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细胞猪角膜基质深板层移植治疗感染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脱细胞猪角膜基质深板层移植治疗感染性角膜炎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7-02/2020-10在我院经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感染性角膜炎患者17例17眼,应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进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术后随访6 mo,观察BCVA、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角膜透明情况,并记录有无感染复发以及植片排斥.结果:所有患者中均顺利完成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均未发生术中并发症,无失访病例,术后角膜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术后BCVA均较术前改善(P<0.05).17眼中16眼术后1 mo上皮完全覆盖角膜植片,仅1眼上皮未完全愈合,为病毒性角膜炎的反复发作.术后1.5 mo所有患者上皮均完全愈合.术后1 mo角膜水肿开始改善,其中1眼角膜植片轻度混浊,16眼中重度混浊;术后3-6 mo角膜透明度稳定,至术后6 mo时4眼完全透明,6眼轻度混浊,6眼中度混浊,1眼重度混浊.随访过程中,无感染复发,有1眼发生眼压升高现象,经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结论:脱细胞猪角膜基质深板层移植治疗感染性角膜炎,不仅能有效控制感染,缓解患者角膜刺激症状,恢复角膜的解剖与功能,而且能维持良好的透明性,提高患者视力,可作为替代同种异体人角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30年来的巨大进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回顾近30年,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在中国发展经历了从安全性和可行性探索,手术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功能性根治手术及操作流程的标准化,以及新辅助治疗和保直肠策略的进步。首先,腹腔镜在直肠癌根治手术的证据级别逐渐提高,从安全性和可行性探索逐步走向治疗规范化。随着膜解剖理念的发展和亚微外科的进步,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操作流程更加标准化,保护器官功能和提高远期生命质量成为直肠癌治疗的重要目标。其次,随着科学技术和综合治疗的进步,进展期直肠癌腹腔镜手术逐渐突破禁忌,实现巨创手术微创化、手术入路多样化、手术方式个体化。随着低位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进步,严格把握适应证的保直肠治疗策略,在保证肿瘤学疗效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实现低位直肠癌去外科化。本文将从外科安全、肿瘤根治和功能保留等方面,结合笔者实践,对近30年我国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的巨大进步进行了总结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淡以养脾理论从脾阴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通过查阅中医古籍与现代医学文献,从脾阴角度探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并探微淡以养脾理论,且以之作为切入点详述治法方药,发现多种病因可造成脾阴虚,而脾阴虚作为病机在脾之运及化方面与CAG存在密切的关联.张锡纯提出的淡以养脾理论以淡入脾胃、阴虚专责重于脾为架构,并从阴阳五行、脏腑生理特性、解剖学、药性五味等方面阐释淡味补养脾阴的缘由及优势,从而引申出以淡为主,甘淡合用的治法及多种相应方药,治疗脾阴虚证有独到之处,为治疗脾阴虚型CAG拓展了思路,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柴胡皂苷d通过抑制炎性反应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观察柴胡皂苷d(SSd)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炎性反应和Toll样因子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SSd预处理组(SSd组),每组8只.SSd组在术前连续5 d腹腔注射2mg/kg SSd,Sham组和I/R组腹腔注射等量浓度的二甲基亚砜(DMSO).随后,I/R组和SSd组采用Pringle法阻断第一肝门1 h,Sham组只行开腹、关腹手术和肝门解剖等操作.术后6 h,采集大鼠的血清及肝标本.生化检测血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细胞损伤和坏死情况;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肝脏TLR4、TNF-α及IL-1β的相对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LR4、MyD88和NF-κB在3组肝组织的表达差异.结果 血清学指标:I/R组ALT、AST、TNF-α及IL-1β 高于 Sham 组[(1 526.16±147.42)U/L 比(71.32±10.21)U/L、(2 705.17±127.81)U/L 比(189.78±20.04)U/L、(48.60±23.03)pg/ml 比(6.67±1.72)pg/ml、(119.18±40.35)pg/ml 比(5.55±3.61)pg/ml,t=27.85、54.99、5.13、7.93,P<0.01];而 SSd 组上述指标低于 I/R 组[(402.79±67.54)U/L 比(1 526.16±147.42)U/L、(658.89±88.35)U/L 比(2 705.17±127.81)U/L、(11.38±5.08)pg/ml 比(48.60±23.03)pg/ml、(24.82±5.98)pg/ml 比(119.18±40.35)pg/ml,t=19.59、37.25、4.63、6.5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及评分:给予SSd干预后,SSd组肝脏组织损伤轻于I/R组,Suzuk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0±1.67 比 8.00±0.71,t=3.20,P<0.01).进一步通过 RT-qPCR 结果发现,I/R 组 TLR4、TNF-α 及 IL-1β 的 mRNA 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 Sham 组(2.45±0.32 比 1.00±0.00、1.96±0.17 比1.00±0.00、1.63±0.19 比 1.00±0.00,t=4.63、7.93、5.74,P<0.01),而 SSd 组 TLR4、TNF-α 及IL-1β 的 mRNA 相对表达量低于 I/R 组(1.92±0.20 比 2.45±0.32、1.55±0.05 比 1.96±0.17、1.24±0.07 比 1.63±0.19,t=3.45、3.97、3.3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 结果提示,I/R 组的 TLR4、MyD88 和 NF-κB 蛋白的表达高于 Sham 组(t=27.95、8.67、4.26,P<0.01),而SSd 组的 TLR4、MyD88 和 NF-κB 蛋白的表达水平则低于 SSd 组(t=3.69、9.43、2.8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Sd预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大鼠HIRI的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NF-κB信号转导通路蛋白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神经内镜技术在神经眼科诊疗领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神经内镜技术主要包括鼻内镜神经外科、脑室镜外科、颅内镜锁孔外科及内镜通道外科等,其中鼻内镜目前已广泛用于鞍区肿瘤的微创切除治疗.由于神经眼科领域涉及视路病变导致的传入障碍性疾病(表现为视力下降和/或视野缺损)及传出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复视和/或眼肌麻痹)其病变部位多位于视神经管、眶尖、海绵窦、颅底等解剖结构错综复杂、邻近血管神经丰富的部位,常规开颅手术不但创伤大,且容易导致严重并发症.随着神经内镜技术在神经眼科领域应用的普及,在视神经管减压、鞍区/颅底肿瘤切除、海绵窦病变活检以及第三脑室底部造瘘等手术中均降低了风险,并得以广泛开展.本文在综合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神经眼科中心近年来的多学科间诊疗心得,对神经内镜技术在神经眼科疾病诊疗领域的作用进行了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燕山红栗'雌花不同发育阶段解剖结构及细胞壁成分变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为探究生长发育过程中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雌花解剖学特征及其细胞壁成分变化规律,以'燕山红栗'('Yanshan Hongli')为试验对象,通过石蜡切片观察内部形态变化并通过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壁成分变化.依据内部显微结构变化确定所采集的雌花样品集中在4个最重要的发育阶段,即花朵原基分化期、柱头原基分化期、柱头伸长期和开花期.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在发育时期推移过程中,雌花细胞壁中纤维素荧光强度逐渐增强.特别是在花柱伸长过程中,柱头部位与子房部位的纤维素荧光显著增强.此外,在所观察的发育阶段,酯化果胶荧光强度始终高于酸性果胶,并且柱头部位与子房周围的荧光强度也较其他部位更强.这些结果揭示了生长发育过程中板栗雌花细胞壁成分变化规律,为深入探究板栗生长发育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颏部W形截骨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颏部W形截骨成形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接受颏部截骨整形患者38例,男5例、女33例,年龄20~41岁,平均27.3岁。术前行头颅锥形束CT扫描及三维重建,设计颏部延长、缩窄及前移或后退的距离。口内切口行颏部W形截骨,调整两侧游离骨块间夹角、下移及前移距离,改变颏部下缘弧度、宽度、长度、突度。随访3~24个月,通过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照片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38例患者颏部垂直延长2~5 mm,平均3.0 mm。水平变窄宽度3~7 mm,平均5.6 mm。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10.6个月。术后无血肿、伤口裂开、意外骨折、手术部位感染、永久性神经感觉障碍等并发症出现。3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下唇区域短暂神经感觉丧失,在随访期间均自行恢复,所有患者对面型改善满意。结论:颏部W形截骨术保留颏部中央骨质与颏舌肌和颏舌骨肌的附着,不影响口腔正常解剖与生理功能,截骨后去除骨质及双侧骨块移动灵活,可三维有效地改变颏部的下缘弧度、宽度、长度、突度,达到矫正颏部宽短畸形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标准:形态学还是生物学?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长期以来,基于影像学表现建立的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标准是指导临床实践的主要甚或是唯一标准,影像学即形态学标准对于规范手术指征、约束医疗行为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目前系统治疗的时代背景下,形态学标准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目前可用于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的生物学标准有限,但综合利用CA19-9、PET-CT、新辅助治疗、基因检测等仍可为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提供参考。针对胰腺癌的可切除性评估,目前仍应坚持以形态学表现为基础,以生物学标准为导向,以改善患者预后为目标的基本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股沟皮瓣的形式及其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腹股沟皮瓣是临床开发最早的游离皮瓣之一,但因解剖位置不恒定,变异较多,后临床应用逐渐减少。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发展,近十年来,其在颌面外科和显微外科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为了促进腹股沟皮瓣的推广及发展,本文就腹股沟皮瓣及其穿支皮瓣的解剖、各种形式的设计、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其优点和缺点进行讲述,侧重介绍其在四肢软组织缺损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直肠侧方膜解剖完整对盆丛神经保护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是治疗中下段直肠癌的标准术式,其要求在保证肿瘤根治前提下,尽可能保留肛门括约肌,性功能和排尿功能。与单纯交感神经成分损伤相比,盆丛和神经血管束(NVB)损伤对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特别是男性勃起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由于腹膜反折以下直肠两侧间隙狭窄致密,难以分离,手术层面偏外容易损伤盆丛及其分支,偏内则进入直肠系膜内,因此直肠侧壁的游离一直被认为是TME的难点。本文对腹膜反折下直肠两侧间隙的膜解剖研究进展进行复习,并基于本中心研究结果,对直肠骶骨筋膜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以期为术中盆丛神经的保护提供参考。直肠骶骨筋膜是直肠侧间隙分离时的刚性筋膜屏障,"腹下神经前筋膜-邓氏筋膜前叶移行区"与盆丛主体相互融合,需进行保留。因此,直肠侧间隙分离应首先分离直肠后方间隙,再分离直肠前方间隙,横断邓氏筋膜前叶后,即很容易找到直肠前侧方间隙,从上到下最后切断侧方的直肠骶骨筋膜,以此导向将整个侧方间隙完全分离至盆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