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泪前隐窝扩大入路翼腭窝及颞下窝肿瘤切除术(附2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术式治疗上颌骨囊肿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上颌骨囊肿的优缺点,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41 例上颌骨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17 例患者采用传统唇龈入路行上颌骨囊肿切除术,24 例患者采用经鼻内镜入路行上颌骨囊肿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大于 12 个月,平均 18 个月,观察比较 2 组患者术后反应、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术后复发及术后肿胀麻木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种不同术式的合理选择,其术后反应、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术后复发及术后肿胀麻木的发生情况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鼻内镜下开窗治疗上颌骨囊肿及唇龈入路治疗上颌骨囊肿均具有独特的优势,术前可依据影像学及鼻内镜检查,确定囊肿与上颌窦各壁的位置关系,从而选择更为合适的手术入路,使患者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鼻内镜下经鼻底开窗入路、上颌窦自然口入路、泪前隐窝入路行上颌骨囊肿切除术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比较鼻内镜下经鼻底开窗入路、上颌窦自然口入路、泪前隐窝入路行上颌骨囊肿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行鼻内镜下上颌骨囊肿切除术的上颌骨囊肿患者150例,根据手术方案将其分为A组(鼻底开窗入路)、B组(上颌窦自然口入路)、C组(泪前隐窝入路),每组50例.比较三组围手术期一般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术后6、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12 h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 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6、24 h的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同组术前比较,三组术后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降低(P均<0.05);三组术后血清IL-6、IL-8、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伤口局部感染1例、鼻翼塌陷0例、鼻唇麻木不适0例、双目溢泪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B组分别为1、0、0、1例及4.00%,C组分别为0、0、1、0例及2.00%;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术后复发0、0、1例,复发率分别为0、0、2.00%,三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下经鼻底开窗入路、上颌窦自然口入路、泪前隐窝入路行上颌骨囊肿切除术的临床效果相近,安全性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影响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影响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NIP)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减少复发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SNIP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单侧发病,按Krouse分级方法进行临床分级.均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其中单纯鼻内镜下肿瘤切除术20例,鼻内镜下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手术14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统计患者复发情况并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34例SNIP患者术后总复发率为17.65%(6/34);单纯鼻内镜下肿瘤切除术复发率25.00%(5/20),鼻内镜下联合泪前隐窝人路手术复发率7.14%(1/1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07,P>0.05).Ⅰ、Ⅱ、Ⅲ、Ⅳ级复发率分别为0(0/4)、15.0%(3/20)、33.3%(3/9)和0(0/1),不同分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692,P>0.05).结论:单纯鼻内镜下肿瘤切除术和鼻内镜下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手术均为治疗SNIP的有效方法.鼻部手术史及肿瘤生发中心是影响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前进行详细检查、术中彻底切除肿瘤、术后定期内镜检查是减少复发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翼腭窝及颞下窝异位甲状腺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66岁,主因"右侧耳鸣伴听力下降1年,舌尖麻木5个月"于2016年12月就诊于我科,患者曾于2008年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术前查颈部B超提示正常部位存在甲状腺组织. 查核磁平扫+增强示(图1):右侧颞下窝肿物并累及颅内,恶性待除外. 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后于我科行"鼻内镜下右泪前隐窝入路翼腭窝. 颞下窝肿物切除术",术中冰冻回报肿物为多型性腺瘤,患者术中出血较多,进一步手术风险较大,与家属充分沟通后终止手术,待常规病理回报后再行进一步诊治. 术后病理回报(图2):检材为少许破碎甲状腺组织,考虑异位甲状腺. 建议患者观察随诊,嘱其出院后进行吸碘率检查,患者未遵医嘱行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鼻内镜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28例临床总结与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总结28例经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经验,探讨不同分期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优选方法以及预防复发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就诊且临床及病理诊断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患者,其中采用单纯鼻内镜下经鼻腔、鼻窦肿瘤切除术22例,鼻内镜联合泪前隐窝入路4例,鼻内镜联合眉弓入路(Lynch切口)1例,鼻内镜联合上颌窦前壁进路(Caldwell-luc)1例.结果:28例患者痊愈20例,复发8例,复发患者中T2期7例,T3期1例,复发率29%.结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需根据分期及不同病变部位选择不同手术方法,T1期、T2期患者可单纯鼻内镜下完成彻底切除,必要时联合泪前隐窝入路;T3期患者,病变位于额窦可鼻内镜联合眉弓进路手术(Lynch切口)或DrafⅡb、DrafⅢ型[1],病变位于上颌窦可鼻内镜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或鼻内镜联合Caldwell-luc术式,T1、T2期患者疗效优于T3期患者.术后需长期随访观察,若有复发需尽早切除并电凝或等离子行病变处局部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脑脊液鼻漏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经鼻内镜手术治疗脑脊液鼻漏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1年4月至2018年8月采用经鼻内镜手术共治疗24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医原性11例(45.83%),包括经颅显微颅咽管瘤切除术(6例)、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后(4例)和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后(1例);外伤性10例(41.67%),自发性3例(12.50%).术前经CT和MRI平扫、CT脑池造影和MR水成像检查定位漏口,行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结果 经内镜探查24例患者共发现27个漏口,其中,医原性14个、外伤性10个、自发性3个,分别采用游离黏膜瓣、带蒂黏膜瓣、肌肉组织、脂肪组织、阔筋膜和人工硬膜等材料,经单侧或双侧筛窦、经鼻中隔旁经蝶窦或经泪前隐窝经翼突入路封堵漏口.首次手术成功率为91.67%(22/24),再次手术成功率8.33%(2/24),总成功率为100%.术后2例(8.33%)并发脑膜炎,经鞘内注射抗生素和腰大池引流术治愈.平均随访20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经鼻内镜手术是治疗脑脊液鼻漏的有效方法,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后腰椎穿刺和腰大池引流术有助于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镜下单鼻孔入路解剖训练流程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单鼻孔入路解剖训练流程的设计原则与应用,旨在利用最少的尸头标本,完成尽可能多的临床手术解剖训练.指导初学者进行高效的训练,缩短学习曲线.方法 流程的设计原则为:①前次手术暴露但不损伤后续手术的结构;②用一侧标本完成尽可能多的临床手术训练;③根据临床常用径路,设计分步操作;④临床上需要双鼻孔入路完成的手术暂不纳入本流程,故一侧全部完成后,对侧鼻腔结构无损伤.采用5例新鲜硅胶灌注尸头的双侧验证并完成流程,采用Storz公司0°,4 mm鼻内镜及HD IMAGE 1高清摄录系统全程录像.结果 按上述原则设计单鼻孔入路解剖流程,可经同一侧鼻孔按顺序完成19项解剖操作.操作靶区集中在泪囊、鼻窦、翼腭窝及颞下窝.依次为:①钩突的精细切除术;②泪囊造口术;③DrafⅠ型及Draf Ⅱa型手术;④前组筛窦开放术;⑤后组筛窦开放术;⑥蝶窦开放术;⑦蝶腭动脉凝扎术;⑧制作HB瓣;⑨下鼻道开窗;⑩Draf Ⅱb型手术;(11)制作游离中鼻甲黏膜瓣;(12)翼腭窝及经中鼻道部分颞下窝前壁开放术;(13)泪前隐窝入路;(14)经泪前隐窝部分颞下窝前壁开放术;(15)内镜下改良Denker入路;(16)经Denker入路颞下窝前壁开放术;(17)上颌窦内侧壁切除术;(18)翼腭窝手术;(19)颞下窝手术.本流程可在10侧标本中重复,所用时间亦随操作次数增加而缩短.结论 本流程设计思路清晰,特点鲜明,可重复性高,可作为鼻颅底解剖学习的参考,值得推广和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以及鼻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福建省龙海市第一医院以及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九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5例真菌性鼻窦炎合并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26~64岁. 5例术前均行鼻窦CT检查,其中3例行鼻窦MRI检查.均采用鼻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行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切除术治疗,从上颌窦后壁进入翼腭窝后暴露蝶窦外侧隐窝前壁,打开外侧隐窝前壁处理隐窝内真菌球.术后门诊定期复诊6个月,采用1997年海口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鼻窦CT检查示:蝶窦腔及外侧隐窝内软组织结节状不规则增生,密度较高,不均匀;窦内增生软组织上见点状或斑块状高密度钙化影,也可呈线状密度增高影.鼻窦MRI示:T1 WI示蝶窦及外侧隐窝内为密度等信号和不规则的低信号,T2WI示蝶窦及外侧隐窝内高信号. (2)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无一例出现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 5例均治愈.结论 蝶窦外侧隐窝真菌球有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鼻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处理蝶窦外侧隐窝内的病变,手术操作方便,能够直接到达蝶窦外侧隐窝,较为彻底清除隐窝内真菌性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术联合泪前隐窝入路切除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究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术联合泪前隐窝入路切除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4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组进行简单随机化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对照组患者行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术联合泪前隐窝入路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情况、疼痛情况与鼻内镜评分及鼻窦CT评分、术后并发症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和术后住院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鼻内镜评分及鼻窦CT评分较术前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手术前后评分差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为5.41%(4/74),低于对照组的16.22%(12/74)(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复发率对应为2.70%(2/74)和8.11%(7/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术联合泪前隐窝入路切除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疗效显著,能够全面清理病灶,改善上颌窦术后的引流、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有助于减少复发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