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ptx2在阿尔茨海默病中通过抑制补体系统逆转小胶质细胞诱发突触损失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在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中探究神经元正五聚蛋白Ⅱ(Nptx2)对补体系统、小胶质细胞活化和突触密度的影响.方法 将6个月龄APPswe/PS1dE9双转基因C57BL/6小鼠分为模型组(脑室注射AAV-Veh 1 × 1010 GC)和模型+AAV-Nptx2组(脑室注射AAV-Nptx2 1 × 1010 GC),将同龄野生型C57BI/6小鼠分为对照组(脑室注射AAV-Veh 1 × 1010 GC)和对照+AAV-Nptx2组(脑室注射AAV-Nptx2 1 × 101 0 GC),每组12只.给药1个月后,用Morris水迷宫法评估小鼠的认知功能,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ptx2与钙离子结合接头分子1(Iba1)蛋白的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补体相关蛋白的含量,用高尔基体染色法评估突触可塑性.结果 对照组、对照+AAV-Nptx2组、模型组和模型+AAV-Nptx2组的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分别为(44.72±10.92)、(53.32±10.29)、(21.92±3.80)和(36.47±6.41)s,穿越平台次数分别为(10.08±2.64)、(9.58±3.09)、(2.25±1.29)和(5.92±1.38)次,Nptx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33±0.06、0.63±0.10、0.09±0.03和0.57±0.22,Iba1 蛋白 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0.17±0.06、0.23±0.08、0.97±0.16与 0.40±0.14,突 触密度分别为 22.75±4.27、29.25±4.78、8.25±2.99和23.75±4.86.模型组的上述指标与模型+AAV-Nptx2组和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Nptx2蛋白过表达可以抑制补体系统激活,降低小胶质细胞活化,增加突触密度,达到减轻AD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胶质细胞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是常见的卒中并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后期康复和生活质量.近年来,CPSP的病理机制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而小胶质细胞作为颅内常驻的巨噬细胞,被认为在CPSP发生发展中起重要调节作用.本篇综述从生物活性因子、细胞受体和信号通路等角度总结了近年来小胶质细胞调节CPSP的研究进展,描述了多个化合物对CPSP的临床前治疗作用,以期促进CPSP靶向治疗策略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小鼠皮层和海马部位神经细胞损伤的动态表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动态表征急性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小鼠皮层和海马部位神经细胞的损伤情况.方法 取体质量为25~28 g的雄性C57BL/6J小鼠,线栓法阻断小鼠的大脑中动脉,1 h后进行再灌注,制备急性I/R损伤小鼠模型.实验为Sham组、I/R-6 h组、I/R-24 h组和I/R-72 h组.采用Longa神经功能评分评估各时间点小鼠的神经功能;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损伤;尼氏染色检测神经细胞损伤;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以及成熟神经元的损伤情况;透射电镜检测海马神经元的线粒体损伤;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分裂-融合相关蛋白p-Drp1/Drp1、Mff、Fis1和OPA1的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脑I/R时间的延长,小鼠的神经功能损伤、脑梗死体积,皮层和海马部位的神经细胞损伤、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元缺失、线粒体损伤逐渐加重;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表达逐渐增加,而线粒体融合相关蛋白表达逐渐降低.结论 随着脑I/R时间的延长,胶质细胞活化、神经元缺失、线粒体损伤等神经病理损伤逐渐加重,这可能与线粒体动力学失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缺血再灌注后STIM1通过内质网应激促进小胶质/巨噬细胞M1型活化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IM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小胶质/巨噬细胞M1型活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组、MCAO/R+si-Ctrl组及MCAO/R+si-STIM1组,后3组小鼠建立MCAO/R模型,MCAO/R+si-Ctrl组及MCAO/R+si-STIM1组小鼠分别转染空载体对照病毒和 STIM1基因敲除慢病毒。观察STIM1转染效率及各组小鼠中小胶质/巨噬细胞M1型活化标记物分化抗原86(CD86)的表达情况。(2)细胞实验:将原代小胶质细胞分为Ctrl组、氧糖剥夺/复氧(OGD/R)组、OGD/R+si-Ctrl组、OGD/R+si-STIM1组、OGD/R+溶媒组及OGD/R+4-苯基丁酸(4-PBA)组。后5组细胞构建OGD/R模型,OGD/R+si-Ctrl组、OGD/R+si-STIM1组细胞分别转染空载体对照病毒和 STIM1基因敲除慢病毒;OGD/R+4-PBA组细胞在OGD/R造模前24 h使用1 mmol/L预处理1 h以抑制内质网应激(ERS),OGD/R+溶媒组细胞同时间使用0.5%二甲基亚砜(DMSO)预处理1 h。采用Western blotting、ELISA、RT-qPCR等方法检测细胞模型中小胶质/巨噬细胞M1型活化标记物CD86、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mRNA、IL-1β及ERS相关蛋白[转录因子C/EBP同源蛋白(CHOP)、活化转录因子4(ATF4)]的表达情况。 结果:(1)动物实验:MCAO/R+si-STIM1组STIM1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MACO/R组及MCAO/R+si-Ctrl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MCAO/R组及MCAO/R+si-Ctrl组比较,MCAO/R+si-STIM1组小鼠缺血灶周围CD86与Iba-1共表达的小胶质/巨噬细胞数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细胞实验:与OGD/R组及OGD/R+si-Ctrl组相比,OGD/R+si-STIM1组细胞STIM1、CD86、 TNF-α mRNA表达水平及上清液中IL-1β含量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样地,与OGD/R组及OGD/R+si-Ctrl组相比,OGD/R+si-STIM1组细胞ERS相关蛋白ATF4、CHOP表达水平亦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与OGD/R组及OGD/R+溶媒组相比,OGD/R+4-PBA组细胞中CD86表达水平、 TNF-α mRNA表达水平及IL-1β含量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TIM1通过调控ERS水平影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小胶质/巨噬细胞的M1型活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icroRNA调控小胶质细胞激活极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分化、代谢、凋亡的各个方面。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固有免疫细胞,参与介导免疫炎症反应,在众多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康复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激活的小胶质细胞能够极化为M1和M2两种类型。M1型主要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M2型则具有抗炎和促进神经修复的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可以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极化过程,影响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进程。该文对miRNA的生物学作用及对小胶质细胞激活极化的调控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脂肪酸结合蛋白4加重创伤性脑损伤后血脑屏障的破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血脑屏障破坏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中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控制性皮质冲击法进行小鼠TBI造模,C57/BL雄性小鼠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将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Sham组和4个不同时间点TBI组(术后6 h、1 d、3 d和7 d),每组各6只,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Fabp4的表达变化。然后将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TBI组、TBI+Vehicle组和TBI+BMS309403(Fabp4选择性抑制剂)干预组,每组各6只,采用伊文斯蓝实验和脑含水量测定实验评估各组血脑屏障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ZO-1和Occludin蛋白水平,采用mNSS和水迷宫实验评估各组小鼠神经功能。两组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TBI组损伤周围皮层组织Fabp4蛋白表达水平在第3天高于Sham组最显著(条带相对灰度值:2.243±0.231比1.000±0.102, t=9.334, P<0.01),且主要表达于小胶质细胞。TBI+BMS309403组中伊文斯蓝的含量低于TBI+溶剂组[(15.960±0.829) μg/g脑组织比(22.960±2.064) μg/g脑组织, t=3.146, P<0.05],而且TBI+BMS309403组脑组织含水量低于TBI+溶剂组[(80.000±0.578)%比(83.670±0.871)%, t=3.479, P<0.05]。TBI+BMS309403组MMP-9的表达蛋白表达水平低于TBI+溶剂组(条带相对灰度值:1.253±0.086比1.677±0.098, t=3.248, P<0.05),同时,TBI+BMS309403组ZO-1和Occludin的表达水平高于TBI+溶剂组(条带相对灰度值:0.910±0.044比0.667±0.079, t=2.851, P<0.05;条带相对灰度值:0.727±0.106比0.467±0.075, t=2.843, P<0.05)。TBI+BMS309403组小鼠在3 d和7 d的mNSS评分低于TBI+溶剂组[(5.500±0.428)分比(8.333±0.494)分, t=4.332, P<0.01;(5.000±0.516)分比(7.500±0.500)分, t=3.478, P<0.01]。水迷宫实验发现,TBI+BMS309403组小鼠的逃离潜伏期在3 d和7 d明显缩短于TBI+溶剂组[(33.833±1.740) s比(40.833±1.400) s, t=3.134, P<0.05;(25.167±1.621) s比(33.167±1.327) s, t=3.819, P<0.01]。 结论:Fabp4促进TBI后血脑屏障的破坏,抑制Fabp4能够改善TBI后神经功能缺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胶质细胞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 EBI)是指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后72 h内、脑血管痉挛出现前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是影响SAH转归的关键因素。其可能的病理机制包括细胞代谢、氧化应激及免疫炎症等,其中炎症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在脑损伤后发生M1/M2极化,一方面通过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钙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 receptor, CaSR)和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1, TREM-1)等介导的信号通路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参与SAH后的神经元凋亡、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水肿等过程,另一方面通过表达神经球蛋白和血红素加氧酶-1等发挥抗炎保护作用。文章就SAH后EBI中小胶质细胞的M1/M2极化过程及其双重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α-硫辛酸通过抑制JAK2/STAT3恢复GPX4改善侧脑室注射链脲菌素诱导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α-硫辛酸(ALA)对侧脑室注射(intracerebroventricular injection, icv)链脲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并探讨作用机制。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icv-STZ组和icv-STZ+ALA组,每组15只。STZ通过大鼠侧脑室脑立体定位注射,ALA干预用灌胃法,对照组采用侧脑室注射人工脑脊液及生理盐水灌胃,灌胃4周后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数量,电子显微镜检测线粒体完整性,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炎症因子、磷酸化Tau蛋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GSK-3β)的表达或活性水平。结果: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侧脑室注射STZ 4周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ALA干预可显著改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多层面分子水平检测结果显示,STZ组大鼠海马组织铁离子水平显著升高,同时伴有脂质过氧化、线粒体完整性显著破坏、氧化还原系统失衡、胶质细胞数目增加、磷酸化的Tau蛋白水平显著升高、MAPK与GSK-3β通路激活。进一步检测发现,STZ激活Janus激酶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JAK2/STAT3)通路,并转录抑制过氧化物酶GPX4表达。抑制STAT3活性则可阻断STZ诱导GPX4下调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结论:ALA通过抑制JAK2/STAT3通路,恢复GPX4蛋白水平,从而螯合铁离子、改善线粒体功能与脂质过氧化,平衡机体的氧化还原系统,降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改善STZ诱导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缺血再灌注对腹部手术大鼠海马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白细胞介素-1R1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腹部手术大鼠海马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白细胞介素-1R1(IL-1R1)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8~10月龄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腹部手术组(Surg)、腹部手术+脑缺血再灌注组(Surg+IR)。分别予以只麻醉无手术、麻醉下腹部手术、麻醉下腹部手术同时颈总动脉结扎10 min松开这3种处理。术后48 h,大鼠深麻醉下心脏灌流剥离全脑,分离海马,固定切片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拍照,采用Image J计数IL-1R1阳性的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个数。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Sham组、Surg组和Surg+IR组大鼠海马DG区神经元的IL-1R1阳性染色数目分别为(37.50±5.63)、(42.62±5.73)、(86.00±6.35)个;与Sham组比较,Surg组阳性染色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3.25, P>0.05),Surg+IR组阳性染色数目显著高于Sham组( F=261.36, P<0.05);Surg+IR组阳性染色数目亦显著高于Surg组( F=205.83, P<0.05)。Sham组、Surg组和Surg+IR组大鼠海马DG区小胶质细胞的IL-1R1阳性染色数目分别为(24.00±3.55)、(24.87±3.80)、(103.37±9.35)个;与Sham组比较,Surg组阳性染色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3, P>0.05),Surg+IR组阳性染色数目显著高于Sham组( F=504.12, P<0.05);Surg+IR组阳性染色数目亦显著高于Surg组( F=484.16, P<0.05)。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上调腹部手术大鼠海马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IL-1R1表达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褪黑素、小胶质细胞及白细胞介素-17与抽动障碍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 TD)病因复杂,持续时间长,容易迁延至成人时期,对儿童影响较大。T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TD存在免疫功能失调,可能发生神经炎性反应。褪黑素(melatonin, MT)对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具有保护作用。文章就MT、小胶质细胞(microglia)及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 IL-17)与TD相关性进行阐述,旨在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并对治疗予以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