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开口入路与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临床效果和术后复发情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开口入路与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后鼻孔息肉(ACP)的临床效果和术后复发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64例AC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对照组(n=32)与研究组(n=32),对照组采用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开口入路治疗,研究组采用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指标、手术前后Lund-Mackay鼻内镜评分和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以及术后5个月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5.00%,且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Lund-Mackay鼻内镜评分和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较术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为3.13%,低于对照组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ACP的临床疗效好,能全面地清理病灶,且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复发率较低,较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开口入路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和颞下窝的内镜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方法及相关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采用8具成人头颅标本,通过神经内镜下模拟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进行逐层解剖,并测量和采集相关数据或图片,对神经内镜解剖过程中的不确定结构和数据,通过显微镜下模拟耳前颞下-颞下窝开放入路证实。结果:8具尸头标本(16侧)的膜性鼻泪管位于上颌窦内壁的骨性鼻泪管内,开口于下鼻道,其长度为(14.3±3.6)mm,直径为(5.3±1.8)mm。眶下神经和眶下动脉在眶下裂处形成神经血管束,走行于上颌窦顶壁的眶下管内;颊神经自下颌神经分出后从翼外肌上、下头之间穿出,在颞肌与翼外肌之间向前走行并支配颊肌。结论:经泪前隐窝入路至翼腭窝、颞下窝的关键为膜性鼻泪管的显露和保护;进行神经内镜手术时,眶下神经血管束可作为识别翼腭窝内结构的标志,颊神经可作为识别颞下窝内各肌肉的标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鼻内镜下3种手术路径治疗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3种手术路径治疗上颌窦后鼻孔息肉(antrochoanal polyp,ACP)的临床疗效.方法:51例ACP病人,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手术路径结合鼻动力系统清除病变,A组21例经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开口路径,B组15例经下鼻道开窗路径,C组15例经犬齿窝处开窗路径.结果:3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均高于C组(P<0.01),随访12~48个月,3组间病情完全控制和病情部分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病情未控制率均高于B组和C组(P<0.01和P<0.05).术后A组2例出现鼻腔粘连,B、C组均无并发症出现,3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复发4例,B组复发1例,C组无复发,3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有效控制ACP复发率,下鼻道开窗及犬齿窝路径可使ACP病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犬齿窝处开窗路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可获得较好的视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外周球囊导管鼻窦扩张术治疗上颌窦炎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估外周球囊导管鼻窦扩张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可行性及术后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收治的45例(69侧)慢性上颌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外周球囊组和常规组,外周球囊组行外周球囊导管鼻窦扩张术,常规组行常规鼻内镜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术.术后随访12周,采用Lund-Kennedy(LK)评分和Lund-Mackay(LM)评分系统评估手术效果,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术后第1天疼痛程度,比较2组患者各项评分差异.结果 术后6周LK评分中,外周球囊组患者水肿、瘢痕、结痂及总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息肉和鼻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外周球囊组患者瘢痕及总评分仍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息肉、水肿、鼻漏及结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2组患者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2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周,45例患者的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窦口开放良好,均无眼部及颅底并发症.结论 外周球囊导管鼻窦扩张术治疗上颌窦炎具有创伤小、术后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可有效保护鼻腔黏膜功能,适合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术联合泪前隐窝入路切除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究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术联合泪前隐窝入路切除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4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组进行简单随机化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对照组患者行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术联合泪前隐窝入路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情况、疼痛情况与鼻内镜评分及鼻窦CT评分、术后并发症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和术后住院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鼻内镜评分及鼻窦CT评分较术前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手术前后评分差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为5.41%(4/74),低于对照组的16.22%(12/74)(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复发率对应为2.70%(2/74)和8.11%(7/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术联合泪前隐窝入路切除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疗效显著,能够全面清理病灶,改善上颌窦术后的引流、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有助于减少复发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鼻中隔神经鞘瘤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病例 男,37岁,因"右侧持续性鼻塞伴流黄脓涕4年"就诊,查体见鼻腔黏膜红肿,鼻中隔向左侧明显偏曲,右侧总鼻道可见白色透明新生物,表面可见毛细血管,双侧中鼻道及右侧下鼻甲无法窥及,双侧鼻腔可见少许脓性分泌物.副鼻窦CT检查:右侧鼻道内见一软组织密度肿块,CT值约53HU,内见散在点、灶状密度增高影,肿块局部与鼻中隔中上段黏膜相连,鼻中隔软骨局部不连续并受压左偏;右侧中、下鼻甲显示不清;右侧眼眶内板、上颌窦内侧壁、蝶窦前壁骨质膨胀变薄(图1~4).术前影像诊断为鼻息肉.随后患者在全麻下行内窥镜下鼻腔肿物切除术及鼻中隔软骨取出术.用单极分次切除肿物,可见肿物来源于鼻中隔上段黏膜,骨质部分暴露,切除基底周围黏膜,清除周围骨质;后于鼻内镜下可见右侧上颌窦、筛窦、蝶窦及额窦自然开口良好,右侧中、下鼻甲明显外移,被挤压成片状.镜下梭形瘤细胞组织呈弥漫状、束状、编织状排列,胞浆丰富,边界不清,部分区域形成栅栏状结构(图5).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示S-100(+),SOX-10(+),SMA(-),EM A(-),Vimentin(+),Ki67阳性细胞数3%.诊断:(右侧鼻腔)神经鞘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改良黏骨膜翻瓣精准下鼻道开窗治疗上颌窦囊肿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改良黏骨膜翻瓣精准下鼻道开窗治疗上颌窦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上颌窦囊肿患者57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26)和研究组(n=31).两组患者均行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入路手术,对照组同时予常规下鼻道开窗术,研究组同时予改良黏骨膜翻瓣精准下鼻道开窗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下鼻道骨窗口及骨窗两侧切除的黏膜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上颌窦黏液纤毛传输时间(MTT)较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术中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改良黏骨膜翻瓣精准下鼻道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囊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患者创伤小、上颌窦功能影响小,且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轮廓化后半周膜鼻泪管在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轮廓化后半周膜鼻泪管在治疗上颌窦病变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 30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均行鼻科常规术前检查及鼻窦影像学检查.患者均采用轮廓化后半周膜鼻泪管手术,该术式通过去除鼻泪管骨管后半周骨质及依附其上的黏膜组织,从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保留鼻泪管膜部,进入窦腔,去除病变.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彻底清除病变,完整保护鼻泪管膜部,术后恢复良好,窦腔上皮化良好,病变均无复发,无鼻周局部麻木、鼻翼塌陷、溢泪等并发症.结论 轮廓化后半周膜鼻泪管手术通过保留鼻泪管膜部,可扩大手术视野,增大手术操作空间,从而减小手术损伤,避免并发症,对于处理上颌窦的良性病变有巨大优势,并可最大限度保留鼻腔、上颌窦的生理功能,防止窦口狭窄,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观察鼻内镜联合下鼻道开窗双径路治疗上颌窦难治性病变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1/1/17
目的:探究观察将鼻内镜联合下鼻道开窗双径路运用于上颌窦难治性病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上颌窦难治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所选择手术路径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有23例,单纯采用从中鼻道扩大自然开口径路治疗;观察组有30例,采用鼻内镜联合下鼻道开窗双径路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组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所有患者CT复查,观察组患者病变的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鼻内镜联合下鼻道开窗双径路运用于上颌窦难治性病变的治疗中疗效肯定,可将患者上颌窦难治性病变彻底清除,且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