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咬肌肥大后并发症分析及其防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咬肌肥大后发生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接受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咬肌肥大的患者临床资料。注射方法:用2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将100 U A型肉毒毒素配置成浓度为50 U/ml的溶液,标记咬肌"安全注射区",前、后边界分别为咬肌的前、后边缘,上界为嘴角至耳垂连线,下界为下颌骨的下边缘,在此区域内标记3个或4个注射点,注射点距离4个边界至少1 cm,每侧注射25~40 U。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并发症种类,总结治疗措施。结果:共纳入160例患者,男8例,女152例,年龄(30.6±6.2)岁。随访1~6个月,所有患者咬肌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下面部线条更加柔和,面部轮廓得到了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为81.3%(130/160),主要有以下有4类:(1)非肌肉源性的并发症,包括淤斑5例(3.1%),一般于5~7 d可自行消退;头痛2例(1.3%),适当休息,2~3 d症状可消失。(2)与毒素效应相关的并发症,主要是咀嚼力下降,共86例(53.8%),随着药物的代谢3~12周逐渐恢复。(3)与注射剂量相关的并发症,包括面部下垂4例(2.5%),单次注射剂量双侧各30~40 U,2例未予特殊处理,约8~12周逐渐恢复,1例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提升下颌缘后约2周逐渐恢复,1例于外院使用热玛吉治疗后逐渐恢复;反常性硬性咬肌膨出9例(5.6%),5例给予补充注射4 U A型肉毒毒素后1周内消退,其余4例未予特殊处理,1~2周后自行消退。(4)与注射部位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微笑异常3例(1.9%),嘱患者正确练习微笑动作,4~12周逐渐恢复;面颊凹陷21例(13.1%),1例患者通过注射透明质酸改善症状,其余患者未予特殊处理,8~12周逐渐恢复。结论: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咬肌肥大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在推荐的咬肌安全区域内进行注射,合理把握注射剂量和注射深度,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下颌角整形术的手术设计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下颌角整形术通过对咬肌切除、下颌角区的骨质截除、骨外板骨质磨除等方法以达到改善下面部轮廓的目的。下颌角整形术主要包括咬肌肥大矫治与下颌角肥大骨质矫治2个方面,经历下颌角截骨术式改良到数字化外科手术设计的不断进步,并逐步与颧骨颧弓整形术和颏成形术联合应用,以塑造更完美的面部轮廓比例。该文对下颌角整形术的手术设计与临床应用进行系统阐述,探讨其适应证,总结发展规律,同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下颌角截骨术对女性患者心理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下颌角肥大女性患者接受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mandibular angle osteotomy, MAO)前、后心理状态。方法:2020年2月至2021年7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就诊并接受双侧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女性患者36例,年龄18~35岁,平均23岁。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手术前、后心理状态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 18.0等统计软件将手术前、后数据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SCL-90问卷调查显示,术前患者在强迫症状(2.24±0.43比1.62±0.58, P<0.01)、人际关系敏感(1.85±0.46比1.65±0.61, P=0.02)、抑郁(1.91±0.43比1.50±0.59, P<0.01)、焦虑(1.75±0.42比1.39±0.43, P<0.01)、敌对(1.86±0.45比1.46±0.55, P<0.01)、偏执(2.18±0.46比1.43±0.57, P<0.01)等6个指标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值。术后1个月,患者SAS、SD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SAS评分由43.0±9.8降至37.5±6.8,SDS评分由47.1±10.6降至39.4±7.5( t=8.0、10.4, P<0.01)。SCL-90抑郁、焦虑等指标与国内常模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可缓解患者焦虑或抑郁等情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三维测量评估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效果稳定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探究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效果以及长期稳定性,分析下颌角肥大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 年1 月1 日至2020 年12 月31 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颅颌面二中心行"下颌角弧形截骨,下颌骨外板打磨手术"的患者,收集其术前、术后3d及术后12 个月拍摄的CT资料,采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分析,对比3 个时间点下颌角区骨量,并分析术后骨量增生与咬肌、翼内肌厚度的关系.结果:共有19 例诊断为双侧下颌角肥大的患者纳入研究,患者术前单侧下颌角区骨量为(11.93±1.77)cm3,术后3d单侧下颌角区骨量为(7.72±1.60)cm3,术后12 个月随访单侧下颌角区骨量为(8.73±1.69)cm3.对 3 组数据进行两两配对t检验得出,术后3d相较术前下颌角区骨量明显减少(P<0.001),术后 12 个月相比术后3d下颌角区骨质出现明显增生(P<0.001),但术后 12 个月相比术前下颌角区骨质仍显著减少(P<0.001).此外,对下颌角区骨质增生量与该处附着咬肌、翼内肌厚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骨质增生量与咬肌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 =0.560,P<0.01),与翼内肌厚度无明显关联(P>0.05).结论: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可显著减小患者下颌角区骨体积,但术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骨质增生,这种骨质增生与该处附着咬肌厚度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下颌角肥大整形术相关解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精细解剖下颌角周围软组织结构及下颌神经管,为下颌角肥大整形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20例大体标本,观察及测量面动静脉、面神经下颌缘支及咬肌区的血管和神经.据下颌骨表面骨性标志定位5条径线,测量该5条径线上下颌神经管在下颌骨中的位置.计算各软组织结构和下颌神经管的安全范围.结果 面动脉距下颌角点为23.18 ~36.28 mm,距咬肌前缘为-9.51 ~9.27 mm.面静脉距离下颌角点为17.79 ~ 32.03mm.面神经下颌缘支贴近下颌角部及下颌骨下缘走行,距离下颌角点为-8.57~10.70 mm,而咬肌前缘下颌缘支距下颌骨下缘为-8.83~11.06 mm.咬肌的血供主要有面动脉咬肌支、颈外动脉咬肌支、上颌动脉咬肌支及面横动脉咬肌支这四大来源.咬肌神经多与咬肌动脉伴行进入咬肌.下颌神经管在5个截面中距离下颌骨外侧点分别大于10.50 mm、14.72 mm、15.60 mm、8.53 mm、6.74 mm.结论 在剥离下颌角区软组织时,注意对咬肌前缘面动脉、面神经下颌缘支及下颌角点附近面神经下颌缘支的保护.去除咬肌的最佳层次为咬肌深层中份最厚点及中下份.而在截骨或劈骨时,根据下颌神经管的安全范围,可在下颌骨颊侧骨板快速画出一条指导性的安全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联合曲安奈德加5-FU联合注射在下颌角增生性瘢痕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联合曲安奈德加5-FU联合注射治疗下颌角痤疮后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笔者科室诊治的30例下颌角痤疮后增生性瘢痕患者,均接受A型肉毒毒素联合曲安奈德加5-FU联合注射,增生性瘢痕面积0.3cm×0.5cm~2.0cm×3.0cm,高度0.5~1.5cm,评估咬肌肥大程度及颈阔肌紧张程度.使用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咬肌及下颌缘,使用曲安奈德加5-FU行皮损内低压注射1次.间隔2周或3个月间断行皮损内低压注射,直至无复发情况出现.治疗后随访12~24个月,评价疗效.结果:30例患者均全部缓解,18例患者治疗1~2次后瘢痕完全萎缩,无复发情况;11例患者注射4~6次后瘢痕萎缩,随访1年,无复发情况;1例患者注射13次,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联合曲安奈德加5-FU联合注射是治疗下颌角痤疮后增生性瘢痕较好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