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BTF基因变异相关儿童期发病的神经退行性变的临床与基因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 UBTF基因变异导致儿童期发病的神经退行性变患儿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3年1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3例儿童期发病的神经退行性变患儿的临床和遗传学资料。对3例先证者采用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均发现存在 UBTF基因变异,通过一代Sanger测序法对其家系成员的 UBTF基因进行验证,分析 UBTF基因的变异特点,同时对3例患儿的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总结。 结果:3例儿童期发病的神经退行性变患儿中,男性2例,女性1例,就诊年龄分别为出生后9个月、4岁和6个月,临床表型主要包括运动发育迟缓、语言及智力发育障碍、肌张力障碍。其中例1和例2存在癫痫发作,例1伴有吞咽困难、喂养问题、体重不增、共济失调。头颅MRI平扫显示例1和例2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例1胼胝体发育不全、脑室扩张和软化灶;例3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非特异性蛛网膜下腔增宽。3例患儿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及线粒体环基因检测未见异常;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提示存在 UBTF基因新生错义变异[NM_014233.4:c.1414(exon14)G>A(p.Gly472Ser)、c.1392(exon14)G>T(p.Lys464Asn)]及母源无义变异[NM_014233.4:c.520C>T(p.Arg174 *)],均为未报道的变异位点。3例患儿均接受综合康复功能训练,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语言和智力改善。例1通过单一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控制癫痫发作,例2应用4种以上抗癫痫发作药物才有效控制癫痫发作。 结论:UBTF基因变异导致儿童期发病的神经退行性变相对较罕见,部分病例可伴随脑萎缩。 UBTF基因新生错义变异及母源无义变异为3例先证者的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HLHE40靶向HMGA2激活氧化磷酸化通路降低甲状腺癌细胞对顺铂敏感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BHLHE40能否通过靶向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激活氧化磷酸化(OXPHOS)通路进而影响甲状腺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方法:通过在线数据库TCGA-甲状腺癌和hTFtarget分析HMGA2及上游转录因子BHLHE40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情况。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si-HMGA2、oe-HMGA2、oe-BHLHE40以及阴性对照si-NC、oe-NC转染至甲状腺癌细胞K1和SW579中,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HLHE40和HMGA2在甲状腺癌细胞SW579、FTC-133、K1和正常甲状腺细胞Nthy ori3-1中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CCK-8法计算顺铂半抑制浓度(IC 50)值,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OXPHOS复合体的表达,Seahorse XFe 96分析细胞的耗氧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分析BHLHE40与HMGA2的结合关系。 结果:TCGA数据库结果表明,HMGA2和BHLHE40 mRNA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10.57±2.58、13.89±1.13)均较甲状腺正常组织高(4.82±1.69、12.28±1.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16.69, P<0.001; t=10.43, 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发现,正常甲状腺细胞Nthy ori3-1、甲状腺癌细胞SW579、FTC-133和K1中HMGA2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13、2.94±0.23、4.71±0.41和6.29±0.49,BHLHE40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12、2.60±0.23、3.39±0.35和6.18±0.5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F=130.50, P<0.001; F=125.20, 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与正常甲状腺细胞相比,甲状腺癌细胞中HMGA2和BHLHE40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 P<0.001)。MTT法检测显示,与si-NC组相比,si-HMGA2处理显著降低了K1细胞的细胞活力(均 P<0.05),oe-HMGA2处理相对于oe-NC组显著增加了SW579细胞的细胞活力(均 P<0.05);与oe-NC+DMSO组相比,oe-HMGA2+DMSO组SW579细胞的细胞活力增强,而OXPHOS通路抑制剂Gboxin能够逆转过表达HMGA2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均 P<0.05)。流式细胞术和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si-NC组(凋亡水平:6.19%±0.28%;顺铂IC 50值:17.47 μmol/L)相比,敲低HMGA2能增加K1细胞的凋亡水平(11.96%±0.32%; t=19.17, P<0.001)和顺铂敏感性(IC 50值:1.49 μmol/L);与oe-NC组(凋亡水平:9.98%±0.32%;顺铂IC 50值:8.17 μmol/L)相比,过表达HMGA2显著降低了SW579细胞凋亡水平(4.32%±0.25%; t=19.65, P<0.001)和顺铂敏感性(IC 50值:34.95 μmol/L)。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发现,与si-NC组相比,在人肾上皮细胞293T细胞中敲低BHLHE40的表达显著降低野生型HMGA2的荧光素酶活性(0.31±0.02比1.00±0.11; t=10.69, P=0.004),但对于突变型HMGA2的荧光素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影响(1.06±0.11比1.00±0.07; t=0.80, P=0.470)。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结果显示,与IgG组(1.00±0.10)相比,anti-BHLHE40组K1细胞的HMGA2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6.57±0.62; t=15.36, P<0.001)。与oe-NC+DMSO组相比,oe-HMGA2+DMSO组SW579细胞凋亡水平( P<0.05)和顺铂敏感性均降低,OXPHOS复合体Ⅰ~Ⅴ表达显著增强,细胞耗氧率升高(均 P<0.05),oe-HMGA2+Gboxin处理可逆转过表达HMGA2的影响(均 P<0.05)。回复实验表明,与oe-NC+si-NC组相比,过表达BHLHE40后SW579细胞的细胞活力和OXPHOS复合体Ⅰ~Ⅴ的表达增强,细胞耗氧率和顺铂IC 50值显著增加,细胞凋亡水平下降(均 P<0.05);而同时敲低HMGA2可逆转过表达BHLHE40的影响(均 P<0.05)。 结论:BHLHE40可通过靶向调控HMGA2的表达激活氧化磷酸化通路,进而影响甲状腺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UBTF基因变异导致儿童期起病的神经退行性变伴脑萎缩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UBTF基因新生杂合错义变异c.628G>A(p.Glu210Lys)导致的儿童期起病的神经退行性变伴脑萎缩(CONDBA)。该病例为8岁10月龄女性患儿,临床表现为智力、运动和语言的发育倒退,共济失调,构音障碍,肌张力降低,头颅磁共振平扫示双侧大脑半球脑回细小,脑沟回增宽;幕上脑室系统扩大;左顶叶FLAIR低信号。患儿存在高乳酸血症,使用左卡尼汀、艾迪苯醌、维生素B1、B2改善其能量代谢,并予以盐酸氨溴索口服液祛痰对症支持治疗。目前患儿生活已完全不能自理,已失去语言功能,无法咀嚼,可吞咽流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孕期和哺乳期壬基酚暴露对后代小鼠神经免疫系统改变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孕期和哺乳期壬基酚(nonylphenol,NP)暴露对后代小鼠脑组织Th17/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方法:30只C57BL/6孕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饮用蒸馏水)和NP处理组(饮用0.2 μg/ml或2.0 μg/ml NP水溶液)。使用ELISA试剂盒测量仔鼠血清中的TNF-α、IFN-γ和IL-17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仔鼠脾脏Treg、Th17细胞频率,定量RT-PCR分析仔鼠脑组织中RORγt、Foxp3 mRNA表达,Western blot分析仔鼠脑组织中RORγt、Foxp3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质表达,免疫荧光分析仔鼠脑组织中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P暴露增加了雄性后代小鼠的血清IL-17、TNF-α水平( P<0.05),降低了IFN-γ水平( 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NP暴露(0.2 μg/ml或2.0 μg/ml)的雄性后代小鼠脾脏中Th17细胞的百分比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而Tregs细胞的百分比降低。与对照组相比,NP暴露(0.2 μg/ml或2.0 μg/ml)的雄性后代小鼠脑组织中Foxp3蛋白质水平显著降低,RORγt蛋白质水平显著升高( P<0.05)。在qRT-PCR分析中也观察到类似的mRNA表达结果。在孕期和哺乳期暴露于剂量增加的NP期间,雄性后代小鼠脑组织中mTOR(p-mTOR)及其上游相关调节因子[PI3K、p-Akt(Ser473)、p-Akt(Thr308)]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均升高( P<0.05)。免疫荧光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NP暴露(0.2 μg/ml或2.0 μg/ml)的雄性后代小鼠脑组织中Iba1阳性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 P<0.05)。 结论:孕期和哺乳期小鼠暴露于NP可能通过神经免疫轴影响后代神经元的发育/功能,增加后代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RISPR/Cas9技术制备Hsf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运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高效构建热休克因子1(heat shock factor 1,HSF1)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为小鼠原发骨肉瘤模型建立前期基础。方法:根据Hsf1基因结构的第9外显子选择相应的gRNA(guide RNA)并进行筛选,通过PCR扩增出sgRNA(small guide RNA)转录模版,得到4个上游引物。随后将sgRNA进行体外转录并通过TubeScreen平台筛选,筛选切割有效的sgRNA,从筛选结果中选取切割效率最高的sgRNA用于后续实验。运用PCR扩增出转录spCas9mRNA的模板,接着体外转录Cas9mRNA。将体外转录得到的sgRNA与Cas9mRNA一起注射入健康的C57BL/6小鼠受精卵内,剪取出生小鼠尾巴提取组织并进行PCR测序鉴定。选取F0代杂合子母鼠与野生型公鼠交配得到F1代子鼠,结合琼脂凝胶电泳和基因测序检测F1代鼠基因碱基的突变情况。选取F1代杂合子公鼠与F0代母鼠回交得到F2代子鼠,剪取鼠尾组织并测序,最终得到F2代纯合子敲基因小鼠。运用PCR观察sgRNA切割效率与鼠尾组织的测序,通过观察凝胶电泳结果来判断小鼠是否为杂合,同时利用snapgene软件进行基因序列比对判断碱基片段缺失。结果:经PCR扩增得到上游引物sgRNA-1primer-F、sgRNA-2primer-F、sgRNA-3primer-F、sgRNA-4primer-F与下游引物sgRNAprimer-R。经过sgRNA的体外转录和筛选,sgRNA-1, sgRNA-2和sgRNA-4切割效率高,被选取用于后续实验。将T7promoter添加到Cas9mRNA的5’端,运用PCR和体外转录试剂盒得到Cas9mRNA。把混合的Cas9-sgRNA溶液注入到小鼠受精卵中并进行培养。把培养至二细胞的受精卵注射到假孕母鼠的壶腹部,并成功获得F0代小鼠。通过琼脂凝胶电泳结果判断共得到F0代杂合子小鼠8只。将F0代3号杂合子母鼠与健康的野生型公鼠繁育后,结合PCR与测序比对,共得到F1代杂合子基因敲除小鼠3只。将三只F1代杂合子公鼠与F0代3号母鼠回交,得到F2代小鼠。通过对F2代小鼠电泳和测序比对的结果观察,证实7只小鼠缺失Hsf1碱基序列,电泳结果为突变型条带且不存在野生型条带,鉴定为纯合子;得到的F2代纯合子小鼠能够稳定繁育,结果证明本实验成功建立Hsf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结论:成功运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Hsf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稳定性强,可重复性高,为进一步研究Hsf1基因表达产物及原发骨肉瘤小鼠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通过波形蛋白影响肾癌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STAT4)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机制。方法:基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数据库,比较肾癌中STAT4的表达差异。收集2018年6月至2022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收治的72例肾癌患者,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q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肾癌中STAT4的表达。细胞的活力测定(MTS)法检测增殖活性,划痕实验检测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侵袭能力。染色体免疫共沉淀(ChIP)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STAT4可作为转录因子与波形蛋白(VIM)结合。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STAT4 mRNA在肾癌中高于正常组织(2.671±2.054比1.012±0.174, t=5.004, P<0.01),STAT4蛋白的阳性率高于正常组织[73.6%(53/72)比31.9%(23/72), χ2=25.077, P<0.01]。将STAT4敲低质粒转染到786-O中,sh-STAT4组的增殖能力降低(2.050±0.139比1.606±0.018, t=6.339, P<0.01),迁移能力下降(0.303±0.050比0.537±0.050, t=-5.678, P<0.01),侵袭能力受到抑制(820.667±16.563比374.667±17.156, t=32.394, P<0.01)。荧光素酶实验及ChIP实验发现STAT4与VIM启动子结合,调控VIM转录表达。 结论:STAT4在肾透明细胞癌中高表达,并促进肾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STAT4可作为VIM的上游转录因子参与肾癌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乌司他丁通过抑制脓毒症大鼠肠道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发挥肠道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NOD样受体家族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炎症小体活化在脓毒症大鼠肠道黏膜屏障破坏中的作用,以及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大鼠肠道核转录因子-κB(NF-κB)/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4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盲肠结扎穿孔术(CLP)组、UTI干预组(CLP术后1、6、12、18 h腹腔注射100 kU/kg UTI)和UTI预处理组(在UTI干预组基础上于CLP术前1 h腹腔注射100 kU/kg UTI),每组16只。观察大鼠24 h存活情况,于制模后24 h腹主动脉采血并处死大鼠取回肠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回肠病理学改变并进行回肠黏膜Chiu评分;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肠组织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道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闭合蛋白(Occludin)以及炎症小体NLRP3、凋亡相关斑点蛋白(ASC)、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CLP组术后24 h存活率明显下降;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黏膜及黏膜下间质严重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绒毛排列紊乱,部分腺体结构不完整、绒毛结构严重破坏,Chiu评分显著升高;血清TNF-α、IL-1β、I-FABP水平均明显升高;小肠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小肠黏膜组织Claudin-1、Occludin表达减少,而炎症小体NLRP3、caspase-1、ASC表达增加。提示脓毒症大鼠小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黏膜通透性增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减少,NLRP3炎症小体及其上游分子NF-κB p65活化。与CLP组相比,给予UTI干预或UTI预处理后,脓毒症大鼠24 h存活率虽无明显差异(62.5%、68.8%比43.8%,均 P>0.05),但肠道组织损伤得到明显缓解,具体表现为:Chiu评分及血清TNF-α、IL-1β、I-FABP水平明显降低〔Chiu评分(分):3.37±0.25、3.23±0.16比4.08±0.13,TNF-α(ng/L):147.62±20.74、140.71±24.81比222.82±16.84,IL-1β(ng/L):80.64±5.68、78.11±4.75比133.73±3.92,I-FABP(μg/L):38.29±3.60、35.88±4.52比59.81±4.66,均 P<0.05〕,小肠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明显下降(NF-κB p65/β-actin:0.65±0.10、0.69±0.11比0.99±0.10,均 P<0.05),小肠组织Claudin-1、Occludin阳性表达有所升高〔Claudin-1阳性面积:(19.43±3.08)%、(23.99±6.27)%比(7.77±2.03)%,Occludin阳性面积:(19.58±4.75)%、(23.28±3.68)%比(11.69±4.30)%,均 P<0.05〕,而炎症小体NLRP3、caspase-1、ASC阳性表达有所降低〔NLRP3阳性面积:(7.80±3.14)%、(6.86±2.63)%比(14.44±3.68)%,caspase-1阳性面积:(10.62±3.52)%、(9.49±3.09)%比(26.69±8.05)%,ASC阳性面积:(9.95±2.81)%、(10.53±3.61)%比(24.16±5.48)%,均 P<0.05〕。但UTI干预组与UTI预处理组的改善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脓毒症时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可能与肠黏膜中NLRP3炎症小体活化有关;UTI的肠道黏膜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肠黏膜中NLRP3炎症小体活化有关,但UTI预处理与UTI干预比较并未有明显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循环白细胞SREBP-2启动子甲基化与其他风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的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血浆miR-33a以及血脂和心肌酶等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心内科三病区招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受检者100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阻的CAD患者50例以及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对照者50例。采集外周血样本,提取白细胞DNA,通过焦磷酸测序法检测SREBP-2启动子区两个片段,共计12个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提取血浆RNA,定量qPCR检测血浆miR-33a水平;分离血浆,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中血脂、心肌酶、炎症相关因子等15项生化指标。通过Pearson和Spearman相关系数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相关性。结果:CAD患者SREBP-2启动子区F1-4 CpG位点(转录起始点上游-103bp)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4.56%±0.70% vs 3.54%±0.72%, t=-3.864, P<0.001);F1-4位点的甲基化水平与血浆中miR-33a-5p水平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呈负相关( r=-0.318, P=0.001; r=-0.225, P=0.024)。此外,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病史混杂因素之后,F1-4高甲基化是CAD的独立风险因素( OR=2.452,95 %CI=1.398~4.299, P=0.002)。 结论:DNA甲基化和miRNA可能协同调控CAD发病机制中异常的脂质代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rf2抑制剂4f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中miRNA-4298/PADI4信号轴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miRNA-4298靶向PADI4调控P53在介导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 Nrf2)抑制剂4f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中的关键作用。方法:细胞生长密度和CCK-8计数法检测白血病细胞增殖水平;荧光定量qRT-PCR法检测细胞株中PADI4和P53基因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的周期百分率和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PADI4、P53、Bcl-2、Bax、caspase-3和caspase-9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二代测序检测miRNA和mRNA的基因表达水平;TargetScan数据库进行靶向预测PADI4上游的miRNA和下游关联基因;荧光素酶试验检测miRNA-4298靶向结合的PADI4 3′UTR及其活性调控作用。细胞转染试验检测siRNA、PADI4载体、miRNA mimics和miRNA inhibitor的干扰或拯救作用。结果:Nrf2抑制剂4f具有明显抑制THP-1、K562和U937细胞增殖水平以及诱导其凋亡的作用。4f主要通过miRNA-4298的靶向海绵作用降低PADI4表达水平,继而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作用与PADI4表达水平降低后的下游P53表达水平升高有关。miRNA-4298/PADI4靶向诱导P53的表达水平升高,导致下游Bcl-2蛋白表达降低和Bax蛋白表达升高。Bcl-2/Bax比值的倒置继而激活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导致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现象。结论:miRNA-4298/PADI4/P53信号轴是介导4f靶向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重要机制途径,也是靶向干预的新型信号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家族含热蛋白结构域蛋白3炎症小体介导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之一,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家族含热蛋白结构域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炎症小体不仅可以被上游信号通路调控激活,在细胞焦亡、凋亡、坏死、自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调节下游炎症因子参与疾病的慢性炎症过程。现阐明NLRP3炎症小体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病机制或干预中的作用,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NLRP3炎症小体及其调节的细胞因子或受体可能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新的诊断或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