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膀胱肉瘤样尿路上皮癌伴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性,68岁,2020年9月23日因血尿2个月,加重1周入院.患者2014年7月在外院因发现膀胱肿瘤行膀胱肿瘤手术(具体不详).CT示:膀胱癌,侵犯前列腺、左侧精囊腺、输尿管下段,左侧骼血管膀胱肿大淋巴结,多考虑转移性.遂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晚期实体瘤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措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目前晚期实体瘤新药研发的热点,ADC药物在晚期乳腺癌、尿路上皮癌、胃癌等多种实体瘤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但其眼毒性、肺毒性、血液学毒性、肝脏毒性等不良反应不可忽视,有效处理ADC药物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在膀胱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在膀胱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3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行新辅助治疗的16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1例;年龄(66.12±14.37)岁。新辅助治疗前影像学评估肿瘤分期T 2N 0M 0期5例,T 3N 0M 0期11例;活检病理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3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13例;活检病理免疫组化染色示HER-2(0)、(+)、(++)、(+++)分别为1、6、6、3例。新辅助治疗方案:维迪西妥单抗120 mg,每2周为1个周期,共4个周期;替雷利珠单抗200 mg,每3周为1个周期,共3个周期。新辅助治疗后行影像学检查评估靶病灶变化情况。分析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16例均完成新辅助治疗。16例中5例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3例疾病稳定,1例疾病进展。12例(75.0%)客观缓解,15例(93.8%)疾病控制,14例(87.5%)目标病灶较基线缩小。在9例HER-2阳性(++/+++)和7例HER-2阴性(0/+)患者中分别有2例(22.2%)和3例(42.9%)达完全缓解,分别有8例(88.9%)和4例(57.1%)达客观缓解。16例新辅助治疗后,6例拒绝手术治疗,2例行保留膀胱综合治疗;8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手术切缘均为阴性,其中5例(62.5%)术后病理分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TCGA数据库筛选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分子标签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癌症基因组图片(TCGA)数据库中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相关的预后分子标签。方法:提取TCGA数据库中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数据以及膀胱尿路上皮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转录组数据,采用LASSO-Cox回归分析筛选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相关的mRNA,并构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分子标签。结果:首先筛选出膀胱尿路上皮癌和膀胱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8738个,经过单因素Cox分析得到2824个与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相关的基因( P<0.05),选取 P<0.0001的mRNA 225个,进一步采用LASSO-Cox回归分析筛选出11个与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相关的基因,分别为TPST1、ANXA1、LINC01138、AMIGO2、HOOK1、AC005730.2、KANK4、PEX5L、AL353572.1、CATSPER4、AL645939.1,最后联合这11个基因构建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分子标签。利用分子标签基因构建的模型能将膀胱尿路上皮癌划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绘制分子标签生存曲线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分子标签表达水平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预后有显著性关联,分子标签值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结论:通过对TCGA数据库的分析,发现TPST1、ANXA1、LINC01138、AMIGO2、HOOK1、AC005730.2、KANK4、PEX5L、AL353572.1、CATSPER4、AL645939.1和AL645939.1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有影响,且构建的分子标签表达水平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有显著性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治疗非转移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ANU)和传统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LRNU)治疗非转移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73例非转移性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RANU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64.4±10.8)岁;体质量指数(BMI)(24.4±3.4)kg/m 2;肾盂肿瘤16例,输尿管肿瘤9例,肾盂和输尿管肿瘤2例;肿瘤位于左侧16例,右侧11例。LRNU组46例,男17例,女29例;年龄(67.0±9.6)岁;BMI(23.8±3.0)kg/m 2;肾盂肿瘤22例,输尿管肿瘤19例,肾盂和输尿管肿瘤5例;肿瘤位于左侧30例,右侧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RANU组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完成肾和上段输尿管切除,不更改患者体位,调整机械臂位置后完成下段输尿管和部分膀胱壁的切除。LRNU组腹腔镜下切除肾后,患者改仰卧位切除下段输尿管和部分膀胱壁。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率、盆腔和肾窝引流管携带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等的差异。 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RANU组和LRNU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5(176,208)min和132(115,153) min( P<0.01);RANU组3例术中输血,LRNU组无输血病例( P=0.047)。RANU组和LRNU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5.0(2.0,10.0)枚和0.5(0,4.0)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ANU组和LRNU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4,6)d和5(5,6)d,盆腔引流管携带时间分别为5(3,5)d和4(3,4)d,肾窝引流管携带时间分别为4(3,5)d和4(3,5)d,淋巴结阳性例数分别为2例(7.4%)和5例(10.9%),术后短期(术后至出院日)并发症分别为5例(18.5%)和2例(4.4%),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RANU组中位随访时间14(11,19)个月,LRNU组中位随访时间31(25,40)个月。RANU组和LRNU组的膀胱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2.6%和91.3%,总生存率分别为96.3%和89.1%,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8.9%和8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ANU是治疗非转移性UTUC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能达到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似的控瘤效果,且RANU在淋巴结清扫数量上具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淋巴结清扫术后局部复发和生存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局部复发和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UTUC并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淋巴结清扫术2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2例,女115例;年龄(65.52±10.14)岁;左侧122例,右侧115例;肾盂肿瘤102例,输尿管肿瘤124例,多部位肿瘤11例。根据病理结果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淋巴结阳性组和淋巴结阴性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评估两组的总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无局部复发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总生存、肿瘤特异性生存和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237例中,病理淋巴结阴性组180例(75.9%),淋巴结阳性组57例(24.1%)。淋巴结阳性组较淋巴结阴性组有更高比例的肾盂肿瘤[57.9%(33/57)与38.1%(69/180)]、病理T 3~4期[84.2%(48/57)与32.8%(59/180)]、G 3分级[91.2%(52/57)与55.6%(100/180)]、腺样分化[17.5%(10/57)与4.4%(8/180)]、肉瘤样分化[22.8%(13/57)与9.4%(17/180)]、坏死[47.4%(27/57)与16.1%(29/180)]和脉管癌栓[40.4%(23/57)与12.2%(22/180)],以及更高的中位淋巴结清扫数量[ 4(1,10)枚与2(1,5)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37例中,42例失访;195例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155个月,中位时间46(22,79)个月。随访期内58例(29.7%)出现局部复发,其中34例单纯局部复发,24例同时合并远处转移。整体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67.4%和71.3%,其中淋巴结阴性组分别为70.5%和75.1%,淋巴结阳性组分别为57.5%和59.4%,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总体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为68.0%,其中淋巴结阴性组为75.6%,淋巴结阳性组为4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理分期T 3~4期( HR=3.924, 95% CI 2.045~7.529, P <0.001)、病理分级G 3级( HR=2.871, 95% CI 1.193~6.909, P =0.019)是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70岁( HR = 3.578, 95% CI 1.917~6.678, P<0.001)、病理分期T 3~4期( HR=2.366,95% CI 1.278~4.381, P=0.006)是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70岁( HR=3.874,95% CI 2.190~6.853, P<0.001)、病理分期T 3~4期( HR=2.757,95% CI 1.565~4.857, P<0.001)是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高T分期、高病理分级,以及伴腺样分化、肉瘤样分化、坏死、脉管癌栓的UTU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高。年龄≥70岁、肿瘤分期T 3~4期是UTUC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分期T 3~4期、病理分级G 3级是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的长链非编码RNA通过上皮-间充质转化调控人膀胱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ATB)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相关性及lncRNA-ATB对膀胱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lncRNA-ATB在人正常尿路上皮细胞株SV-HUC-1和膀胱癌细胞株EJ中的表达,在SV-HUC-1细胞通过转染pcDNA3.1-ATB过表达lncRNA-ATB,在EJ细胞通过转染sh-ATB敲低lncRNA-ATB,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形态学变化,RT-q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EMT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lncRNA-ATB在EJ细胞株的表达明显高于SV-HUC-1细胞株(2.836±0.317比0.981±0.234, t=-14.109, P<0.05),SV-HUC-1细胞转染pcDNA3.1-ATB后,细胞由卵圆形转变为梭形(EMT表型变化)。pcDNA3.1-ATB转染组细胞EMT相关基因E盒结合锌指蛋白1(ZEB1)和E盒结合锌指蛋白2(ZEB2)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cDNA3.1-NC)(3.682±0.270比0.969±0.119、4.119±0.216比0.970±0.156;1.439±0.151比0.209±0.012、1.057±0.993比0.239±0.025, t=-27.543、-35.503、-14.074、-13.843, P<0.05),E-钙黏蛋白(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0.383±0.023比0.985±0.182、0.270±0.035比0.540±0.104, t=9.826、4.269, P<0.05),细胞增殖能力增强(48 h:0.548±0.041比0.348±0.035、72 h:0.906±0.118比0.468±0.039、96 h:1.432±0.224比0.731±0.078, t=-11.081、-10.591、-8.866, P<0.05),细胞侵袭能力增强(293.111±26.770比69.556±7.939, t=-24.019, P<0.05)。EJ细胞转染sh-ATB后,细胞由梭形转变为卵圆形,与对照组sh-NC比较,ZEB1和ZEB2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0.385±0.059比0.950±0.181、0.341±0.051比0.992±0.175;0.244±0.154比0.764±0.049、0.067±0.012比0.449±0.197, t=8.907、10.713、17.658、28.844, P<0.05),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增高(3.697±0.289比0.929±0.212、0.377±0.29比0.132±0.014, t=-23.151、-10.921, P<0.05),细胞增殖能力下降(72 h:0.734±0.063比0.973±0.161、96 h:0.926±0.130比1.520±0.053, t=4.139、12.752, P<0.05),细胞侵袭能力降低(81.222±8.273比335.000±16.875, t=40.511, P<0.05)。 结论:lncRNA-ATB可能通过上调ZEB1和ZEB2表达进而下调E-cadherin表达诱导细胞EMT变化促进膀胱癌增殖和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尿路上皮癌相关1基因靶向miR-204-5p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和免疫逃逸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尿路上皮癌相关1(UCA1)基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和免疫逃逸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7—2019年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子宫全部或部分切除的内膜样腺癌患者的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UCA1和miR-204-5p的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Transwell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UCA1与miR-204-5p的靶关系。将HEC-1A-sh-NC或HEC-1A-sh-UCA1细胞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或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进行体外共培养,探讨UCA1在免疫逃逸中的作用。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UCA1的表达水平(17.08±0.84)高于癌旁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00±0.37),miR-204-5p的表达水平(0.98±0.16)低于癌旁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0±0.20,均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iR-204-5p的表达与UCA1的表达呈负相关( r=-0.330, P=0.030)。UCA1和miR-204-5p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血管浸润有关(均 P<0.05)。sh-UCA1组细胞的吸光度( A)值(0.58±0.11)和细胞迁移数[(199.68±18.44)个]均低于sh-NC组[分别为1.24±0.17和(374.76±24.83)个],sh-UCA1组细胞凋亡率[(28.64±7.80)%]高于sh-NC组[(14.27±4.38)%,均 P<0.05]。效应细胞和靶细胞不同比例培养后,HEC-1A-sh-UCA1组细胞存活率均低于HEC-1A-sh-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UCA1存在与miR-204-5p结合的位点。UCA1+anti-miR-204-5p组细胞的 A值(1.74±0.08)和细胞迁移数[(426.00±18.00)个]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0±0.03和(284.00±8.00)个],UCA1+anti-miR-204-5p组细胞凋亡率[(5.42±0.93)%]低于Control组[(14.82±1.48)%,均 P<0.05]。当与PBMC共培养时,HEC-1A-sh-UCA1细胞可以诱导更高的干扰素γ(IFN-γ)表达,PHA组及PHA+pre-miR-204-5p组细胞中IFN-γ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42±0.49和1.88±0.26,均高于PHA+pre-NC组(0.85±0.10,均 P<0.05)。体外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不同比例)共培养时,HEC-1A-sh-UCA1细胞则具有较低的存活率,HEC-1A-pre-miR-204-5p组细胞存活率均低于HEC-1A-pre-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UCA1/miR-204-5p可能在人子宫内膜癌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列腺小细胞癌伴膀胱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并小细胞癌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前列腺小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泌尿系统肿瘤,前列腺小细胞癌伴膀胱癌的发病率更低。本文报道1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查提示前列腺小细胞癌伴膀胱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并小细胞癌。患者采用膀胱局部灌注化疗,并予依托泊苷+洛铂全身化疗6个疗程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免疫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复查前列腺MRI、膀胱镜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精囊腺病变较治疗前缩小,PSA明显降低,膀胱未见肿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转移性尿路上皮癌全身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全身治疗药物逐步增多,虽然这些方案暂时没有动摇铂基类化疗药物的一线治疗地位,但为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方案,并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本文将结合近期报道的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对现有的五类全身治疗方案进行综述。以期随着对尿路上皮癌分子病理通路的深入研究,会有更多的尿路上皮癌患者得到高效、低毒、更为精准新型药物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