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台玉案》与《症因脉治》消渴因机证治异同探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消渴,其症状类似现代医学之糖尿病.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学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消渴诊疗理论体系.明代医家孙文胤与秦昌遇均主张以上、中、下焦定位消渴病位,治疗上均重视清热生津、养阴润燥.孙文胤于《丹台玉案》中独具匠心地认为消渴主要病因为心、脾、肾三经邪火,以肾中真水亏虚作为消渴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治疗上首重清热养阴,辨证、辨病、辨症选方用药.秦昌遇之《症因脉治》开创性地提出燥火三消、湿火三消、积热三消和精虚三消的概念并分部论述三消之脉,治疗首分外感内伤,按脏腑辨证选方用药,极具特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程朱理学对明代医家治学理念影响探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程朱理学作为明代官方哲学,对有明一代的医家治学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理学"格致穷理"思想带动医学界探求医理、详察药理,从而促进了辨证施治诊疗观的完善及对药物功效认识的深化.医家受理学博约观影响并借鉴朱熹所创纲目体,编著内容广博的医学类书.理学"下学而上达"的治学路径促进医学入门类书籍编撰,从而一定程度上推动医学的普及化.通过梳理程朱理学对明代医家治学理念的影响,提示我们对医学发展的认识应参考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多角度进行透视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经大旨》征引《丹溪医案》考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医经大旨》为明代海盐贺岳所著,书中引用了《丹溪医案》的部分内容,部分医案为首次发现。运用文献学方法将《医经大旨》征引《丹溪医案》内容,与《丹溪医按》《格致余论》《丹溪纂要》《丹溪治法心要》等书中所记载的朱丹溪医案对比研究,证明《丹溪医案》与《丹溪医按》实为2本书。此外,《医经大旨》征引《丹溪医案》的部分内容,保存完整,对校勘其他医著中所记载的朱丹溪医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从方志著作看贵州麝产地的分布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贵州方志载有不少麝与麞(獐)的资料。方志中关于麞(獐)的资料即是麝的信息。贵州麝产地在明代既不详实也不明晰,清代相对详细确切,民国则尤为具体明确。明清至民国,贵州麝产地数量不断减少,这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贵州山地的开垦、树木的砍伐造成森林的减少是引起麝产地变化的自然因素;商贸的需求、价格的昂贵引起人们对麝的捕杀是导致麝产地变化的社会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典名方中地黄品种的演变与考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地黄是一味常用的大宗药材,历代经典名方中常收录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干熟地黄、生干地黄等多个品种。为理清经典名方中不同地黄炮制品的来源及品种演变关系,本文对历代本草著作进行了梳理。古今地黄均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 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天目地黄 R. chingii Li曾作为地方品种。南北朝时期地黄已有栽培,唐宋时期栽培技术成熟;河南怀庆府自明代被认为是地黄的道地产区。《神农本草经》所载"干地黄"包括了今天的生地黄和熟地黄;《名医别录》将"生地黄"和"干地黄"相应分条描述,此时所载的生地黄为今之鲜地黄;宋代《本草图经》将"生地黄"与"熟地黄"相应描述,所载生地黄与今之生地黄相近,生地黄在宋代发生了含义的转变;"熟地黄"在秦汉时期的药方中已有记载,宋代单列并独立描述,明代熟地黄的加工方法多样,近代熟地黄加工方式趋于简化。"生干地黄"与"干熟地黄"在本草中独立成条见于明代本草,分别为今之生地黄和熟地黄,两者名称现今基本不用。通过梳理,为经典名方中地黄类药材的基原及加工提供本草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本草纲目》木部香木类植物图像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草纲目》作为明代代表性本草著作,书中所附植物图像以另一种形式保留了李时珍对药材基原植物的考证结果,真实反映了明代对药物与植物的认识与利用情况。以书中木部香木类植物图像为例,通过考证图像所绘植物基原,以揭示明代对植物知识与药物性质的认识水平。木部香木类所载的25幅图像中,20幅图像准确描述了植物的叶花及果实等,杉图对植物三尖杉形态细节的表述等均证明了明代对植物形态与药物性质认识处于较高水平。但乌药、阿魏等共5图的错误也说明明代对植物形态的认识仍有局限之处。通过图像考证结果与文字所载药性对比可知,明代对药性的了解程度已然鞭辟着里,对部分植物的药性认识甚至高于对其形态的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江阴庄履严《医理发微》考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医理发微》为明代江阴籍医家庄履严所著,普遍认为是书已经亡佚。通过考查,于《江阴庄氏宗谱》中发现《医理发微》3卷,其成书年代应在万历乙未(1595)或之前,由庄氏后人庄文鹤于咸丰九年(1859)修入宗谱。《医理发微》共计3卷,分5部,部之一论述脉诀、脉经、诊家诸书等;部之二论述五运六气司天在泉等;部之三论述伤寒诸证;部之四论述妇人诸证;部之五论述小儿幼科诸书。现传庄氏《妇科百辨》一书系《医理发微》部之四“胎产百辨”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来中药紫茉莉根的药性再探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紫茉莉 Mirabilis jalapa L.为紫茉莉科紫茉莉属植物,原产自热带美洲,明代传入我国,以根为主要药用部位。整理发现,紫茉莉根的药性研究不完善,药性记载与目前应用不完全相符,且存在“生熟异治”情况。本研究对其药性进行再探索,紫茉莉根苦、辛,微寒,归膀胱、肝、胃经,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活血、祛风除湿、滋阴之功。内服,入煎剂,成人用量为15~30 g,不宜以原粉形式服用,脾胃虚寒者慎服,孕妇禁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熟紫茉莉根,土家族和维族医学所载,其经水煮或蒸透,药性改变,补益作用增强,但缺少相关研究。对紫茉莉根的中药药性进行再探索,可为临床应用、标准完善及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痤疮外治方用药特色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普济方》痤疮外治用药特色。方法:筛选《普济方》痤疮外治方并建立标准化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网页版分析药物频次、药物属性(药性、药味、归经),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药物与药物、药物与剂型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痤疮外治方87首,涉及药物164种,常用药物有白芷、川芎、白附子、铅粉等;药物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辛、甘、苦居多,归经以肺、脾、胃、肝经为主。关联性较强药对、药团为川芎-白芷、白附子-白芷-川芎。高频药物可聚为三类。高频剂型膏剂与药物猪脂、水银、铅粉关联性较强,高频剂型散剂与药物白芷、牵牛子、皂荚、藁本、川芎关联性较强。结论:《普济方》痤疮外治以辛散发越为主,高频药物聚类分别针对体虚感邪证、外感风热证、血热郁滞证,提示了明代以前痤疮辨治特色,亦为现代临床诊疗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王鏊集》中的医学人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王鏊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鏊集》首次对王鏊著作全面整理,汇集了王鏊生平自撰所有诗文、笔记。《王鏊集》中共发现医家38人,王鏊与周庚、周煦庵、盛汝弼、张养正、陈宠等多位医家交往甚密,与周庚同为京师吴中同乡文字会的核心成员,曾为周煦庵作墓表、为盛汝弼作碑文、为张养正作传,陈宠曾治愈王鏊外甥的痘疹后泄泻。《王鏊集》中载述医家数量众多,当因王鏊在朝为官35年,交游广泛,善于应酬;其籍贯为名医辈出的吴中地区,又善读医书,知晓医理,编纂医方。《王鏊集》中医学人物传记资料可信度高,部分医家资料又是正史、医史著作的主要来源,蕴含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分布于类书、方志、族谱、文集、笔记等各种典籍中的相关医家载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医家传记资料的缺失,值得深入挖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