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CL2作为心血管疾病潜在治疗靶点的前景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免疫细胞定向迁移是机体免疫应答发生与完成的必备环节。趋化因子在其受体介导下,控制免疫细胞在循环系统与组织器官间定向迁移。若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与功能出现异常,将直接影响免疫细胞的定向迁移,致使其不能在正确的位置行使正确的功能。因此,以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分子为生物治疗靶点,通过激活或抑制该信号通路,调控免疫系统功能行使的各个环节,有望成为控制与治疗相关疾病的新突破。CC趋化因子配体2[chemokine (C-C motif) ligand 2,CCL2]也称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其受体为CC趋化因子受体2[chemokine (C-C motif) receptor 2,CCR2],是趋化因子CC亚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对于免疫细胞具有趋化活性,可调节其迁移与浸润。CCL2是一个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括心力衰竭[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高血压[3]、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本研究结合既往文献报道,主要就CCL2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高表达致结肠癌预后不良的潜在机制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基因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究其表达与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及潜在机制,为结肠癌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新思路.方法 下载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和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结肠癌组织样本和癌旁正常组织样本的表达数据,分析FAP基因在结肠癌组织样本和癌旁正常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情况.对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中结肠癌患者的生存资料进行生存分析,探究FAP基因表达与患者总生存率的相关性.使用GEPIA2 数据库分析FAP基因在结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作用.下载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和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结肠癌的临床相关数据,分析FAP基因在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探索FAP基因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作用通路.免疫相关性分析(CIBERSORT)用于探索FAP基因与免疫细胞浸润、免疫检查点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FAP基因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正常组织上调(P<0.05).结肠癌患者中FAP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不同分期之间存在差异(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FAP基因患者的总生存率低于低表达FAP基因患者(P<0.05).FAP基因通过多种通路影响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在结肠癌中,FAP基因与CD4+记忆T细胞、浆细胞的浸润水平呈负相关,与常见免疫检查点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FAP基因在结肠癌中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显著相关.此外,FAP基因可通过多种细胞功能、化学通路以及免疫浸润等方式促进肿瘤的进展,是治疗结肠癌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