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病毒感染出院(舱)后复阳人员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描述并探索复阳人员特征及规律,为复阳人员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6月由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和苏州金阊方舱医院诊断的新冠肺炎住院患者中出院(舱)后复阳的88例患者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包括一般资料、疫苗注射情况、首阳住院天数、出院后首次复阳间隔天数、复阳次数、核酸阳性Ct值。结果:88例复阳人员均为无症状感染者,其中男性35例(39.8%),女性53例(60.2%),年龄范围在3~76岁之间,32人出现过1次复阳(36.36%)、28人出现过2次复阳(31.82%)、13人出现过3次复阳(14.77%);首次阳性时核酸检测Ct值较首次复阳时数值减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1);新冠患者出院后至首次复阳时间间隔最长为28 d,复阳持续时间最长为3个月,患者出院后三个月内发生复阳频次平均为2次。 结论:复阳人员首次复阳核酸检测Ct值高于首次确诊阳性Ct值。未发现年龄、基础疾病、新冠疫苗接种剂次差异与复阳次数的相关性;未发现复阳人员具有传染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骨科患者手术器械消毒灭菌与管理的流程与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在世界多地暴发。虽然疫情在我国得到控制,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步深入,部分COVID-19患者治愈后"复阳",特别是近1个月以来,境外输入病例逐渐增多,因此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医疗机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面临巨大压力。基于2016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2012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等相关标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制定本科室"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复用器械处理流程、2019-nCoV感染器械回收流程、2019-nCoV感染器械转运车处理流程"等应急预案。为疫情防控期间消毒供应中心(CSSD)各项防控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根治术后pT1-2N1期乳腺癌的局部区域复发部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改良根治术后pT 1-2N 1期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区域复发(LRR)部位及放疗对复发的影响。 方法:收集中国12家医院符合条件的5442例乳腺癌患者资料,分析放疗和未放疗患者的LRR部位及不同部位放疗对复发的影响。采用 Kaplan- Meier法计算LRR率并 log- rank法检验。 结果:全组中位随访63.8个月,395例患者出现LRR。无论辅助放疗与否和不同分子分型,胸壁和锁骨上区均为最常见的LRR部位。全组胸壁照射和未照射患者的5年胸壁复发率分别为2.5%和3.8%( P=0.003);锁骨上区照射和未照射患者的5年锁骨上淋巴结复发率分别为1.3%和4.1%( P<0.001);腋窝照射和未照射患者的5年无腋窝复发率分别为0.8%和1.5%( HR=0.31,95% CI为0.04~2.23, P=0.219);内乳照射和未照射患者的5年无内乳复发率分别为0.8%和1.5%( HR=0.45,95% CI为0.11~1.90, P=0.268)。 结论:改良根治术后pT 1-2N 1期乳腺癌患者的主要LRR部位是胸壁和锁骨上区,不受辅助放疗与否和分子分型的影响。胸壁和锁骨上区放疗显著降低相应部位的复发风险,而腋窝和内乳放疗未降低相应部位的复发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复阳的Ct值跟踪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核酸检测结果进行跟踪分析,为新冠病毒感染复阳人群的核酸检测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9月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医学检验实验室检测的96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多次核酸检测结果,总结和分析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的时间和循环数阈值(Ct值)。结果:96例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初筛阳性后间隔至少12 d重新采样进行核酸检测,其中有54例感染者(占56.25%)再次核酸检测过程中新冠病毒基因组中核壳蛋白(N)基因和(或)开放读码框1ab基因(ORF 1ab)Ct值<35,另外42例(占43.75%)N基因和(或)ORF 1ab基因Ct值≥35;再次核酸检测阳性的N基因Ct值为25.08~39.98,ORF 1ab基因Ct值为23.16~39.56;有90例(93.75%)感染者再次核酸检测阳性的N基因和(或)ORF 1ab基因Ct值较初筛阳性结果升高。1例感染者在初筛阳性后间隔178 d仍可检测出双靶标阳性(N基因Ct值为38.60,ORF 1ab基因Ct值为38.11)。结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可持续或反复多次核酸检测阳性,且复阳Ct值<35者较多,但其是否具有传染性还需结合流行病学、变异株类型、是否携带活病毒、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综合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肛拭子阳性在COVID-19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肛拭子阳性患者临床特征及其价值。方法:选取104例COVID-19确诊患者,在入院时采集咽拭子、痰液、血液和肛拭子检测2019-nCoV核酸;依据不同标本核酸阴阳性分组比较临床特征和血液学指标;选取15例肛拭子核酸阳性患者追踪分析其不同标本核酸转阴时间。结果:与肛拭子阴性患者相比,阳性患者具有较低的淋巴细胞(LYM)和较高的乳酸脱氢酶(LDH)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且重症比例更高。咽拭子阳性患者HsCRP、IL-6和重症比例亦显著高于阴性患者。痰液阴阳性患者间血液学指标和重症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液阳性比例仅为1.92%,但均为重症患者;痰液阳性率最高为46.15%。咽拭子和肛拭子均阳性患者LYM显著下降,而HsCRP、IL-6和危重比例均显著增高。追踪结果显示肛拭子和痰液转阴时间较长,警惕痰液复阳现象。结论:肛拭子阳性患者具有更低的LYM和更高的炎症水平及重症比例,提示其可能成为预测重症发生的因素。且转阴时间长于咽拭子,联合咽拭子和肛拭子检测有助于预测重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检核酸阳性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分布及传染性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针对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排毒持久性以及复检核酸阳性者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复检阳性者的特征与传染性,为完善病例管理与预防新冠病毒传播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现有研究结果显示,新冠病毒复检阳性率范围在2.4%~19.8%之间,复检阳性时间中位数为出院后4~15 d。复检阳性后新冠病毒特异性IgM、IgG和IgA抗体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1.11%~86.08%、52.00%~100.00%、61.54%~100.00%;总抗体和中和抗体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98.72%和88.46%。复检阳性后病毒载量低于初次感染时的病毒载量。目前,全球至少报告了3 380例复检阳性者,有3例复检阳性者(1例免疫缺陷病例和2例肺部影像学异常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具有传染性的活病毒,有1例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无症状感染者引起密切接触者感染。复检阳性者具有传染性的风险总体很低,极个别复检阳性者不排除引起续发传播的可能。对于复检阳性者的管理时间和管理方式,可基于病原检测结果对个体传播风险评估后进行确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核酸复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影响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核酸复阳的危险因素,并初步建立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21年10月21日至2021年12月5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45例COVID-19患者临床数据,根据出院后14 d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复查是否阳性分为复阳组( n=9)和持续阴性组( n=36),将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COVID-19患者复阳的可能危险因素;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预测价值。 结果:两组间病程、阴转时间(SARS-CoV-2核酸ORF或N单基因首次阴性日期至出院日期的间隔天数)、IgM、CRP、SAA、LYMP%、WBC、N-Ct(鼻咽拭子核酸RT-PCR的Ct值)、联合治疗方式、肺部病变时间(胸部CT提示病毒性肺炎的日期与提示病变吸收日期的间隔天数)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 OR = 0.801,95% CI:0.660~0.973)、联合治疗方式( OR = 0.346,95% CI:0.124~0.965)、肺部病变时间( OR =0.787,95% CI:0.641~0.965)为COVID-19患者复阳的独立预测因素。创建预测模型:logit(P)= 7.053-0.222×病程-1.361×联合治疗-0.240×肺部病变好转时间。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2,95% CI [0.759,0.985]。此ROC曲线的约登指数为0.584,灵敏度为0.788,特异度为0.806。 结论:病程、联合治疗方式、肺部病变时间为预测COVID-19患者复阳的独立因素,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对COVID-19患者复阳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合并基础疾病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合并基础疾病的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BA.2.2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2日至6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76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且合并基础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等。按合并疾病种类分为血液肿瘤组、非血液肿瘤组,非血液肿瘤组患儿包括心肺疾病组、神经系统疾病组、先天性畸形组,分析不同种类基础疾病患儿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76例合并基础疾病儿童中,初诊发热者61例、无症状者15例,合并血液肿瘤疾病、心肺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先天性畸形患儿分别为26例、22例、20例、8例;4种基础疾病患儿发热时间3~7 d,合并咳嗽、鼻塞、流涕、呕吐、腹泻等表现较少,肺部影像学表现轻,无一例重症肺炎发生,各疾病组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 P>0.05)。血液肿瘤组患儿更易发生单脏器或多脏器功能不全,C-反应蛋白水平较非血液肿瘤组升高,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较非血液肿瘤组降低,病毒转阴时间、发热持续时间高于非血液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血液肿瘤组患儿中,2周内进行化疗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的患儿血象、炎症指标较非化疗组更差,发热持续时间、病毒转阴时间更长( P<0.05),其中3例血液肿瘤患儿病毒转阴后,在进行化疗及手术治疗后出现复阳。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BA.2.2对合并心肺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先天性畸形患儿未造成严重影响,但可导致血液肿瘤患儿发热持续时间及病毒转阴时间延长,其中化疗后患儿较未化疗患儿所受影响更大,这对血液肿瘤患儿疫情防控策略制定及化疗时机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细胞外囊泡/外泌体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中的潜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全球都在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细胞外囊泡(EV)/外泌体是细胞间通讯的有效载体,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源EV/外泌体是对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无细胞治疗的替代选择;此外,EV在COVID-19相关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复发复阳、深静脉血栓、心肌毒性、液体活检以及生物治疗的研究,都将为COVID-19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将对EV/外泌体在COVID-19诊治中的潜在价值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Neoseq模式在新生儿脂肪酸氧化代谢类疾病筛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Neoseq模式在新生儿脂肪酸氧化代谢类疾病(fatty acid oxidation disorders,FAOD)筛查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常州地区2015年4月至2021年4月出生的163 500例活产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2种模式进行FAOD筛查与诊断。(1)传统模式:所有新生儿足跟采血进行串联质谱(tandem mass spectrum,TMS)筛查,初筛阳性者召回复查,并进行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基因包检测及其他鉴别诊断。(2)Neoseq模式:对传统模式确诊病例(真阳性组)、TMS初筛结果阴性样本(初筛阴性组)以及TMS初筛假阳性样本(初筛假阳性组)进行Neoseq检测分析。比较分析2种模式对FAOD的检出率、额外发现、报告周期等参数。对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FAOD的筛查和诊断情况:基于传统模式筛查诊断18例FAOD确诊病例,本地区FAOD发病率为1/9 083。TMS初筛阳性率为0.55%(907/163 500),复查阳性率为0.04%(73/163 500),阳性预测值为2.0%(18/907),阳性召回样本中98%(889/907)为假阳性。(2)Neoseq筛查效果:①18例确诊病例中的16例检测到致病基因突变,2种筛查模式的突变位点符合率为16/18。2例确诊病例Neoseq未检出,包括1例β-酮硫解酶缺乏检出1个致病性突变位点,1例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未检出致病性突变。②在57例TMS初筛假阳性样本中,Neoseq均未发现致病基因突变。③100例TMS初筛阴性样本中,Neoseq额外检出1例 DUOX2杂合突变,1例 MTTL1半合子突变。④18例样本采用传统模式的中位报告周期为43.5 d(28.0~104.0 d),而采用Neoseq模式则为12.0 d(10.0~15.0 d)。 结论:Neoseq对于FAOD的检出率较高。Neoseq同步TMS筛查,可降低FAOD生化筛查的假阳性率;可在较短时间明确遗传学病因,缩短疾病诊断周期;同时可拓展生化筛查以外的病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