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W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子宫内膜癌微卫星不稳定状态:与ADC值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DWI的影像组学模型对子宫内膜癌(EC)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3年1月在本院确诊为EC的81例患者的DWI资料.其中,MSI组29例,微卫星稳定组(MSS)52例.在DWI图像上沿病变边缘逐层勾画ROI后生成容积ROI(V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在生成的ADC图像上测量病灶的ADC值.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和SelectKBest算法进行组学特征的筛选,然后采用决策树(DT)分析方法构建组学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影像组学模型与ADC之间诊断效能的差异.基于1000次采样的Bootstrap算法和校准曲线来验证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MSI组的ADC值小于MSS组(P=0.008).模型构建方面,共筛选出5个最优DWI影像组学特征(2个一阶统计特征、1个直方图灰度共生矩阵特征、1个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和1个灰度游程长度矩阵特征)用于建立预测模型.诊断效能方面,DWI组学预测模型的AUC为0.927(95%CI:0.847~0.973),较ADC值的诊断效能(AUC=0.771,95%CI:0.664~0.857)显著增加(Z=2.436,P=0.015).模型验证方面,在基于Bootstrap算法的验证中,DWI组学预测模型亦显示出较高的效能,AUC为0.904(95%CI:0.885~0.916);同时,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基于DW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预测模型较ADC值能更好地对EC患者的MSI状态进行术前评估,有望为临床诊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癌B1场校正T1-mapping影像组学特征的可重复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B1场校正T1-mapping测量肺癌影像组学特征的一致性及可重复性.方法:回顾性搜集2020年6月—2022年3月在本院经病理确诊的70例肺癌患者的术前胸部T1-map-ping和T1加权容积内插屏气检查(T1-VIBE)图像.其中,有41例进行了T1-mapping重复扫描(间隔30 min).由2位测量者独立采用半自动勾画方法分别在T1-mapping和T1-VIBE图像上逐层沿着病灶边缘勾画ROI,融合生成全病灶的容积ROI(VOI),然后提取原始图像及不同变换预处理图像上病灶VOI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组学特征在观察者内、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及重复扫描时的可重复性,以ICC≥0.80为一致性或可重复性好(满足临床要求).结果:自T1-mapping和T1-VIBE图像分别可提取1906个组学特征(包括一阶特征396个、形态特征14个及纹理特征1496个).基于T1-mapping提取的组学特征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ICC的中位数(Q1,Q3)分别为0.94(0.87,0.98)和0.91(0.83,0.96),基于T1-VIBE提取的组学特征在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ICC的中位数(Q1,Q3)均为0.98(0.95,0.99);2个序列分别有1450(72.72%)和1768(91.76%)个组学特征同时满足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一致性要求.T1-mapping重复扫描提取的组学特征的ICC的中位数(Q1,Q3)为0.83(0.69,0.93),有1002(52.57%)个组学特征同时满足重复扫描时的可重复性;其中,形状特征的可重复性表现最佳(ICC≥0.80者达100%),而一阶特征、灰度共生矩阵(GLCM)及灰度级区域矩阵(GLSZM)特征的可重复性相对较差(ICC≥0.80者仅占49.75%~53.98%).基于不同变换预处理图像提取的组学特征中,Gradient变换明显提高了原始特征的可重复性(ICC≥0.80者达86.05%),而采用Exponential、LBP2D、LBP3D、Logarithm和Square变换方法获得的特征降低了原始特征的可重复性(ICC≥0.80这仅占36.05%~50.00%).结论:T1-mapping的影像组学特征表现出中等可重复性,在临床应用之前需要首先对其进行可重复性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布鲁氏菌病诊断》(WS 269-2019)标准跟踪评价指标体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布鲁氏菌病诊断》(WS 269-2019)标准跟踪评价指标体系,为下一步修订和完善该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和资料初步建立《布鲁氏菌病诊断》(WS 269-2019)标准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布鲁氏菌病诊疗和防控领域的专家,运用德尔菲法以问卷的形式开展两轮专家咨询,对评价指标的必要性、可获得性等进行评分,以及提出修改、增加指标的意见,据此建立标准跟踪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Saaty标度构建判断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结果:经过两轮专家( n = 10)咨询,构建了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的《布鲁氏菌病诊断》(WS 269-2019)标准跟踪评价指标体系。两轮问卷的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2;一、二、三级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722、0.260、0.181,经检验均 P < 0.05。一级指标中,标准质量评价的权重最高(0.364),标准实施状况的权重最低(0.278);二级指标中,社会效益的组合权重最高(0.186),先进性的组合权重最低(0.043);三级指标中,及时确诊率的组合权重最高(0.096),与技术资料一致性的组合权重最低(0.009)。 结论:构建的《布鲁氏菌病诊断》(WS 269-2019)标准跟踪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可靠,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减少了单一评价的缺陷,为后续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眼科医师为例探索临床医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以眼科医师为例探索构建临床医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临床医师执教能力的量化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初步确定临床医师教学评价指标框架,运用专家咨询法及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由专家分配教学评价指标权重,初步构建临床医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应用,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同一亚专科(青光眼科)承担教学任务的8名临床医师的执教能力。结果:专家咨询的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0%,初步构建的评价框架共涵盖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所构建的层次分析模型判断矩阵一致性比率 CR<0.1,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的权重最高为"专业水平"(0.490),"教学能力"(0.280)及"教学效果"(0.230)的权重相当。8名临床医师的教学综合评价分数均在80分以上,总体在"教学效果"的平均分(83.4分)低于"专业水平"(86.6分)和"教学能力"(86.1分),个例分析发现①号临床医师在"授课表达"方面得分最低(82.0分)。 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临床医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一致性良好,"专业水平"所占权重最大体现了传递知识与技能是临床教学中的核心目标。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的8位临床医师教学表现整体达到了优秀水平,能够反映眼科临床医师总体及个人在各教学评价指标上的表现,构建的临床医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可作为教学薄弱环节的重要反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三维荧光光谱和平行因子分析的黄芪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黄芪药材三维荧光光谱质量评价方法。方法:利用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测定黄芪提取物三维荧光光谱,通过对激发-发射矩阵荧光数据的平行因子分析,解析黄芪三维荧光光谱的荧光组分特征;测定23个产地黄芪样本的三维荧光光谱,并进行质量判别分析。结果:在优化条件下,黄芪80%乙醇提取液的三维荧光光谱图主要呈现出305 nm/420 nm(峰1)、280 nm/315 nm(峰2)和265 nm/475 nm(峰3)3组特征激发/发射峰。平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荧光特征峰峰1和峰3各含有1种异黄酮类荧光组分,峰2含有2种氨基酸类荧光组分。不同产地黄芪样本三维荧光光谱的特征峰个数及荧光强度均存在差异。结论:三维荧光光谱可实现对不同产地黄芪药材质量一致性评价,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为黄芪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智能细胞图像分析技术可提高骨髓细胞初筛准确度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人工智能图像分析技术对骨髓细胞形态的识别效能。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患者的骨髓标本。选取骨髓标本100份,患者来源包括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2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例、多发性骨髓瘤5例、急性白血病7例、慢性贫血患者32例、感染患者6例及正常骨髓象15名。其中男45例,女55例,年龄52(37,66)岁,骨髓涂片经瑞-姬染色后,应用AI分析系统和人工审核对13种骨髓有核细胞进行分类,以人工审核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差异,应用统计学软件绘制混淆矩阵,人工审核结果与AI分析系统预分类结果符合度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应用Pearson检验分析AI系统预分类和手工镜检分类结果的一致性。选取临床已确诊的MDS和AML骨髓标本各30例,比较AI分析系统人工审核与手工镜检2种方法分类计数原始细胞百分比结果的差异性,以评估AI分析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应用AI分析系统扫描共获得76 630张13种骨髓有核细胞的高清单一彩色图像;13种骨髓有核细胞分类计数的加权平均实验诊断效率参数为:敏感度95.82%,特异度99.19%,准确度98.89%,假阳性率81.00%,假阴性率4.18%;AI分析系统预分类结果和手工镜检分类结果的相关性显示: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中性中幼粒细胞、中性晚幼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及淋巴细胞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 r>0.70, P<0.001);AI分析系统与手工镜检2种方法对MDS原始细胞的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AML原始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但由于原始细胞计数均≥20%,符合AML的分型诊断标准。 结论:AI分析系统对13种骨髓有核细胞分类计数有较好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Delphi-AHP法构建围生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围生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为围生期静脉血栓预警预控系统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3—5月选择在产科及血管外科领域有影响力的资深临床专家23名为函询对象,通过文献回顾及德尔菲专家咨询初步确定评分表各项条目,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及赋值。结果:2轮咨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7 5、0.887 5,积极系数均为100%;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80、0.354( P<0.05)。最终形成包括5个一级条目、19个二级条目、38个三级条目的围生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条目。层次分析结果显示,三级条目各矩阵的 CR或 CI值均<0.1,符合一致性检验要求。 结论:咨询专家的权威性、积极性、意见集中程度、意见协调程度均较高,构建的围生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表具有借鉴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活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活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确立各级指标的权重。方法:于2018年11月—2019年1月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结合头脑风暴法初步拟定指标条目,对16名专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咨询,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权重并检验其逻辑一致性。结果:2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群体权威系数为0.87,第1轮专家咨询各级指标的Kendall's W为0.180~0.375,第2轮Kendall's W为0.098~0.375。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2个一级指标(即患者相关因素、医源性相关因素),5个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0.750 0、0.250 0,二级指标权重为0.050 0~0.500 0,三级指标权重为0.014 0~0.246 7;各级指标的层次排序一致性 CR<0.01,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结论:构建的指标体系科学可靠,各指标权重合理,能为临床护理实践中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活动的风险评估提供内容依据和量化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德尔菲法和优序图法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指标评价体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使用德尔菲法和优序图法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指标评价体系。方法: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采用优序图法计算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采用SPSS 17.0软件对指标的重要性赋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两轮专家函询后,形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一级指标3项,权重分别为(0.32,0.56,0.12);二级指标6项,权重分别为(0.45,0.55;0.56,0.44;0.55,0.45)、三级指标20项。结论:德尔菲法是最常用的指标评价法,利用其对相关指标进行筛选和修正远优于其他数理学统计方法。在权重确定方面,优序图法相对于因子分析法,不需要建立判断矩阵,也不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具有操作简单、省时省力的特点,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三维多孔结构对人工真皮血管化速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定向排列的三维多孔网状(A型)结构和蜂窝煤状垂直贯穿的三维多孔网状(B型)结构对人工真皮血管化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本研究中的人工真皮为硅胶层和支架层双层结构,根据支架层结构不同,分为含A型结构和B型结构的人工真皮(以下分别简称A型真皮、B型真皮),其中的A型结构和B型结构分别采用梯度冷冻干燥技术和物理制孔技术制得。采用扫描电镜观测2种真皮支架的微观形貌。采用比重瓶法测定2种真皮支架的孔隙率。参照国家医药行业标准中的方法,于降解4、8、13、24 h测定2种真皮降解液及残留物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反映2种真皮降解率。取L929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型真皮组、B型真皮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加入含体积分数5%二甲基亚砜的MEM培养基,阴性对照组加入高密度聚乙烯浸提液,其余2组加入相应的浸提液培养24 h,采用噻唑蓝试剂测定细胞增殖率,并对细胞毒性进行定级。取L929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接种于预先置有2种真皮的孔板。接种后1、4、7、14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L929细胞在2种真皮支架表面的黏附生长状况。接种后7 d,采用免疫荧光法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测前述2种细胞长入2种真皮支架的情况。在3只6个月龄雄性巴马小型猪背部两侧各制作3个5.0 cm×5.0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6列创面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型真皮两步法组、B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支架一步法组。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真皮两步法组的创面分别先行A型真皮或B型真皮移植后,再行自体刃厚皮片的移植,B型支架一步法组的创面行B型真皮(揭除硅胶层)+自体刃厚皮片一步法移植。大体观察Ⅱ期术后7 d 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真皮两步法组及Ⅰ期术后14 d B型支架一步法组的猪背创面出血、渗液和感染情况。同时,采用透明胶片网格法测定自体皮移植面积并计算其存活率。Ⅰ期术后4、7、14 d,HE染色法检测3组猪背创面中支架的炎症细胞、成纤维细胞(Fb)和毛细血管浸润情况。Ⅰ期术后7 d,免疫组织化学法进一步检测3组猪背创面中支架的血管化情况。Ⅰ期术后28 d、3个月,HE染色法检测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支架一步法组猪背创面中支架的降解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Bonferroni校正。 结果:A型真皮支架表面均匀分布着大量圆形和椭圆形的微孔,纵切面可观察到柱状孔壁大体呈平行定向排列;B型真皮支架表面的蜂窝煤状贯穿大孔呈矩阵有序排列,纵切面蜂窝煤状贯穿孔的孔壁由微孔相互连通成网络结构。A型真皮支架的孔隙率为(93.2±0.7)%,与B型的(95.9±1.0)%相近( t=4.653, P>0.05)。A型真皮在4、8、13、24 h的降解率与B型真皮对应时间点的降解率相近( t=0.232、0.856、0.258、7.716, P>0.05)。培养24 h,A型真皮组、B型真皮组、阴性对照组L929细胞的增殖率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 t=2 393.460、2 538.270、1 077.770, P<0.01);阳性对照组细胞毒性评级为4级,其余3组为0级。接种后1、4、7、14 d,L929细胞和HUVEC在2种真皮支架中均呈时间依赖性增殖;且2种细胞在B型真皮上的黏附生长、增殖速率高于A型真皮。接种后7 d,L929细胞和HUVEC均已长满B型真皮支架层且至硅胶层一侧;而前述2种细胞向A型真皮内部迁移速度较慢,硅胶层一侧仅见少量细胞。Ⅱ期术后7 d 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真皮两步法组及Ⅰ期术后14 d B型支架一步法组创面均未出现出血、渗液、感染等情况;3组各6个创面的自体皮植皮存活率均为100%。Ⅰ期术后4、7、14 d,炎症细胞、Fb、毛细血管等逐渐向创面的支架层浸润,且细胞浸润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B型支架一步法组、B型真皮两步法组、A型真皮两步法组。Ⅰ期术后7 d 3组创面中支架的血管化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B型支架一步法组、B型真皮两步法组、A型真皮两步法组。B型支架一步法组猪背创面中的支架在术后28 d逐渐溃散,术后3个月完全降解;A型真皮两步法组猪背创面中的支架降解情况与前述相似。 结论:与A型结构相比,B型结构可加速人工真皮支架血管化进程,利于联合自体刃厚皮一步法移植修复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一步法移植的效果与分次移植人工真皮与自体刃厚皮的两步法一致,可为创面治疗提供更优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