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TCGA数据库筛选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分子标签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对癌症基因组图片(TCGA)数据库中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相关的预后分子标签。方法:提取TCGA数据库中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数据以及膀胱尿路上皮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转录组数据,采用LASSO-Cox回归分析筛选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相关的mRNA,并构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分子标签。结果:首先筛选出膀胱尿路上皮癌和膀胱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8738个,经过单因素Cox分析得到2824个与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相关的基因( P<0.05),选取 P<0.0001的mRNA 225个,进一步采用LASSO-Cox回归分析筛选出11个与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相关的基因,分别为TPST1、ANXA1、LINC01138、AMIGO2、HOOK1、AC005730.2、KANK4、PEX5L、AL353572.1、CATSPER4、AL645939.1,最后联合这11个基因构建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分子标签。利用分子标签基因构建的模型能将膀胱尿路上皮癌划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绘制分子标签生存曲线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分子标签表达水平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预后有显著性关联,分子标签值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结论:通过对TCGA数据库的分析,发现TPST1、ANXA1、LINC01138、AMIGO2、HOOK1、AC005730.2、KANK4、PEX5L、AL353572.1、CATSPER4、AL645939.1和AL645939.1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有影响,且构建的分子标签表达水平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有显著性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0版EAU膀胱癌指南更新解读之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20年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指南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进行了内容更新。主要包括:①新增了尿路上皮癌组织学变异分类信息;②对卡介苗(BCG)治疗失败的分类进行了修订;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批用于BCG无应答的高危NMIBC的治疗。本文就NMIBC 2020版EAU指南更新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并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经尿道途径辅助单侧肾输尿管全长逆行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经尿道途径辅助单侧肾输尿管全长逆行切除术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采用自制尿道辅助通道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经尿道途径辅助单侧肾输尿管全长逆行切除术治疗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50~78岁,平均65.9岁;左侧病变8例(左输尿管肿瘤2例,左肾盂肿瘤6例),右侧病变4例(右输尿管肿瘤2例,右肾盂肿瘤2例)。手术方法:术中经腹途径游离并夹闭输尿管下段后,采用1470激光袖状切除输尿管膀胱壁内段,在斑马导丝引导下置入尿道辅助通道及辅助器械,逆行辅助操作完成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是否增加辅助套管、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等。结果: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35~260 min,平均194 min;术中出血量25~100 ml,平均50 ml;术后住院时间5~24 d,平均11.6 d。12例中8例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11 d,平均6.8 d。12例中1例术中增加辅助套管。术中、术后无患者接受输血治疗,术后病理切缘均阴性。术后1例膀胱吻合口漏尿,延长尿管留置时间后自愈,术后3周拔除尿管;12例无术后切口感染,无发热、出血、静脉血栓形成等手术相关并发症。12例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5~15个月),1例因腰椎转移于术后8个月死亡,余患者未出现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联合经尿道途径辅助单侧肾输尿管全长逆行切除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且激光直视下能准确切除输尿管开口,手术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在膀胱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在膀胱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3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行新辅助治疗的16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1例;年龄(66.12±14.37)岁。新辅助治疗前影像学评估肿瘤分期T 2N 0M 0期5例,T 3N 0M 0期11例;活检病理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3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13例;活检病理免疫组化染色示HER-2(0)、(+)、(++)、(+++)分别为1、6、6、3例。新辅助治疗方案:维迪西妥单抗120 mg,每2周为1个周期,共4个周期;替雷利珠单抗200 mg,每3周为1个周期,共3个周期。新辅助治疗后行影像学检查评估靶病灶变化情况。分析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16例均完成新辅助治疗。16例中5例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3例疾病稳定,1例疾病进展。12例(75.0%)客观缓解,15例(93.8%)疾病控制,14例(87.5%)目标病灶较基线缩小。在9例HER-2阳性(++/+++)和7例HER-2阴性(0/+)患者中分别有2例(22.2%)和3例(42.9%)达完全缓解,分别有8例(88.9%)和4例(57.1%)达客观缓解。16例新辅助治疗后,6例拒绝手术治疗,2例行保留膀胱综合治疗;8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手术切缘均为阴性,其中5例(62.5%)术后病理分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干扰RNA靶向干扰共刺激分子B7-H4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侵袭及上皮-间充质转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小干扰RNA(siRNA)靶向干扰共刺激分子B7-H4基因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增殖、侵袭、凋亡以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膀胱癌BIU-87细胞和膀胱正常上皮SV-HUV-1细胞的B7-H4的表达;将B7-H4-siRNA脂质体转染BIU-87细胞,Western blot检测siRNA干扰B7-H4表达对膀胱癌BIU-87细胞B7-H4表达水平和EMT的影响,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Transwell侵袭试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干扰B7-H4表达对膀胱癌BIU-87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构建慢病毒B7-H4基因过表达载体并转染BIU-87细胞,上述实验方法检测B7-H4的表达水平、恶性生物学行为和EMT转化的变化。以上均以未干扰BIU-87细胞为对照组。两组均数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BIU-87细胞B7-H4 mRNA表达量(19.501±1.753)高于SV-HUV-1细胞(1.008±0.078, t=15.613,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7-H4蛋白在BIU-87细胞量(12.309±2.561)表达高于SV-HUV-1细胞(2.463±0.136, t=8.541,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7-H4-siRNA敲低后BIU-87细胞B7-H4和N-钙黏蛋白(N-cadherin)的表达量低于未敲低组,而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量则高于未敲低组。B7-H4-siRNA干扰BIU-87细胞72 h后B7-H4敲低组1、2和3组对应吸光度值分别为1.714±0.075、1.762±0.092和1.796±0.072,显著低于未敲低组(2.262±0.155, F=6.017,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功将B7-H4过表达质粒转染BIU-87细胞后可以明显观察到过表达条带,且72 h后B7-H4过表达组吸光度值(2.858±0.147)显著高于对照组(2.353±0.209, t=8.395,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7-H4-siRNA敲低后BIU-87细胞主要处于G 1期,细胞分裂周期延长,B7-H4过表达后BIU-87细胞主要处于S期,细胞分裂周期缩短,且BIU-87细胞凋亡数量[(6.037±0.153)个]显著高于过表达组[(3.646±0.065)个, t=10.238,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数量[(172.000±9.091)个]明显高于B7-H4敲低组1[(47.000±4.535)个、组2(41.000±8.643)个和组3(48.000±11.058)个, F=13.742,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BIU-87细胞转染B7-H4过表达质粒后,B7-H4过表达组BIU-87细胞侵袭能力(338.672±10.663)明显高于对照组(43.732±6.847, F=15.542, P<0.01);BIU-87细胞转染B7-H4过表达质粒后,N-cadherin表达量(1.876±0.212)明显高于对照组(0.375±0.072, F=8.436, P<0.01),而E-cadherin的表达量(0.287±0.064)明显少于对照组(2.267±0.118, F=9.785, P<0.01)。 结论:siRNA靶向干扰B7-H4后抑制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增殖、侵袭及EM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在膀胱癌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膀胱癌是一种发病率高,且具有异质性的尿路上皮癌。从浅表膀胱肿瘤到肌层浸润性恶性肿瘤,由于其高频复发及转移进展特征,本身具有难治性。尽管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手术为主,化疗、放疗、免疫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但化疗方案选择的局限性、放疗的未普及性和免疫治疗的有效率低等问题,使得临床决策依然存在很大瓶颈。近年已有多个靶向治疗在膀胱癌中崭露头角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答。瞬时受体电位通道是膀胱癌中全新的治疗靶点和当下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该类通道在膀胱癌中的抗肿瘤的分子机制、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行性及其联合用药增敏铂类化疗的前景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尿道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尿道癌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2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原发性尿道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34.3%),女23例(65.7%)。年龄(61.1±13.0)岁。临床症状包括尿道梗阻13例(37.1%),血尿7例(20.0%),尿道出血6例(17.1%),尿路刺激症状5例(14.3%),尿失禁1例(2.9%),腰痛1例(2.9%),阴囊溃疡1例(2.9%),自行查体发现1例(2.9%)。所有患者均行膀胱尿道镜检查,活检病理为尿路上皮癌16例,鳞癌7例,腺癌4例,恶性黑色素瘤3例,尿路上皮癌合并鳞癌1例,印戒细胞癌1例,肉瘤样癌1例,胚胎型横纹肌肉瘤1例,上皮样血管肉瘤1例。肿瘤位于近端尿道13例(37.1%),远端尿道22例(62.9%)。肿瘤最大径<3 cm 14例(40.0%),≥3 cm 16例(45.7%),仅表现为黏膜异常5例(14.3%)。肿瘤分期T 1期12例,T 2期9例,T 3期7例,T 4期7例。影像学检查评估淋巴结:N 0期25例,N 1期2例,N 2期8例。术前3例行淋巴结活检,术中8例清扫盆腔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病理检查提示6例淋巴结转移。1例初诊时伴远处转移。31例行手术治疗,16例行根治性尿道切除术,8例行尿道肿物切除术,7例行经尿道肿瘤电切术。4例未行手术治疗,1例为上皮样血管肉瘤,行放疗联合化疗;2例行吉西他滨+顺铂方案化疗;1例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本组35例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2(2,122)个月。17例生存,18例死亡,总体中位生存时间23(13,未达到)个月。总体5年生存率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T分期( P=0.019)、肿瘤最大径( P=0.016)和肿瘤位置( P=0.006)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3 cm( HR=2.673, P=0.029)和肿瘤位于近端尿道( HR=3.064, P=0.023)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年龄、治疗方式、淋巴结清扫、辅助放疗、辅助化疗、临床表现、病理类型,临床N分期、病理N分期对患者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P>0.05)。女性患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置是预后的影响因素( χ2=17.246, P<0.01)。 结论:原发性尿道癌临床罕见,症状多样,整体预后差。肿瘤最大径≥3 cm和肿瘤位于尿道近端是影响原发性尿道癌患者预后的临床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替雷利珠单抗新辅助治疗膀胱癌术后病理完全缓解2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替雷利珠单抗作为尿路上皮癌的二线治疗药物,很少用于难以根治性切除膀胱癌的新辅助治疗。对2例膀胱癌患者行以替雷利珠单抗为基础的新辅助治疗,术后病理完全缓解。表明替雷利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可能具有光明的前景,值得进一步探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小RNA-630靶向调控APC膜募集蛋白2/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促进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侵袭转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630对膀胱尿路上皮癌侵袭转移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APC膜募集蛋白(Amer2)为miR-630下游靶基因。构建含miR-630结合位点的Amer2基因3’端非编码区(3’UTR)荧光素酶报告载体,检测miR-630与Amer2的3’UTR相互作用对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miR-630模拟物(mimics)和抑制剂(inhibitor)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在体外瞬时转染膀胱癌细胞株EJ,转染72 h后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Amer2、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EF-H1)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Amer2、GEF-H1蛋白的表达变化;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体外侵袭实验反映细胞增殖、转移潜能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转染miR-630 mimics后,Amer2荧光海肾素酶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885±1.624比22.182±1.354, t=-6.885, P<0.05);转染miR-630 mimics后,膀胱癌细胞株EJ中Amer2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1.786±4.123比8.327±3.863, t=5.78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EF-H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9.886±5.422比13.565±4.476, t=5.42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转染miR-630 inhibitor后,体外实验表明膀胱癌细胞的迁移活性[(42.320±4.183)%比(35.528±5.433)%, t=5.825]和侵袭能力[(49.180±5.677)%比(40.422±6.266)%, t=7.377, 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MiR-630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高表达,可能通过调控Amer2/GEF-H1通路增强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膀胱癌细胞侵袭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下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适应证、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适应证、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14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9例。中位年龄75.5(44~84)岁。就诊原因为血尿11例,腰痛2例,无症状1例。5例既往有膀胱癌病史,1例有对侧肾盂癌病史。孤立肾4例,肾功能不全3例,双侧肾盂癌1例,因一般状态差(美国麻醉医生协会评分≥3分)无法耐受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4例,术前病理诊断为低级别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要求行保肾治疗者2例。14例共15侧肿瘤,肿瘤主体位置位于肾盂6侧、上盏4侧、中盏3侧、下盏2侧。肿瘤直径中位值2.0(0.8~4.0)cm。患者术前经CT/CTU、MRI以及尿脱落细胞学或病理活检确诊为尿路上皮癌。本组14例共15侧手术。13侧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扩张,建立F24标准通道,在肾镜下采用1470半导体激光(60~80W)或铥激光(15~20W)汽化消融肿瘤组织,必要时电凝止血;2侧经尿道置入输尿管软镜,镜下采用200μm钬激光光纤行肿瘤消融,并使用钕激光止血。肿瘤汽化消融范围包括肿瘤周围0.5~1.0 cm正常肾盂黏膜,深至肾窦脂肪层,必要时汽化消融结束后基底部再次取活检。结果:本组15侧手术均顺利完成,中位手术时间51.7(39~115)min,术中出血量20.0(2~50)ml。术后5例发生并发症,1例为发热(体温>38.5℃);4例为出血需输血(术后血红蛋白<70 g/L),输2~4 U悬浮红细胞,无需肾动脉栓塞患者。病理诊断均为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为高级别6侧,低级别9侧;病理分期T a期8侧,T 1期5侧,T 2期2侧。中位随访31(11~70)个月,10例术后出现复发,复发中位时间11.3(4~41)个月。4例复发后行保守治疗,包括免疫治疗加放疗1例,全身化疗1例,等待观察2例;3例复发后再次行内镜下治疗,包括经皮肾镜下肿瘤激光消融2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1例,术后随访均存活;3例复发后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术后随访2例死亡,1例存活。随访中共6例死亡,死亡中位时间为术后21(11~33)个月,其中5例为肿瘤特异性死亡,1例死于胃穿孔。随访期内中位无瘤生存期为11(4~41)个月,2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78.6%,其中高级别患者为50.0%,低级别患者为100.0%。 结论:对于分期较早(≤T 2期)且不能耐受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孤立肾、肾功能不全或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患者,内镜下治疗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尤其对于低级别非浸润性患者可取得较好效果,但患者必须有良好的依从性,术后需定期行影像学、内镜或尿脱落细胞学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