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钉内收上前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钉内收上前牙时,先远移尖牙与整体内收两种方式内收时上颌前后牙生物力学效应。方法:采集患者上颌骨及上牙列的CBCT数据信息,使用Mimics、Geomagic Studio、HyperMesh等软件,采用逆向工程方法建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钉整体内收上前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①矫治器加力远移尖牙;②矫治器加力+矫治器牵引钩处150 g牵引力远移尖牙;③矫治器加力+尖牙舌钮处150 g牵引力远移尖牙;④矫治器加力整体内收上前牙;⑤矫治器加力+矫治器牵引钩处150 g牵引力整体内收上前牙;⑥矫治器加力+尖牙舌钮处150 g牵引力整体内收上前牙,六种工况下前后牙的牙周膜等效应力和初始位移。结果:只远移尖牙时,尖牙所受牙周膜等效应力最大,分别为5.23E-02 MPa、5.65E-02 MPa、5.87E-02 MPa;上中切牙的唇侧位移量分别为-5.08E-03 mm、-9.67E-04 mm、-1.68E-03 mm,第一磨牙牙冠近移量分别为-1.53E-02 mm、-1.40E-02 mm、-1.51E-02 mm。整体内收上前牙时,中切牙所受牙周膜等效应力最大,分别为4.69E-02 MPa、6.26E-02 MPa、4.84E-02 MPa;中切牙的冠根位移差分别为1.44E-01 mm、1.35E-01 mm、1.29E-01 mm,第一磨牙牙冠近移量分别为-2.93E-02 mm、-2.61E-02 mm、-2.33E-02 mm。结论:只远移尖牙时,切牙会为尖牙的远移提供支抗,在矫治器上牵引能够更有利于前后牙支抗的保护;整体内收上前牙时,在尖牙上牵引更有利于后牙支抗的保护和切牙的整体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去托槽脱粘力和牙面残余粘接剂对牙釉质裂纹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不同固化方式的正畸托槽粘接剂的作用下,与体外去托槽过程中脱粘力和牙面残余粘接剂相关的力学因素对牙釉质裂纹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50颗离体前磨牙分为两组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记录初始牙釉质裂纹数量和总长度。应用不同固化方式的粘接剂构建金属托槽脱粘的体外模型:A组(化学固化),B组(光固化),每组各25例。采用万能试验机为去托槽钳加力的方式体外模拟托槽脱粘时单向受力的力学模式。记录去托槽时的脱粘力、牙面粘接剂残余指数(adhesive remnant index, ARI)及牙釉质裂纹数量和总长度变化值。比较A、B组间去托槽脱粘力和牙面粘接剂残余指数的差异及两组间牙釉质裂纹数量和总长度变化值的差异。根据托槽脱粘后牙齿颊面釉质裂纹数量有无增加,A、B两组各分为2个亚组:A1、A2,B1、B2(1组为牙釉质裂纹数量无增加组,2组为有增加组)。探讨体外可能导致牙釉质裂纹数量增加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去托槽脱粘力的均值大于B组[A组:(208.37±30.51)N,B组:(178.31±30.13)N, P<0.001]。A、B组间牙面粘接剂残余指数、牙釉质裂纹数量和总长度的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1组牙面粘接剂残余指数的中位数大于A2组[A1组:5.00(1.00),A2组:3.00(2.00), P=0.016],B1组牙面粘接剂残余指数的中位数也大于B2组[B1组:5.00(1.00),B2组:4.00(1.25), P=0.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用化学固化和光固化方式的粘接剂组间去托槽时脱粘力大小的差异对牙釉质裂纹的变化无明显影响。利用去托槽钳去托槽时应小心谨慎地双向均匀加力,应尽量增加牙面残余粘接剂的面积,减少牙面直接承受的力来避免由力学因素对牙釉质裂纹造成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使用种植体支抗三种加力方式关闭拔牙间隙前后的头影测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研究使用种植体支抗3种加力方式关闭拔牙间隙后,牙齿及颅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45例成人上颌前突患者,均需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并使用种植体支抗内收上前牙,将其随机分为3组,采用不同加力方式内收上前牙:A组采用短牵引钩和直接支抗,B组采用短牵引钩和间接支抗,C组采用长牵引钩和直接支抗。拍摄关闭拔牙间隙前后的头颅侧位片,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关闭拔牙间隙前后牙齿、颅颌面软硬组织的变化,并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之间的差异。 结果:在关闭拔牙间隙阶段前后,3组患者上前牙切缘舌向移动量分别为:A组(5.99±1.06)mm,B组(5.64±1.06) mm,C组(5.71±0.95) mm,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24);而上前牙根尖舌向移动量分别为A组(1.51±0.71) mm,B组1.80(2.80,1.10) mm,C组(3.91±1.06) mm,C组大于其他两组( P<0.001)。A组在关闭拔牙间隙阶段前后 平面顺时针旋转4.11°±2.27°( P<0.001),上颌第一磨牙压低(2.74±0.50) mm( P<0.001),远中倾斜6.97°±2.45°( P<0.001);而其他两组在关闭拔牙间隙阶段前后其磨牙的垂直向位移(B组-0.70 mm±1.47 mm, P=0.086,C组0.17 mm±0.85 mm, P=0.445)和近远中倾斜角(B组-0.10(1.20,2.40)°, P=0.410,C组-0.73°±3.77°, P=0.464)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使用种植体支抗内收前牙时,不同加力方式均可获得理想的支抗效果。直接种值体支抗配合短牵引钩加力后,磨牙可能压低、冠远中倾斜, 平面顺时针旋转;使用长牵引钩可获得更多前牙控根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Ⅱ类牵引模式对无托槽隐形矫治磨牙远移作用的比较:三维有限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隐形矫治器上颌磨牙远移中两种Ⅱ类牵引的生物力学研究模型,分析矫治体系在不同加力模式、不同牵引力大小作用下的初始位移及应力分布特点,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建立隐形矫治推上颌磨牙向远中及两种Ⅱ类牵引模式(牙套加力组与牙齿加力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分析2种不同加力方式及5种不同载荷(100 g、150 g、200 g、250 g、300 g)下的牙齿移动方式、牙套形变、牙周膜应力分布等,比较其增强前牙支抗效果的异同。结果:不同力值不同加力方法下所有组Ⅱ类牵引均可以使前牙内收,抵抗磨牙远中移动过程造成的前牙支抗丧失,但其牙齿应力分布、牙套形变效果不同:牙齿加力组集中在直接受力的尖牙上,分布不均匀;牙套加力组分布更均匀,随距尖牙距离由近到远逐渐减小,但总体大小较牙齿加力组大。牙周膜等效应力除300 g牙套加力组[(2.87×10 -2) MPa]过大外,其余各组均在牙周膜可承受范围内。 结论:100 g的Ⅱ类牵引即可抵抗磨牙远移反作用力造成的前牙支抗丧失,300 g牙套加力作用下的牙周膜受力过大,尽量避免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力学敏感性Box C/D核仁小RNA90促进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检测力学刺激通过核仁小RNA(snoRNA)调控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肌分化的机制。方法: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利用随机数表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有6只小鼠:重力负荷组和后肢去负荷组,构建后肢悬吊小鼠模型检测力学刺激缺失对骨骼肌分化的影响,C2C12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细胞库,将细胞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循环牵张力学组,利用Flexcell FX-5000细胞加力系统构建骨骼肌卫星细胞C2C12循环机械牵张力学刺激模型,利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骨骼肌组织以及C2C12细胞中基因的表达变化,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2C12细胞中肌细胞增强因子2C(MEF2C)蛋白的表达,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SNORD90和miR-18a-3p的结合,两组间的统计差异通过Student’s t检验确定。 结果:HU组小鼠腓肠肌的重量(0.165±0.015)和比目鱼肌的重量(0.141±0.021)低于WB组(0.221±0.013、0.253±0.019, t=9.574、6.499, P<0.01),HU组小鼠腓肠肌MEF2C mRNA表达(0.462±0.274)低于WB组(1.000±0.137, t=9.606, P<0.01)。CMS组C2C12细胞中MEF2C mRNA的表达(18.633±1.532)高于NC组(1.000±0.128, t=10.687, P<0.01)。pLVX-SNORD90组C2C12细胞中MEF2C mRNA的表达(1.748±0.122)高于pLVX-Vector组(1.000±0.128, t=9.684, P<0.01)。SNORD90可以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结合miR-18a-3p。miR-18a-3p过表达抑制MEF2C蛋白的表达,抑制miR-18a-3p的表达促进MEF2C蛋白的表达,miR-18a-3p影响SNORD90对MEF2C蛋白的表达调控。 结论:力学刺激促进C2C12细胞中SNORD90的表达,SNORD90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miR-18a-3p并抑制其功能促进MEF2C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Typodont系统对比滑动法和双钥匙曲法关闭拔牙间隙的牙列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式Typodont 结合扫描仪,观察关闭间隙时使用滑动法和双钥匙曲法牙列的三维变化,并探索在同一加力方式下,加载不同力值对牙列的影响.方法 在拔除第一前磨牙的标准Typodont上颌模型上黏接托槽,滑动组采用滑动直丝弓技术关闭拔牙间隙,分为平弓组和摇椅组;双钥匙组采用双钥匙曲法关闭间隙,分为前倾组和后倾组.设置 250 g和 300 g两种加载力值.重叠初始和实验后数字模型,分析牙冠标志点三维位移变化.结果 ①矢状向上,平弓组在 250 g力值下与摇椅组U1、前倾组U1、后倾组U3、U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0 g力值下与摇椅组U7、后倾组U1~U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力值增加,各实验组的前牙后退量无明显增加;后牙前移量均相应增加,除摇椅组U6、后倾组U7 外(P<0.05),其他后牙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冠唇(颊)舌倾度上,平弓组前牙区冠舌倾程度大于摇椅组,力值增加两组冠舌倾程度均增加.两力值下,所有实验组仅前倾组前牙表现冠唇倾,后倾组前牙在 250 g力值时接近整体后退.加载 250 g时仅摇椅组后牙区冠舌倾,其他 3 组后牙均冠颊倾.300 g时滑动组的U5、U6 牙冠舌倾,U7 牙冠颊倾,双钥匙组后牙均冠颊倾.③垂直向上,平弓组在 250 g力值时除U7 牙压入外前后牙都伸长,300 g力值时后牙伸长量明显增加(U6、U7:P<0.05).摇椅组在 250 g力值时前后牙少量压入,300 g时前牙表现伸长而后牙压入减少.前倾组可明显压低前牙,少量伸长后牙,力值增加前牙压低量减少,后牙伸长量明显增加(P<0.05).后倾组可明显压低后牙,少量伸长前牙,力值增加前后牙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预置摇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滑动法前牙冠舌倾程度、后牙前移及伸长量.双钥匙曲法预置后倾弯可获得较强的后牙支抗,预置前倾弯可获得较强的前牙支抗,前、后倾可差异性地压低前、后牙,并利于内收过程中前牙冠舌倾的控制.②使用较大的力值并未见前牙内收量增加,但对后牙支抗及前牙转矩的控制有不利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螺丝固位和粘接固位在第一磨牙种植修复中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评价螺丝固位基台一体冠和粘接固位在第一磨牙单颗种植中的修复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就诊并完成第一磨牙单颗种植修复的 91 例患者共 104颗种植修复病例,其中 52 颗为螺丝固位基台一体冠(SR),52 颗为粘接固位修复(CR).分别在患者种植修复当天及戴牙后 6、12 个月时记录种植体周围的牙周指标及患者满意度评分,拍摄 X 线片并测量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参照Barnes评定标准对种植冠修复后的邻接关系进行评价.结果 修复完成后 6~12 个月,两组种植体均完好无松动;SR组3 例患者在6 个月复查时发现中央螺丝松动,重新加力至35 N/cm,2 个月再次复查时无松动;两种固位方式在修复后12 个月时螺丝固位组邻接合格率为90.38%,显著低于粘接固位组99.04%的邻接合格率(P =0.037),两种修复体边缘骨吸收量和牙周软组织指标mPLI和mSB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固位方式均能取得良好的种植修复效果,粘接固位在邻接关系恢复和防止食物嵌塞上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舌侧矫治器关闭间隙时预置转矩弓丝对前牙转矩控制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已有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预置不同转矩角度弓丝对前牙移动趋势的影响.方法 在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中,模拟弓丝预置转矩(9°、13°、17°),并模拟单纯腭侧加力及颊腭侧同时加力两种情况滑动法关闭牙间隙,分析不同转矩及加载力值组合下,前牙三维方向上的移动趋势,求得最适预置转矩.结果 1.建立了预置转矩三维有限元模型.2.预置转矩弓丝转矩角度加大对前牙移动趋势的影响:预置9°正转矩,最大位移位于侧切牙远中,数值为0.194E-3mm;预置13°正转矩,最大位移位于侧切牙远中,数值为0.384E-3 mm;预置17°正转矩,最大位移位于侧切牙远中,数值为0.575E-3 mm.3.腭侧加力1.50N,预置9°正转矩,最大位移位于尖牙切缘近中,数值为0.501E-3 mm;预置13°正转矩,最大位移位于尖牙切缘近中,数值为0.559E-3 mm;预置17°正转矩,最大位移位于尖牙切缘近中,数值为0.628E-3 mm.4.颊侧加力1.00 N+腭侧加力0.50N,预置9°正转矩,最大位移位于尖牙牙尖略偏近中,数值为0.340E-3 mm;预置13°正转矩,最大位移位于尖牙牙尖略偏近中,数值为0.499E-3 mm;预置17°正转矩,最大位移位于尖牙牙尖略偏近中,数值为0.689E-3 mm.结论 预置转矩弓丝对于个体化舌侧矫治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阶段前牙的转矩影响不尽相同;无论采用何种加力方式,关闭拔牙间隙阶段,为了达到良好的的前牙转矩控制均需要使用预置转矩弓丝进行关闭拔牙间隙.当使用颊腭侧同时加力时,切牙应使用9°~13°的预置正转矩弓丝才能实现良好的切牙转矩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固定矫治对牙周组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正畸治疗中,固定矫治是最常用的错 畸形治疗方法,它能够通过有效控制牙移动来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正畸治疗在对牙齿进行改变的同时,对牙周组织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固定矫治中,带环、托槽和弓丝等装置可能引起龈上和龈下菌斑积聚,对患者的牙周健康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这些影响有些是暂时的,在治疗结束后能恢复健康;而有些如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等则是永久性的.同时,矫治器在牙面粘结的不同部位、所选用的粘结材料性能、治疗的加力方式等都有可能对患者牙周情况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固定矫治可能对牙周组织产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将有利于预防和控制不利因素.本文就固定矫治对牙周组织造成的影响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种植支抗、年龄和口腔卫生对口腔正畸效果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种植支抗、年龄和口腔卫生对口腔正畸效果的影响,为提高患者的正畸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接受正畸治疗的500例患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种植部位、加载时间、受力时间、加力情况等.结果 治疗效果良好,正畸成功患者450例(90.0%);正畸失败50例(10.0%).两组在加载时间、受力时间、微种植体周围组织是否肿胀、年龄和口腔卫生状况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畸效果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是否即刻加载与微种植体周围组织是否肿胀(P<0.01),而受力时间、年龄和口腔卫生状况也与正畸效果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 是否即刻加载、微种植体周围组织是否肿胀、受力时间、年龄和口腔卫生状况是影响正畸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对患者进行口腔正畸治疗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上述问题,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