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种矫治器对轻中度Ⅰ类错患者前牙牙根及牙槽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固定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轻中度Ⅰ类错患者前牙牙根及牙槽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120例轻中度Ⅰ类错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矫治器,试验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前和矫治后12个月均拍摄锥形束CT(CBCT),测量2组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牙根长度及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和厚度.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矫治前后的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牙根长度变化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矫治前后上前牙唇侧和舌腭侧、下前牙唇侧和舌腭侧处牙槽骨高度变化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矫治前后的上下前牙牙颈部、根中部、根尖部水平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变化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固定矫治器相比,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轻中度Ⅰ类错患者可减轻牙根吸收、牙槽骨高度及厚度丢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扩展上颌牙弓时附件差异对后牙位移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利用全牙列精准扫描建模分析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扩展上颌牙弓时对后牙三维位移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2年6月就诊于笔者医院口腔正畸科的86例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安氏Ⅰ类错,矫治方案设计为仅通过邻面去釉的方式排齐上下前牙,在全牙列精准扫描建模的基础上,构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上颌牙弓扩弓前以及扩弓后的后牙三维方向有限元模型的对比.结果:第5组位移量的最大值(3.315 17)与最小值(3.139 25)的比值均为所有组别中最小的.与其他组相比,第5组位移最小值与根尖的距离更近;第5组的第二前磨牙对应得到的等效应力值最小,应力的分布更为均匀.结论:施加附件作用时,对前磨牙的控根效果显著优于磨牙,其中优化后扩弓支持附件对后牙的控根效果更为优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骨性Ⅰ类与骨性Ⅲ类上颌腭侧错位侧切牙牙槽骨形态及冠根形态的CBCT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研究骨性Ⅰ类与骨性Ⅲ类上颌腭侧错位的侧切牙牙槽骨形态及冠根形态的特点.方法:纳入骨性Ⅰ类(0≤ANB≤4°)与骨性Ⅲ类(ANB<0°)符合纳入标准伴上颌侧切牙腭侧错位患者CBCT资料各50例,测量上颌腭侧错位侧切牙唇侧、腭侧牙槽骨厚度、以及冠长、根长、冠根角并计算冠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Ⅰ类患者T1-T5平面与骨性Ⅲ类患者T1-T6平面牙根明显偏唇侧(P<0.01);骨性Ⅲ类患者唇侧牙槽骨厚度在T1-T3界面明显大于骨性Ⅰ类(P<0.01);骨性Ⅲ类患者冠根角明显小于骨性Ⅰ类(P<0.01);骨性Ⅰ类与Ⅲ类错患者冠根形态与牙槽骨形态有不同程度相关性(P<0.05).结论:骨性Ⅰ类与骨性Ⅲ类腭侧错位上颌侧切牙唇侧牙槽骨普遍偏薄并且骨性Ⅲ类错患者冠根成角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Myosin 1H基因多态性与骨性错畸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错畸形是常见的颅颌面发育畸形,遗传因素在病因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相关易感基因定位研究的不断深入,骨性错畸形的遗传机制逐渐被揭示.Ⅰ类肌球蛋白基因(myosin 1H gene,MYO1H)负责调控肌肉纤维中的Ⅰ类肌球蛋白(Myosin 1H),与下颌骨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骨性错畸形遗传病因具有复杂性,仍需对遗传基因的研究深入探讨.本文将对MYO1H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作用在骨性错畸形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有助于对该疾病遗传学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磨牙后间隙与Spee曲线深度、骨面型形态特征、第三磨牙倾斜角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讨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磨牙后间隙与 Spee 曲线深度、骨面型形态特征、第三磨牙倾斜角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 ANB角大小将 184 例未行正畸治疗的患者分为骨性Ⅰ类组和骨性Ⅲ类组,测量所有患者 Spee曲线深度、下颌体长度(Go-Gn)、下颌角角度、下颌支长度(Co-Go)、下面高(ANS-Me)、平面斜度(OP-SN)、Y轴角、第三磨牙倾斜角(α 角)及磨牙后间隙(RMS).结果 骨性Ⅰ类组和骨性Ⅲ类组 Go-Gn、OP-SN、Y 轴角、RMS、α 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两组间的 Spee曲线深度、ANS-Me、下颌角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组的磨牙后间隙与 Go-Gn呈正相关,与 Spee曲线深度、ANS-Me、OP-SN 和 α 角呈负相关.结论 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 Spee 曲线深度、Co-Go、ANS-Me、OP-SN及 α角对磨牙后间隙大小有影响,临床上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量初步评估磨牙后间隙的大小,为骨性Ⅲ类患者是否能够采取下牙列整体远移的矫治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迪庆州香格里拉地区藏族口腔正畸患者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调查了解迪庆州香格里拉地区藏族口腔正畸患者的特征,为当地口腔医务工作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 2016 年~2022 年在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并完成了口腔正畸治疗的藏族患者 249 例(男 95 例,女 154 例),通过分析和评价病例资料,对性别、年龄、口腔健康状况及不良习惯、安氏错分类、临床表现错分类、就诊原因等信息进行整理并记录,所获数据采用SPSS2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就诊的正畸藏族患者中以 11~18 岁的女性居多,口腔健康以龋病发生率最高,不良习惯中以口呼吸最多,安氏错以Ⅰ类最多、Ⅲ类最少,临床表现错中以牙列拥挤、前牙深覆、前牙深覆盖居多,就诊原因以美观要求和父母要求为主,男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迪庆州香格里拉地区就诊的藏族口腔正畸患者有一定的特征,如龋病发生率高、安氏Ⅰ类错畸形最常见、牙列拥挤最多见等,医务人员可以此作为参考依据有利于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此外,应加大口腔健康宣传教育的力度和医疗资源的投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骨性Ⅲ类错(牙合)伴骨性偏颌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介绍1例骨性Ⅲ类错伴骨性偏颌患者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患者女性,因下颌偏10年就诊;临床诊断为凹面型、面部偏斜,安氏Ⅲ类、骨性Ⅲ类错.根据美学目标设计治疗方案,术前正畸在三维方向上充分去除牙齿代偿,为手术提供充足的空间.正颌手术采取上颌骨Lefort Ⅰ型截骨术+下颌骨矢状劈开术.术后正畸进一步进行牙列精细调整及保持.治疗结束后获得满意的功能和美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江西省5387名12~14岁青少年错畸形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江西省12~14岁青少年错畸形的患病状况和矫治情况.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根据安氏错畸形分类标准,由3名专业的口腔医师对江西省5个城市30个抽样点的5387名12~14岁青少年进行口腔检查并记录错情况,结果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江西省12~14岁青少年错畸形的患病率为79.67%,安氏Ⅰ类、安氏Ⅱ类1分类、安氏Ⅱ类2分类和安氏Ⅲ类错畸形患病率分别为30.96%、16.36%、12.78%和19.13%,安氏Ⅰ类错所占比例最高;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牙列拥挤,患病率为91.30%.男性错畸形患病率为81.16%,女性为78.21%,男性高于女性(P<0.05);南昌、宜春、九江、上饶和赣州5个地区的患病率有差异(P<0.05),南昌市青少年错畸形的患病率最高,赣州市最低.错畸形与龋病相关,患龋者错畸形患病率高于无龋者(P<0.05).江西省错畸形矫治率为2.63%,女性矫治率高于男性,城镇青少年矫治率高于乡村(P<0.05).结论 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研究相比,江西省青少年错畸形患病率偏高,矫治率偏低,应坚持防治结合,加强口腔健康教育,普及错畸形知识,积极治疗龋病,对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RC训练器在儿童早期矫治中的临床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应用MRC训练器改正各类不良习惯以及治疗早期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257例早期错(牙合)畸形患者,男118例,女139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6岁,其中安氏Ⅰ类86例、安氏Ⅱ类126例和安氏Ⅲ类45例.根据患者年龄和错(牙合)畸形类型,选择性使用MRC矫治器系列中的Infant、T4K、i2和i3系列.患者戴用MRC软质矫治器约4~6个月,根据不良习惯改正情况和错(牙合)改善情况,换用硬质矫治器至治疗结束.用SPSS 22.0软件对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大部分患者的不良习惯均得到改正,因不良习惯引起的错(牙合)畸形也有明显改善.对3类安氏错(牙合)畸形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3.52%,82.54%和55.56%,其中对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5),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治疗效果明显不如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比较,P=0.002<0.01,安氏Ⅱ类和安氏Ⅲ类比较P=0.001<0.01).结论 MRC肌功能训练器在各类不良习惯的破除和早期错(牙合)畸形的干预中有一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少年骨性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面部软组织三维特征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3dMD?面部三维成像系统研究拔牙矫治对青少年骨性Ⅰ类错畸形面部软组织三维特征的影响,为正畸矫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2019年期间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青少年骨性Ⅰ类患者50例,其中拔牙组25例,非拔牙组25例为对照组,应用3dMD?收集正畸治疗前后的面部三维图像数据,通过3dMD?vultus软件测量线距、角度、体积变化,应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对各项测量指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正畸治疗后,在线距方面,拔牙组、非拔牙组前下面高变化量分别为(0.28±2.28)、(1.85±2.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8,P=0.031);拔牙组下颌高、颏高、唇宽变化量分别为(-0.52±2.31)、(-1.14±2.64)、(-1.33±3.62)mm,非拔牙组则分别为(1.64±2.42)、(0.93±2.51)、(1.40±2.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下颌高=-2.878,P下颌高=0.007;t颏高=-2.506,P颏高=0.017;t唇宽=-2.942,P唇宽=0.006).在角度方面,拔牙组、非拔牙组鼻唇角变化量分别为4.91° ±3.12°、1.50° ±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2,P=0.011);拔牙组、非拔牙组颏唇角变化量分别为-0.24° ±6.83°、4.82° ±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3,P=0.023);拔牙组、非拔牙组唇角变化量分别为-16.80° ±12.65°、-1.04° ±1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1,P<0.001).在体积方面,拔牙组、非拔牙组唇部变化量分别为(-0.66±1.24)、(0.46±1.43)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4,P=0.014);拔牙组、非拔牙组颏部变化量分别为(-0.16±0.94)、(0.65±0.91)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6,P=0.009).结论 (1)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患者面下1/3水平向无明显影响,但对面下1/3的垂直向影响有差异,非拔牙较拔牙矫治更易导致面部高度的增加;(2)开唇露齿的青少年患者经拔牙矫治可有效改善颏、唇部形态;(3)对于面部消瘦、颧部凸出的患者,应慎重拔牙矫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