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患者心肌灌注功能及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初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CTO)患者心肌灌注功能及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意义。方法:自2019年4月至12月前瞻性收集郑州大学华中阜外医院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TO的患者进行动态CT-MPI扫描,获得每个心肌节段的灌注参数,包括心肌血流量(MBF)、心肌血流量比值(rMBF)、心肌血容量(MBV)、开始时间(TTS)、达峰时间(TT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EEV)、流量提取乘积(FE)及灌注毛细血管血容量(PCBV)。以SPECT为参考标准,比较大致正常和异常、不同缺血程度、存活与梗死心肌节段参数间差异,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其诊断效能。以冠状动脉造影Rentrop分级为标准,比较CCC良好组和不良组心肌节段参数间差异及其与Rentrop分级间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21例患者。灌注异常组的MBF、rMBF、MBV、FE、PCBV及EEV均低于灌注大致正常组,而TTS及TTP高于大致正常组( P<0.05)。其中MBF的AUC最大,为0.809,最佳截断值为71.75 ml·100 ml?1·min?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1和0.80。MBF及rMBF随着心肌缺血程度加重而降低,但中、重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811和0.696)。当鉴别梗死及存活心肌时,rMBF的AUC最大为0.896,最佳截断值为69.1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和0.92。CCC良好组MBF、MBV、FE及EEV明显高于不良组( P均<0.05),但与Rentrop分级间无明显相关性(| r|均<0.3)。 结论:动态CT-MPI定量参数对CTO患者心肌灌注功能及CCC状态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但与CCC Rentrop分级之间相关性较差,其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的建立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建立影响的调节机制.方法 87例经冠脉造影确诊至少1支血管为CTO的冠心病患者,根据Cohen-Rentrop分级标准将侧支循环建立水平分为2组,0~1级为侧支循环水平低患者42例,2~3级为侧支循环水平高患者45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别比较胰岛素抵抗(IR)水平.应用数学模型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IR指数(HOMA-IR).22例患者介入术中获得侧支循环及外周血标本,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比较侧支循环与外周血代谢物差异.结果 两组在NT-proBNP(P<0.05)和LVEF(P<0.01)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非糖尿病CTO患者中,侧支循环水平0~1级组胰岛素抵抗水平高于2~3级组(P<0.01).CTO伴糖尿病与CTO非糖尿病患者相比,侧支循环及外周血中存在明显差异性代谢物,在侧支循环中,上调代谢物63种,下调48种;外周血中,上调代谢物23种,下调14种.侧支循环中差异性代谢物显著相关的富集通路为芳香化合物降解,脂肪酸生物合成,类固醇降解通路;在外周血中差异代谢物富集通路为戊糖磷酸代谢,细菌趋化性,己内酰胺降解,甘油磷脂代谢,赖氨酸降解通路.结论 CTO非糖尿病患者中侧支循环建立水平较低者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芳香化合物的降解,脂肪酸生物合成,类固醇降解通路与侧支循环形成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残余脂蛋白胆固醇与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侧支循坏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索残余脂蛋白胆固醇(remnant-like particle cholesterol,RLP-c)与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患者侧支循环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主要回顾性纳入549例CTO患者,依据rentrop分级系统将纳入人群分为两组,即侧支循环充分组(rentrop 2-3级)412例与侧支循环不充分组(rentrop 0-1级)137例.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RLP-c与侧支循环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49例CTO患者,其中侧支循环不充分组137例.与侧支循环充分组相比,侧支循环不充分组RLP-c浓度较高[0.7(0.4,1.0)vs.0.5(0.4,0.7),P<0.001].不仅在单因素回归分析中,RLP-c与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紧密相关(OR=4.658,95%CI:2.731~7.945,P<0.001),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影响后,RLP-c仍是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4.944,95%CI:2.828~8.645,P<0.001).进一步依据3分位数将RLP-c调整成分类变量后,上述关系仍成立.最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一步证实RLP-c可有效预测侧支循环形不充分的发生(曲线下面积0.664,95%CI:0.613~0.716,P<0.001).结论:独立于传统血脂参数,RLP-c与CTO患者侧支循环形不充分独立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定量CT-MPI检查在冠状动脉CTO病人心肌灌注及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探讨定量 CT-心肌灌注成像(MPI)检查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CTO)病人心肌灌注及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19年 1月—2021年 6月我院收治的进行定量 CT-MPI检查的冠状动脉 CTO病人 42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者均行定量CT-MPI检查,根据有无灌注异常和缺血程度分组,记录一般资料和CT-MPI定量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定量 CT-MPI检查用于冠状动脉 CTO心肌灌注异常及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采用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 CT-MPI定量指标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Rentrop分级间的相关性.结果: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的心肌血流量、心肌血流量比值、心肌血容量、流量提取乘积、灌注毛细血管血容量及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均低于非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P<0.05);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的开始时间和达峰时间均高于非灌注异常组心肌节段(P<0.05).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心肌血流量用于冠状动脉 CTO 心肌灌注异常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其他指标,最佳截断值为 73.56 mL/(100 mL·min),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75%和 87%.不同缺血程度分组心肌节段的心肌血流量和心肌血流量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心肌缺血程度加重,病人上述指标水平显著下降(r =-0.420,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心肌血流量和心肌血流量比值均可用于冠状动脉 CTO心肌梗死诊断,其中心肌血流量比值诊断效能 AUC高于心肌血流量.侧支循环良好组心肌血流量、心肌血容量、流量提取乘积均显著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0.05).心肌血流量、心肌血容量、流量提取乘积及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均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Rentrop分级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量 CT-MPI检查用于冠状动脉 CTO病人心肌灌注异常及心肌梗死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能,但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情况无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和激活素A表达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探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激活素A表达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到2023年4月期间住院治疗的8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造影检查冠状动脉为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Rentrop分级分为侧支循环形成的不良组(n=34)、良好组(n=46).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NRF2与激活素A表达水平,Gensisi评分与患者血清NRF2、激活素A表达水平的关系用Spearman法分析,ROC曲线分析血清NRF2、激活素A水平对患者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不良组血清NRF2、激活素A表达水平及Gensini评分均显著高于良好组[(2.28±0.42)ng/ml比(1.46±0.37)ng/ml、(583.67±61.25)pg/ml比(472.12±54.26)pg/ml、(45.36±5.81)分比(28.49±4.33)分,t=9.251、8.605、14.889,P<0.05]);患者血清NRF2、激活素A表达水平与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性(均P<0.05);血清NRF2、激活素A联合预测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 0.974,优于血清NRF2、激活素A各自单独诊断(Z二者联合-NRF2=2.345、Z二者联合-激活素A=2.639,P=0.019、P=0.008).结论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NRF2、激活素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两者联合对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血浆内皮素-1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国药东风公司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TO病变患者158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2例,女性56例.按Rentrop分级标准对患者的侧支血管情况进行分级,Rentrop 0~Ⅰ级视为CCC形成不良(n=73),而Rentrop Ⅱ~Ⅲ级视为CCC形成良好(n=85).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高敏C反应蛋白(hs-CRR)、白细胞计数(WBC)、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ET-1水平.结果 CCC形成不良组的糖尿病比例、WBC、hs-CRR和多支病变比例高于CCC形成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CCC形成良好组的LVEF和右冠状动脉闭塞比例明显高于CCC形成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CC形成不良组和形成良好组的血浆ET-1水平分别为(81.2±10.1)pg/ml和(67.5±9.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ntrop 0级和Ⅰ级患者的血浆ET-1水平均高于Rentrop Ⅱ级和Ⅲ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浆ET-1水平升高是CCC形成良好的危险因素(OR=2.24,95%CI:1.35~3.72;P<0.01).其他影响CCC形成的因素包括糖尿病、hs-CRP和右冠状动脉闭塞等.ET-1预测CCC形成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0.72~0.88,P<0.01);最佳截点75.3 pg/ml,预测CCC形成不良的敏感性为69.0%,特异性为79.0%.结论 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中,血浆内皮素-1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密切相关,且高水平的ET-1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冠心病患者血浆Jagged1蛋白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Jagged1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入选我院左前降支、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中至少有一支血管直径狭窄≥95% 的冠心病患者89例(冠心病组)和造影结果无明显异常的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根据Rentrop分级评分将冠心病组患者再分成侧支循环良好亚组(Rentrop分级≥2级,n=42)与侧支循环不良亚组(Rentrop分级≤1级,n=47).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入选患者血浆中Jagged1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血浆Jagged1蛋白[(38.74±10.60)ng/L vs(23.04±8.97)ng/L]及VEGF[(113.98±30.80)pg/L vs(72.73±14.55)pg/L]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1).侧支循环良好亚组与侧支循环不良亚组比血浆Jagged1蛋白[(46.77±8.49)ng/L vs(31.56±6.26)ng/L]及VEGF[(128.10±20.24)pg/L vs(92.43±21.09)pg/L]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1).冠心病患者血浆Jagged1蛋白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r=0.730,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Jagged1蛋白(OR=1.318,P=0.000)和VEGF(OR=1.043,P=0.043)是影响CCC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侧支循环良好亚组血浆Jagged1蛋白水平较侧支循环不良亚组明显升高,表明Jagged1蛋白在CCC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这为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血浆miRNA-195表达及其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血浆miRNA-195表达及其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期间190例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Rentrop分级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90例)与侧支循环良好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miRNA-195和VEGF水平,分析所有入选者血浆miRNA-195和VEGF水平的相关性以及血浆miRNA-195和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1)侧支循环良好组的血浆miRNA-195和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冠心病患者血浆miRNA-195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性(r=0.628,P=0.022);(3)冠心病患者血浆miRNA-195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性(r=0.765,P=0.013).结论 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的形成过程中,miRNA-195可能是通过调控VEGF参与了新生血管的生成,可以尝试将其作为预测侧支循环形成的生物标记物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枝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入选经造影确定主要冠状动脉至少1支存在CTO病变的患者112例,根据Rentrop评分标准对患者的CCC情况进行分级,分为CCC形成不良组(RentropO~l级,n=51)和CCC形成良好组(Rentrop 2~3级,n=61).根据患者的血常规结果计算NLR值.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CC形成的因素,并绘制NLR预测CCC形成的ROC曲线.结果:CCC形成不良组和良好组患者的NLR分别为4.24±1.73和2.31±0.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CCC形成不良组的糖尿病比例、白细胞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CCC形成良好组,而其左心室射血分数、右冠CTO病变比例低于CCC形成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CCC形成的独立因素包括NLR(OR:2.57,95% CI:1.50~4.40;P<0.01)、高敏C反应蛋白(OR:1.46,95% CI:1.14~1.87;P<0.01)和右冠CTO病变(OR:0.27,95% CI:0.08~0.87;P<0.01).经ROC曲线获得的NLR预测CCC形成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3;最佳截点3.29预测CCC形成不良的敏感性为68.63%,特异性为88.53%.结论:在CTO患者中,NLR和CCC形成相关,且高NLR水平是CCC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存活心肌与侧枝循环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侧支循环与PE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检测存活心肌之间关系.方法 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80例CTO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周内行SPECT心肌血流灌注及PET心肌代谢显像.采用Rentrop分级方法将侧支循环分为无或较差、中度及良好3个等级.心肌活性根据灌注/代谢图像半定量分析结果来判定.采用秩和检验分析侧枝循环等级与存活心肌的关系.结果 CTO支配心肌区域血流灌注受损及存活心肌程度均与侧枝循环等级无关.心肌活性常存在于运动功能轻到中度受损区域,运动严重受损、无运动及反向运动区域比率逐渐降低.CTO侧枝循环的存在判断存活心肌敏感性高(92%)而特异性差(20%).结论 CTO侧支循环等级不能很好预测存活心肌存在及程度,进一步行PET心肌代谢显像探测存活心肌,可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医师再血管化治疗并预测患者心功能改善及预后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