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对腹膜透析不良事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进行腹膜透析不良事件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住院的患者76例为对照组,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住院的患者80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腹膜透析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应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进行腹膜透析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对比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不良事件损伤结局、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损伤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与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能够改进腹膜透析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的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式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式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为规范、有效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于2020年1—10月,以三维质量模型为框架,结合文献检索、半结构式访谈和小组讨论,初步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条目池和初始问卷。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31名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或者居家护理的临床护理、护理管理、人力资源、公共卫生管理和信息技术专家,应用德尔菲法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并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结果:2轮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792、0.828;2轮专家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二级指标0.076、0.075,三级指标0.138、0.150 ( P<0.05)。最终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包括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42个三级指标。 结论: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式构建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科学及可靠,可为科学有效评价"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及可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式的综合卒中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综合卒中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规范化的综合卒中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以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Delphi专家函询和层次分析法,确定综合卒中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及各指标的权重。结果:共对综合卒中中心的16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临床工作年限为(24.63±10.08)年,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88,两轮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W值分别为0.229和0.283。最终构建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6个三级指标的综合卒中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构建的综合卒中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脑卒中急诊、卒中单元、随访的全过程,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综合卒中中心日常护理质量监测和持续质量改进提供评价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构建体检中心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构建体检中心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为客观评价体检中心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2022年3~11月聊城市眼科医院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将"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质量理论模型为作为研究依据,通过文献分析法、半结构式访谈以及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体检中心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结果: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20名专家对进行2轮函询,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0%(20/20)和100.00%(20/2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94和0.908。在2轮专家函询中,所函询专家对体检中心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具有较好协调性( P<0.05)。经过2轮专家函询,最终构建了3个1级指标、11个2级指标、38个3级指标的体检中心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变异系数<0.20)。 结论:本次研究基于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构建了一套客观、权重设置科学以及内容覆盖全面的体检中心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为体检中心护理管理及制定干预性对策提供参考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onabedian质量理论在手术室锐器伤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Donabedian质量理论构建手术室工作人员锐器伤结构—过程—结果指标,探讨在该质量理论指导下的三维指标在手术室锐器伤持续改进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手术室医务人员47名作为调查对象,2020年1至12月采用常规预防锐器伤管理措施为干预前数据,2021年1至12月在Donabedian质量理论指导下实施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手术室医务人员锐器处置规范率、预防锐器伤依从性、安全装置消耗量,以及锐器伤发生率情况。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手术室医务人员锐器处置规范率为71.54%(181/253),干预后为85.82%(242/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42, P<0.001)。干预前医务人员对患者宣教率为39.41%(80/203),操作时规范佩戴手套等防护用品依从率为23.11%(52/225),操作后立即处置使用后锐器依从率为66.88%(103/154),操作完毕及时洗手为84.00%(189/225),干预后分别为71.58%(136/190)、61.71%(158/256)、89.62%(164/183)和93.75%(240/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1.03、72.57、26.26和11.81, P值<0.001或=0.001)。干预前钝性缝针消耗量为(8.25±2.45)根,缝针固定器消耗量为(6.92±4.19)个,干预后分别为(57.58±6.67)根和(29.83±6.34)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06和-10.45, P值均<0.001)。锐器伤发生例次率分别为0.17%(14/8 320)和0.07%(6/9 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1, P<0.05),后期追踪未发生院内感染。 结论:Donabedian质量理论指导下的手术室医务人员锐器伤质量管理效果显著,可减少血源性疾病的感染和传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管理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式构建眼科日间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眼科日间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评价眼科日间手术室的护理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1—8月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模型,通过文献检索、半结构访谈、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眼科日间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2轮专家函询的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51和0.858,专家协调系数为0.098~0.264。最终构建的眼科日间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1项、三级指标57项。结论:本研究构建的眼科日间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全面、客观地评价眼科日间手术室护理质量,促进眼科日间手术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维质量评价模式在眼科日间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在眼科日间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6—1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日间手术室应用常规管理法进行感染控制的2 905例手术患者和手术室卫生学监测样本作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5月采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进行感染控制的3 682例手术患者和手术室卫生学监测样本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日间手术室感染控制指标,并调查52名工作人员对质量改进后感染控制的认可度。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室空气培养检测合格率、外科手消毒检测合格率、物体表面检测合格率和手卫生依从性检测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60%以上的日间手术室工作人员认为感染控制的管理架构、结构和效果方面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结论:采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能提高眼科日间手术室的感染控制管理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模式在小儿血液科服务质量评价中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一套科学、规范且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儿血液科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成立科研小组,为初步构建小儿血液科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本研究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模式为理论框架,初步筛选相应指标,并通过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函询,从两轮结果的应答率、专家意见和专业性评判以评价各专家对该体系各敏感指标的积极性、权威性和协调程度和集中程度,采用界值法进行评价指标的筛选。结果:本研究经过第一轮16位专家和第二轮14位专家函询后,小儿血液科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权威系数为0.968~0.903,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和集中程度较高,最终形成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45个。结论:最终构建的小儿血液科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层次鲜明、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能够用于实际工作中评价小儿血液科的服务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的院内胰岛素泵使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院内胰岛素泵使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临床工作中评价院内胰岛素泵使用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2年1—2月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回顾和小组讨论确定初稿,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全国13个省/直辖市的26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确定院内胰岛素泵使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2轮函询专家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71;第2轮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为4.500~5.000分,变异系数0~0.22。最终构建的院内胰岛素泵使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37个三级指标。结论:构建的院内胰岛素泵使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内容科学、合理、实用,对评价院内胰岛素泵使用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循证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循证医学理论,对国内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收集高质量证据,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KOA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供临床护理应用和参考。方法:系统、全面地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以及相关指南网站,收集KOA相关指南、护理标准、推荐建议、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01—2018年。根据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进行严格的证据质量评价,整理和收集最佳证据,以三维质量结构模式理论为框架,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专家函询,确立KOA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通过系统的循证检索,整理出KOA相关指标137个。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要素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3个维度,其中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64个。结论:本研究构建的KOA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为我国医疗机构KOA护理质量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他领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