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病毒载体在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IRD)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常常导致不可逆盲,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针对IRD的基因治疗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如何将基因药物递送至靶细胞并安全、高效地表达成为目前研究发展的关键点。病毒载体系统转染效率较高,但具有潜在的免疫反应和生物安全等问题,其临床应用的局限性使非病毒载体系统的开发应运而生。DNA纳米复合体是新型非病毒载体的研究热点之一,这种聚合物/DNA复合物纳米粒子由多肽、脂质、多糖等物质压缩和包裹DNA而成,在IRD的应用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此外,非病毒载体在成本、制备难易度、包装容量及安全性上均显示出其优势,为视网膜色素变性、Stargardt病、先天性视网膜劈裂、Leber先天性黑矇等IRD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对近年来非病毒载体系统在转染效率、靶向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进展及其在IRD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iRNA在老年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受环境因素和遗传变异影响的多因素疾病,是老年人不可逆转性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miRNA是一类内源性表达的非编码RNA,通过抑制或沉默转录基因的表达在氧化应激、病理性新生血管生成、炎症反应等AM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miRNA在易合成性、靶向性、具有相加效应等方面有独特优点,已有大量实验证明了miRNA在AMD中的治疗潜力,其有望成为未来治疗AMD的新方法。由于AM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今后仍需继续深入研究AMD的发病机制、各种miRNA在AM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及机制,并观察其在AMD的治疗效果,进而为AMD的精确防治提供更多有效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糖尿病合并大量蛋白尿的中西医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糖尿病肾脏病(DKD)是2型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DKD患者一旦进展到大量蛋白尿阶段,疾病已不可逆转,预后较差。而合理规范的治疗可降低尿蛋白,延缓肾病进展。目前一些新型降糖药能减少DKD患者尿蛋白,尤其是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能降低DKD患者肾脏复合终点风险;中医中药在延缓DKD合并大量蛋白尿患者肾功能恶化、改善临床症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将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以及自身的临床体会对糖尿病合并大量蛋白尿的中西医治疗策略进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型肉毒毒素泪腺注射抑制泪液分泌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泪腺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抑制泪液分泌,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或缓解流泪或溢泪症状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可重复治疗,无不可逆的并发症等特点,为许多难治性流泪或溢泪的患者提供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本文对BTXA的药理学特征和抑制泪液分泌的机制、泪腺注射的方法及剂量、适应证和禁忌证、临床疗效评价、并发症、目前存在的尚待解决的问题及前景展望等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青光眼是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为基础,以视野缺损和视神经萎缩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视神经损伤后无法再生,最终导致视功能不可逆损害。近年来干细胞治疗成为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研究热点,在神经退行性病变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自我增生和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条件下通过诱导能够向视网膜神经元样细胞进行转化,并经玻璃体腔注射、视网膜下腔注射以及自体归巢途径进行眼内移植,BMSCs在损伤视网膜局部发挥多重生物学作用;通过细胞替代、旁分泌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以及外泌体等多种机制及信号通路,参与视神经以及视功能的保护和修复,减少RGCs的凋亡,延缓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丢失和视神经萎缩,为青光眼等视神经退行性疾病受损细胞及视神经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将通过BMSCs诱导分化、细胞移植途径以及BMSCs对青光眼视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纳武利尤单抗致免疫相关性垂体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65岁男性患者因胃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接受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纳武利尤单抗360 mg静脉滴注、第1天,安罗替尼12 mg口服、1次/d,第1天至第14天;21 d为1个周期)。治疗第7个周期时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和手足综合征,停用安罗替尼,予左甲状腺素钠50 μg口服、1次/d。纳武利尤单抗治疗第9个周期,患者出现不明原因乏力,实验室检查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8:00)19.5 ng/L、皮质醇(8:00)191 nmol/L、促甲状腺激素19.3 mU/L、游离甲状腺素11.5 pmol/L。将左甲状腺素钠加量至100 μg口服、1次/d。此后患者ACTH和皮质醇水平继续下降,考虑为纳武利尤单抗所致的免疫相关性垂体炎。停用纳武利尤单抗,给予皮质醇替代治疗11 d后,患者乏力症状减轻。1年随访结果示患者皮质醇逐渐恢复,但ACTH仍<1.5 ng/L,提示纳武利尤单抗对本例患者的垂体损伤不可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炎性活髓保存在年轻恒牙不可逆性牙髓炎及根尖周炎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为评价炎性活髓保存治疗年轻恒牙不可逆性牙髓炎及根尖周炎的疗效,本研究征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儿童口腔科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并随访1年以上的炎性活髓保存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该技术对改善患牙临床症状及根尖周骨组织愈合的影响,并对患牙根尖孔直径及牙根长度改变数值进行统计,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3例(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9.9±1.4)岁,随访时间(26.5±6.8)个月(17~37个月)。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全部病例均实现临床症状改善,9例初诊时根尖阴影的患牙实现根尖阴影消退。术后3、6、12个月根尖孔直径缩小分别为(8.0±5.1)%、(24.1±9.1)%及(70.3±10.7)%,牙根长度增加分别为(11.4±9.8)%、(14.5±9.8)%及(27.4±14.2)%。术前与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根尖孔直径及牙根长度改变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随着时间的变化,根尖孔直径( F=18.80, P<0.001)及牙根长度( F=4.64, P=0.047)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炎性活髓保存技术可有效实现临床症状改善及促进牙根发育,可作为年轻恒牙不可逆性牙髓炎及根尖周炎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关注我国眼部细菌种类分布及其耐药性的变化趋势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细菌是眼部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感染部位通常发生在眼表,而眼内感染则危害更明显,可在数小时至数天内造成不可逆性视力损伤。导致眼部感染的细菌种类众多,其分布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也在改变。为了提高眼科临床眼部细菌感染的诊疗水平,本文提出及时了解眼部细菌种类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的变化趋势,掌握眼局部抗生素使用价值,应是眼科工作的重点。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721-72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阈值下微脉冲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临床中常见的黄斑病变,可使年轻患者的中心视力下降。该病虽具有一定自限性,但临床中不乏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的患者,最终导致视力不可逆损伤。因此,在一定时期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对患者的视力预后尤为重要。通过热激光光凝渗漏点和光动力疗法(PDT)虽取得不错疗效,但存在视网膜损伤、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等风险。阈值下微脉冲激光(SMLP)是一种阈值下短脉冲激光,不会对视网膜造成可见损伤,安全性更高。在PDT药物匮乏的时代,SMLP逐渐成为CSC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尤其适用于无明显渗漏点或中心凹下渗漏点的患者。深入了解SMLP的作用机制、治疗CSC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助于SMLP在CSC临床治疗中的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视表观遗传修饰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表观遗传学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疾病的发生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是一类以视网膜血管病变为核心病理改变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是多种环境因素和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方式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控。表观遗传机制介导环境因素,参与视网膜血管病变相关基因的调控,影响疾病最终的发生发展。因此,眼科医生应重视表观遗传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追踪表观遗传学方法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治疗中取得的进展,关注表观遗传学的应用前景。寻找这些疾病的表观调控因子,不仅可以加深对这些疾病发生机制的认识,同时还能为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