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人工智能的医患沟通共情语言教学与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背景 新医科建设背景下,教育部鼓励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培养一流医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目前医患沟通共情能力教学多以模拟沟通、小组讨论形式为主,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学较少.目的 探索构建可以用于课程教学的医患沟通共情语言教学与评价系统,为今后医患沟通共情教学提供新的方向;开展教学应用,提高医学生、医生沟通共情语言表达能力,并收集反馈用于系统的优化改善.方法 2021 年 9 月—2022 年 2 月课题组基于讯飞语音识别技术和共情语义识别算法,应用课题组研制的 10 个医患沟通典型案例、示范共情语言、共情语言语义库、共情语言技能及其整体评分标准等进行系统"医患沟通共情语言虚拟仿真教学与评价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开发;2022 年 3-5 月选取南京医科大学参与医患沟通学课程或培训的 950 名学生(包括 515 名本科生、102 名医学博士生和 333 名临床医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本系统开展南京医科大学《医患沟通学》技能课(2 学时)的教学试验.采用自拟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共情语言内涵掌握程度、共情语言能力增强程度、系统便捷性认知程度、系统融入教学合理性认知程度等,并采用NVivo软件对研究对象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词频分析.结果 应用系统后,本科生、临床医生、医学博士生的共情语言内涵掌握程度、共情语言能力增强程度、系统便捷性认知程度、系统融入教学合理性认知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 76.1%(723/950)的研究对象的共情语言内涵掌握程度评价结果为"完全掌握"或"掌握程度较高";93.8%(891/950)的研究对象表明本系统可"显著增强"或"有些增强"共情语言能力,89.5%(850/950)的研究对象对该系统便捷性认知程度的评价为"非常便捷"或"比较便捷";95.1%(903/950)的研究对象对该系统融入教学合理性认知程度的评价为"非常合理"或"比较合理".反馈意见和建议中词频位于前五的关键词依次为:沟通、语音、教学、程序、标准.结论 该系统能够提高医学生和医生在医患沟通中由个案到一般的共情能力,自主型系统的使用解放了师生教学的时空局限,其规范的课程教学方式也得到了研究对象的正向合理性反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仍需要不断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社区护理学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福建医科大学社区护理学于2023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该文介绍了教学团队基于"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analysis-design-develop-implement-evaluate,ADDIE)模型,在充分分析学情及教学环境等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进行社区护理学教学设计,并实施与评价教学的过程.同时,从学生、教师、课程3个方面介绍课程建设初步成效,旨在推广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及"学生乐于学习、教师善于教学、师生共同成长"教育生态的建设经验,促进社区护理学教学高质量发展,为同类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建议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选择适宜的模型作为指导模型,以提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科学性、系统性,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护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分类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建设护理一流本科课程是提高护理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对标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对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及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该文从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多元教学方法、优化教育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及改革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阐述专业课程建设的举措,以期为国内其他高校护理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护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建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护理专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打造一流课程成为全国各护理院校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该文梳理了护理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整体建设情况,即护理类共计108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建设情况略超过一级学科平均水平,发展呈现区域差异、院校差异、经典课程多次获评和专业课程聚集的特点.基于此,根据国家一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从挖掘院校优势、整合多学科资源、优化课程设计、推进课程数字化转型、加强政策与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议,为促进护理专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伤寒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探索《伤寒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方法。本研究以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为教学对象,采用三结合为抓手(理论与临床结合、科教结合、思政与专业教育结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行课上与课下、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从课程目标、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内容及组织实施、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期末考试考查教学效果。结果表明,近3年,累计10人次获得省市举行的、与伤寒论相关的创新大赛一、二等奖,收集整理经方治疗病案70余份、研究性小论文82篇、学习心得155份,跟随学校附属医院以及校医院前往5个社区医疗下乡,进行中医诊疗活动20余次。学生课程总评成绩平均87分,94.00%(141/150)的学生对本课程建设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课程建设对《伤寒论》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应用很有帮助,提高了学生经典阅读、医案评析、辨证论治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可度提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课程思政视域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妇产科学的教学构建与探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立德树人是课程育人之本,教育部特别强调医学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医者精神,全面提升医学生的综合和人文素养,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医学人才。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如何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供给,不断丰富课程育人内涵,提升课程教学效能,是医学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持续建设的重要落脚点。本文以中国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的教学构建和实践经验为例,探索医学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思政育人创新路径,以期为新时期高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创新改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学技术本科生教育满意度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国内不同院校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受教育满意度和存在问题进行调研,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培养对策与建议。方法:以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及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医学技术在读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分层抽样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涵盖人口学特征、专业选择动机、教育满意度等方面,共计54个变量,其中包括21个名义变量和33个连续变量。运用SPSS 27.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调研结果显示,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对教育满意度的平均得分为4.02分。其中,课程与教学获得最高满意度,而学术氛围成为最不满意的因素。此外,培养管理因素与教育满意度之间呈现出最强的相关性。不同院校、专业选择动机与教育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医学技术本科生的教育满意度水平较高,“双一流”院校本科生教育满意度低于应用型普通院校本科生。应当重点关注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与管理,营造积极学术氛围,提升报考院校和专业吸引力。相较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处理好培养目标与学生期望、行业需求乃至国家战略所需之间的关系。不同院校可在课程与教学、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适度调整,促进医学技术人才错位、多元、有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四川大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听力学和言语语言病理学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人才培养以本科教育为主。四川大学于2015年获批开设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并于当年招收本科生,是我国开设医学技术类"听力与言语康复学"本科专业(理学学士)最早的"双一流"高校。本文回顾了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师资、国际交流与学习、学生毕业去向等方面的相关情况,对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思考。为了专业的长远发展,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研究生教育仍然需要加以完善,以使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相互衔接,并推动听力学和言语语言病理学临床执业资格认证体系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本科课程设计与实施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了探索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本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并提高其教学效果。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本科生中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通识选修课,采用塔巴目标模式进行课程设计,以"一核、二融、三联"的教学理念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线上为理论教学,线下为实践教学,同时通过学生考核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2020至2022年共开课4个学期,有444名本科学生选修了该课程,273名(61.5%)学生考核成绩优秀。选取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的10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92名(88.5%)学生对该课程整体非常满意,100名(96.1%)学生表示有机会愿意再次接受类似教育,104名(100.0%)学生愿意将课程推荐给其他同学。本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通识选修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受到学生的认可,也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为更好地推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本科课程建设积累了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外合作办学是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有效办学方式。上海交通大学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合作举办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紧紧围绕国家对一流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国际化改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医学人才的要求,在管理机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质量控制等方面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5年的院校教育开展系列教学改革,在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临床医学本科"1+4"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