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栗刺所致眼部损伤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板栗刺所致眼部损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于青岛眼科医院住院治疗的因板栗刺造成眼部损伤的48例(48只眼)患者的病历资料。入选患者随访至少3个月,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就诊时间、病变部位、病变特征和治疗方式。结果:48例(48只眼)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5例;年龄(56±10)岁(19~74岁)。受伤时间集中在9月下旬(25例)和10月中上旬(23例)。至青岛眼科医院就诊时间最短为伤后3 h,最长为伤后8个月。临床表现为角膜和(或)巩膜异物者共13例(27.1%),入院后均急症给予角膜和(或)巩膜异物取出术治疗。临床表现为真菌性角膜炎者共24例(50.0%),其中18例患者的患眼存在角膜溃疡,感染累及角膜浅层或全层;6例患者的患眼角膜表面无溃疡,为深基质及角膜内皮面的感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真菌阳性率为87.5%(21/24);根据真菌感染的深度给予单纯药物(2例)、角膜清创术(5例)、结膜瓣遮盖术(2例)、角膜基质内注药(1例)或穿透角膜移植术(14例)治疗;链格孢霉菌为主要病原菌。临床表现为坏死性巩膜炎者共11例(22.9%),均给予巩膜切开探查术治疗,其中3例至青岛眼科医院后经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仍发现有巩膜异物残留,给予手术取出;4例在巩膜坏死部位涂片查到真菌。结论:板栗刺造成的眼部损伤主要为角膜和(或)巩膜异物、真菌性角膜炎、坏死性巩膜炎3大类。板栗刺异物应尽早取出,一旦发生真菌性角膜炎应尽早药物或手术干预。坏死性巩膜炎常由长期异物存留诱发,巩膜切开探查术是治疗的有效方法。(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370- 37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板栗刺角膜异物58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板栗刺导致角膜异物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南阳市眼科医院2015年9月至2022年10月住院的板栗刺角膜异物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入选患者随访3个月,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变部位、病变特点和治疗方式。结果:58例中受伤至入院时间最长7个月,最短4 h。单根角膜栗刺异物15例,多根角膜栗刺异物43例。角膜异物伴巩膜及结膜下异物9例,角膜穿孔伤47例,外伤性白内障5例,前房积脓2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以1%伏立康唑联合抗生素等滴眼液滴眼。1次异物取出者51例,多次异物取出者7例。外伤性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5例。经过药物及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患者眼部感染均得到控制。结论:板栗刺所致的眼部外伤多引起睑裂区角膜或巩膜多发性异物,及时取出异物,应用伏立康唑联合抗生素滴眼液滴眼,是治疗细菌及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LF-NMR探究板栗失水过程中质构和色差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7/20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果实中的水分组成在其生理代谢及品质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贵州黔西南望谟县板栗为实验材料,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不同水分含量(48%、38%、28%、18%)的板栗果中氢核的横向弛豫衰减信号进行测试,并利用 SIRT 模型对数据进行反演,得出横向弛豫时间T2 的反演数据.采用自旋回波脉冲序列对板栗果的质子密度加权成像;使用物性测试仪分析质构特性,利用色差仪分析板栗失水过程中果肉颜色的变化.结果显示,自然失水改变了板栗果中水分的结合状态,水分发生明显迁移,自由水和不易流动水的信号幅值随失水程度的加剧而逐渐减弱.不同含水率板栗的反演峰总面积不同,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核磁共振信号增强,峰面积增大,两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图片明暗不同,可直观反映不同阶段的水分含量.板栗果实自然贮藏过程中发生石灰化,果实质地发生硬化,挤压咀嚼时抵抗力增大,失水初期内聚性和弹性变化不显著,后期下降;粘附性前期降低,但后期变化不明显;板栗失水初期果肉发生氧化,颜色逐渐呈暗红色,失水后期石灰化较为严重,果肉颜色变白,亮度增加.本研究结果可为板栗加工过程中的水分迁移机制探讨以及产品的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六个外生菌根真菌菌株在不同难溶性磷源下的溶磷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4/4/6
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ECMF)可广泛与林木建立共生关系,促进林木对土壤磷的吸收.然而,不同菌种或菌株溶解不同磷源的能力不同,且影响菌株或菌种溶磷能力的生理因素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从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和锥栗C.henryi林下采集的真菌子实体进行分离纯化及 ITS 序列的同源性分子鉴定所获得的 5 个菌株,和前期课题组获得的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CG)为研究对象,将其在以难溶性有机磷(植酸钙 C6H6Ca6O24P6、卵磷脂C42H80NO8P)和难溶性无机磷(磷酸铝AlPO4、磷酸铁FePO4)为磷源的蒙塔纳(Montana)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测定6个ECMF菌株在纯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直径、菌丝干质量、溶磷率、酸性磷酸酶活性、pH 值、柠檬酸和草酸含量,分析在不同难溶性磷源下各菌株的生长及溶磷特性;并运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探讨不同难溶性磷源下影响菌株溶磷率的主要生理因素.结果表明:(1)6个ECMF菌株在不同难溶性磷下生长速率差异显著(P<0.05).橙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citrinum(LY-20-2)在磷酸铝条件生长最快,中华豆马勃Pisolithus orientalis(LY-8)在其他 3 种难溶性磷源下生长均最快.(2)6个ECMF菌株对4种难溶性磷的溶磷能力具有显著差异(P<0.05).以植酸钙为磷源时,LY-8溶磷率最高,达 28.9%;以卵磷脂和磷酸铁为磷源时,LY-20-2 的溶磷率最高,分别为 3.2%和 4.6%;以磷酸铝为磷源时,CG的溶磷率最高,达 3.2%.(3)在 4种难溶性磷源下,各菌株发酵液中的pH值均降低.以卵磷脂和磷酸铁为磷源时,除马勃Scleroderma sp.2(MB)以外,其他菌株均未分泌草酸.(4)以植酸钙为磷源时,菌落直径、菌丝干质量、酸性磷酸酶活性和草酸含量均与菌株溶磷率呈显著正相关(r=0.61-0.88);以卵磷脂为磷源时,菌落直径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菌株溶磷率呈显著正相关(r=0.50-0.95);以磷酸铝为磷源时,溶磷率与柠檬酸呈显著正相关(r=0.55);以磷酸铁为磷源时,溶磷率与柠檬酸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r=0.44);在 4 种难溶性磷源下,溶磷率与pH值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88--0.70).以上结果表明,栗林下的ECMF菌株对难溶性有机磷植酸钙的利用潜力高于卵磷脂和难溶性无机磷磷酸铝、磷酸铁.ECMF针对不同难溶性磷源采取了不同的溶磷策略,包括调控生长速度和分泌不同种类的有机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大紫胸鹦鹉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大紫胸鹦鹉(Psittacula derbiana)是鹦鹉目(Psittaciformnes)鹦鹉科(Psittacidae)的鸟类,在我国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四川西部,广西西南部[1],是我国分布最北的鹦鹉.大紫胸鹦鹉体长35~50 cm,雄鸟头部及颈侧紫灰色,额及脸沾紫蓝色或紫绿色;前额沿上喙基部有一条窄的黑带,两端沿眼先向后延伸至两眼.下喙两侧各有一宽的黑纹,沿颊下部斜伸至颈侧.颏部黑色,并与两侧黑纹连为一体.后颈、肩部、背部、腰部和尾上覆羽为辉绿色.尾羽中央为蓝色,两侧为绿色,且越近外侧尾羽蓝色越淡.雌鸟似雄鸟,但中央尾羽较短;额无蓝色;覆耳羽后具呈褐的粉红色带[2].大紫胸鹦鹉为留鸟,栖息于海拔4 000 m以下的山地阔叶林、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尤以2 000~3 000 m左右的阔叶林和混交林较为常见.常呈30~50只的大群活动.飞行急速,常边飞边发出粗厉而嘈杂的叫声.主要以松树球果、板栗、青冈、桃核等坚果为食,兼食浆果和谷物等[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北京板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进化历史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野生种群是重要的种质资源,了解本地野生种群和栽培种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演化有助于野生种群的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本研究基于北京板栗自然与栽培分布区,采集5个栽培种群和1个野生种群共93份种质的叶片,并采集湖北宜昌1个种群(作为外群)共16份种质的叶片,筛选16对微卫星SSR引物分析板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历史.结果表明北京板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其中红螺寺野生板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种群.板栗各种群之间有明显的遗传分化(Fst=0.232),基因交流频率较低(Nm=0.547).分子生物学方差分析(AMOVA)分析表明板栗种群内的遗传变异(57.70%)大于群体之间(42.30%).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宜昌板栗种群明显区别于北京板栗种群,北京板栗分为两组,红螺寺野生种群单独为一组,明代板栗园古树种群和其他栽培种群聚为一组,说明北京栽培板栗可能来自于明代板栗园古树种群.非加权组平均法聚类分析(UPGMA)、主坐标分析(PCoA)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均支持群体遗传结构结果.Treemix分析结果显示从宜昌种群到北京种群发生过历史基因交流,说明板栗从华中地区向北迁移的路线.种群历史结果表明,北京种群在大约8.3万年前从宜昌种群种分化出来,北京本地野生种和栽培种的分化时间大约在3.2万年前.本研究结果支持板栗由华中向北迁移的假说,栽培种的驯化降低了北京板栗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北京板栗野生种和栽培古树保留了高的遗传多样性,应该优先得到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果树赤霉素代谢与信号途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赤霉素作为5大植物激素之一,在果树的花芽分化、花序发育、开花坐果、果实的生长发育及植株的形态建成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对果树赤霉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与其他大田作物相比差距较大.为了在果树生产中能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赤霉素调控果树花果发育,研究果树赤霉素的合成及其信号转导途径的分子调控机制十分必要.研究发现GA合成的关键酶KO、GA2ox及GA20ox的表达均与果树矮化呈负相关,而KS的含量则与植株高矮呈正相关,板栗雄性不育现象也与KO、KAO的表达量密切相关.GAMYB基因及LFY基因则在果树的成花诱导和雄蕊发育等生殖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ELLA蛋白在果树的GA信号途径中作为负调控因子可致使矮化植抹形成,在果树的细胞周期循环过程、转录调控、花的形成、细胞的信号转导及许多生理过程中,DELLA蛋白泛素化降解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主要从果树赤霉素的合成及赤霉素的信号途径两大方面,着重对果树赤霉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及其定位、果树赤霉素信号途径的重要元件如赤霉素受体GID1、DELLA蛋白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高效利用赤霉素调控果树生长发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枣庄地区主要农产品黄曲霉毒素污染状况检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分析枣庄地区出产、储藏的主要农产品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污染状况及其与地域、气候、季节、储藏的关系,探讨农产品真菌毒素污染的一般规律.方法 在各种农产品主要产区随机从农民手中采集按传统方法种植、收获、晾晒、储存的相应种类样品,按照GB/T 18979-2003规定的方法检测样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从粮食储藏学和微生物学的角度结合地域气候条件分析检测结果及污染规律.结果 在全枣庄地区61个自然村采集的7种73份样品中,玉米、大米、板栗无AF检出,花生、小麦、核桃、大枣有不同程度的AF总量检出率,但含量低,全部符合国家标准限量.结论 由于地域、气候的原因,枣庄地区出产、储藏的主要农产品常规状态下基本无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板栗咖啡酸氧甲基转移酶基因CmCOMT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研究根据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cDNA文库分析得到EST序列,采用RT-PCR技术,克隆板栗咖啡酸氧甲基转移酶(caffeic acid O-methyhransferase,COMT)基因全长cDNA(CmCOMT),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原核表达研究,为板栗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基因Cm COMT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与应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 CmCOMT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KU365322)具有一个1 098 bp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365个氨基酸,推测蛋白分子质量为39.684 9 kD,理论等电点为5.83,具有植物SAM依赖甲基转移酶的典型特征.(2)CmCOMT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氨基酸序列与垂枝桦(Betula pendula)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的相应序列一致性均在90%以上;同源建模表明,CmCOMT的3D模型与苜蓿(Medicago sativa)MsCOMT的蛋白结构相似,推测其可能与MsCOMT具有相似的功能;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CmCOMT与其他植物COMTs具有相同的进化祖先,与桦木科植物物种亲缘关系最近.(3) 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CmCOMT蛋白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0.3 mmol/LIPTG在25℃下诱导6h,蛋白分子量约为44 kD,其主要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存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柑橘大实蝇成虫对板栗挥发物的行为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 (Enderlein) 是为害柑橘类果实的毁灭性害虫.本研究采用顶空捕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中国板栗挥发物进行了初步鉴定,并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1日龄和3日龄柑橘大实蝇雌、雄成虫对3种不同处理中国板栗和7种挥发性化合物的选择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中国板栗对柑橘大实蝇成虫具有极显著的诱引作用.中国板栗挥发物中含有26种化学成分,主要为一些芳香烃类、酸类、醛类、酮类、醇类、萜烯类、酯类和胺类化合物.柠檬烯、异丁醛、α-蒎烯、苯乙酸甲酯对柑橘大实蝇成虫表现出显著的诱引作用,乙偶姻和戊醛对柑橘大实蝇成虫表现出显著的驱避作用.结果进一步表明柑橘大实蝇成虫的嗅觉行为反应与化合物的浓度和成虫的日龄及性别有关,这为柑橘大实蝇成虫植物源引诱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