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胆囊穿刺引流成功救治致命鹅膏中毒所致肝衰竭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致命鹅膏中毒引起的肝衰竭致死率高,国内无有效解毒药物。本中心依据鹅膏毒肽中毒机制,经胆囊穿刺引流,以中断毒素的肠肝循环为关键的综合治疗方法,成功救治患者1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开腹胆囊造瘘引流成功救治致命鹅膏中毒致肝衰竭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致命鹅膏中毒引起的肝衰竭致死率高,国内尚无有效解毒药物。2020年7月30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及肝病科收治1例67岁女性致命鹅膏中毒致肝衰竭患者。患者因"进食鹅膏蕈350~400 g后腹痛、呕吐、腹泻2 d伴乏力1 d"于急诊科就诊。查体无异常;实验室指标显示丙氨酸转氨酶(ALT)4 798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0 030 U/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57.5 s,凝血酶原时间(PT)72.1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8.66,凝血酶原活动度(PA)10%。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诊断为鹅膏毒肽类蕈中毒、急性肝衰竭。依据鹅膏毒肽中毒机制为肠肝循环,拟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及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术引流胆汁排出毒素,以中断毒素的肠肝循环,但尝试两种方法后均失败,故行开腹胆囊造瘘术。由于患者凝血功能极差,故先给予人工肝血浆置换,改善凝血功能后再行开腹胆囊造瘘术,最终成功引流出胆汁。经过综合内科治疗19 d后患者痊愈出院,随访1年未发现后遗症。对于该类患者需早期识别病情,针对毒素的特点及毒理机制尽早阻断毒素的肠肝循环,可能是抢救含鹅膏毒肽类蕈中毒致肝衰竭患者的关键,同时需结合积极补液、血液净化等综合治疗进一步提高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致命鹅膏致版纳微型猪肝衰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致命鹅膏致版纳微型猪肝衰竭的特点。方法:于2020年9至10月,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致命鹅膏水溶液毒素含量,以2.0 mg/kg致命鹅膏水溶液(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经口灌胃版纳微型猪,染毒后观察各时间点的中毒症状、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肝脏、心脏和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版纳微型猪于染毒76 h内全部死亡,且在6~36 h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和腹泻等表现;生化指标中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乳酸脱氢酶、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血尿素氮、肌酐于染毒后52 h明显升高,与0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肝脏及心脏肉眼及镜下观察出血明显,肝细胞出现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 结论:大剂量致命鹅膏可致版纳微型猪急性肝衰竭,符合急性肝衰竭的病理生理特点,为进一步研究致命鹅膏致肝衰竭的中毒机制及解毒药物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致命鹅膏中毒三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含鹅膏肽类毒素致命鹅膏中毒可导致患者肝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死亡,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鹅膏肽类毒素有助于早期临床确诊。本文三例患者经ELISA鉴定为含α-鹅膏毒肽的致命鹅膏中毒,中毒患者以消化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后期出现肝功能损害,1例患者放弃治疗后死亡,予以吸附毒素、导泻、补液促进毒物代谢、保肝等支持治疗后,2例患者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梅州市一起致命鹅膏中毒事件的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调查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发生的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为毒蘑菇中毒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中毒原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可疑毒蘑菇样品进行鉴定,同时测定毒蘑菇样品和患者血液与尿液中的毒素.结果 本次毒蘑菇中毒事件4人均出现中毒症状,经治疗均治愈出院.涉事蘑菇样品经鉴定为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剩余毒蘑菇汤、已煮毒蘑菇子实体、未煮毒蘑菇子实体残余组织和事发地采集的毒蘑菇中均检出α-鹅膏毒肽;患者血液和尿样样本中均未检出α-鹅膏毒肽.结论 本次事件是因误食致命鹅膏引起的中毒事件,当地村民食品安全防范意识薄弱,需加强对野生蘑菇知识的普及,建立毒蘑菇中毒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减少毒蘑菇中毒和死亡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致命鹅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致命鹅膏最早发现于我国广东,是我国蘑菇中毒事件中最常见的剧毒蘑菇之一,因含有鹅膏肽类毒素,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型中毒,引起相关食物中毒事件已有73起.本研究系统分析了致命鹅膏的生物学特征、毒素检测、毒素基因组学、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及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历程和最新进展,以期为该种剧毒蘑菇中毒的有效防控和精准救治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急性鹅膏菌中毒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世界范围内,每年都有食用蘑菇后中毒的事件发生,人们食用这些蘑菇的原因可能是猎奇或是形态辨别失误[1].其中,鹅膏菌属引起的中毒案例最多,病情也较为危急.在欧洲与北美洲,90%以上的蘑菇中毒死亡案例由食用含有鹅膏毒肽的蘑菇引起,常见的有绿盖鹅膏、鳞柄白鹅膏及致命白毒伞[2].据美国毒物控制中心协会统计,每年有40~50例的鹅膏毒肽暴露事件[3].中国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导致死亡的首位原因为误食毒蘑菇中毒(56.5%),并呈现地域性、季节性、家庭聚集性发病的特点[4].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2004至2014年间,共发生576起毒蘑菇中毒事件,共计3701例患者与786个死亡案例[5].中国的毒蘑菇中毒死亡案例中,约有70%为鹅膏菌属引起,尤其在华南地区[5].中国鹅膏毒肽摄入主要来自于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6].以上几种鹅膏菌,皆为具有肝毒性的菌种,且具有形态欺骗性、毒性强的特点.因此,本文主要简述鹅膏菌属所含的主要毒素——鹅膏毒肽的中毒机制及我们在临床治疗与寻找预后指标方面的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华南常见毒鹅膏菌及其中毒事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根据文献报道和实际调查对华南地区的有毒鹅膏种类进行统计分析,确认了21种常见有毒鹅膏菌,包括急性肝脏损害型的剧毒鹅膏、急性肾脏损害型和神经精神型的毒鹅膏各7种.对2000-2019年20年间发生的有毒鹅膏中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显示,华南地区有毒鹅膏中毒事件共发生45起,163人中毒,60人死亡,病死率为36.8%;毒鹅膏的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3-9月,其中3月份最多.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引起的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和中毒死亡率均占中毒事件总数的70%左右,是华南毒蘑菇中毒的“头号杀手”.本研究对华南地区毒蘑菇中毒的科学精准防控、有效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以及降低中毒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云南楚雄致命鹅膏中环肽毒素的检测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采自云南楚雄双柏县的致命鹅膏在3个不同生长期中不同部位的6种环肽毒素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 表明,致命鹅膏含有α-,β-鹅膏毒肽、羧基三羟鬼笔毒肽和羧基二羟鬼笔毒肽,未检出v-鹅膏毒肽和二羟鬼笔毒肽.生长期毒素总量最高(9.3mg/g)、从成熟期(7.5mg/g)到衰老期(6.5mg/g)逐渐降低,但鬼笔毒肽的相对含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鹅膏毒肽与鬼笔毒肽比值从生长期、成熟期到衰老期分别为2.6、1.4和0.9.在3个不同发育阶段中,4种毒素含量从菌盖、菌柄到菌托逐渐降低,而鬼笔毒肽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加.α-鹅膏毒肽和β-鹅膏毒肽在生长期菌盖中含量最高,分别为7.4mg/g和3.1mg/g,而羧基三羟鬼笔毒肽和羧基二羟鬼笔毒肽在衰老期的菌盖中含量最高,分别为2.8mg/g和2.1mg/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致命鹅膏菌中毒尸检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5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鹅膏菌中毒的报道屡见不鲜,研究众多,但缺乏对致命鹅膏菌中毒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本文主要对1例致命鹅膏菌中毒死亡病例进行病理分析及相关文献回顾,帮助了解致命鹅膏菌中毒所致肝、肾、神经及其他器官损害的临床病理特征,为开展积极的临床诊疗提供相关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