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周炎症环境中内皮细胞焦亡现象的体内外研究初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体内外模型观察牙周炎局部组织内皮细胞在炎症环境下是否发生焦亡,为探究牙周炎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根据牙周病2018年新分类标准收集无全身疾病、牙周健康者及Ⅲ~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的牙龈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牙龈组织中焦亡标志性蛋白消皮素D(GSDMD)的表达水平及分布情况;每组通过结扎3只小鼠上颌第二磨牙2周建立牙周炎模型(结扎组),使用显微CT(micro-CT)检测小鼠牙槽骨吸收情况(以不做结扎处理的小鼠作为对照组);使用免疫荧光染色对健康及炎症小鼠牙龈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与GSDMD共定位进行定量分析;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别以质量浓度为0.5、1.0、2.5、5.0、10.0 mg/L牙龈卟啉单胞菌(Pg)脂多糖(LPS)联合腺苷三磷酸(ATP)处理HUVECs,同期设置0 mg/L Pg-LPS组为对照组。使用扫描电镜观察 HUVECs形态,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SDMD的N端结构域(GSDMD-N)蛋白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SDMD蛋白表达及分布,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HUVECs的增殖能力,碘化丙啶(PI)染色检测HUVECs细胞膜的完整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中GSDMD主要分布于血管周围,且表达水平较健康组织显著升高;micro-CT结果显示,结扎组小鼠上颌第二磨牙周围牙槽骨吸收较对照组小鼠显著增多( t=8.88, P<0.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结扎组小鼠牙龈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GSDMD与CD31存在明显的共定位;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Pg-LPS联合ATP模拟的炎症环境中,HUVECs细胞膜上出现不同大小的孔洞,呈现典型的细胞焦亡形态,其中2.5 mg/L Pg-LPS+ATP组细胞膜上孔洞最多且扩张融合,细胞有裂解死亡的趋势。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2.5和5.0 mg/L Pg-LPS+ATP组焦亡标志性蛋白GSDMD-N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 F=3.86, P<0.01);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2.5 mg/L Pg-LPS+ATP组较对照组GSDMD平均荧光强度升高最显著( F=35.25, P<0.001)。CCK-8结果显示,0.5、1.0、2.5、5.0和10.0 mg/L Pg-LPS+ATP组细胞增殖相对值(分别为0.52±0.07、0.57±0.10、0.58±0.04、0.55±0.04和0.61±0.0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00±0.02)( F=39.95, P<0.001)。PI染色结果显示,PI阳性细胞数占比在2.5 mg/L Pg-LPS+ATP组最高[(56.07±3.22)%]( F=88.24, P<0.001)。 结论:牙周炎症环境中内皮细胞发生明显的焦亡现象,提示内皮细胞焦亡可能是造成牙周炎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阻生第三磨牙分类的若干问题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阻生第三磨牙的分类在临床诊断和术式选择上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阻生第三磨牙分类在上颌分类和下颌分类标准上具有一定差异。本文通过对阻生第三磨牙的各种分类方法进行回顾和分析,提出对阻生第三磨牙进行更加全面统一的分类建议,以形成可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的分类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恒牙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的测量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口内扫描数据测量和分析成人恒牙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为口腔临床提供牙体解剖学数据。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间送至福州市维尔德义齿加工厂进行义齿制作的840颗全冠预备体口内扫描数据,除第三磨牙外,分为上下颌14个牙位(同颌同名牙归入相同牙位,每个牙位全冠预备体男女各30颗),使用图像测量软件测量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分析各牙位肩台周径的性别差异,并根据各牙位数据均值进行分组,使每组最大和最小值与整组均值的差值≤±1.00 mm。分析各组肩台周径的差异及同组肩台周径的性别差异。结果: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性别对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无影响( F=0.55, P=1.457),牙位对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有显著影响( F=273.15, P<0.001)。根据各牙位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均值分为5组,1组包括上颌侧切牙、下颌中切牙、下颌侧切牙,肩台周径为(16.62±2.21)mm;2组包括上颌中切牙、上颌尖牙、下颌尖牙、下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肩台周径为(20.78±2.48)mm;3组包括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肩台周径为(22.09±2.72)mm;4组包括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下颌第一磨牙,肩台周径为(30.21±2.67)mm,5组仅有下颌第二磨牙,肩台周径为(31.34±3.18)mm;5组肩台周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各牙位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各不相同,相同牙位全冠预备体肩台周径无性别差异,14个牙位可根据肩台周径长度大致分为5组,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分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性Ⅱ类均角深覆盖患者3种不同拔牙模式的颅面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骨性Ⅱ类均角深覆盖患者3种主要拔牙模式治疗前颅颌面特征的差异和治疗结果的不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选择155例骨性Ⅱ类均角深覆盖治疗完成患者[男性64例,女性91例,年龄(12.9±2.5)岁]),其中拔除两个上颌第一前磨牙(拔除2个上4组)15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拔除4个4组)45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前磨牙(拔除上4下5组)18例,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比较3组样本的差异,同时利用各组特征对8例治疗完成患者进行拔牙模式判断,与临床医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三组间差异主要体现在牙性指标和软组织指标,拔除2个上4组的治疗前前牙覆盖最大[(10.5±1.9) mm],与另外两组[拔除4个4组:(8.9±1.7) mm,拔除上4下5组:(8.9±2.1) mm]间都有统计学差异( P=0.013);拔除上4下5组磨牙远中关系[(-1.3±1.6) mm]最严重,与拔除4个4组磨牙关系[(0.2±1.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6);拔2个上4组下唇突度[(2.8±3.0) mm]显著小于另外两组[拔除4个4组:(5.1±2.5) mm,拔除上4下5组:(3.8±3.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3组治疗后的差异只有磨牙关系,拔除2个上4组是远中关系,而另外两组是中性关系。对于新样本的拔牙模式判断与临床医师决策的符合率为75%。 结论:骨性Ⅱ类均角深覆盖患者,下颌的拔牙与否与覆盖和下唇突度有关,覆盖越小,下唇突度越大,越倾向于拔牙;而拔牙的位置选择主要与磨牙远中关系和下唇突度有关,磨牙远中关系越严重,下唇突度越小,越倾向于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反之则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尖牙阻生风险因素和阻生早期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尖牙在人体中承担重要的美观和功能作用。上颌尖牙是全口牙列除第三磨牙外阻生患病率最高的区域,一旦发生尖牙阻生可引发邻牙牙根吸收等病症,干扰咬合功能,影响牙列美观。阻生尖牙的治疗周期长,难度大,常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因此,尖牙阻生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正畸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尖牙阻生病因复杂,疾病发展早期隐匿性高。为帮助正畸医师早期诊断和治疗尖牙阻生,本篇综述总结并讨论上下颌尖牙阻生的相关风险因素,并介绍常用的阻生早期影像学评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矢状骨面型高角成年女性上颌磨牙区牙槽骨复合体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比较高角成年女性不同矢状骨面型的上颌磨牙区牙槽骨复合体在三维方向上的差异,探究不同矢状骨面型与上颌磨牙区牙槽骨复合体形态的相关性。方法:本回顾性研究选取90例高角成年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按ANB分为骨性Ⅰ类30例,骨性Ⅱ类30例,骨性Ⅲ类30例。拍摄锥形束CT并使用三维影像测量分析软件测量上颌磨牙区牙槽骨复合体的相关指标,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上颌磨牙区牙槽骨复合体的形态特点。 结果:骨性Ⅲ类高角患者的第一恒磨牙牙槽弓宽度[(60.24±4.86) mm]较骨性Ⅰ类[(62.63±2.45) mm]和Ⅱ类[(63.22±3.07) mm]更窄( P=0.005),基骨弓宽度[(62.55±4.17) mm]分别小于骨性Ⅰ类[(64.97±3.89) mm]和Ⅱ类[(64.21±3.09) mm]( P=0.042),磨牙转矩(98.05°±5.82°)较骨性Ⅰ类[(94.80°±5.38°)]和Ⅱ类[(93.04°±5.45°)]更加颊倾( P=0.003),且腭侧骨板(101.83°±5.31°)较骨性Ⅰ类[(104.78°±7.13°)]和Ⅱ类[(106.39°±6.78°)]更加更直立( P=0.025),远颊根根尖骨厚度[(4.25±1.18) mm]较骨性Ⅰ类[(4.81±1.33) mm]和Ⅱ类[(4.77±1.23) mm]更薄( P=0.017),腭根根尖骨厚度[(3.46±0.96) mm]也较骨性Ⅰ类[(3.85±1.05) mm]和Ⅱ类[(4.11±1.14) mm]更薄( P=0.049)。此外,骨性Ⅲ类的腭高度[(20.97±2.37) mm]小于骨性Ⅰ类[(22.78±2.21) mm]和Ⅱ类[(22.11±2.61) mm]( P=0.016)。矢状向上,骨性Ⅲ类和Ⅱ类上颌第一恒磨牙与腭平面的后下夹角分别为83.89°±6.52°、77.65°±5.37°,骨性Ⅱ类上颌第一恒磨牙更为远中倾斜( P<0.001)。牙弓宽度、牙弓后段的牙槽骨长度、上颌第二恒磨牙近远中向倾斜度等三组间差别则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高角成年女性患者中,不同矢状骨面型的上颌磨牙区牙槽骨复合体在三维方向上存在差异,提示临床正畸治疗中要注意高角患者牙齿移动的生理边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颌第一磨牙倾斜度自然代偿的最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寻未经治疗状态下错 患者上颌第一磨牙倾斜度(UM/PP)自然代偿的最主要因素。 方法:共纳入1403例患者,涉及36个变量,以UM/PP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相应的变量影响权重解释模型。结果:治疗前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倾斜度的回归模型纳入16个有意义的变量,包括年龄、是否双颌前突、安氏分类、垂直骨型、覆 覆盖以及部分头影测量变量等,可解释56.5%的变异。排名前三位的影响因素分别为SNB角(Beta值0.690),下颌第一磨牙萌出高度(Beta值0.481)及上颌第一磨牙萌出高度(Beta值0.423)。 结论:自然发育状态UM/PP影响因素回归模型中,SNB角、下颌第一磨牙萌出高度和上颌第一磨牙萌出高度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中SNB角对UM/PP影响最大,下颌越后缩,上颌第一磨牙越代偿性后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使用种植体支抗三种加力方式关闭拔牙间隙前后的头影测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研究使用种植体支抗3种加力方式关闭拔牙间隙后,牙齿及颅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45例成人上颌前突患者,均需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并使用种植体支抗内收上前牙,将其随机分为3组,采用不同加力方式内收上前牙:A组采用短牵引钩和直接支抗,B组采用短牵引钩和间接支抗,C组采用长牵引钩和直接支抗。拍摄关闭拔牙间隙前后的头颅侧位片,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关闭拔牙间隙前后牙齿、颅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并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之间的差异。 结果:在关闭拔牙间隙阶段前后,3组患者上前牙切缘舌向移动量分别为:A组(5.99±1.06)mm,B组(5.64±1.06) mm,C组(5.71±0.95) mm,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24);而上前牙根尖舌向移动量分别为A组(1.51±0.71) mm,B组1.80(2.80,1.10) mm,C组(3.91±1.06) mm,C组大于其他两组( P<0.001)。A组在关闭拔牙间隙阶段前后 平面顺时针旋转4.11°±2.27°( P<0.001),上颌第一磨牙压低(2.74±0.50) mm( P<0.001),远中倾斜6.97°±2.45°( P<0.001);而其他两组在关闭拔牙间隙阶段前后其磨牙的垂直向位移(B组-0.70 mm±1.47 mm, P=0.086,C组0.17 mm±0.85 mm, P=0.445)和近远中倾斜角(B组-0.10(1.20,2.40)°, P=0.410,C组-0.73°±3.77°, P=0.464)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使用种植体支抗内收前牙时,不同加力方式均可获得理想的支抗效果。直接种值体支抗配合短牵引钩加力后,磨牙可能压低、冠远中倾斜, 平面顺时针旋转;使用长牵引钩可获得更多前牙控根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上颌前牙分步内收和整体内收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上颌前牙分步内收和整体内收对切牙移动方式和后牙支抗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例2022年6月因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的患者(24岁,男性,个别正常 ),使用其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构建无托槽隐形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设计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建立5组工况:分步内收-尖牙平移组、分步内收-切牙平移组、分步内收-切牙过矫治组、整体内收-切牙平移组和整体内收-切牙过矫治组。分析各组前牙和支抗后牙的初始位移。 结果:分步内收-尖牙平移组尖牙发生远中倾斜移动,中切牙和侧切牙分别唇向倾斜0.18°和0.13°。分步内收-切牙平移组和分步内收-切牙过矫治组尖牙均表现为近中倾斜移动;其中,切牙平移组中切牙和侧切牙出现不可控舌倾,分别倾斜0.29°和0.32°;切牙过矫治组中切牙和侧切牙的舌倾角减少至0.21°和0.18°。整体内收-切牙平移组和整体内收-切牙过矫治组尖牙均表现为远中倾斜移动;其中,切牙平移组中切牙和侧切牙仍出现不可控舌倾,分别倾斜0.19°和0.27°;切牙过矫治组中切牙发生可控的倾斜移动,舌倾角降至0.02°,侧切牙呈控根移动,表现为0.03°唇倾。5组后牙均发生近中倾斜移动。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内收上前牙时,设计整体内收和切牙过矫治有利于切牙的转矩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数字化辅助下牙根先脱位拔除上颌第二磨牙根分叉间埋伏第三磨牙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上颌阻生第三磨牙多位于上颌结节区,此区域手术操作空间小、视野差.本文报道1例牙冠位于邻牙两牙根之间、与上颌窦关系密切的上颌水平超高位阻生第三磨牙的拔除.利用数字化模拟技术三维重建患者部分上颌骨、相关牙齿等毗邻解剖结构,精准制定最佳手术方案,采用牙根先脱位、牙冠后脱位法拔除阻生牙.该法既保护了邻牙牙根,也降低了上颌窦黏膜损伤以及穿孔的风险,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小了手术创伤,符合微创牙槽外科理念,为临床上拔除此类埋伏阻生牙提供了新思路和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