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不同手术时机的围手术期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手术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为国内髋部骨折救治绿色通道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及广州市荔湾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以初次髋部骨折、受伤时间<24 h、接受手术治疗等为纳入标准,年龄<80岁、开放性骨折、病理性骨折、多处骨折等为排除标准。纳入患者150例,按手术时机分为早期组(75例)和延期组(75例),早期组于入院后时间≤5 d行手术,延期组于入院后时间>5 d行手术,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期间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94±15)min vs(93±18)min]、术中出血量[100(80,200)ml vs 100(95,200)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早期组住院时间(18±7)d少于延期组的(2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1,P<0.05)。早期组切口感染4.0%(3/75)、尿路感染1.3%(1/75)、脑血管意外1.3%(1/75)、心梗0(0/75)、下肢静脉血栓1.3%(1/75),对比延期组5.3%(4/75)、2.6%(2/75)、2.6%(2/75)、1.3%(1/75)、1.3%(1/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术后肺部感染1.3%(1/75)和褥疮1.3%(1/75)明显低于延期组13.3%(10/75)、10.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12、0.039,均为P<0.05)。结论:高龄髋部骨折的患者5 d内接受手术治疗可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和褥疮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髋臼股骨撞击症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髋臼股骨撞击症(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随访1年以上的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FAI患者23例(23髋),男10例、女13例,年龄(31.3±4.6)岁(范围25~45岁),左侧9例、右侧14例,合并2型髂前下棘20例、3型髂前下棘3例。在常规髋臼缘成形、股骨头颈成形、盂唇缝合的基础上,同时进行髂前下棘(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成形棘下减压术。比较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骨盆正位X线片LCE角、屈髋45°Dunn位X线片α角、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屈髋和伸膝肌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s,mHHS)、国际髋关节评分(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12,iHOT-12)。结果:术后1年随访时无一例行髋关节镜或开放的翻修手术。LCE角由术前33.3°±6.1°减小到31.7°±4.1°( t=1.076, P=0.288),α角由术前63.7°±8.5°减小到50.0°±6.6°( t=6.116, P<0.001),髋关节屈曲角度由术前107.4°±6.0°增加到120.2°±4.4°( t=8.269, P<0.001),VAS评分由术前(4.0±1.1)分下降到(1.0±1.1)分( t=9.591, P<0.001),mHHS评分由术前(62.6±4.9)分增加到(87.5±8.1)分( t=12.700, P<0.001),iHOT-12评分由术前(51.4±4.9)分增加到(75.7±7.7)分( t=12.593, P<0.001)。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屈髋肌力和伸膝肌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30, P=0.357; t=0.050, P=0.960)。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与牵引相关的皮肤坏死、神经麻痹等并发症,以及股骨颈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关节内感染、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髋关节不稳等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髋关节镜手术中行髂前下棘成形棘下减压术治疗合并棘下撞击的FAI安全有效,术后1年屈髋角度、髋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均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强化夜间专业护理在下肢开放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强化夜间专业护理对下肢开放骨折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骨一科的397例下肢开放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其到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行普通护理(对照组)和强化夜间专业护理(观察组)。对照组配备常规护理人数,观察组针对下肢开放骨折手术的患者增派1名夜间护理人员,夜间时段为18∶00—次日8∶00,夜间护理人员在其余时间安排补休或绩效奖励。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期间及术后半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下肢开放骨折患者共196例,夜间手术患者46例;观察组下肢开放骨折患者共201例,夜间手术患者40例。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半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强化夜间专业护理有助于缩短下肢开放骨折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减少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华南地区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华南地区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病例系统,时间范围: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1日,回顾性采集诊断为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信息,如性别、发病年龄、致伤原因、是否开放、是否多个部位感染、术中组织致病微生物培养结果、致病菌数量与种类以及是否进行截肢等,并对上述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及统计。结果:华南地区共计有674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男女比为4.81∶1。造成创伤性骨髓炎的外伤以开放性损伤为主(64.09%,432/674)。创伤性骨髓炎的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伤(39.51%,211/534)。创伤性骨髓炎以单发感染病灶为主(83.68%,564/674),主要累及下肢:胫骨(53.19%,300/564)、股骨(18.97%,107/564)、跟骨(11.70%,66/564)及其他足部骨(4.61%,26/564)。术中取组织标本进行致病微生物培养的阳性率为65.26%(355/544)。多数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由单一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74.65%,265/355),最常见的单一致病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8.11%,101/265),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0.00%,53/265)。创伤性骨髓炎所致截肢率为3.71%(25/674),整体致残率为4.45%(30/674)。结论:华南地区四肢创伤性骨髓炎好发于男性,多继发于开放性骨折。创伤性骨髓炎最常见的致伤原因是交通伤,好发于下肢骨,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Ilizarov支架和单边支架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Ilizarov支架与单边支架进行开放骨搬移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8年8月— 2016年8月天津医院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32例胫骨节段性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22~64岁,平均36.7岁。19例使用Ilizarov支架(Ilizarov组),平均骨缺损长度7.9 cm,平均软组织缺损面积41.4 cm 2。13例使用单边支架(单边支架组),平均骨缺损长度7.8 cm,平均软组织缺损面积39.2 cm 2。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创面愈合时间、放射学骨矿化指数、外固定指数、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骨及下肢功能评价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60个月[(32.6±1.3)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7±2.3)d和(2.4±1.8)d( P>0.05)。Ilizarov组骨矿化指数为(43.4±8.7)d/cm,单边支架组为(45.8±10.4)d/cm( P>0.05)。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的外固定指数分别为(52.6±8.9)d/cm和(58.7±12.9)d/cm( P<0.05)。ASAMI骨评价结果:Ilizarov组优10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4%;单边支架组优6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77%( P>0.05)。ASAMI下肢功能评价结果:Ilizarov组优8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79%;单边支架组优6,良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69%( P>0.05)。Ilizarov组术后轴向偏移发生率为0,单边支架组为23%( P<0.05),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分别各有1例发生再骨折( P>0.05)。Ilizarov组和单边支架组分别有5例和1例发生针道感染( P>0.05)。 结论:采用Ilizarov支架和单边支架进行开放骨搬移治疗胫骨节段性骨缺损伴软组织缺损均可以获得较大创面与骨缺损的同时修复,但Ilizarov支架生物力学性能更优,更便于术后力线不良的纠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吻合高位穿支的内增压大面积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6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吻合高位穿支的内增压大面积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21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手足外科共收治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骨关节、肌腱外露的患者6例,均应用吻合高位穿支的内增压大面积游离ALTF修复。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2~60(46.0±8.1)岁,损伤原因:5例交通事故损伤,1例机器挤压伤。4例下肢软组织缺损中,2例伴开放性胫、腓骨骨折,1例伴髌骨缺损及腓骨骨折,1例伴腓骨骨折;2例上肢软组织缺损均伴骨和肌腱外露,无骨折;创面面积为25.0 cm×12.0 cm~35.0 cm×19.0 cm。一期行VSD处理,二期采用游离ALTF覆盖创面,采用吻合高位穿支的方式来增大皮瓣切取面积,皮瓣面积为26.0 cm×13.0 cm~36.0 cm×15.0 cm。6例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缩小创面,剩余创面游离皮片植皮覆盖。术后1、2、3、6个月门诊复查,随后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根据皮瓣外观、质地、感觉恢复评价手术效果。结果:6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无皮瓣近端部分坏死。随访6~24(16.7±5.0)个月,皮瓣外观、质地满意,无磨损破溃。皮瓣感觉按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评定标准,4例恢复到S 3,2例恢复到S 2。2例上肢损伤患者术后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为良;4例下肢损伤患者术后膝关节按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功能评分,3例为优,1例为良,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2例为优,2例为良。供区均无感染,无功能缺失。 结论:游离ALTF穿支较恒定,皮瓣修复时可重建部分感觉,利用吻合高位穿支的方式增大皮瓣切取面积,穿支血管可靠,是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较好的修复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股薄肌肌皮瓣修复开放性骨盆骨折时会阴部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股薄肌肌皮瓣修复开放性骨盆骨折时会阴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兵器工业521医院创伤骨科收治11例伴有会阴部软组织缺损的开放性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16~56岁,平均3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6例,高处坠落伤4例,重物砸伤1例。患者均为开放性骨盆骨折,按照Tile分型标准:A型1例,B型7例,C型3例。均伴有会阴部软组织损伤,缺损创面范围为5 cm×5 cm~8 cm×12 cm。以股薄肌肌皮瓣修复缺损创面,皮瓣切取范围为6 cm×5 cm~9 cm×13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加强营养支持,保持平卧位避免外展,适当抬高下肢。并定期随访。结果: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22个月。11例肌皮瓣均成活,其中1例肌皮瓣远端表面皮肤少许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股薄肌肌皮瓣质地、颜色、弹性良好,供瓣区有瘢痕存在,但无明显功能障碍,随访期间供区及受区无破溃发生。患者对外观及功能均满意。结论:股薄肌肌皮瓣是修复开放性骨盆骨折时会阴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改良与传统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内侧副韧带(MCL)推进骨瓣的改良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OWHTO)与传统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TOWHTO)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进行胫骨高位截骨术(HTO)治疗的50例(60膝)内翻型KOA的患者资料。根据采用的截骨方式不同分为2组:传统组(采用TOWHTO治疗)25例(30膝)和改良组(采用MCL推进骨瓣的MOWHTO治疗)25例(30膝)。术前及术后18个月测量两组患者髋-膝-踝角(HKA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关节线汇聚角(JLCA)以评价两术式对下肢力线的纠正情况,同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截骨区骨缺损情况、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效果。结果:传统组与改良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8个月传统组和改良组的HKAA分别为179.1° ± 1.1°、179.3° ± 0.7°,MPTA分别为91.9° ± 0.4°、91.9° ± 0.4°,以上观察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8个月传统组患者的JLCA(1.8° ± 0.4°)显著大于改良组(1.5° ± 0.4°),传统组患者的HSS评分[81.5(79.5,83.0)分]显著低于改良组[85.0(82.5,87.5)分],传统组患者的疼痛VAS[1.8(1.6,2.0)分]显著高于改良组[1.5(1.5,2.0)分],以上观察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8个月两组患者的JLC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传统组与改良组患者的术后骨折愈合评分>4分所需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5 ± 0.9)、(3.3 ± 0.6)个月,截骨区骨缺损率分别为20%(6/30)、0(0/30),以上项目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OWHTO与MOWHTO均能有效治疗内翻型KOA,MOWHTO在促进截骨区骨愈合,减少截骨区骨缺损及提高膝关节功能等方面疗效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对18例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病例,采用钢板或外固定架固定骨折,吻合断裂的四肢主干血管重建肢体血运,同时尽可能修复创面内断裂肌肉(腱)及神经。肢体血管再通时间5~12 h,平均9 h。采用端端吻合8例,大隐静脉移植修复10例。术后18例中16例肢体远端常规行切开减压。二期利用直接缝合闭合创面4例,游离植皮修复8例,2例采用局部转移皮瓣,2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带蒂转移修复,1例采用游离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皮瓣及植皮修复术后均顺利成活。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8例肢体保肢成功17例,1例下肢损伤于术后第2天发生肌肉广泛坏死而截肢。成活肢体17例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10个月,16例获得骨愈合,1例股骨干骨折伴股动脉损伤者于术后12个月因骨不连再次行植骨内固定而愈合。成活肢体中13例肢体功能基本恢复,3例下肢损伤遗留不同程度足下垂和踝关节挛缩,1例上肢术后患者出现轻度爪形手畸形。经肢体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分),患肢肌肉收缩及关节活动良好者13例(76.5%)。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可有效保存肢体,避免截肢。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减少肢体缺血时间是肢体成活及恢复较好功能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和终末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行分期治疗和终末治疗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的52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资料。男37例,女14例;年龄19~62岁,平均39.9岁。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分期治疗组(A组,拆除外固定支架后更换为内固定,35例)和终末治疗组(B组,以外固定支架作为终末治疗,17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9、12个月时健康相关生命质量SF-12量表中的生理总评分(PCS)和心理总评分(MCS)、骨折愈合时间、携带外固定支架时间、并发症发生率、Johner-Wruh胫骨干骨折疗效评估的优良率及下肢功能评分(LEFS)。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至少随访12个月,A组患者的PCS、MCS均于术后12个月均达到峰值,B组患者的PCS、MCS分别于术后6、3个月达到峰值。A组患者术后6、9、12个月的PCS、MCS均高于B组,骨折愈合时间[(19.2±4.6)周]短于B组[(23.3±5.6)周],携带外固定支架时间[(15.6±4.2)d]短于B组[(270.0±15.4)d],并发症发生率[5.7%(2/35)]低于B组[35.3%(6/17)],术后12个月LEFS评分[(88.3±7.2)分]高于B组[(78.5±5.2)分],Johner-Wruh胫骨干骨折疗效评估的优良率[94.3%(33/35)]高于B组[70.6%(12/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外固定支架行终末治疗相比较,拆除外固定支架后更换为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功能,并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