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在膀胱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在膀胱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3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行新辅助治疗的16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1例;年龄(66.12±14.37)岁。新辅助治疗前影像学评估肿瘤分期T 2N 0M 0期5例,T 3N 0M 0期11例;活检病理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3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13例;活检病理免疫组化染色示HER-2(0)、(+)、(++)、(+++)分别为1、6、6、3例。新辅助治疗方案:维迪西妥单抗120 mg,每2周为1个周期,共4个周期;替雷利珠单抗200 mg,每3周为1个周期,共3个周期。新辅助治疗后行影像学检查评估靶病灶变化情况。分析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16例均完成新辅助治疗。16例中5例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3例疾病稳定,1例疾病进展。12例(75.0%)客观缓解,15例(93.8%)疾病控制,14例(87.5%)目标病灶较基线缩小。在9例HER-2阳性(++/+++)和7例HER-2阴性(0/+)患者中分别有2例(22.2%)和3例(42.9%)达完全缓解,分别有8例(88.9%)和4例(57.1%)达客观缓解。16例新辅助治疗后,6例拒绝手术治疗,2例行保留膀胱综合治疗;8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手术切缘均为阴性,其中5例(62.5%)术后病理分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体偶联药物治疗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抗体偶联药物(ADC)是目前新型肿瘤药物研发的热点,同时具有抗体药物选择性强和化疗药物活性高的特点,目前已在多种实体瘤中得到广泛应用。全球范围内已有3种ADC药物获批治疗尿路上皮癌,包括恩诺单抗(Nectin-4抗体-MMAE偶联物)、戈沙妥珠单抗(Trop-2抗体-SN-38偶联物)和维迪西妥单抗(HER2抗体-MMAE偶联物),显著改善了晚期患者的预后,改变了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模式。此外,一些ADC药物与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应用的临床研究也正在开展。本文总结近年来ADC药物应用于尿路上皮癌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维迪西妥单抗与特瑞普利单抗联用致心肌炎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68岁女性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接受免疫治疗(维迪西妥单抗120 mg+特瑞普利单抗240 mg静脉滴注、第1天,14 d为1个周期)。首次用药后19 d,患者诉腰部肌肉酸痛,实验室检查示肌酸激酶(CK)1 079 U/L,CK-MB 33 U/L。暂停第2个周期免疫治疗,并予泼尼松20 mg口服、1次/d。5 d后,患者出现胸闷,实验室检查示CK 3 366 U/L,CK-MB 91 U/L,乳酸脱氢酶518 U/L,肌红蛋白1 282 μg/L,高敏肌钙蛋白T 0.068 μg/L,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148 ng/L。结合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考虑为维迪西妥单抗和特瑞普利单抗联用所致心肌炎,将泼尼松换为甲泼尼龙160 mg静脉滴注、1次/d。患者上述实验室检查指标逐渐下降,但心电图检查示异位心律,给予胺碘酮等治疗。甲泼尼龙静脉滴注11 d后,改为甲泼尼龙片20 mg口服、1次/d(逐渐减量并停用)。停用激素后4 d复查,患者实验室指标和心电图未见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体偶联药物联合免疫治疗用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现状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治疗方案日新月异,但新的手术方式及全身治疗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限制,无法扭转目前UTUC的治疗现状。近年来,抗体偶联药物在癌症治疗领域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在精准杀灭靶向的肿瘤细胞的同时,可以激活免疫系统而增强免疫治疗效果,其与免疫治疗的联合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EV-302研究等多项临床试验结果已证实,联合治疗可提高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生存率,可能取代化疗成为晚期尿路上皮癌的一线治疗。但是联合治疗在UTUC中应用仍存在证据级别不高、不良反应、耐药性等一系列挑战。未来应聚焦于开展UTUC联合治疗的临床试验,进一步优化抗体偶联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以适应UTUC的疾病特点,同时深入研究UTUC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应对这一系列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ER2靶向药物及其联合治疗方案在胃及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或扩增胃及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可从抗HER2治疗中显著获益。目前,除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外,多种针对HER2的抗体偶联药(恩美曲妥珠单抗、维迪西妥单抗、德喜曲妥珠单抗、ARX788)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拉帕替尼、阿法替尼、吡咯替尼),可作为单一疗法或联合疗法应用于晚期胃及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治疗,已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疗效,改善了患者预后及生命质量。进一步研究新型HER2靶向药物及联合治疗方案在临床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有望为HER2阳性晚期胃及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体药物偶联物维迪西妥单抗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讨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维迪西妥单抗治疗后肿瘤患者神经毒性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实现个体化用药提供更多决策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3年6月我院接受维迪西妥单抗治疗的临床病例,记录患者临床信息,利用回顾性分析、单因素以及回归分析方法确定维迪西妥单抗致神经毒性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7例接受维迪西妥单抗治疗的肿瘤患者,出现神经毒性37例,占比27.01%,其中手足麻木16例(11.7%),四肢关节痛和肌痛伴麻木和麻刺感23例(16.8%),肌力减退13例(9.5%),行走困难6例(4.4%).本研究中神经毒性出现时间范围在治疗后d3~d241,中位发生时间为治疗后d42,约50%患者在用药2周期后即出现了神经系统毒性.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及既往是否合并疾病对神经毒性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既往合并疾病[比值比(odds ratio,OR)=10.125,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3.194~32.101,P<0.001]及年龄(OR=2.802,95%CI:1.137~6.908,P=0.025)是维迪西妥单抗治疗后出现神经毒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既往合并疾病和年龄是维迪西妥单抗治疗后出现神经毒性的影响因素.因此,在使用抗体偶联药物维迪西妥单抗治疗时,对于既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及年龄60岁以上患者需密切关注神经毒性的发生情况,积极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抗体药物偶联物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三阴性乳腺癌(TNBC)由于其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和高度异质性,相较于其他亚型乳腺癌具有更高的恶性程度和较差的预后,因此亟需开发新型且高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因其高选择性和显著的抗肿瘤活性,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并在TNBC的治疗中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本文介绍了ADC在TNBC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以Trop-2、HER家族和其他靶点为目标的ADC药物,包括戈沙妥珠单克隆抗体(SG)、datopotamab deruxtecan(Dato-DXd)、SKB264、德曲妥珠单克隆抗体(DS-8201)、维迪西妥单克隆抗体(RC48)、patritumab deruxtecan(HER3-DXd)等。总结了这些药物在临床试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讨论了其在提高TNBC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潜力,分析了当前ADC治疗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研究方向,强调了探索ADC药物的耐药机制及其与其他治疗策略组合的重要性。未来,通过不断优化和创新,ADC有望为TNBC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0-2022年辽宁省肿瘤医院单抗类靶向治疗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分析辽宁省肿瘤医院 2020-2022 年单抗类靶向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变化趋势,为临床抗肿瘤药安全合理经济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 2020-2022 年辽宁省肿瘤医院单抗类靶向药物使用数据,分析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以及排序比(B/A).结果 2020-2022 年单抗类靶向药物销售金额逐年增长.贝伐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连续 3 年销售金额排名前 2 位.帕妥珠单抗由 2020 年的第 5 位增长到 2022 年的第 3 位.曲妥珠单抗DDDs连续 3 年均排在第 1 位.2022 年新增品种(维迪西妥单抗、维布妥昔单抗、达雷妥尤单抗等)销售金额和DDDs排名均相对靠后,但其DDC值较高.地舒单抗、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伊尼妥单抗等的DDC值较低,且B/A>1,利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的B/A<1.结论 2020-2022 年辽宁省肿瘤医院单抗类靶向药物的结构总体上较为合理,能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和经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胃癌抗体偶联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机制及管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9/30
胃癌是一种发病率高且预后较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也作为重要的治疗靶点而被各大临床指南推荐.近年来,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通过特定的连接子将靶向HER2 的特异性抗体和高杀伤性的细胞毒药物偶联起来,通过靶向化疗的方式将细胞毒性药物释放至肿瘤细胞并将其杀死,该独特作用机制已在多种实体肿瘤中展示出优异的临床疗效.其中,德曲妥珠单抗和维迪西妥单抗已获得批准,并应用于HER2 阳性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为帮助临床医生更好的认识和应用ADC药物,本文对当前胃癌领域ADC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谱进行梳理,并探讨其发生机制与临床管理策略,旨在惠及更多胃癌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国乳腺癌患者基数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因此研发适合中国人群的药物及探索合适的治疗方式尤为重要。近1年来,中国自主研发了多种创新药物,包括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达匹西利、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帕米帕利、抗体-药物偶联物维迪西妥单克隆抗体(RC48-ADC)、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单克隆抗体TQB2450等,同时探索了乳腺癌的多种治疗模式,如ER低表达乳腺癌的短程内分泌治疗、三阳性(ER、PR、HER-2均阳性)乳腺癌去化疗、三阴性乳腺癌(TNBC)豁免蒽环方案、卡培他滨辅助强化治疗等,对乳腺癌的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价值。笔者分别针对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HER-2阳性乳腺癌以及TNBC中近1年来中国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