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腥草素钠对高血压大鼠模型血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目的 探讨鱼腥草素钠对高血压大鼠模型血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8周龄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1)、高血压组(n=13)和鱼腥草素钠组(n=13).对照组采用普通饲料喂养,高血压组和鱼腥草素钠组均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高血压模型.测量大鼠基线血压,每周监测1次大鼠体重,从第5周起监测大鼠尾动脉血压,第9周起鱼腥草素钠组大鼠采用鱼腥草素钠灌胃,对照组及高血压组大鼠采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第13周后检测3组大鼠血浆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血脂、血糖、胰岛素浓度.结果 对照组收缩压和鱼腥草素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高血压组(P<0.05);鱼腥草素钠组和高血压组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鱼腥草素钠组IL-1β、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鱼腥草素钠干预后,可明显缓解炎症,降低高脂喂食大鼠导致的高血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
重症监护室感染患者去甲万古霉素谷浓度的达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目的 探讨去甲万古霉素谷浓度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中的达标情况,不同谷浓度对临床疗效、肾功能损伤的影响,以及影响谷浓度的因素.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入住黄山市人民医院综合ICU并静脉滴注去甲万古霉素的成年患者.记录患者去甲万古霉素的用药方案、稳态下的谷浓度,比较不同谷浓度分组间临床疗效、肾功能损伤的情况,观察不同肾功能状态患者谷浓度达标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稳态谷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患者97例,仅33.0%(32/97)达到目标谷浓度(10~20 mg/L),51.5%(50/97)低于目标谷浓度,15.5%(15/97)高于目标谷浓度.谷浓度不同的三组,临床治愈率和肾功能损伤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不同肾功能状态的患者谷浓度达标情况存在差异,肾功能亢进及正常者,以低于目标浓度为主,随着肾功能障碍加重高于目标浓度的比例呈升高趋势(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每日剂量、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价(SOFA)评分、血肌酐、尿素氮、降钙素原、是否合并感染性休克及是否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均与去甲万古霉素的谷浓度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SOFA评分、血尿素氮、性别及是否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去甲万古霉素谷浓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ICU患者不同肾功能状态下去甲万古霉素的稳态谷浓度较难达到目标,且以谷浓度偏低更多见,临床治愈率低,而谷浓度的升高,肾功能损伤发生率升高.年龄、性别、SOFA评分、血尿素氮水平及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去甲万古霉素谷浓度的独立影响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
血液灌流治疗对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短期脏器功能改善效果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治疗对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短期预后的改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100例TAA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体外循环中是否使用血液灌流器分为灌流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深低温停循环体外循环策略,灌流组在此基础上于体外循环开始后同步血液灌流器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指标(转机时间、手术时间、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超滤、尿量、术中输血量)和临床实验室指标(术前、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白细胞计数、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酐、尿素氮)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灌流组患者术后24、48小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改善效应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细胞计数、肌酐、尿素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灌流治疗有助于TAAD术后短期肝功能改善和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
脂肪乳剂联合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对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营养参数和炎症免疫以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目的 研究在肠内营养(EN)治疗基础上使用脂肪乳剂和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对心脏瓣膜病(VHD)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炎症免疫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VHD合并营养不良的患者共9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EN治疗,试验组在EN基础上经静脉注射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时的营养参数、炎症因子、免疫功能指标、预后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上臂肌围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CD3+、CD4+及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对照组患者无死亡,试验组患者死亡1例(2.17%),两组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肪乳剂联合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治疗VHD患者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提高其免疫功能,同时不会导致患者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
衰弱与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目的 探讨衰弱与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收集135例脊柱转移瘤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并发症组(49例)和无并发症组(8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脊柱转移瘤衰弱指数(MSTFI)评估脊柱转移瘤患者的衰弱程度,比较不同衰弱程度脊柱转移瘤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衰弱与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衰弱、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单独及联合对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结果 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患者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评分、ASA分级、衰弱程度、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白蛋白(ALB)、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5例脊柱转移瘤患者中,无衰弱25例,轻度衰弱55例,中度衰弱38例,重度衰弱17例.不同衰弱程度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衰弱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总住院时间长于无衰弱和轻度衰弱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衰弱与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呈正相关(r=0.35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度衰弱是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衰弱预测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AUC为0.703(95%CI:0.611~0.796),ASA分级预测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AUC为0.575(95%CI:0.476~0.674),二者联合预测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AUC为0.713(95%CI:0.622~0.805).结论 脊柱转移瘤患者衰弱的发生率高,重度衰弱是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并且衰弱对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
艾司氯胺酮对剖宫产术后应激及产后抑郁发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目的 分析艾司氯胺酮对产妇剖宫产术后应激与产后抑郁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将2021年3月~2023年3月间在本院行剖宫产手术的108例产妇纳为研究对象,将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产妇术后采用布托啡诺进行自控静脉镇痛治疗,观察组产妇术后加用艾司氯胺酮进行自控静脉镇痛治疗.观察产妇术后相关应激反应评价变化与产后抑郁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产后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患者产后1周的产后抑郁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产妇产后不同时间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对于减轻剖宫产产妇产后疼痛具有良好表现,有助于缓解产妇的术后应激反应,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
亚低温联合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目的 探究亚低温联合高压氧(HBO)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神经功能、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河北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STBI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BO组和联合组,其中HBO组采用HBO空气加压舱进行治疗,联合组在HBO组的基础上联合亚低温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B)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用美国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血气分析仪测定患者的动脉氧含量(CaO2)和颈内静脉氧含量(CjvO2);用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估治疗效果;比较两组疗效、S-100B水平、NSE水平、NIHSS评分、Da-jvO2、GOS评分的变化.结果 联合组和HBO组的S-100B、NSE水平、NIHSS评分、Da-jvO2在治疗后均降低;且治疗后联合组的S-100B、NSE水平、NIHSS评分、Da-jvO2均低于HBO组;联合组治疗6个月后,预后良好的患者比例高于HBO组.结论 亚低温联合HBO能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Da-jvO2及预后,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580例胎儿超声异常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目的 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MA)在不同种类胎儿超声异常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2月因胎儿超声检查异常在产前诊断中心同时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MA检测的580例羊水样本的检测结果,随访CMA阳性病例的妊娠结局.结果 580例中,CMA检测阳性90例,阳性率15.5%,较染色体核型分析的阳性率(34例,5.9%)提高了 9.6%(x2=28.3,P<0.001).580例中,超声结构异常167例,其中CMA检测阳性25例(阳性率15.0%),腹部异常以及呼吸、骨骼、神经和心血管等系统异常的阳性率分别为33.3%、29.4%、16.7%、16.7%和14.3%;超声非结构异常413例,其中CMA检测阳性65例(阳性率15.7%),多发软指标异常、孤立软指标中的脉络丛囊肿和颈项透明层(NT)增厚阳性率依次为23.9%、20.0%和18.6%.随访90例CMA阳性病例的妊娠结局,其中正常活产42例,引产36例,胎停2例,出生后异常5例,未出生5例.结论 在胎儿超声异常的产前诊断中,CMA技术可弥补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的局限性;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存在孤立/多发结构异常或超声软指标异常时,推荐行CMA检测;临床意义不明的拷贝数变异需要结合本地随访结局数据并查阅最新文献进行遗传咨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
疼痛干预联合Snyder希望理论对肝癌患者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后睡眠质量及希望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目的 探讨疼痛干预联合Snyder希望理论对肝癌患者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后睡眠质量及希望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88例接受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术后干预)和联合组(46例,采用疼痛干预联合Snyder希望理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希望水平[Herth希望指数(HHI)]、自我感受负担[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镇痛药物使用量]、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SRSS、PSQI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联合组患者SRS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看法、行动倾向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亲密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联合组患者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看法、行动倾向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亲密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身体负担、情感负担、经济负担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联合组患者身体负担、情感负担、经济负担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CRP、IL-6、TNF-α、ALT、AST、TBIL水平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联合组患者CRP、IL-6、TNF-α、ALT、AS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患者VAS评分和镇痛药物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恶心、呕吐、疲劳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疼痛干预联合Snyder希望理论能显著改善肝癌患者TACE术后的睡眠质量、希望水平,缓解术后疼痛,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肝功能,提升患者的总体康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
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将130例胃癌患者分为转移组(n=21)和非转移组(n=10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转移组和非转移组患者的吸烟史、病灶部位、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神经浸润情况、脉管及淋巴管浸润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病灶位于远端胃、肿瘤直径﹥3 cm、低分化、浸润深度M2以上、神经浸润、脉管及淋巴管浸润均是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有吸烟史、病灶位于远端胃、肿瘤直径﹥3 cm、低分化、浸润深度M2以上、神经浸润、脉管及淋巴管浸润均是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早期干预,以降低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并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