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命鹅膏致版纳微型猪肝衰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致命鹅膏致版纳微型猪肝衰竭的特点。方法:于2020年9至10月,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致命鹅膏水溶液毒素含量,以2.0 mg/kg致命鹅膏水溶液(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经口灌胃版纳微型猪,染毒后观察各时间点的中毒症状、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肝脏、心脏和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版纳微型猪于染毒76 h内全部死亡,且在6~36 h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和腹泻等表现;生化指标中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乳酸脱氢酶、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血尿素氮、肌酐于染毒后52 h明显升高,与0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肝脏及心脏肉眼及镜下观察出血明显,肝细胞出现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 结论:大剂量致命鹅膏可致版纳微型猪急性肝衰竭,符合急性肝衰竭的病理生理特点,为进一步研究致命鹅膏致肝衰竭的中毒机制及解毒药物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致命鹅膏中毒三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含鹅膏肽类毒素致命鹅膏中毒可导致患者肝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死亡,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鹅膏肽类毒素有助于早期临床确诊。本文三例患者经ELISA鉴定为含α-鹅膏毒肽的致命鹅膏中毒,中毒患者以消化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后期出现肝功能损害,1例患者放弃治疗后死亡,予以吸附毒素、导泻、补液促进毒物代谢、保肝等支持治疗后,2例患者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江苏省32例基于毒物检测确诊毒蕈中毒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毒物检测技术在毒蕈中毒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江苏省确诊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本研究是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共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7月入组参与队列研究的江苏省内10家医院行毒物检测鉴定的32例毒蕈中毒患者的毒检结果、暴露信息及临床特征,分析毒检阳性即检出毒素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毒检采样情况与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2例进行毒检鉴定的临床诊断毒蕈中毒或可疑中毒患者.收集32例血液样本、31例尿液样本、22例蘑菇样本及1例呕吐物样本.其中蘑菇样本的毒素检测阳性结果18例,占比59.38%,检出α-鹅膏毒肽等8类毒素;1例呕吐物样本检出烟碱;所有患者血液、尿液样本中均未检出常见毒素.结论 通过毒物检测鉴定常见毒蕈毒素种类,能够辅助毒蕈中毒诊断,有助于更迅速、精准的明确蘑菇分型及其所含毒素类别,便于指导临床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梅州市一起致命鹅膏中毒事件的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调查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发生的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为毒蘑菇中毒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中毒原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可疑毒蘑菇样品进行鉴定,同时测定毒蘑菇样品和患者血液与尿液中的毒素.结果 本次毒蘑菇中毒事件4人均出现中毒症状,经治疗均治愈出院.涉事蘑菇样品经鉴定为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剩余毒蘑菇汤、已煮毒蘑菇子实体、未煮毒蘑菇子实体残余组织和事发地采集的毒蘑菇中均检出α-鹅膏毒肽;患者血液和尿样样本中均未检出α-鹅膏毒肽.结论 本次事件是因误食致命鹅膏引起的中毒事件,当地村民食品安全防范意识薄弱,需加强对野生蘑菇知识的普及,建立毒蘑菇中毒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减少毒蘑菇中毒和死亡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毒蘑菇中鹅膏肽类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同时测定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detector 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UPLC-Q-TOF)定性定量检测毒蘑菇中鹅膏肽类毒素的分析方法.方法 样品加入甲醇后均质,超声离心提取,待测液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 1.8 μm色谱柱(2.1×50 mm)进行分离,以0.1%氨水溶液-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 0 min,2%B;0~0.5 min,2%B;0.5~6.0 min,95%B;6.0~7.0 min,95%B;7.0~8.0 min,2%B,流速0.3 mL/min,柱温40℃,进样量2.0 μL.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对毒蘑菇进行分离、鉴定鹅膏菌中的毒素成分.结果 毒蘑菇样品中1、2、3、5、6、7、8号样品均未检出鹅膏肽类毒素;4号样品共检出6种组分,经鉴定为已知的鹅膏肽类毒素,分别是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γ-鹅膏毒肽、二羟鬼笔毒肽、羧基二羟鬼笔毒肽和二羟鹅膏毒肽酰胺.进一步建立鹅膏肽类毒素快速定量方法,5种鹅膏肽类毒素在25~1 000μ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1 2~0.998 9,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9.5%~110.5%,相对标准偏差为3.80%~7.80%.其中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γ-鹅膏毒肽、二羟鬼笔毒肽、羧基二羟鬼笔毒肽的含量分别是(19.701±0.175)、(0.098±0.014)、(1.548±0.001)、(0.331±0.002)及(0.108± 0.060)mg/kg,二羟鹅膏毒肽酰胺与羧基二羟鬼笔毒肽相对含量为0.754 mg/kg.结论 该方法用于测定毒蘑菇中多种鹅膏肽类毒素,方法简单、快速、可靠,为进食毒蘑菇突发中毒患者的快速临床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血清和尿液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的UPLC-ESI-Q-TOF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血清和尿液中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二羟鬼笔毒肽、羧基二羟鬼笔毒肽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测定方法.方法 血清样品先用乙腈沉淀蛋白,再用含0.1% TFA的二氯甲烷提取,残渣用含2mmol/L乙酸铵的甲醇-水(30∶70)溶解;尿液样品直接过0.22μm微孔滤膜;样品溶液经HSS T3色谱柱分离后用Q-TOF MS进行测定.结果 毒素准分子离子准确质量数及其同位素特征、色谱峰保留时间可作为毒素定性鉴定的依据,血清和尿液样品的检出限分别为10 ng/ml和5ng/ml,定量限为20 ng/ml和10 ng/m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7.4%~ 95.6%和73.8%~103.8%,相对标准偏差在3.0%~18.0%和1.2% ~ 25.4%之间.应用该方法测定了大鼠染毒尿液中鹅膏肽类毒素.结论 本方法简便、准确、可靠,适用于中毒事件生物样品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的检测和确证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鼠血清和尿液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代谢特征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血清和尿液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测定方法,考察和分析4种鹅膏肽类毒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特征,为中毒样品的采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血清样品用乙腈+0.1%TFA二氯甲烷提取,残渣用流动相溶解;尿液样品则直接过0.22μm微孔滤膜;样品溶液经HSS T3色谱柱分离后用ESI-QTOF MS进行测定;选取SD健康大白鼠分别用4种鹅膏肽类毒素染毒,按需收集不同时间段的尿液和血液进行分析.结果 血清和尿液样品的检出限分别为10 ng/ml和5 ng/m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7.4%~95.6%和73.8%~103.8%,相对标准偏差在3.0%~18.0%和1.2%~25.4%.大鼠染毒尿液中均检出4种毒素,鹅膏毒肽的含量明显比鬼笔毒肽的含量高,大鼠染毒血清中仅14%检测到毒素的存在.结论 检测方法适用于中毒事件生物样品中4种鹅膏肽类毒素的检测和确证分析,采集中毒8 h内的尿液对检出鹅膏毒肽的几率最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鉴定α-鹅膏毒肽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检测和鉴定大鼠尿中α-鹅膏毒肽的主要代谢产物,探讨α-鹅膏毒肽在大鼠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方法 大鼠以0.5 mg/kg的剂量口饲α-鹅膏毒肽,分别采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尿液样品,尿液样品经简单处理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检测,利用碰撞能量梯度(MSE)、质量亏损过滤(MDF)和离子色谱峰提取等技术处理数据.结果 在大鼠尿中共检测到8种代谢产物,其中,Ⅰ相代谢产物5种,Ⅱ相代谢产物3种,同时鉴定了代谢产物的结构,推测α-鹅膏毒肽在大鼠体内可能的主要代谢途径有氧化、脱氢、脱羧、甲基化反应.尿中主要代谢产物为原形、氧化代谢产物、脱氢代谢产物、脱羧代谢产物、甲基化结合物,α-鹅膏毒肽原形是尿液中的主要代谢产物,明显高于所有代谢产物的含量.结论 本研究将为确定α-鹅膏毒肽在动物体内的残留标志物及应用于α-鹅膏毒肽中毒应急检测与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环孢素联合胆酸减轻鹅膏毒肽攻击人肝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环孢素(CsA)与胆酸减轻受α-鹅膏毒肽(α-AMA)攻击人肝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根据本课题前期研究确定的人肝细胞生存的最小α-AMA攻击质量浓度(1.4 g/L)将实验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损伤组、甘氨鹅脱氧胆酸组、CsA组、CsA联合胆酸组(CsA+牛磺胆酸、CsA+鹅脱氧胆酸、CsA+甘氨胆酸、CsA+甘氨鹅脱氧胆酸和CsA+牛磺鹅脱氧胆酸),每个组均设立3个时间点:攻击24 h、48 h和72 h,在攻击24h后采用CsA、甘氨鹅脱氧胆酸和CsA联合胆酸保护损伤肝细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使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进行活细胞计数,生化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损伤组肝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细胞进行性凋亡,MTT法吸光度值明显下降(0.345±0.021);AST、ALT活性逐渐升高,最高值在损伤72 h[分别为(98.4±6.7)U/L和(116.2±9.5) U/L].与损伤组比较,甘氨鹅脱氧胆酸组、CsA组和CsA联合胆酸组破碎细胞器明显减少,吸光度值增高,且CsA+鹅脱氧胆酸组在各时间点吸光度值最高(0.656 ±0.014) (P <0.05);同时AST、ALT升高不明显,CsA+鹅脱氧胆酸组在各时间点数值最低[(22.3±6.2) U/L和(20.2±5.4) U/L,P<0.05].结论 CsA与胆酸一样对α-AMA攻击人肝细胞有保护作用,作用机制是CsA作为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1 B1和OATP1 B3)的抑制剂抑制α-AMA的吸收.CsA+鹅脱氧胆酸的联合应用优于单一使用OATP的底物或抑制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剧毒裂皮鹅膏转录组测序与毒肽相关基因家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裂皮鹅膏(Amanita rimosa)是中国特有的剧毒蘑菇资源,其子实体含有多种鹅膏肽类毒素,常引起严重的中毒死亡事件.剧毒鹅膏菌的毒肽基因家族可编码多种毒环肽及丰富的未知功能肽类,目前裂皮鹅膏的毒肽基因家族尚未开展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以裂皮鹅膏新鲜子实体为材料提取RNA,构建cDNA文库.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Trinity软件组装拼接,首次获得了裂皮鹅膏的转录组数据,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9 598条Unigenes,通过Nr、KEGG、SwissPort及KOG数据库比对获得Unigene的功能注释.基于转录组序列和PCR验证获取了裂皮鹅膏的毒肽及相关肽类不同编码基因24条,分别编码α-amanitin、β-amanitin和Phallacidin等3种毒肽,以及编码21种未知功能肽类,其中16种为首次预测的新肽类.并对裂皮鹅膏毒肽基因家族编码的前体肽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明确了其系统发育位置.研究结果表明裂皮鹅膏具有丰富的毒肽及相关肽类的编码基因,为鹅膏肽类毒素的基因表达和新肽类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