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β-石竹烯通过上调海马胰岛素生长因子-1缓解小鼠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β-石竹烯通过调节海马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信号通路缓解小鼠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作用。方法:老年小鼠共60只,鼠龄20~22个月,体重28~34 g,将其分为4组( n=15):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外科手术组(O组)、外科手术+低剂量β-石竹烯组(O+B1组)和外科手术+高剂量β-石竹烯组(O+B2组)。Sham组仅行戊巴比妥钠麻醉,但不行外科手术操作;O组小鼠于戊巴比妥钠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O+B1和O+B2组于戊巴比妥钠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后即刻、24、48、72 h分别腹腔注射β-石竹烯100 mg/kg和200 mg/kg。术后第14~18天行水迷宫测试;术后第7天,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类受体(IGF1R)、白细胞介素(IL)-1β、磷酸化IGF1R(p-IGF1R)、活化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以评估组间差异。 结果:O组术后第16~18天逃离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2.8±0.2)次比(1.7±0.3)次, P<0.05)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38.5±5.4) s比(23.7±3.2) s, P<0.05]低于Sham组,海马IGF-1(0.298±0.037比0.179±0.008, P<0.05)和p-IGF1R(0.251±0.028比0.204±0.030, P<0.05)水平低于Sham组,Iba-1(0.290±0.026比0.449±0.045, P<0.05)和促炎因子IL-1β蛋白(0.331±0.043比0.514±0.083, P<0.05)表达水平高于Sham组;O+B1和O+B2组术后第16~18天逃离潜伏期低于O组,穿越平台次数[(1.7±0.3)次比(2.4±0.3)、(2.7±0.4)次, P<0.05]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23.7±3.2) s比(29.5±3.5)、(36.8±4.0) s, P<0.05]高于O组,海马IGF-1(0.179±0.008比0.288±0.029、0.289±0.014, P<0.05)和p-IGF1R(0.204±0.030比0.253±0.024、0.282±0.049, P<0.05)水平高于O组,Iba-1(0.449±0.045比0.322±0.063、0.312±0.036, P<0.05)和IL-1β(0.514±0.083比0.421±0.027、0.371±0.027, P<0.05)蛋白表达水平低于O组。 结论:β-石竹烯治疗可减轻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海马神经炎性反应,其作用机制和上调IGF-1信号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臭灵丹草指纹图谱建立及谱效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超快速气相电子鼻技术,建立15批臭灵丹草饮片的气味指纹图谱,结合谱效相关性分析,筛选与抗氧化活性相关的成分.方法:使用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建立15批臭灵丹草饮片的气味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AroChemBase数据库进行定性分析.以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评价臭灵丹草饮片挥发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结合多元统计分析评价谱效关系,筛选与抗氧化活性关联度较大的成分.结果:建立了 15批臭灵丹草饮片的气味指纹图谱,结合AroChemBase数据库标定了 14个共有峰,分别为异戊烷、乙叉降冰生烯、α-蒎烯、α-水芹烯、1,8-桉叶素、5-甲基-4-壬烯、柠檬烯、二溴氯丙烷、芳樟醇、甲基丁香酚、十一酸甲酯、β-石竹烯、醋酸十一酯、覆盆子酮.臭灵丹草饮片挥发油清除DPPH、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6.56~21.26 mg/mL、3.89~18.34 mg/mL,灰色关联度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柠檬烯、甲基丁香酚、覆盆子酮等与其抗氧化相关性较大.结论:臭灵丹草饮片超快速气相电子鼻气味指纹图谱结合谱效关系研究初步筛选了与抗氧化能力相关性较大的3个成分,可为臭灵丹草饮片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五种药用植物对西花蓟马成虫选择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验证药用植物及其挥发物成分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成虫选择行为干预的可行性,为农业害虫防治提供解决方案.[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西花蓟马成虫对3种蔬菜植物(番茄 Solanum lycopersicum、黄瓜 Cucumis sativus 和辣椒 Capsicum annuum)和 5 种药用植物(薄荷 Mentha piperita、紫苏 Perilla frutescens、荆芥 Nepeta cataria、益母草 Leonurus cardiaca 和藿香Ageratum conyzoides)的选择率;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鉴定5种药用植物叶片中共有挥发物成分;使用Y型嗅觉仪检测西花蓟马成虫对0.01,0.1,1,10和100 μL/mL β-石竹烯的选择率.[结果]在选择行为试验中,西花蓟马成虫对5种药用植物均表现出忌避行为,其中对紫苏和藿香的忌避行为较为显著(选择率分别为24.45%和24.53%).GC-MS鉴定出5种药用植物叶片中挥发物共有成分为β-石竹烯和2,2'-亚甲基双(6-叔丁基对甲酚).西花蓟马成虫对0.01 μL/mLβ-石竹烯无明显行为反应,对0.1~100 μL/mL β-石竹烯表现出明显的忌避行为,并且高浓度(10~100 μL/mL)β-石竹烯对西花蓟马成虫的驱避率可达到约85%.[结论]测试的5种药用植物对西花蓟马成虫表现出较为显著的驱避效果,该结果为了解西花蓟马对非寄主植物的选择性提供理论依据;β-石竹烯是5种药用植物叶片中的共有挥发物成分,可作为驱避剂或植物源农药用于西花蓟马的农业治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标多测法同时测定艾纳香药材中6种成分的含量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建立一标多测法同时测定艾纳香药材中β-蒎烯、樟脑、芳樟醇、β-石竹烯、α-石竹烯和龙脑6 种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PEG-20M(30 m×0.32 mm,1.0 μm)石英毛细管柱,升温程序:起始温度 60℃,维持 2 min,以 5℃·min-1 升至 140℃,维持 2 min,以2℃·min-1升至150℃.高纯氮气为载气(99.999%),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和进样口温度均设定为240℃.以龙脑为内参物,建立其与β-蒎烯、樟脑、芳樟醇、β-石竹烯和α-石竹烯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各待测组分的含量,并将测定结果与用内标法测定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β-蒎烯、樟脑、芳樟醇、β-石竹烯、α-石竹烯和龙脑分别在 2.01~80.4 μg·mL-1、6.03~241.2 μg·mL-1、2.00~80.0 μg·mL-1、6.06~242.4 μg·mL-1、4.04~161.6 μg·mL-1 和80.1~3 204 μg·mL-1 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方法平均回收率(n=9)分别为 98.4%(RSD=0.6%)、99.1%(RSD=1.2%)、98.9%(RSD=1.2%)、99.0%(RSD=1.3%),98.8%(RSD=1.5%)和 98.5%(RSD=1.1%),与常规内标法比较,一标多测法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用于艾纳香药材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艾草β-石竹烯合成酶AaCPS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与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对艾草Artemisia argyi β-石竹烯合成酶基因(β-caryophyllene synthase,AaCPS)进行全长克隆、亚细胞定位与表达模式分析,为艾草倍半萜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基因功能解析奠定基础.方法 基于艾草转录组数据筛选注释为CPS的基因,采用PCR方法克隆获得目的基因cDNA的全长,对其编码区进行生物信息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侵染烟草叶片的瞬时表达法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分析不同采收期(4月、5月、6月、7月)AaCPS基因表达模式,HS-SPME-GC-MS测定β-石竹烯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艾草中克隆得到的AaCPS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1647 bp,编码548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63 667 Da,等电点为5.40,含Terpene_synth和Terpene_synth_C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AaCPS蛋白与同科植物黄花蒿CPS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SDS-PAGE结果证实在75 000-120 000 Da出现目的蛋白条带(包含28 132 Da的标签蛋白),说明所获基因能够成功表达出蛋白;亚细胞定位显示其编码蛋白位于细胞质中;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AaCPS基因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在7月达到最高.HS-SPME-GC-MS结果显示β-石竹烯含量从4月逐渐升高,在6月达到最高,与4-6月AaCPS基因表达量趋势总体一致.结论 通过对AaCPS基因的克隆与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艾草倍半萜物质生物合成途径的功能鉴定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活血消痛酊挥发性成分的鉴定及含量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建立鉴定活血消痛酊中挥发性成分及测定其中 5 种指标性成分含量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方法 色谱柱为Agilent PEG20M毛细管柱(30 m×0.32 mm,0.25 μm),程序升温,进样口温度为 230℃,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速为 1.0 mL/min,分流比为 5∶1(V/V),进样量为 1 μL;采用电子轰击离子源(成分鉴定)或选择性离子监测模式(含量测定),质量扫描范围为m/z 40~500.结果 共鉴定出 37 种挥发性成分.3-蒈烯、桉油精、β-石竹烯、丁香酚、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200 2~40.04 μg/mL、0.202 6~40.52 μg/mL、0.299 2~59.84 μg/mL、0.601 0~120.20 μg/mL、0.302 2~60.44 μg/mL范围内与待测成分离子强度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0,n=7);检测限分别为 3.11,2.94,3.29,7.58,4.35 ng/mL,定量限分别为 10.31,9.75,10.90,25.03,14.49 n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结果的RSD均小于 5%(n=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 93.01%,91.90%,94.69%,93.42%,92.70%,RSD分别为 4.98%,5.53%,5.04%,4.29%,4.83%(n=9).20 批样品中,上述 5 种成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8,2.07,3.26,8.80,3.59 μg/mL.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活血消痛酊挥发性成分的鉴定及含量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体外共孵育法研究肠道菌群对苍术炒焦前后醇提物及增量成分苍术苷A的代谢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明确生、焦苍术醇提物在肠道菌群作用下成分的代谢差异,以及关键增量成分苍术苷A的代谢转化规律.方法 采用体外共孵育方法,将生苍术、焦苍术醇提物以及炒焦增量成分苍术苷A与小鼠肠道菌液共孵育,运用UHPLC-LTQ-Qrbitrap技术,分析生苍术、焦苍术醇提物共孵育后的转化情况,并对苍术苷A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分析.结果 生苍术、焦苍术醇提物与小鼠肠道菌群共孵育后原型成分苍术苷A、5-羟甲基糠醛、苍术素、白术内酰胺、2-(联苯基-4-基)乙醛、二乙酰苍术素醇、白术内酯Ⅱ、羟甲香豆素、乙酰苍术素醇、白术内酯Ⅰ、β-石竹烯、3β-乙酰氧基苍术酮、苍术酮13种成分峰面积均降低,其中,苍术素、二乙酰苍术素醇、羟甲香豆素、苍术酮4个成分在焦苍术中降低尤为明显;3β-乙酰氧基-白术内酯Ⅰ、β-香根草烯、白术内酯Ⅲ、愈创木烯、芹烷二烯酮5个成分峰面积在生、焦苍术醇提物与菌群共孵育后均增加,其中,3β-乙酰氧基-白术内酯Ⅰ、愈创木烯、芹烷二烯酮在焦苍术中增加尤为明显;苍术苷A经肠道菌群代谢转化产生了新成分,根据数据分析,推测出其中与其羟化、羰基化、乙酰化相关的4种代谢物.结论 肠道菌群对生苍术、焦苍术醇提物成分有转化作用,且对2种饮片成分代谢转化程度存在差异,大多成分在焦苍术中转化(或生成)率更高,这可能是焦苍术增强固肠止泻作用关键原因;苍术苷A的代谢产物鉴定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肠道菌群对成分影响的关键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低浓度吡虫啉削弱多异瓢虫对棉花植株挥发物的嗅觉识别功能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明确低浓度吡虫啉对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成虫嗅觉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多异瓢虫成虫在摄入低浓度(LC20和LC50)吡虫啉后对健康棉株和棉蚜Aphis gossypii成蚜为害棉株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并通过固相微萃取收集健康棉株和棉蚜成蚜为害棉株的挥发物,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鉴定挥发物成分;进而测试多异瓢虫成虫对棉株挥发物单一组分的选择行为.[结果]未摄入吡虫啉的多异瓢虫成虫对棉蚜成蚜为害的棉株具有显著的正趋性,但对健康棉株和清洁空气均无显著的趋向性;摄入低浓度吡虫啉的多异瓢虫成虫对棉蚜成蚜为害的棉株、健康棉株以及清洁空气均无显著的趋向性.对比健康棉株,从棉蚜成蚜为害棉株的挥发物中鉴定出8种挥发量显著增加的化合物,分别为月桂烯、柠檬烯、1-癸炔、3-蒈烯、(3E)-4,8-二甲基-1,3,7-壬三烯[(3E)-4,8-dimethyl-1,3,7-nonatriene,DMNT]、β-石竹烯、α-葎草烯、(3E,7E)-4,8,12 三甲基十三碳-1,3,7,11-四烯[(3E,7E)-4,8,12-trimethyltrideca-1,3,7,11-tetraene,TMTT].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多异瓢虫成虫对以上8种物质的嗅觉选择行为发现,未摄入吡虫啉的多异瓢虫成虫对TMTT具有显著的正趋性,对其他7种挥发性化合物无显著趋性,而摄入低浓度吡虫啉的多异瓢虫成虫对8种挥发性化合物均无显著正趋性.在行为选择测试中,低浓度吡虫啉处理后的多异瓢虫成虫对棉株挥发物及单一组分的未选择个体数量均显著多于对照组.[结论]研究结果证实低浓度吡虫啉削弱了多异瓢虫成虫对棉花植株挥发物的嗅觉识别功能,为新疆棉田多异瓢虫的保护利用及棉田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鹧鸪茶挥发性成分与其叶片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检测鹧鸪茶挥发性成分的组成与叶片形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4种不同叶形鹧鸪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结合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各组分的含量.结果 4种不同叶片形态鹧鸪茶共鉴定出78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60种萜烯类、4种醛类、9种醇类、4种烷类和一种呋喃类.结论 不同叶形鹧鸪茶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存在差异;其中,卵圆形叶中石竹烯、β-波旁烯等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其药理功能较好;研究结果为鹧鸪茶优良品质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绿花白千层精油化学成分及宫颈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 研究4种绿花白千层(Melaleuca viridiflora Sol.ex Gaertn)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治疗宫颈炎的活性.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鉴定其化学成分,通过阴道灌注酚类黏液建立大鼠宫颈炎模型,研究绿花白千层精油对宫颈炎的治疗作用.给药后1周监测外阴炎症、脏器、宫颈炎血清环氧合酶2(COX-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浆铜蓝蛋白(CP)水平,确定精油的功效.结果 对4种绿花白千层精油Yk-2、Yk-10、Yk-11、Yk-17进行了分析,发现分别含有34个、25个、28个和21个化合物,鉴定率均在90%以上.主要成分是桉油精、α-蒎烯、α-松油醇、β-蒎烯、γ-萜品烯、α-萜品醇、β-石竹烯和喇叭茶醇.研究发现,以高、中、低剂量给药的Yk-2精油栓剂均可降低模型大鼠的外阴炎症评分,与正常组相比,可改善宫颈炎指数和血清生化因子COX-2、SOD、MDA和CP水平.结论4种绿花白千层精油成分丰富,鉴别率高,Yk-2精油栓剂对大鼠宫颈和阴道组织炎症表现出良好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