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镜联合术对肝外胆道结石患者的疗效及肝胆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三镜联合术(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在治疗肝外胆道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肝胆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 2020年 5月—2023年 6月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收治的 90例肝外胆道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二联组(n=47)和三联组(n=43).三联组采取三镜联合术治疗,二联组采用二镜联合术(腹腔镜、胆道镜)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围手术期指标、肝胆指标、应激指标水平、炎性因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 1周,三联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5.35%,高于二联组的 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二联组,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均短于二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周,两组肝胆指标水平均低于术前,且三联组均低于二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 1周,两组应激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高于术前,自然杀伤自细胞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7%,低于二联组的2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镜联合术治疗肝外胆道结石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行,该术式不仅能改善围手术期指标、功能及肝胆生化指标水平,还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产一次性经口胆道镜的动物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国产一次性经口胆道镜在动物胆道镜检查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头健康巴马小型猪分别于麻醉后行国产一次性经口胆道镜检查,评价其操作性能、图像质量并记录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果:6例动物均完成国产一次性经口胆道镜检查。该胆道镜操作性能良好,能顺利通过十二指肠镜进入胆道,注水、吸引及器械通道通畅。胆道镜图像清晰、颜色分辨率良好,未出现图像变形及失真,可准确评估管腔内情况及清晰观察黏膜表面情况。检查过程中未产生出血、穿孔等操作性损伤,以及呼吸抑制、心脏骤停等不良事件。术后所有猪存活状态良好,无不良反应。结论:国产一次性经口胆道镜操作性能良好,图像质量高,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一期手术与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分期手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胆道镜双镜联合一期手术与经典的十二指肠镜和腹腔镜分期手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4月—2020年8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细径胆总管(直径≤0.8 cm)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121例,其中男80例、女41例,年龄18~84岁。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ERCP+LC组59例,采用十二指肠镜胆总管取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分期方案治疗;LC+LCBDE组62例,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镜经胆囊管途径取石术一期治疗。比较2组患者住院时间、肝功能指标、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ERCP+LC组和LC+LCBDE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及胆总管直径和结石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LC+LCBDE组住院时间(9.32±5.20)d,少于ERCP+LC组的(13.35±8.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2 ,P=0.002)。出院前1天:LC+LCBDE组丙氨酸转氨酶为(36.5±15.2)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36.3±11.2)U/L,明显低于ERCP+LC组的丙氨酸转氨酶(73.1±53.7)U/L、天冬氨酸转氨酶(55.5±40.3)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16、3.61 ,P值均<0.001);而2组患者的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85 、1.29 ,P值均>0.05)。ERCP+LC组有2例(3.3%)术后血淀粉酶水平升高,LC+LCBDE组有1例(1.6%)术后出现胆漏,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 0.63 ,P=0.529)。 结论:与ERCP+LC组相比,LC+LCBDE方案治疗的细径胆总管结石患者住院时间更短,肝功能恢复更快,避免了对乳头括约肌的切开,LC+LCBDE方案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镜种联合保胆取石治疗儿童胆囊结石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胆道镜联合腹腔镜、十二指肠镜保胆取石治疗小儿胆囊结石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1月至2021年3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使用胆道镜、腹腔镜、十二指肠镜治疗54例胆囊结石。其中12例伴发其他疾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6例,蚕豆病1例,苯丙酮尿症1例,胰腺炎1例,肾母细胞瘤化疗后1例,胆总管结石1例,胆囊息肉1例)。51例保胆取石成功,3例因结石嵌顿切除胆囊。术后对保胆取石成功的患儿进行至少12个月随访。结果:术后随访发现8例复发,总体复发率15.7%(8/51)。术前伴发其他疾病的12例中,复发5例,复发率41.7%;而未伴发疾病的39例中,复发3例,复发率7.7%(3/39)。伴有其他疾病胆囊结石的复发率明显高于无伴随疾病胆囊结石的复发率。对部分胆囊结石成分进行测定,胆固醇含量为0%~99.6%。未复发的患儿腹痛、黄疸等临床症状消失,发育良好,胆囊功能、形态均无异常。结论:采用胆道镜联合腹腔镜、十二指肠镜实施儿童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可保留胆囊的形态和功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型猪实验验证内镜逆行新视野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应用小型猪验证内镜逆行新视野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6只活体小型猪作为研究对象,选用内镜逆行新视野(ERNV).评价其操作性能、图像质量并记录术中和术后并发症.评估实验动物能否全部完成相关内镜检查.验证ERNV的操作性能及能否顺利通过十二指肠镜进入胆管,明确注水、吸引及器械通道是否通畅.分析胆道镜图像清晰度、颜色分辨率,有无图像变形及失真,能否准确评估管腔内情况及清晰观察黏膜表面情况.观察检查过程中无出血、穿孔等操作性损伤,以及呼吸抑制、心脏骤停等不良事件.观察术后所有猪存活状态及有无不良反应.结果:6只小型猪胆道镜均成功置入胆管内,该产品操作性能较佳,可顺利通过十二指肠镜进入胆管,其注水、吸引及器械通道相对通畅.此外,内镜图像较为清晰、颜色分辨率较佳,且无变形和失真,可实现对管腔内情况的准确评估,较为清晰地观察黏膜表面情况.所有小型猪均未发生胆管狭窄或扩张,胆管黏膜较为光滑,无充血水肿,无黏膜血管的异常增粗或弯曲.检查过程中无出血、穿孔等操作性损伤,未发生呼吸抑制、心脏骤停等不良事件.术后所有小型猪各项生命体征均趋于稳定,存活状态良好,且无胆管炎、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结论:ERNV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较佳,具有操作性能佳、图像质量优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313所医疗机构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微生物学监测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调查分析中国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微生物学监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采用《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微生物学监测现状调查问卷》对全国313所医疗机构消化内镜中心的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微生物学监测的执行情况、监测频率、采样方法,以及结果判定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13所三级医疗机构覆盖27个省级行政区.97.76%的医疗机构对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进行微生物学监测,监测频率主要为每月监测1次(分别为49.32%、44.10%)和每季度监测1次(分别为44.22%、46.58%),检测数量以全部检测(分别为52.72%、45.34%)和按比例轮换抽检(分别为34.69%、43.48%)为主.大部分医疗机构对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腔道进行活检腔道采样(分别为91.50%、93.79%),采样方法多为普通冲洗法(分别为83.22%、78.48%),泵辅助采样法(分别为8.39%、11.39%)和刷辅助采样法(分别为5.59%、5.70%)占比较少.大部分医疗机构对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的特殊结构抬钳器采样(分别为82.99%、85.71%),采样方法主要为冲洗法(分别为56.15%、52.17%);65.99%的医疗机构对十二指肠镜先端帽采样,采样方法主要为拭子法(54.12%).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微生物学监测结果判定,分别有60.20%、58.39%的医疗机构以活检腔道微生物数量判断,其余医疗机构以多个腔道(部位)中最高微生物数量(分别为26.87%、29.19%)或多个腔道(部位)的微生物数量相加(分别为12.93%、12.42%)作为结果判定指标.结论 中国医疗机构对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微生物学监测的规范性和执行力有待提高,临床实际操作中需建立针对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的监测规范及检测标准,以更好地推进内镜质量监测的有效实施与执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十二指肠镜清洗消毒及监测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十二指肠镜结构复杂,清洗困难;近年来,有关于十二指肠镜相关感染的报道屡见不鲜.国内外相继发布了与内窥镜清洁、消毒、灭菌有关的指南和规范,明确了内窥镜预处理、测漏、手工清洗、高水平消毒、灭菌、干燥、储存、监测等步骤的具体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十二指肠镜消毒质量.但目前的规范仍存在局限性,清洗消毒操作依从性的监测、灭菌方式的选择、内镜最佳储存时间、消毒灭菌之后微生物的监测方法和结果解释等,亟待进一步论证说明.并且,需要发展十二指肠镜再处理的新技术,希望未来能长远的解决感染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十二指肠镜清洗方法改进与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改进十二指肠镜清洗方法,提高清洗消毒质量.方法 选取使用后污染的十二指肠镜516条,随机分为两组各258条.传统组按消毒规范常规五步清洗法清洗,改进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床旁预处理和先端部反复刷洗.结果 改进组细菌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传统组,内镜清洗合格率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P<0.01).结论 在常规清洗消毒流程基础上增加床旁预处理和先端部反复刷洗,能提高十二指肠镜的清洗消毒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的临床疗效(附2429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1992年3月至2017年12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 429例施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或冲击波碎石术;选择性行腹腔镜经腹顺行引导法内镜乳头切开术(LEST)、腹腔镜经腹顺行牵引法内镜鼻胆管引流术(LENBD)或腹腔镜经腹顺行引导法胆总管支架置入术;最后行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恢复情况.(3)术后短期并发症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至术后1年,观察患者长期手术并发症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结果 (1)手术情况:2 429例患者中,2 251例成功施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解除梗阻一期缝合术,术中取尽结石;15例中转开腹取石,术中取尽结石;163例未能取尽结石或并发手术相关并发症.2 429例患者中,腹腔镜胆总管末端通畅程度(LDSC)分级N级或0级1 144例,1级898例,2级223例,3级110例,4级54例;599例行LEST,367例行LENBD,207例经胆囊管残端留置输尿导管,125例行腹腔镜经腹顺行引导法胆总管支架置入术;1 131例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2 429例患者取出结石数目为(2.5±0.2)枚/例,胆总管直径为(0.7±0.4) cm,术中出血量为(22.4±2.6)mL,手术时间为(100±12) min.(2)术后恢复情况:2 429例患者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5±0.5)d;367例行LENBD于术后3~7d拔除鼻胆管;207例经胆囊管残端留置输尿导管于术后3~6周拔除;125例行腹腔镜经腹顺行引导法胆总管支架置入术,于术后1~4个月运用十二指肠镜经口取出胆总管支架;术后住院时间为(7.3±1.2)d;治疗费用为(2.7±0.3)万元.(3)术后短期并发症情况:2 429例患者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711%(163/2 429):①胆汁漏94例,经引流管引流和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②术后残留结石29例:其中25例胆总管残留结石,术后经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尽治愈;4例肝内胆管残留结石,术后未做处理而残留.③胰腺癌术后15 d死亡1例.④术后其他并发症39例:2例术后术野出血再次腹腔镜下手术止血治愈;术后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致短期梗阻性黄疸12例、轻症胰腺炎19例、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3例,均经内镜或非手术综合治疗好转;胆管狭窄2例未予治疗;误扎鼻胆管头段弯曲部1例,于术后第19天行逆行胆道造影后拔除.(4)随访情况:2 429例患者中,1 749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个月.随访期间1 749例患者中,2例胆总管切口一期缝合区轻度狭窄,1例十二指肠乳头部狭窄,均未予治疗,其余患者未见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安全可行,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口胆道镜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胆道镜实现了直视胆道内部的真实情况,一目了然,在胆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均有独到之处.胆道镜包括经口胆道镜(peroral cholangioscopy, POCS)和经皮胆道镜(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edochoscope,PTCS)两类.POCS包括子母胆道镜、单人操作胆道镜(SpyGlass)和经口直接胆道镜(超细内镜).POCS的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标志为十二指肠镜辅助胆道镜(duodenoscope-assisted cholangioscopy,DACS)即"子母胆道镜"正式应用于临床[1].2004年奥林巴斯公司研制出经口电子胆道镜(peroral video cholangioscopy,PVCS)后, POCS才真正发挥其作用.2年后,波士顿公司研制出SpyGlass胆道镜(外径10Fr),2006年11月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开始应用于临床.2007年,美国Chen等[2]首次报道SpyGlass 的临床应用,之后陆续有较多报道.2010年德国开发出一种类似SpyGlass 的系统,称为PolyScope[3],最初临床用于尿道疾病的诊治,2012年意大利 Cennamo等[4]将其应用于胆管疾病的诊治.本文就目前POCS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