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广东人群δ地中海贫血基因谱和血液学表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中国广东人群δ珠蛋白(HBD)基因变异谱及δ地中海贫血血液学表型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收集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参加广州市免费地中海贫血筛查的11 616对夫妇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和血红蛋白(Hb)毛细管电泳分析,依据以上结果,共154例样本入组研究:(1)HbA 2<2.0%且无HbF条带组35例;(2)HbA 2<2.0%伴HbF条带组64例;(3)HbA 2<2.0%伴可疑HbA 2变异体组25例;(4)2.0%≤HbA 2<3.5%伴HbF条带且血常规异常[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2 fl和/或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27 pg]组25例;(5)2.0%≤HbA 2<3.0%伴β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组5例。采用Sanger 测序检测δ珠蛋白基因的单核苷酸变异。 结果:(1)共检出22种HBD基因变异,包括6种新变异,前3位基因变异分别为c.-127T>C(57.02%,65/114)、c.-80T>C(9.65%,11/114)与c.349C>T(7.89%,9/114)。(2)HbA 2<2.0%且无HbF条带组检出HBD基因变异22例(62.85%,22/35),其中7例MCV、MCH均低于正常参考值,4例合并α地中海贫血;13例未检出HBD基因变异,其中12例MCV、MCH均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19例血常规异常样本中,HBD基因变异检出异常者(7例)HbA 2水平低于未检出者(12例)( P<0.01)。(3)HbA 2<2.0%伴HbF条带组检出HBD基因变异59例(92.18%,59/64),均为启动子区变异,59例样本HbF均<5.0%;5例HbF>5.0%样本均未检出HBD基因变异。(4)HbA 2<2.0%伴可疑HbA 2变异体组HBD基因变异检出率为100%(25/25),δ珠蛋白变异体值<1.0%。(5)2.0%≤HbA 2<3.5%伴HbF条带且血常规异常组未检出HBD基因变异。(6)2.0%≤HbA 2<3.0%伴β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组5例全部检出HBD基因变异,HbA 2值为(2.62±0.17)%,HbF值(3.62±2.22)%。 结论:HBD基因变异类型多样,c.-127T>C是中国广东人群最常见类型;启动子区突变可导致HbA 2降低,HbF升高,但HbF值通常<5.0%,合并β地中海贫血可能>5.0%。本研究丰富了广东人群HBD基因突变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剥脱综合征患者房水蛋白质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剥脱综合征(XFS)患者房水蛋白质的表达差异。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在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拟行手术治疗的维吾尔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和XFS伴白内障患者各10例,分别作为白内障组和XFS组。术中借助超声乳化手术通道吸取前房中部50~100 μl房水。通过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质谱分析技术对房水中提取的蛋白进行分析,以白内障组作为对照组,并根据 P<0.05、差异倍数>1.5的标准筛选得到XFS组的差异表达蛋白。通过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来探讨XFS组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及调控信号通路。 结果:与白内障组相比,XFS组共鉴定出25个差异表达蛋白,这些蛋白主要涉及细胞黏附、受体、水解酶、分子运输等。表达下调的蛋白有14个,包括补体H因子相关蛋白1(CFHR1)、内质网分子伴侣BiP(HSPA5)、双糖链蛋白多糖(BGN)、FRAS1相关的细胞外基质蛋白2(FREM2)、血红蛋白亚基δ(HBD)、血红蛋白亚单位γ1(HBG1)、棕榈酰蛋白水解酶2(PPT2)等。表达上调的蛋白有11个,包括转化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LTBP2)、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层粘连蛋白亚基α2(LAMA2)、凝血因子Ⅸ(F9)等。其中,FREM2为XFS组差异表达最显著的蛋白,其在XFS组个体样本中表达水平基本一致。GO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定位于胶原蛋白的细胞外基质、结合珠蛋白-血红蛋白复合物、血浆脂蛋白颗粒和溶酶体腔;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显示,HBD和HBG1参与细胞解毒过程,PPT2参与水解酶活性,BGN和LTBP2参与糖胺聚糖结合。KEGG信号通路分析显示,CFHR1和F9参与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FREM2和LAMA2参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通路。结论:XFS的进展可能与细胞外基质蛋白的改变、血-房水屏障破坏以及潜在的炎症反应有关。显著下调的FREM2可能作为XFS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轴突导向因子3A对脂多糖诱导的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稳定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轴突导向因子3A(Sema3A)对脂多糖(LPS)诱导的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egs)稳定性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采用体外免疫磁珠法分离和培养C57BL/6J小鼠脾脏CD4 +CD25 + Tregs,将分离的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仅给予抗小鼠CD3e和CD28诱导细胞处于激活状态)、LPS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LPS 100 μg/L)、LPS+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组(给予LPS 100 μg/L+PDTC 25 mg/L)、LPS+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给予LPS 100 μg/L+PBS 10 μL)、LPS+PDTC+重组Sema3A(rSema3A)组(给予LPS 100 μg/L+PDTC 25 mg/L+rSema3A 300 μg/L)和LPS+PBS+rSema3A组(给予LPS 100 μg/L+PBS 10 μL+rSema3A 300 μg/L)。各组培养24 h后,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荧光法检测CD4 +CD25 + Tregs特异性标志物叉头翼状转录因子-3(Foxp-3)、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膜相关转化型生长因子-β1(TGF-β1 m+)的基因及蛋白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分泌型转化生长因子-β1(sTGF-β1)的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Foxp-3-Tregs特异性去甲基化区(Foxp-3-TSDR)的去甲基化程度,以反映CD4 +CD25 + Tregs的稳定性,采用电泳迁移率分析(EMSA)检测NF-κB信号通路的DNA结合活性,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NF-κB信号通路活性。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能够增加细胞稳定性,表现为Foxp-3、CTLA-4和TGF-β1 m+的基因及蛋白表达上调,IL-10和sTGF-β1分泌增加,细胞凋亡减少,Foxp-3-TSDR去甲基化程度增加;同时LPS可增加细胞内NF-κB信号通路的DNA结合活性,以及主要分子NF-κB抑制蛋白激酶β(IKKβ)和p65的磷酸化水平,说明LPS增加细胞稳定性的机制与NF-κB信号通路有关。与LPS组比较,PBS并未对细胞稳定性和NF-κB信号通路产生影响;但添加rSema3A后能进一步增加细胞稳定性,并激活NF-κB信号通路。而PDTC能够抑制rSema3A增加细胞稳定性的功能,表现为:与LPS+PBS+rSema3A组比较,LPS+PDTC+rSema3A组Foxp-3、CTLA-4和TGF-β1 m+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下调〔Foxp-3基因(2 -ΔΔCt):8.092±1.117比18.509±1.068,Foxp-3蛋白(相对荧光强度):1.224±0.033比1.826±0.181;CTLA-4基因(2 -ΔΔCt):3.254±0.760比11.840±0.827,CTLA-4蛋白(相对荧光强度):1.305±0.058比1.842±0.111;TGF-β1 m+基因(2 -ΔΔCt):3.589±1.180比8.509±0.472,TGF-β1 m+蛋白(相对荧光强度):1.319±0.033比1.822±0.063,均 P<0.01〕,IL-10和sTGF-β1分泌减少〔IL-10(ng/L):445.33±54.08比992.67±83.10,sTGF-β1(ng/L):1 116.67±65.25比1 494.67±94.45,均 P<0.01〕,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荧光强度:0.398±0.031比0.268±0.046, P<0.01),Foxp-3-TSDR去甲基化程度明显降低(灰度值:0.467±0.048比1.780±0.119, P<0.01),NF-κB信号通路的DNA结合活性被明显抑制(灰度值:1.23±0.02比3.95±0.06, P<0.01),IKKβ和p65的磷酸化水平降低〔p-IKKβ表达(p-IKKβ/IKKβ):0.97±0.07比1.97±0.04,p-p65(p-p65/p65):0.95±0.08比1.93±0.06,均 P<0.01〕。 结论:LPS能通过NF-κB信号通路增加CD4 +CD25 + Tregs稳定性;Sema3A能够进一步增加CD4 +CD25 + Tregs稳定性,并且与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郴州地区罕见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及血液学特征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湖南省郴州地区人群地中海贫血罕见突变类型的分布及血液学特点,为地贫的遗传咨询及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集的37 370例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血常规和血红蛋白电泳筛查,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地贫基因检测,探讨罕见地贫突变的分布及血液学特点。结果:共检出基因突变8 355例,其中罕见型突变185例,共涉及27种突变类型。罕见型α-地贫-- THAI和CD31(AGG>AAG)具有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特征,而SEA-HPFH、CD14(CTG>-TG)、CD37(TGG>TAG)、-90(C>T)、Codon 15 (G>A)、IVS-Ⅰ-128 (T>G)、CD 86(GCC>GC-)及ChineseGγ+(Aγδβ)0均具有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及HbA2或HbF升高的β-地贫血液学特征。β-珠蛋白基因的-50(G>A)杂合子大多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微下降,而HbA 2不高。 结论:郴州地区地中海贫血变异类型多样。上述结果可为制定地中海贫血的防控方案和开展优生优育提供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湘潭市产前人群δ珠蛋白基因突变谱及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湘潭市产前人群δ珠蛋白(hemoglobin subunit delta,HBD)基因突变谱及血液学表型,为罕见、复杂血红蛋白病的筛查和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在湘潭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筛查和基因检测的产前人群为研究对象,结合毛细管电泳结果进一步进行HBD基因测序,鉴定具体基因型。结果:共纳入5 371例受试对象,检出HBD基因突变22例,突变携带率为0.41%(22/5 371)。其中,14例为δ地贫、7例为δ异常血红蛋白、1例为δ地贫合并δ异常血红蛋白;共包括7种HBD突变基因型,以-77(T>C)最为常见,其次是血红蛋白(Hb)A 2-Huadu和CD34(+GGT),分别占68.2%(15/22)、9.1%(2/22)、9.1%(2/22)。CD34(+GGT)为新发现基因型,CD7(GAG>TAG)为中国人群中首次报道。22例HBD基因突变携带者Hb含量、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毛细管电泳均表现为Hb A 2含量降低。 结论:湘潭市产前人群有HBD基因突变检出,-77(T>C)是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型;突变携带者均无贫血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广东省罕见δ-珠蛋白基因:c.349 C>G突变1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1例广东省罕见δ-珠蛋白基因(HBD)突变病例,为临床上避免δ-地中海贫血(地贫)的误诊提供参考。方法:患者就诊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采集其外周血进行血液学表型[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血红蛋白(Hb)]及Hb分型分析;应用PCR-流式荧光杂交法进行α-地贫、β-地贫基因常规缺失及突变分析。同时,应用DNA测序分析HBD突变类型。结果:血液学表型分析结果显示,MCV为87.9 fl,MCH为29.3 pg,Hb含量为140 g/L。Hb分型结果显示,Hb F含量为0.4%,Hb A 2含量为1.3%,Hb A 2变异体含量为0.6%,Hb A含量为97.7%。α-地贫、β-地贫基因常规缺失及突变检测均未见异常。经DNA测序分析,该患者为HBD:c.349 C>G突变。 结论:该病例Hb A 2含量(参考值为2.5% ~ 3.5%)较低是由于HBD突变导致的,HBD:c.349 C>G突变在中国人群中属于罕见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异常血红蛋白Q-Thailand合并缺失型β-地中海贫血的实验室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对血红蛋白组分出现疑似异常血红蛋白Q-Thailand(HbQ-Thailand)且存在小细胞低色素性表现的2例患者进行基因型鉴定,并分析其血液学参数特征,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2例患者样本进行血液学指标检测,用跨越断裂点聚合酶链反应(Gap-PCR)及Sanger测序方法进行珠蛋白基因突变检测,并分析2例患者血液学表型特征和血红蛋白毛细管电泳结果.结果 患者1为HbQ-Thailand杂合合并α-地贫-α4.2缺失杂合和β-地贫Taiwanese型缺失杂合,患者2为HbQ-Thailand杂合合并-α4.2α缺失杂合和 β-地贫Gγ+(Aγδβ)0型缺失杂合;2例患者均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表型特征,并存在血红蛋白毛细管电泳Z7条带增高及出现Z1区异常带.结论 当HbQ-Thailand合并β-地贫基因缺失时,血红蛋白组分毛细管电泳分析中HbQ-Thailand与HbF重叠,需要对其进行鉴别,或同时进行 β-地贫基因缺失检测以防漏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中国型Gγ+(Aγδβ)0地中海贫血及东南亚型HPFH的临床表型研究及遗传咨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中国型Gγ+(Aγδβ)0地中海贫血和东南亚型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增高症(SEA-HPFH)的临床特征,为遗传咨询提供指导.方法:对在我院就诊基因诊断确诊的中国型Gγy+(Aγδβ)0地中海贫血和东南亚型SEA-HPFH病例进行血常规、血红蛋白电泳分析,研究其临床表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检出中国型Gγy+(Aγyδβ)0地中海贫血60例,其中中国型Gγy+(Aγδβ)0/βN地中海贫血52例,中国型Gγy+(Aγβ)0/βN复合α地中海贫血有3例,中国型Gγ+(Aγδβ)0地中海贫血复合β地中海贫血引起的中重型β地中海贫血有5例.检出东南亚型SEA-HPFH病例32例,其中SEA-HPFH/βN25例,SEA-HPFH/βN复合α地中海贫血4例,SEA-HPFH复合β地中海贫血引起的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3例.中国型Gγ+(Aγδβ)0地中海贫血杂合子与SEA-HPFH杂合子的MCV、MCH及HbA2、Hb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在中国人群中中国型Gγ+(Aγδβ)0地中海贫血和东南亚型SEA-HPFH是比较常见的β珠蛋白基因簇缺失类型,两者之间的血液学指标有统计学差异,临床表型分析可以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Pm-Δ6FAD基因的克隆及其对温度胁迫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实验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马氏珠母贝Δ6-脂肪酸去饱和酶(Pm-Δ6FAD)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该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及不同温度下的时序表达模式.序列分析表明,Pm-Δ6FAD cDNA序列全长为1 491 bp,其中开放式阅读框1125bp,5'UTR 225 bp,3'UTR 141 bp,编码374个氨基酸,理论蛋白分子量为42.72 kD,理论等电点为8.27.SMART软件分析显示Pm-Δ6FAD蛋白具有Δ6FAD典型的脂肪酸去饱和酶结构域FA_desaturase,以及3个组氨酸簇和6个跨膜区.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Pm-Δ6FAD与虾夷扇贝Δ6FAD同源性最高,为63%;系统进化分析发现,Pm-Δ6FAD与软体动物聚为一支.组织表达定量分析结果显示,Pm-Δ6FAD在马氏珠母贝多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性腺中表达量最高;对不同温度下鳃组织中Pm-Δ6FAD的时序表达分析发现,在处理后各时间点低温组(17℃)基因表达水平最高,且均显著高于高温组(32℃).以上结果表明Pm-Δ6FAD可能参与马氏珠母贝的低温胁迫响应.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Pm-Δ6FAD在马氏珠母贝在温度适应性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地中海贫血分类及诊断规范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的分类主要根据珠蛋白肽链缺失或合成减少的类型和临床特征,前者主要分为α、β、γ、δ、δβ等,临床主要以α及β地贫为主;后者根据是否依赖输血获得长期生存分为输血依赖型地贫和非输血依赖型地贫.其诊断主要包括筛查法和基因诊断法,前者以红细胞形态及理化性质为依据,包括血常规检查、红细胞形态学、血红蛋白电泳检查等,后者主要以PCR技术为核心,包括跨越断裂位点(gap-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芯片、DNA测序等.该文综述地贫的分类及近年来实验室诊断方法,以筛查法和基因诊断法联合应用,为地贫的诊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