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JC4对老龄大鼠术后神经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双受体激动剂DA-JC4对老龄大鼠术后神经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SD大鼠45只,雌雄不拘,21~23月龄,体重530~6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5):假手术组(S组)、外科手术组(O组)和DA-JC4组(G组)。O组和G组水合氯醛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G组分别于术毕即刻、术后24和48 h时腹腔注射DA-JC4 10 nmol/kg(溶于1 ml无菌生理盐水)。术后第3天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Bax、Bcl-2、活化的caspase-3、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IL-1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术后第14-18天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认知功能。 结果:与S组比较,O组术后第15-18天、G组术后第18天逃离潜伏期延长,O组和G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海马活化的caspase-3、Bax、LC3Ⅱ、HMGB1、IL-1β和TNF-α表达上调,Bcl-2、LC3Ⅱ和Beclin-1表达下调( P<0.05);与O组比较,G组术后第15-18天逃离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海马活化的caspase-3、Bax、HMGB1、IL-1β和TNF-α表达下调,Bcl-2、LC3Ⅱ和Beclin-1表达上调( P<0.05)。 结论:DA-JC4减轻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胰高糖素样肽-1与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互补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肠促胰素是由胃肠道产生的内分泌因子,包括胰高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其主要作用是增加葡萄糖刺激后的胰岛素分泌。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肠促胰素效应是减弱或消失的。单独应用GIP不能降低T2DM患者血糖,但其与GLP-1联合使用时,产生协同作用,通过对胰岛β细胞双重作用来增强胰岛素分泌,对大脑两种受体信号通路的激活产生更强烈的抑制食欲作用,同时GIP增强脂肪组织的脂质缓冲能力,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提高降糖、减重和降脂的疗效,且不良反应更少。该文回顾了GIP和GLP-1在治疗T2DM中的协同作用,尤其是GIP在调控脂质代谢方面复杂性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奥马珠单抗在儿童过敏性哮喘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奥马珠单抗是治疗哮喘的生物靶向药物,推荐用于血清IgE升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 2受体激动剂控制不佳的≥6岁儿童中重度过敏性哮喘。对于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等,奥马珠单抗有较好临床疗效,并且在季节性应用及IgE水平过高时,该药物的个体化应用亦受到临床关注。为规范儿童奥马珠单抗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哮喘协作组参考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达成了奥马珠单抗在儿童过敏性哮喘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供临床实践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轻度支气管哮喘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我国轻度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众多,疾病负担重,临床上存在诊断率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差和自我管理不够等问题。过度使用短效β 2受体激动剂(SABA)会增加哮喘急性发作和死亡的风险,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 2受体激动剂(LABA)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本文就轻度哮喘的临床诊疗现状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轻度哮喘的重视,积极采取规范化的诊治方案,降低疾病负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奥马珠单抗治疗过敏性哮喘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奥马珠单抗是全球哮喘领域第一个生物靶向治疗药物,于2017年8月在我国正式获批,2018年3月起正式在我国进入临床使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的数十位专家结合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就奥马珠单抗治疗过敏性哮喘的相关重要的临床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于2018年制定了奥马珠单抗治疗过敏性哮喘的第一版中国专家共识。迄今为止,已有逾3万例中国患者接受过奥马珠单抗的治疗。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近2年国内外新的循证医学、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的证据,在第一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做了更新,本共识主要内容包括:(1)抗IgE治疗的基本原理和循证证据;(2)奥马珠单抗适用对象的筛选标准及排除条件;(3)奥马珠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与各种疫苗(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的重点说明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的注意要点;(4)奥马珠单抗的疗程及安全性;(5)奥马珠单抗在特殊人群中的使用;(6)奥马珠单抗与其他生物靶向药物和变应原免疫治疗的联合临床应用。奥马珠单抗通过与IgE的Cε3区域特异性结合,降低游离IgE水平,下调FcεRⅠ受体表达,可减少哮喘急性发作、降低急诊及住院率,改善症状及生活质量、减少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奥马珠单抗的适用患者为确诊为中重度过敏性哮喘,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 2受体激动剂(LABA)标准治疗控制不佳,且排除对奥马珠单药物成分过敏的患者。奥马珠单抗需根据注射剂量表确定剂量后进行皮下注射,应在具备留观条件和抢救过敏性休克相关医疗设施的医疗机构,由护士或医生进行注射,注射完成后应密切观察是否发生过敏反应。奥马珠单抗治疗应至少使用16周以判断其有效性,根据总体哮喘控制效果判断是否继续应用奥马珠单抗,并需每3个月随访评估病情变化及调整剂量。常见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基于最新国内外证据,本版共识重点更新了有关疗程、给药方式以及特殊人群使用等部分,以期更好指导奥马珠单抗的临床使用。奥马珠单抗在我国的使用仍需长期的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增加,本共识将不断完善和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亚急性咳嗽患者气道敏感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亚急性咳嗽患者在感染急性期主要症状及感染恢复期临床特征、气道反应性等方面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双向性队列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法,选取2022年11月30日至2023年1月30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就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亚急性咳嗽患者389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感染急性期病例资料,对资料完整患者,按照患者既往是否有呼吸道敏感症状,将患者分为敏感组103例和非敏感组286例。对比2组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等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及血清总IgE水平,并对咳嗽合并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患者给予长效β受体激动剂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随访对比2组症状缓解率、缓解时间。结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1个月,2组患者在支气管激发试验等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嗜酸粒细胞计数、IgE检测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咳嗽合并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患者在长效β受体激动剂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敏感组症状缓解率(60.00%,27/45)低于非敏感组(89.68%,139/155),缓解时间[35.00(20.00,60.00) d]高于非敏感组[10.00(7.00,13.75)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患者气道反应性增高与既往气道高敏感性无关;大多数患者在药物干预后3个月内临床症状恢复正常,但对气道高敏感患者需要更长时间的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探究骨化三醇联合钙受体激动剂治疗慢性肾衰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 β2-MG、FGF-23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chronic renal failure-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CRF-SHPT)患者给予骨化三醇联合钙受体激动剂治疗的有效性及对其血清 β2-微球蛋白( β2-microglobulin, β2-MG)、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3,FGF-23)水平的影响。 方法:纳入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市中医院肾内科收治的86例CRF-SHP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骨化三醇治疗)和联治组(43例,骨化三醇+钙受体激动剂治疗),评估治疗效果,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血磷(P 3-)、血钙(Ca 2+)、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 β2-MG、FGF-23及肾功能、血脂指标水平,统计给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 2检验。 结果:联治组总有效率(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72.09%)( χ 2=4.91, P=0.027);治疗后联治组iPTH、P 3-水平[(220.16±23.76)ng/L、(1.22±0.14)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301.25±31.71)ng/L、(1.64±0.18)mmol/L],联治组Ca 2+水平(2.59±0.41)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2.26±0.34)mmol/L( t=13.42、12.08、4.06, P均<0.001);治疗后联治组血清 β2-MG、FGF-23水平[(34.67±4.12)mg/L、(71.36±8.05)ng/L]显著低于对照组[(40.36±4.87)mg/L、(78.97±8.73)ng/L]( t=5.85、4.20, P均<0.001);治疗后联治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1.51±0.19)mmol/L、(4.11±0.51)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74±0.24)mmol/L、(4.75±0.59)mmol/L]( t=4.93、5.38, P均<0.001);治疗后两组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无明显变化( P>0.05);治疗期间联治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给予CRF-SHPT患者骨化三醇联合钙受体激动剂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iPTH水平,改善钙磷失衡及脂代谢紊乱,下调血清FGF-23及 β2-MG水平,且未损伤患者残余肾功能,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G蛋白偶联受体30抑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元凋亡机制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抑制TLR4/NF-κB通路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神经元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 n=24,Sham 2组 n=21)、SAH模型组(SAH组 n=24,SAH 2组 n=21)及SAH模型+G1激动剂组(简称G1组, n=24)。通过颈内动脉穿刺法进行SAH模型的构建。采用Sugawara评分评价大鼠SAH的严重性。SAH后24 h采用Garcia评分和平衡木试验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成功建模24 h后,称重脑组织湿重和干重,计算脑组织含水率。绘制伊文思蓝标准曲线,评估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检测各组GPR30、TLR4及NF-κB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TNF-α、IL-1β和IL-6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采用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 结果:与SAH组相比,G1组Sugawara评分降低、平衡木试验评分和Garcia评分升高、脑含水率和伊文思蓝的渗出率均降低(均 P<0.05)。随着时间的变化,Sham 2组GPR30表达量无明显变化( P>0.05),建模后6、12、24、48和72 h,SAH 2组的GPR30表达量均较Sham 2组高,SAH 2组建模24 h的GPR30表达量最高,而后下降(均 P<0.05)。Sham组、SAH组与G1组三组间比较,GPR30、TLR4和NF-κB表达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G1组较SAH组TLR4和NF-κB表达量下降(均 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AH组小胶质细胞数目较Sham组增多,而G1组较SAH组的小胶质细胞减少。ELISA结果显示,SAH组、Sham组与G1组的TNF-α、IL-1β及IL-6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与SAH组比较,G1组的TNF-α、IL-1β及IL-6的表达均降低(均 P<0.05)。TUNEL法染色结果显示,SAH组的TUNEL阳性细胞数较Sham组增加,而G1组较SAH组的TUNEL阳性细胞数减少。 结论:GPR30活化后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通路减少SAH后的神经元凋亡,改善SAH后早期脑损伤,保护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气管炎症性疾病,大多数患者通过规范使用药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或较好改善,但仍有部分重度哮喘患者尽管接受大剂量吸入皮质类固醇和长效β 2受体激动剂的治疗仍然难以控制。支气管热成形术的诞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支气管热成形术是通过支气管镜进入直径>3 mm的气道由远到近逐一进行射频消融,可有效减少气道平滑肌质量,改善哮喘症状,有效控制哮喘。全球哮喘防治倡议指南、欧洲呼吸学会/美国胸科学会指南均推荐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重症哮喘。我国2014年正式批准将该技术用于临床。目前已有多家医院开展了这项技术,但其完整的作用机制及临床长期疗效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本文就支气管热成形术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吸入药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繁咳嗽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频繁咳嗽患者使用不同吸入药物的治疗效果,包括症状变化和急性加重。方法:本研究来源于RealDTC研究,研究对象为2016年12月至2023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数据库中的稳定期慢阻肺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吸烟状况、生物燃料暴露史、过去1年急性加重病史、肺功能、慢阻肺评估测试(CAT)评分、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问卷(mMRC)评分及吸入药物方案。定义CAT评分中第1项咳嗽分数≥2分为频繁咳嗽患者,根据吸入药物类型将频繁咳嗽患者分为长效抗胆碱药物(LAMA)、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LAMA、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LABA和ICS+LABA+LAMA组。第6个月随访时,收集CAT评分,评估症状控制情况,包括最小临床改善(MCID)(定义为第6个月的CAT评分相对于基线降低≥2分)和咳嗽症状改善(定义为咳嗽分数相对于基线降低≥1分)。在1年的随访中,评估急性加重的次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慢阻肺频繁咳嗽患者不同吸入药物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653例慢阻肺频繁咳嗽患者,CAT评分为(16.4±6.1)分,咳嗽分数为3(2,3)分。随访6个月,403例(61.7%)患者达到了MCID,394例(60.3%)患者咳嗽症状改善;随访1年,227例(34.8%)的患者发生了急性加重。接受吸入药物治疗后,LAMA、LABA+LAMA、ICS+LABA、ICS+LABA+LAMA四组频繁咳嗽患者的CAT评分、咳嗽分数均较治疗前下降(均 P<0.05)。LAMA、LABA+LAMA、ICS+LABA、ICS+LABA+LAMA四组间ΔCAT、MCID和急性加重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Δ咳嗽分数、咳嗽分数降低≥1分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使用LAMA或ICS+LABA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使用LABA+LAMA或ICS+LABA+LAMA药物治疗的慢阻肺频繁咳嗽患者更容易达到MCID,更少发生急性加重(均 P<0.05)。 结论:与LAMA或ICS+LABA相比,接受LABA+LAMA或ICS+LABA+LAMA药物治疗的慢阻肺频繁咳嗽患者症状更容易改善,并且发生急性加重的风险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