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DeepLabCut算法的小鼠步态分析系统建立及对衰老所致运动功能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DeepLabCut(DLC)算法用于评价老年小鼠运动功能的步态分析系统.方法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中的DLC算法,采用跑台装置和全封闭设计,构建系统软硬件;应用本系统评价不同运动模式下衰老所致小鼠的步态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究体质量与体长对步态指标的影响.结果 本系统实现特定步速下小鼠三维立体步态(侧面和腹平面)的同步分析,自动量化47项步态指标.应用本系统发现,步行时(15 cm·s-1),相比2月龄、8月龄和15月龄小鼠体转角标准偏差下降,前肢摆动时长、膝关节(Knee)角度标准偏差、左后爪和右后爪向外角度平均值增加;15月龄小鼠还出现步频降低,步幅、双支撑总时长、Knee伸展和收缩距离增加.小跑时(20 cm·s-1),15月龄小鼠无法稳定行走,相比2月龄,8月龄小鼠左后爪向外角度平均值和双支撑总时长增加.相关性分析发现,步频、步幅、前肢摆动时长、后爪向外角度平均值、双支撑总时长、Knee角度标准偏差、Knee伸展和收缩距离等指标均未受到体质量和体长变化的影响.结论 基于DLC算法的小鼠步态分析系统实现了对老年小鼠步态更加敏感、准确、全面的评价,区分出老年小鼠为维持步态稳定性所表现的步态特征,并筛选出更能反映老年小鼠步态变化的行为指标.为今后更有效评估抗衰老、抗运动协调功能下降药物的药效与副作用提供方法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质量评价模式在首次剖宫产产妇产褥期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质量评价模式在首次剖宫产产妇产褥期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12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分娩的首次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产褥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三维质量评价模式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时间均为6周。评估两组产妇保健知识掌握情况、母婴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本研究对照组失访8例、观察组失访7例,最终纳入产妇171例,其中对照组85例、观察组86例。结果:干预后两组产妇的产妇保健知识得分、新生儿保健知识得分、WHO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产妇切口愈合不良、子宫复旧不良、急性乳腺炎、产褥感染、产后便秘发生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新生儿黄疸、湿疹、腹泻发生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以三维质量评价模式为理论基础对首次剖宫产产妇进行延续性护理,有助于产妇掌握产褥期保健知识,对母婴健康状况有积极作用,并能提高产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构建体检中心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构建体检中心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为客观评价体检中心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2022年3~11月聊城市眼科医院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将"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质量理论模型为作为研究依据,通过文献分析法、半结构式访谈以及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体检中心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结果: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20名专家对进行2轮函询,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0%(20/20)和100.00%(20/2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94和0.908。在2轮专家函询中,所函询专家对体检中心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具有较好协调性( P<0.05)。经过2轮专家函询,最终构建了3个1级指标、11个2级指标、38个3级指标的体检中心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变异系数<0.20)。 结论:本次研究基于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构建了一套客观、权重设置科学以及内容覆盖全面的体检中心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为体检中心护理管理及制定干预性对策提供参考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的院内胰岛素泵使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院内胰岛素泵使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临床工作中评价院内胰岛素泵使用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2年1—2月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回顾和小组讨论确定初稿,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全国13个省/直辖市的26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确定院内胰岛素泵使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2轮函询专家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71;第2轮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为4.500~5.000分,变异系数0~0.22。最终构建的院内胰岛素泵使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37个三级指标。结论:构建的院内胰岛素泵使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内容科学、合理、实用,对评价院内胰岛素泵使用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导航系统辅助三维打印模板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剂量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导航系统辅助三维(3D)打印模板联合引导下 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术前、术后计划差异,验证光学导航辅助下的粒子植入计划完成质量。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导航系统辅助3D打印模板引导下粒子植入治疗的肿瘤患者共20例(男10例,女10例,中位年龄60.5岁),植入部位为头颈部8例、胸壁1例、盆腔9例、椎旁和(或)腹膜后2例,中位处方剂量150 Gy。对比术前、术后计划中的粒子数、针数、相关剂量学参数等。剂量学参数包括靶区90%大体肿瘤靶区(GTV)所接受的处方剂量( D90)、GTV分别接受100%、150%、200%处方剂量的体积百分比( V100、 V150、 V200)、GTV接受的最小边缘剂量(MPD)、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均匀性指数(HI)以及2 cm 3范围脊髓接受剂量( D2 cm 3)。采用配对 t检验及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术后使用针数与术前计划一致[均为12 (9,19)根];术后实际粒子数较术前计划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35,68)和49(35,63)颗; z=1.859, P>0.05]。术后计划的MPD较术前计划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52±14.89)和(67.22±20.56) Gy; t=-3.769, P=0.001];其余剂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值:-0.533,-0.423, z值:-0.849~1.416,均 P>0.05)。术后剂量质量评价为优者17例(17/20),为良者2例(2/20),为中者1例(1/20)。 结论:联合模式引导对植入计划的完成质量良好,术后实际靶区剂量可达到术前预计划的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对腹膜透析不良事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进行腹膜透析不良事件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住院的患者76例为对照组,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住院的患者80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腹膜透析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应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进行腹膜透析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对比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不良事件损伤结局、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损伤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与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能够改进腹膜透析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的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股骨头内动脉走行研究方法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股骨头内动脉走行研究方法的进展。方法:以“股骨颈骨折”“股骨头血供”“股骨头坏死”“支持带动脉定位”及“femoral neck fracture”“ blood supply of the femoral hea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location of retinacular artery”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2021年4月关于股骨头内动脉走行研究方法的文献,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46篇,排除质量低、无法获取全文及内容不相符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38篇(中文文献15篇、英文文献23篇),对其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目前用来研究股骨头内动脉走行的方法有灌注对比剂、增强MRI、超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显微灌注三维数字成像等,股骨头内血供主要来源于上、下、前3组支持带动脉,圆韧带动脉也参与股骨头血液的供应,3组支持带动脉在股骨头内彼此交通联结成血管网,分布于骺板上下方,但目前对股骨头内的血供及动脉走行特点仍未达成共识。结论:目前用于股骨头内动脉研究的方法及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学者们对股骨头内的动脉解剖及血供模式有了一些认识,但为了满足临床的需要,尚需更进一步研究股骨头内的动脉解剖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模式在小儿血液科服务质量评价中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一套科学、规范且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儿血液科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成立科研小组,为初步构建小儿血液科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本研究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模式为理论框架,初步筛选相应指标,并通过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函询,从两轮结果的应答率、专家意见和专业性评判以评价各专家对该体系各敏感指标的积极性、权威性和协调程度和集中程度,采用界值法进行评价指标的筛选。结果:本研究经过第一轮16位专家和第二轮14位专家函询后,小儿血液科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权威系数为0.968~0.903,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和集中程度较高,最终形成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45个。结论:最终构建的小儿血液科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层次鲜明、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能够用于实际工作中评价小儿血液科的服务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式构建眼科日间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眼科日间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评价眼科日间手术室的护理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1—8月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模型,通过文献检索、半结构访谈、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眼科日间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2轮专家函询的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51和0.858,专家协调系数为0.098~0.264。最终构建的眼科日间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1项、三级指标57项。结论:本研究构建的眼科日间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全面、客观地评价眼科日间手术室护理质量,促进眼科日间手术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onabedian质量理论在手术室锐器伤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Donabedian质量理论构建手术室工作人员锐器伤结构—过程—结果指标,探讨在该质量理论指导下的三维指标在手术室锐器伤持续改进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手术室医务人员47名作为调查对象,2020年1至12月采用常规预防锐器伤管理措施为干预前数据,2021年1至12月在Donabedian质量理论指导下实施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手术室医务人员锐器处置规范率、预防锐器伤依从性、安全装置消耗量,以及锐器伤发生率情况。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手术室医务人员锐器处置规范率为71.54%(181/253),干预后为85.82%(242/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42, P<0.001)。干预前医务人员对患者宣教率为39.41%(80/203),操作时规范佩戴手套等防护用品依从率为23.11%(52/225),操作后立即处置使用后锐器依从率为66.88%(103/154),操作完毕及时洗手为84.00%(189/225),干预后分别为71.58%(136/190)、61.71%(158/256)、89.62%(164/183)和93.75%(240/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1.03、72.57、26.26和11.81, P值<0.001或=0.001)。干预前钝性缝针消耗量为(8.25±2.45)根,缝针固定器消耗量为(6.92±4.19)个,干预后分别为(57.58±6.67)根和(29.83±6.34)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06和-10.45, P值均<0.001)。锐器伤发生例次率分别为0.17%(14/8 320)和0.07%(6/9 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1, P<0.05),后期追踪未发生院内感染。 结论:Donabedian质量理论指导下的手术室医务人员锐器伤质量管理效果显著,可减少血源性疾病的感染和传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管理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