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人迎右气口对比脉法的临床运用要点与实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人迎气口脉法出自《灵枢》,历代争议在于其为双侧人迎、气口脉或左右寸口脉之间的比较.王叔和《脉经》认为"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左人迎右气口脉法体系取左右寸口脉,按照关前一分左右对比而别阴阳,然后通过比较单侧关与关前一分之大小,以明三阴三阳,根据脉之浮沉确定表里,根据医之举按鉴别中风、中寒,确定治法方药.通过此脉法的临床运用,体会到六经脉象与六经病症的对应关系,收效颇佳.脉象体现疾病本质,随疾病发展而变化.当脉症不一时,应当舍症从脉,把握本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六经开阖枢理论探赜遗精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六经开阖枢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阐述三阴三阳为天地之道、生杀之本的观点,强调通过调节枢机开阖以实现一气周流无碍,气血阴阳平衡.兹从六经阴阳开阖枢理论探赜遗精的治疗,认为肝、脾、肾枢机斡旋失司、开阖失调是遗精发生的关键,分而论之为土湿阳衰、肝木不升、水火失交、肾虚水寒,从而出现气化不利,加重壅塞,最终导致遗精.因此,治疗应强调恢复枢机开阖之力,调控肝、心、脾、肾各脏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应用疏肝解郁、交通心肾、温肾助阳等治法,引导厥阴、少阴、少阳等经脉正气回归,达到气血循行通畅、脏腑功能恢复的目的,为遗精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三阴三阳脉法源流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本文以三阴三阳脉法为统领,从起始源头至发展巅峰再到发展稳定纵向论述了以诊断三阴三阳为核心的脉法演变,分别是标本脉法、人迎气口脉法、四时阴阳脉法;横向论述了各脉法自身的演变发展关系,分别是标本脉法与寸口分部候经脉法,人迎气口脉法与寸口对比诊法,《黄帝内经》四时阴阳脉法与扁鹊四时阴阳脉法;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各脉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与其相适应的临床模式,予以诊断阴阳之多少,分辨手足六经,进而明确十二经脉之所病为特长的三阴三阳脉法,做一系统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老官山汉墓出土针方简解读
编辑人员丨2023/8/6
老官山汉墓出土针方简有论有方,论述针刺诊断、治疗的规范,以及针具和数种定式刺法的标准;所载40首针方是基于理论和经验总结的预设方,而不是临证实际使用的经验方.方中28个有专有名称和固定位置的刺灸处皆为脉输,脉输的命名主要采用“部位名+三阴三阳脉名”命名法;方中针刺部位,不论是脉输,还是随病所而刺,多标明刺数,充分体现出扁鹊针灸“守数精明”“守数据治”的鲜明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筋理论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灵枢·经筋》系统地介绍了经筋理论,经筋理论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手足三阴三阳共十二经筋.与经脉理论相比,经筋理论发展相对缓慢,故文章从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3个方面介绍经筋理论的研究现状,使人们深刻理解经筋理论的内涵;推进经筋理论在创新中医外治法和治疗优势病种方面的临床应用,开拓经筋理论实质和经筋病症病因病机的实验研究,加快经筋理论的研究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开阖枢理论辨治自主神经疾病——中医脑病理论与临床实证研究(九)
编辑人员丨2023/8/6
开阖枢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以三阴三阳分开阖枢,自主神经功能与经脉脏腑气化的开阖枢功能表现类似.开阖枢理论总结了疾病特殊的传变规律,可以指导自主神经疾病的临床辨治.通过神经源性体位性低血压、头部多汗症、自主神经功能不全、术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交感神经型颈椎病5个医案,阐述自主神经疾病的病机特征为枢机障碍,神机失用;开阖枢同病,而表现为偏于开折、阖折、枢折状态.治疗上必须着眼气化,整体燮理,邪正兼顾;调理法包括身心调理、饮食调理、方药调理之类,并加强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方药调理治疗的关键点在于养神安神、疏通经隧、双向调节、整体燮理,才能枢转神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伤寒论》六经分治筋伤取穴特点及辨证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些年来,临床软组织损伤发病率逐渐增加,针灸是我国特有内病外治的方法,对软组织损伤患者治疗效果理想.针灸联合一定操作办法,使腧穴和经脉起到传导影响,进而对全身疾病有治疗作用.《伤寒论》为医圣张仲景所著,对外感病的治疗规律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主要贡献之一为首次构建了完整辨证论治的体系.本研究经过结合伤寒论内针灸穴位功效与三阴三阳的辨证诊疗体系,总结了太阳、少阴、少阳、厥阴、阳明和太阴诊断要素与针灸辨证的策略,归纳了临床软组织损伤患者不同病情可选取不同的穴位治疗,对于临床医师知常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谈《难经》对《黄帝内经》脉法的继承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难经》脉法继承了《黄帝内经》中诸多的脉学理论,如寸口理论、五脏虚损的顺序、三阴三阳之王脉、脉之阴阳、色脉相应、四季之脉象等.《难经》还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脉法进行了创新.在诊脉部位上,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将各脏腑病变分候于寸口部位;在脉象浮沉、迟数与脏腑的关系上,认为数脉为腑病,迟脉为脏病;在脉象变化与阴阳的关系上,强调在诊脉时,要注重阴阳脉象的变化,进一步判断疾病的转归;在脉象变化与五行的关系上,认为某一部位脉象的变化不仅能判断其所主脏腑的病变,亦可结合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推测相关脏腑的病变;在尺脉变化与元气的关系上,认为元气的盛衰主要与尺脉变化息息相关,其脉象的强弱可提示元气的盛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试述寒生引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黄帝内经》中提出寒邪具有收引的特性,本文根据古代医籍及现代临床应用相关研究,提出了"寒生引病"这一概念,并从"五体""六经""脏腑"及"气血津液"这一疾病发生发展阶段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法方药等论述"引病"."寒生引病"初始阶段为寒克五体,寒邪侵袭人体筋脉肉皮骨,主要表现为发热无汗、疼痛拘挛、屈伸不利等症状,主要治法为解表散寒通脉;第二阶段为寒克六经、寒邪侵袭三阴三阳,主要治法为温经散寒;第三阶段为寒克五脏六腑,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咳嗽、胸痛等五脏病、六腑病,主要治法为温阳散寒;第四阶段为寒克气血津液,主要表现为疼痛、水肿等的气血津液病,主要治法为温通散寒利水.寒生引病,作为一类疾病,归纳"寒主收引"引起的疾病,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研究《伤寒论》,重点把握“热”
编辑人员丨2023/8/5
文章论述了外感病发病过程中“邪客皮表、传经络、入脏腑”的由表人里传变的3个基本过程,着重阐述了六经经热证特别是“三阴经热证”在伤寒三阴病由热转寒、由实转虚过程中的承上启下作用;确认伤寒病自然演变过程中传递的是邪热,而非风寒等邪气,强调研究《伤寒论》时要重点把握“热”,进而整体上归纳了《伤寒论》学习和研究的脉络与方法,以期在临床中指导运用《伤寒论》辩证思维论治外感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